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食物禁忌

中國人對食物深有研究。食物有熱性和涼性之分,熱性的食之有火,涼性的食之有寒。一般說來,物性相反的不可同食,但如熱、寒太過,則熱上不可再加熱,寒上不可再加寒。又如,從營養的角度,可分析出各種食物是大補還是大損,補則有益,損則不宜,但補又忌過分,損或在積食、需瀉等時也可適當食用。有些食物還被認為是有毒的。熱、涼、補、損、毒的各種食物又可以專攻人體的某一部位、某一器官,因而成為一種食物食品禁忌的信仰根據。這方面的食物禁忌信仰往往是與醫道相關的,中醫很講究這些,因此,吃東西也是有禁忌的。

關于食物的禁忌:有一部分禁忌是民間百姓的感官臆想,純屬荒誕不經之論;但其中也有不乏科學性的,這部分禁忌是來自古代醫書的(傳統中醫學是科學與巫術的雜糅,其中免不了有聯想比附、牽強附會甚至帶有迷信色彩的條目),這一部分食物禁忌是現代醫學、食品衛生學、營養學等學科通過科學實驗驗證過的科學而合理的禁忌,屬于實用的禁忌。

因為此類禁忌涉及飲食,所以,在接觸此類禁忌時要注意甄別。

相克食物禁忌

在我國民間,有物性相生相克之說。有的食物是不能與別的食物配搭食用的。食物相克,實際上是說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會對食用的人的身體產生不利的影響,甚至會危及生命。

關于相克食物的禁忌,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古代醫書的,是經過現代醫學驗證的實用禁忌,對于飲食研究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忌驢肉荊芥同時食用

驢肉忌與荊芥一起吃,吃了以后必死無疑。《日用本草》:“食驢肉,飲荊芥茶殺人。妊婦食之難產。”

·忌芥菜與兔肉共食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芥菜不可共兔肉,食之成惡邪病。”芥為蔬菜名,其子如粟粒,味辛辣,研末后常作調味品。傳統醫學與食俗認為:兔肉不可用芥菜調制,否則,食后必精神失常,導致邪惡怪病。

·忌魚子與豬肝同時食用

民俗認為,魚子與豬肝也不能一起吃,吃了以后也會致命。

·忌雞、狗肉與生蔥同時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生蔥共雞犬肉食,令人谷道終身流血。”吃雞肉狗肉時,切忌伴吃生蔥,否則會使人直腸終身流血不愈。

·忌雞肉與狗肝腎同時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雞肉犬肝腎共食,害人。”雞肉不能同狗肝狗腎一道烹制食用,否則會危害身心健康。

·忌雞肉與兔肉、狗肉一起烹食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雞兔犬肉和食必泄利。”即雞肉不能同兔肉、狗肉一道烹制食用,否則必導致腹瀉、痢疾。

·雞肉與魚肉汁同時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黃帝云:一切雞肉合魚肉汁食之成心瘕。”雞肉應忌與魚肉汁一道食用,否則,食后會導致胃生腫塊。

·忌雞肉與獺肉同時食用

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四引《養生方》說:“雞肉合獺肉食之令人病成遁注。”雞肉不能同獺肉一起食用,更不能一道烹制。否則,食后會中毒,導致邪惡之氣侵入肌體,停遁于經絡藏府之間,令人四肢沉重,腹內刺痛而生“遁注”之惡疾。

·忌雞蛋與野雞肉同時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野雞肉共家雞子食之成遁尸,尸鬼纏身,四肢首節疼痛。”雞蛋應忌與野雞一道烹制食用,否則,食后會使人生“遁尸”惡疾,終日尸鬼纏身,全身肢體骨節疼痛不已。

·忌雞蛋與生蔥同時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食雞子共生蔥變成短氣。”吃雞蛋時,應忌同時吃生蔥子,否則會使人氣急哮喘。

·忌雞蛋與鱉肉同時食用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有此一說,告誡人們雞蛋與鱉肉不能同時食用,否則適得其反,會對身體健康不利。

·忌鯽魚與豬肝肺合食

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三十二說:“鯽魚合豬肝肺食之發疽。”也就是說,鯽魚不能與豬肝豬肺一道烹制或一道食用,否則將引起食物中毒,使人發毒瘡惡癰。

·忌鹿肉與蒲白一起煲湯食用

此忌見于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鹿肉屬陽性大熱補品,不可與蒲白和而制羹湯吃,否則,因熱太重必將導致人體生發毒癰惡瘡。

·忌水牛腸與犬肉一起烹食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說:“青牛腸不可合犬肉食之。”青牛腸就是水牛腸,不應與狗肉一道烹制,否則食之有損身體。

·忌牛馬奶酪與生魚共食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一切牛馬乳汁及酪共生魚食之,成魚瘕。”一切牛馬的乳汁奶酪,都不能與生魚一起食用,否則必導致“魚瘕”之疾患。

·忌薤菜、韭菜與牛肉一起做羹食用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薤不可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病,韭亦然。”薤菜和韭菜不能與牛肉一起烹制,否則,食后將導致腹中生寄生蟲,重者會使腹肉結塊,患腫瘤之疾。

·忌牛腸與狗肉一起烹食

葛洪《肘后備急方》卷七說:“雜鳥獸他物諸忌法:牛腸不可合犬肉。”也就是說,牛腸不能與狗肉一起烹制,否則,食后必中毒傷身。

·忌鯉魚與狗肉一起烹食

此說見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鯉魚屬陰性食品,犬肉屬陽性補品,二者合而食之,陰陽相抗,對人身體健康不利,故視為大忌。

·忌螺蚌與蔬菜同時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螺蚌共菜食之,令人心痛,三日一發。”吃螺肉蚌肉時,不能同時吃各種蔬菜,否則將會使人患胃疼之疾,此病疼每兩天發一次,危害人體。

·忌青羊肝與小豆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青羊肝和小豆食之,令人目少明。”黑色羊的肝臟不能與小豆一起烹制食用,否則會使人雙目昏暗,導致失明之疾。

·忌羊肝與烏梅一起食用

葛洪《肘后備急方》卷七說:“雜鳥獸他物諸忌法:羊肝不可合烏梅及椒食。”吃羊肝時不要吃烏梅,自然也不能將它們和而烹制,否則,食后會中毒,損傷身體。

·忌羊肝與花椒一起食用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羊肝共生椒食之破人五臟。”拌羊肝的花椒一定要用熟椒,切忌用生椒共食羊肝,否則,將損傷腸胃,遭受病害。

·忌白黍米與蜜糖、葵菜一起食用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白黍米不能與蜜糖、葵菜一起食用,否則會導致疾病。

·忌蓼與生魚共食

此忌見于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吃生魚時,應忌用蓼作調料拌食,否則奪人元氣,使人患病痛。孕婦尤其當忌之,犯忌會禍及腹中胎兒。

·忌青小豆與腌鯉魚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黃帝云:青小豆合鯉魚蚱食之,令人肝黃,五年成干瘠病。”青小豆不能與腌制或干鯉魚一起食用,否則會使人患肝病。

·忌白羊肉與雄雞肉一起食用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食物按照陰陽屬性有相克關系。因此有些食物就不能同時食用。例如,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卷七說:“雜鳥獸他物諸忌法:白羊不可雜雄雞。”吃白毛羊肉時,不要同吃公雞,自然更不能將兩者和而烹制,否則,食后必會中毒。

·忌秋季果菜與龜肉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秋果菜共龜肉食之令人短氣。”秋天的果菜不能與龜肉一道食用,否則,食后會使人哮喘氣急。

·忌生麂肉與蝦汁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生麂肉共蝦汁合食之令人心痛。”生麂肉不能沾拌蝦汁食用,否則,食后必使人患胃疼之疾。

·忌生麂肉與野雞肉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生麂肉共雉肉食之作痼疾。”生麂肉不能與野雞肉一道食用,否則,食后必使人患痼疾。

·忌兔肉與干姜一起食用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兔肉著干姜食之成霍亂。”吃兔肉時不應伴以干姜,否則,將導致霍亂之疾病。

·兔肉、鱉肉與芥子醬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鱉肉兔肉和芥子醬食之,損人。”兔子肉、鱉肉不能與芥子醬一道拌和食用,否則必將損害人的身體。

·忌兔肉與白雞肝心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兔肉共白雞肝心食之,令人面失色,一年成癉黃。”兔子肉不能和白雞的心、肝一道烹食,否則使人面無血色,一年之后患黃疸病。

·忌兔肉與獺肝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兔肉和獺肝食之,三日必成遁尸。”兔子肉不能和獺肝一道烹制食用,否則,食后三日必中毒而亡。

·忌生大蒜與青魚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生葫合青魚蚱食之,令人腹內生瘡,腸中腫。”大蒜由西域傳入,故又稱“葫”。生大蒜不能與青魚一起食用,否則會使人腹內生瘡,腸因之而腫痛。

·忌烏雞肉與鯉魚肉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烏雞肉合鯉魚肉食生癰疽。”烏雞肉應忌與鯉魚一道烹制食用,否則會使人中毒而生癰疽。

·忌烏龜、團魚與莧菜一起食用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龜鱉肉不可合莧菜食之。”吃烏龜、團魚時不可摻和莧菜,否則,將有傷身體。

·忌白狗肉與海鲇肉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白犬合海蚰食之,必得惡病。”白毛狗肉不能與海蚰一起烹煮,一道食用,否則必導致惡病發生。

·忌豬肝與鯉魚腸、魚子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豬肝共鯉魚腸、魚子食之,傷人神。”豬肝不能與鯉魚腸及其魚卵一道烹制食用,否則會損傷人的精神元氣。

·忌豬肉與驢馬肉一起食用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說:“驢馬肉合豬肉食之成霍亂。”豬肉不能與驢肉馬肉一同烹煮,不能和而食之,否則將引起食物中毒,患霍亂之疾。

·忌豬肉與戴甲蒼耳一起食用

蒼耳,為一種草名。古又稱作“卷耳”、“苓耳”、“地葵”、“常思”、“雙刺”、“羊負來”。可蔬食,可入藥。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戴甲蒼耳不可共豬肉食,害人。”長刺的蒼耳不能與豬肉共食,否則將中毒害人。

·忌喝甜粥的同時吃蒼耳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食甜粥復以蒼耳甲下之成走注,又患兩肋。”吃甜粥后不能再食蒼耳,否則將導致“走注”之疾,使兩肋疼病。

·忌豬肉與羊肝一起食用

葛洪《肘后備急方》卷七:“豬肉不可雜羊肝。”豬肉不能與羊肝一起烹制,否則,食后會中毒傷身。

·忌柿子與螃蟹一起食用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食物按照陰陽屬性有相克關系,因此有很多食物不能同時食用。例如,柿子與螃蟹的物性相同,都屬陰性食物,屬寒涼食品,若同時食用,則必會導致痢疾或者膈疾。

·忌蕎麥面與豬羊肉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作面和豬羊肉熟食之,不過八九頓作熱風,令人眉須落。”蕎麥味酸微寒,其面不能與豬羊肉一起烹制食用,否則吃過八九次后,會使人燥熱發燒而導致須眉脫落。

·忌李子與白蜜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李味苦酸,不可多食,令人虛。黃帝云:李子不可和白蜜食,蝕人五內。”李子味苦平,多吃使人虛。尤其禁忌李子與白蜜共食,否則腐蝕人的五臟。

·忌人參與蘿卜同時食用

人參為溫性補藥,服用人參是為了大補元氣。而蘿卜卻與人參的藥理作用相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指出:“蘿卜生食開氣,熟食降氣。”吃蘿卜破氣正好與補元氣的人參相克。一補一破,自然起不到滋補作用。另一方面,蘿卜具有消食利尿功效,人參、蘿卜同食會加快人參中滋補成分的流失,妨礙人體吸收,降低滋補療效。

·忌豬肉與大豆屑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服大豆屑忌食豬肉。”大豆屑忌與豬肉一起食用,或吃大豆屑后忌食豬肉,否則于身體不利。

·忌吃甜酪后飲醋

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七引《養生方》說:“人食甜酪勿食大酢,必變為尿血。”在吃甜奶酪時或食后,都不要喝醋,否則,會引起腸胃不適,導致尿血之疾病。

·忌吃蜜糖后四日內食生蔥韭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吃蜂蜜時忌食生蔥,就是吃蜂蜜后的四天之內,也不能吃生蔥子,生韭菜,否則將使人腸胃患疾,疼病不止。

·忌獨頭蒜與蜜糖一起食用

傳統醫學和食俗指出,吃蜜糖時,不能同吃生蔥,尤其不能同吃獨頭蒜,否則必將使人中毒而致身亡。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生蔥不可共蜜,食之殺人,獨顆蒜彌忌。”

·忌棗與生蔥共食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棗合生蔥食之,令人病。”吃棗子時,不可同吃生蔥,否則將使人中毒患病。

·忌吃甜瓜后食用鹽

葛洪《肘后備急方》卷七說:“《食醫心鏡》黃帝云:食甜瓜竟,食鹽,成霍亂。”在吃完甜瓜之后,不能立即吃鹽,否則將引發霍亂等疾病。

·忌吃熱食咸物后飲冷酸梅湯

人們在吃熱食咸物之后,常口渴欲飲。傳統食俗認為,此時宜飲溫熱水漿,切忌飲用冷凍的酸梅湯,否則,驟熱驟冷,使人之口腔咽喉不適,易引起各種炎癥,嚴重者會致癌。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諸熱食咸物后,不得飲冷酢漿水,易失聲成尸咽。”

·忌吃野生萵苣時吃蜂蜜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野苣不可同蜜食之,作內痔。”野苣即萵苣,又名“萵筍”,是較常見的一種蔬菜,有人工種植和野生兩類。吃野生萵筍不能與蜂蜜一同吃,否則將引發內痔。

·忌牛羊豬肉用楮木桑木蒸炙

傳統醫學及飲食習俗認為:食牛羊豬肉時,不要用楮樹和桑樹制作的炊具蒸制,不要用楮木和桑木生火炙烤,否則,食后會使人腹內生蟲,患病。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牛羊豬肉皆不得以楮木桑木蒸炙,食之令人腹內生蟲。”

 

知識鏈接

食相克食物的化解方法

民間還認為如果不慎同食了相克的食物,大多數還有補救的辦法,一般可用綠豆水、黑豆水、甘草水、蘆根汁、冬瓜汁、橄欖汁、糞汁等化解之。但亦有一些嚴重相克的,無藥可解,如“驢肉與荊芥同食”、“茅檐水滴到肉上同食”等,均認為無化解的可能。

食物屬性禁忌

民俗認為,一些食物的自然屬性能夠改變和影響吃者的素質性格。而且有些食物也不宜多吃,否則,會適得其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因此,在食物屬性和劑量上產生了很多禁忌。

·忌食老母雞

民俗認為老母雞的皮肉很粗糙,人若吃了老母雞的肉,人的皮膚也會變得疙里疙瘩的,變得粗糙難看,因而忌食之。

·忌食父母本命所屬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子女不能吃其父母本命所屬生肖的肉,如父母屬牛、馬,則子女應忌食牛肉、馬肉,否則被視作忤逆不孝,必損壽命。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勿食父母本命所屬肉,令人命不長。”

·忌食自身本命所屬肉

傳統的十二生肖,人人均各有所屬。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人不能吃自身本命所屬生肖的肉,如屬雞的應忌吃雞肉,屬豬的忌吃豬肉;否則必將使人死于非命,魂魄游蕩,無所歸依。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勿食自己本命所屬肉,令人魂魄飛揚。”

·忌多吃肉食

古今食俗都主張,飲食要清淡,應多吃蔬食雜糧水果,切忌過多食用肉類,否則將導致各種疾病。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忌長久食用芫荽

芫荽又稱胡荽、香菜,是古今人們均嗜食的一種蔬菜。古代醫學及食俗指出,胡荽不可長時間地食用,否則會損傷人的記憶力,使人多忘事。此禁忌見于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

·忌多吃黃瓜

黃瓜,俗稱“胡瓜”。黃瓜鮮嫩可口,又具有養顏的功效,所以女性喜吃。但是傳統醫學及民間食俗認為,黃瓜其味甘寒,不可多食,否則將引動寒熱,導致瘧病。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胡瓜味甘寒有毒,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病,積淤血熱。”當今民間俗語也說:“黃瓜上市,醫生行時,茨梨上市,醫生悖時。”又說:“黃瓜上市,醫生行運,蘿卜上市,醫生無事。”都指出黃瓜不宜多食,即使吃也應注意衛生,不然對人體健康不利,會導致各類病痛的產生。

·忌多吃梢瓜

梢瓜,又稱“越瓜”,屬甜瓜的一種。傳統醫學認為,越瓜味甘甜,人喜生吃,但勿多吃久吃,否則損害腸胃。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越瓜味甘平無毒,不可久食,損腸胃。”

·忌多吃大頭菜

大頭菜古稱蕪青,又作蕪菁、蔓菁,為蔬菜名。其根塊肉質,可供蔬食。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這種菜不可多吃,否則令人消化不良,胃悶氣脹。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蕪青根多食令人氣脹。”

·忌長期食用花椒

花椒又稱蜀椒,因產于蜀而得名,產于巴又名“巴椒”,通稱“川椒”。是上等的香料。巴蜀兩地的人們都喜歡用它來做調料,火鍋更是離不得花椒,與辣椒一起產生的麻辣香味誘人口鼻。但是,傳統醫學認為,其味辛大熱有毒,切忌久食,否則將使人精氣疲乏,雙目失明。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蜀椒味辛大熱有毒,久食令人乏氣失明。”

·忌多吃蓼

蓼為草本植物,其葉味辛香,古人用以作調味品。傳統醫學認為,蓼味辛香,刺激性較大,多食將引起腸胃疼痛。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蓼多食發心痛。”此說有無科學依據,尚待驗證。

·忌長期食用生姜

傳統醫學認為,生姜具有治療傷寒頭痛、除痰通汗、開胃健脾之功效,故人多喜食用。但不能長期食用,否則將使人神志困乏、睿智挫減,心性受損傷。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胡居士云,姜殺腹中長蟲,久服令人少志、少智,傷心性。”

·忌多吃鹽

鹽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俗話說:綾羅綢緞離不開棉,山珍海味離不開鹽。但古今人們都知道吃鹽過量會中毒,會引起各種疾病。傳統醫學指出,鹽多而火重,必傷人肺,切忌多食。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鹽多食傷人肺。”此說有一定道理,可以信從。

·忌過多食用醋

作為調料,醋是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由于醋除作調料外,還具有殺菌等藥用價值,因此不少人產生了吃醋多多益善的偏見。殊不知這也是不科學的。醋不宜過多食用,否則會傷脾損胃。關于過量的醋會損傷脾胃和軟化骨骼的觀點,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脾病毋多食酸,酸傷脾。”又說:“損筋骨,亦損胃,不益男子,損人顏色。”

·忌長期食用大麥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長期食用大麥,會引起皮膚病,導致皮癬等。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大麥久食令人作癬。”此說有一定道理,大麥不像小麥那樣性平和,而是一種燥熱食品,火重的人吃大麥很容易引起大便結燥。

·忌多食甜米粥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甘甜的米粥宜少吃、不吃,否則,會使人機體虛弱,邪毒之氣隨人血液而行,或充盈皮肉之間,游走無常,令人兩脅刺痛而生“走注”之惡疾。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四引《養生方》說:“食米甘甜粥變成走注,又兩脅也。”

·過多吃核桃

核桃,又名“胡桃”,其味甘甜冷滑。傳統醫學認為,胡桃動痰,切勿吃得過多,否則使人惡心嘔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胡桃味甘冷滑,無毒,不可多食,動痰飲,令人惡心吐水吐食。”

·忌多吃橘柚

橘子、柚子味道鮮美適口,人多喜愛吃。但吃得過多,會傷人胃口,敗人食欲,所以,不宜多吃。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橘柚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

·忌多吃林檎

林檎是一種形色如蘋果,但比蘋果小,北方稱為沙果的水果,其味酸甜。古代醫學認為這種水果不能多吃,否則傷人精神,使百脈衰弱。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林檎不可多食,令人百脈弱。”

·忌多吃梅子

梅子含果酸豐富,人多喜食,但一次不宜吃得過多。因為果酸有腐蝕作用,一次食之過多,會損傷人的牙齒。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梅多食壞人齒。”

·忌多吃梨子

傳統醫學認為,梨性陰寒,食之可祛火解熱,但不宜多吃,否則會使人涼寒而傷身體。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梨不可多食,令人寒,中金瘡。”

·忌多吃生棗

傳統醫學認為生棗屬甘甜陽熱之物,以少食為佳,不宜多吃。否則會使人發熱口渴,腹胃氣脹,導致寒熱之疾而損傷身體。身體瘦弱者更應忌食。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生棗多食令人熱渴氣脹,寒熱羸弱者彌不可食。”

·忌多吃石榴

傳統醫學和飲食習俗認為,石榴以少吃為好,不應多吃,否則會傷人腸胃。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石榴不可多食,傷人腹。”

·忌多吃杏子、李子

民俗認為,杏子、李子不宜多食,否則傷胃害體。俗語說:“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這就是告訴人們,桃子、杏子、李子三種水果對人體健康的不同影響,并告誡人們,杏子、李子不宜多吃。

·忌多吃西瓜

西瓜具有清熱解暑功能,炎夏季節人們最喜吃西瓜。但按傳統醫學觀念看來,西瓜屬陰性食物,其性寒。若過多食用,必違背飲食結構中陰陽平衡規律,使人陰極陽虛,于身體健康無益。按清人黃宮繡《本草求真》中所載:“……若是脾胃素虛,恣服(指隨意多食西瓜)載渴,朝夕恣食(指常吃多吃西瓜),必待隔滯上涌,或瀉或腫或脹,元陽已削,方為覺悟,悔莫及矣!”凡是有慢性胃腸病或消化不好的人,以及夜尿多和有遺精癥的人,切記勿過多食用西瓜,否則必加重病情,有損身體。

·忌食初生芽的蔥、韭

蔥子、韭菜是古今人們最喜愛的作料和蔬菜。傳統醫學認為,剛發芽的蔥子韭菜不能吃,否則,將損傷人的精神元氣。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誡曰:“蔥韭初生芽者,食之傷人心氣。”

·忌吃鲼魚

鲼魚又名“海鷗魚”、“荷魚”、“蕃蹋魚”、“石礪”,俗稱“鍋蓋魚”。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此魚魚尾有毒,切忌食用。否則危害身體。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不益人,其尾有毒,勿食。”其實鲼魚就是今天的脯魚,已早成了人們餐桌上的菜肴,所謂有毒之說,不過是人們的一種猜測。

·忌吃鱸魚肝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鱸魚的肝臟含有毒素,不能食用,否則必使人皮膚生病,糜爛剝落。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六說:“鱸魚肝有毒,人食之中其毒者即皮面剝落,雖爾不至于死。”

·民間過年忌吃到包煤塊的餃子

在我國北方地區,民間在過年包餃子時,人們常常愛在餃子里包上錢幣和小煤,以預示吉兇。吃到包錢幣的餃子預示著要發財,是大吉之兆;若不幸吃上包有小煤塊的餃子,則被認為大不吉,因而人人都很忌諱吃到包小煤塊的餃子。這是因為民俗以為,“煤”與“霉”諧音,吃到包煤塊的餃子就預示著要倒霉了,要走霉運了,故而忌之。當然這種民俗禁忌所表達的只不過是人們避兇趨吉的一種自然心態而已。

·忌熱食虎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虎肉味酸無毒,但不能熱食,否則必損壞人的牙齒。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虎肉味酸無毒,不可熱食,壞人齒。”

·忌食銅器煮的公羊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用銅器烹煮的黑色公羊肉有毒,切忌食用,否則,男子吃了必損傷陽氣,婦女吃了必斷絕陰經。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不得銅器中煮段羊肉,食之,丈夫損陽,女子絕陰。”

·忌冒著嚴寒吃豬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吃豬肉應避風寒,不然將引起腸胃消化不良,導致蟲疾。葛洪《肘后備急方》卷七說:“食豬肉遇冷不消,心成蟲。”

·忌食盛夏暴死的牛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凡是在盛夏炎熱天氣中突然死亡的牛,其肉有毒,切忌食用,否則必導致腸癰疾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一切牛盛熱時卒死者,總不堪食,食之作腸癰。”

·忌吃駿馬肉不飲酒

傳統飲食觀念認為,馬為征戰、郵驛、運輸的良好工具,一般不得食之,駿馬更不該肉食。若不得已而食之,則必以酒隨之,否則必遭災禍以至身亡。此禁忌出自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

·忌睡眠中途飲水

傳統醫學及養生學認為,人在睡覺醒后,切忌飲水再睡,否則將使水漿停滯于兩脅之間,引發病痛。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引《養生方》說:“臥覺勿飲水更眠,令人作水癖。”

·忌食馬肝及馬毛

傳統醫學及飲食習俗認為,馬的肝臟和馬毛不能吃,因其毒性較大,誤食必中毒傷身害命。張機《金匱要略》卷二說:“馬肝及毛不可妄食,中毒害人。”

·忌食霉濕干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指出,一切腌烘肉類,久放于破漏潮濕處,必生霉變質,含有劇毒,不可食之,否則必中毒致病致死。隋代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六說:“凡諸肉脯,若為久故茅屋漏所濕,則有大毒,食之三日乃成暴癥,不可治,亦有即殺人者。”此說有合理的成分,可以取信。

·忌食米缸所藏干肉

我國東南一些地區的人們有用米缸儲藏干肉的習俗,據傳統醫學認為,這種干肉有毒,若過夏天吃這種干肉,其毒性更大,可引發腎病,故應忌食。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說:“脯藏米雍中有毒,及經夏食之發腎病。”

·忌食穢飯腐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隔夜的飯食和腐敗的魚肉其營養成分已被破壞,其中已有各種病菌繁殖,這種東西應棄之忌食,反之則必傷害身體。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說:“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此說合理,今人當取信。

·忌暴飲暴食

民間流行著很多關于暴飲暴食的禁忌俗諺。如“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過恐生殃”、“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就是告誡人們勿貪口暴食,否則患病害己。其中尤其忌諱晚飯吃得過多,如“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多吃一勺,半夜睡不著”、“少吃一口,安穩一宿;少吃一碗,安穩一天”,就是告誡人們夜飯應少吃,否則嚴重影響睡眠和消化,導致疾病。這種“饑不暴食,渴不狂飲”的飲食禁忌習俗,是值得肯定的。

·忌飲用隔夜茶

至今流行的“隔夜茶不可飲”,是一條老幼皆知的禁忌。關于其記載頗多,民俗諺語曰:“隔夜茶,毒如蛇。”又清代《閑居雜錄》還記載:“驚蟄后至九月,凡茶水在幾上經宿者不可飲。因守宮(壁虎)之性,見水則淫,每于水內相交,余瀝遺人,為性最毒。如誤飲時,急覓地漿水解之,或吐或瀉,尚可救一二。掘地以冷水攪之,令濁,少頃取飲,謂之地漿。”

·忌食隔夜熟白菜

白菜營養豐富,且制作簡便,味美可口,是人們日常最愛吃的蔬食之一。但據現代科學研究指出,凡烹制好的白菜應一餐吃完,切不可擱置過久,或隔夜后再吃,那樣會導致中毒。因為白菜里所含有的硝酸鹽在煮熟后久放的過程中,會在細菌的感染下變成有毒的亞硝酸鹽,人食后,亞硝酸鹽進入血液,會破壞血紅蛋白的攜氧能力而使人中毒患病,嚴重時將危及性命。

·忌食霉爛白菜

白菜腐爛后,其本身所含有的硝酸鹽便會變成有毒的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會使人體血液里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會使血液失去運送氧氣的功能。這樣,人就會中毒,輕者昏迷,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忌吃肥肉喝熱羹后飲冷水

古今飲食習俗都認為,吃肥肉和多脂肪食物以及喝熱湯之后,應禁忌喝冷水、冷飲,以免引起冷熱驟變導致腸胃不適而患疾病。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說:“食肥肉及熱羹不得飲冷水。”此禁忌有一定合理性,今人可以信從。

·忌食老母雞雞頭

對雞的繁殖飼養,一般公雞長大成熟即宰殺,雞齡不長;而母雞一般以其產卵為目的,待其不下蛋時才宰食,故而雞齡較長。但據古今食俗認為,長齡雞的雞頭是不能吃的,如民諺說:“十年雞頭生砒霜。”生長期特長的雞,其啄食的有毒物質也越多,雖大多數可自然排出體外,但不少隨血液循環滯留在腦組織細胞里,雞齡愈長,其腦組織細胞里含的毒素愈多,故而老母雞的雞頭要忌食用,否則有害身體。

·忌食燕肉

燕子在傳統文化中一直被人們所崇拜、愛護。古人視其為神鳥,如《詩經》云:“天命玄鳥(燕子),降而生商。”今人視其為益鳥,古今人們都因愛燕子而忌食之。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燕肉勿食,入水為蛟龍所吞。”

·忌食一切動物大腦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一切動物的腦髓都切忌食用,否則將大大損傷人的身心健康。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勿食一切腦,大損人。”

·忌男子吃羊腦、豬腦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男子應忌吃羊和豬的腦,否則,必損傷人的精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羊腦豬腦男子食之損精氣。”

·忌吃野外閑放而死的豬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在野外閑放的豬,常食有毒之水草等物,故其肉含毒,應忌食,否則會導致毒氣攻心,令人嘔吐煩悶。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六說:“凡豬肉本無毒,其野田閑放或食雜毒物而遇死者,此肉則有毒,人食之則毒氣攻臟,令人嘔吐困悶不安。”

·忌食存放日久變質的米

谷米應吃新鮮無質變者,存放的日子長久,谷米易生霉蟲蛀變質損壞,俗稱為陳化米。食之會導致多種疾患,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生米停留多日有損處,食之傷人。”

·忌吃芹菜誤食鉤吻

鉤吻,一種野生草,又名“茛菪”、“野葛”,其形與芹菜相似,有劇毒。誤吃后使人精神失常、狂亂煩躁、吐血而亡。切忌誤作芹菜食之。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鉤吻與芹菜相似,誤食之,殺人……又曰茛菪。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之,令人狂亂如中風,或吐血……”此為生活經驗的總結,可以取信。

·忌飲深幽陰暗之地的冷水

深幽陰暗之地,常年不見日光,其地之水陰冷多有毒氣,切忌取之飲用,否則必引發疾病。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深陰地冷水不可飲,必作痎瘧。”

·忌吃銅質器皿覆蓋食物時水汽滴入的食物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用銅質器皿覆蓋食物,熱氣上升凝為水珠,水珠若下滴入食物,這種食物有毒不可食用,否則將中毒引發惡瘡毒癰。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三十五引《養生方》說:“銅器蓋食,汁人食發惡瘡,內疽也。”

·忌吃未經霜的食茛蟹

傳統醫學及食俗指出,有一種蟹喜吃含劇毒的水茛,這種蟹也有毒。若在霜凍之后吃這種蟹一般不致中毒,若食未經霜凍的毒蟹,則會使人精神紊亂,中毒致死。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六說:“此蟹食水茛,水茛有大毒,故蟹亦有毒,中其毒則悶亂欲死。若經霜后遇毒即不能害人,未被霜蟹者食之則多有中毒……”

·忌夜晚吃蔥、蒜、姜

蔥、蒜、姜是古今人們均嗜食的佐食佳品。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夜晚應忌食蔥、蒜、姜等物,否則會刺激損傷腸胃。漢代張機撰、清代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夜食諸姜、蒜、蔥等傷人心。”此說有一定道理,可以取信。

·忌飲水急咽

傳統醫學與養生學指出,人們在飲用水與湯羹時,應緩緩吞下,切忌急速下咽,否則,久而久之必釀成“氣病”。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十三說:“飲水勿急咽,久成氣病。”此說有一定道理,可以信從。

·忌吃有蜘蛛掉進去的食物

傳統醫學視蜘蛛為有毒之物,凡食物中落入蜘蛛,食物已被毒素污染,所以,這樣的食物應忌食用,否則必中毒傷身。此禁忌見于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

 

知識鏈接

忌長期素食

現代社會,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尤其是城市人)脂肪蛋白攝入量增大,隨之帶來不少現代“富裕病”,由此也相伴而滋生了吃素食,甚至長期素食的觀念。自然,因為蔬菜纖維豐富,對人體好處極多,尤其城市人更應多吃蔬菜。但也不應走極端而長期素食。因為有不少重要的微量金屬(如鋅)在蔬菜中含量極小,而人體則缺少不得,否則就會引起食欲減退,發育不良,營養缺乏,不少病患會因此難愈。若女性為健美減肥而長期素食,不僅會使自身受以上損害,而且還會給下一代造成先天疾病。因而,切記不宜長期素食。

變異食物禁忌

何為變異食物?

在清朝竹柏山房《閑居雜錄》中有所記載,文中說:“凡禽獸蟲魚之屬,或有感珍氣形質變異者,如獸有歧尾,蟹有獨螯,羊一角,雞四足是也;有形色變異者,如白鳥烏首,烏雞白首,白馬青蹄,白馬黑蹄是也;有肉變怪者,如落地不沾灰塵,經宿肉體尚暖,曝炙不燥,入水自動是也;有腸臟變改者,如肝色青黯,腎氣紫黑,魚無腸膽,牛肝孤葉之類是也。”

除此之外,民間還忌吃雙蒂的甜瓜和能沉入水底的甜瓜;忌吃一莢五粒仁的大豆,忌吃五爪豬,忌食三足、赤足、腹下有“主”字、腹下有蛇文的鱉等,這些有異常變化的食物食品,舊時在民間都是禁忌食用的。

人們認為,任何一種食物、食品,其性質發生了變化,是沒有定數的,是不可捉摸的,人吃了以后會不吉利,甚至會變異。

對這種異質異形食物的禁忌,其中不乏合乎科學的,但多數是一種附會牽強的說法,甚至是荒謬的,要注意甄別。

·變異家畜動物食用禁忌

舊時民間百姓,由于知識的匱乏,對于一些不同尋常的家畜動物是不敢食用的,比如說形色的變異、性狀的變異等。人們憑著主觀感受對其進行判斷和想象,加之對生活經驗的總結,進而得出很多關于變異家畜類動物的禁忌。當然,這些禁忌中也不乏具有科學性的使用禁忌。

·忌食沾鹽醋不變色六畜內臟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一切牲畜的內臟若沾染鹽醋后仍不改變顏色的,有毒,切忌食用。否則,必致人死命。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凡六畜五臟得咸酢不變色者有毒,殺人。”

·忌食烤之不動入水而動的干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指出,一切腌烘之干肉若用火烤不動,而放入水中則動的,有毒不能吃,否則必使人中毒致死。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六說:“有脯炙之不動,得水而動者食之亦殺人。”

·忌食獨肝牛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只長有一瓣獨肝的牛肉有毒,切忌食用,否則,必致人死命。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指出:“獨肝牛肉,食之殺人。”

·忌食有六趾四距的雞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雞如果每只腳上生有六個腳趾、四個后距,則為怪異,其肉有邪毒,切忌食用;否則必中毒危害身心。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雞若有六趾四距者食之害人。”

·忌食五色俱備的雞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不同毛色的雞,其肉具有不同的營養及藥效。若雞的毛羽五色全具,則被看做有毒邪,其肉切忌食用,否則必使人癲狂。故《備急千金要方》誡曰:“雞具五色者食其肉必狂。”

·忌食白毛雞

在我國傳統飲食習俗中也有著顏色禁忌觀念。比如,在我國的香港深圳等沿海地區,人們就有忌諱購買和烹食白毛雞的禁忌習俗。否則被認為大不吉,會遭受災厄。這是因為在傳統顏色禁忌習俗中,白色被視為“兇色”,比如喪葬中的“孝服”即白色,白色是很不吉祥的。由此,便認為白毛雞也是不吉祥之物,食后會給人帶來災難。因而忌食之。

·忌食白首的烏雞

傳統醫學及飲食習俗認為,全身烏黑,僅頭獨呈白色的雞不能吃,否則將有害身心。漢代張機撰、清代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烏雞白首者不可食之。”這可能是對形態奇異的禽畜產生恐懼而形成的一種禁忌。

·忌食落水即浮的豬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豬若無疾,其肉敦實,落水不浮;若落水后浮而不沉,則被視作有疾,不可吃,否則有害身心。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曰:“豬肉落水浮者不可食。”

·忌食眼呈紅黃二色的死牛

傳統醫學及飲食習俗認為,牛死之后,若其眼呈紅色或黃色,說明是因病或中毒而亡,其肉中有毒,不可食用,否則有害身心。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說:“疫死牛或目赤或黃,食之大忌。”此說有一定道理,可以取信。

·忌食羊蹄懸筋

所謂羊蹄懸筋是指懸筋生于羊蹄甲中,其形若珠子,白色。據傳統醫學臨床證明,這種懸筋不能吃,否則會致人癲狂。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名懸筋,食之令人癲。”

·忌食全身皆白只有頭黑的羊腦髓

傳統醫學及飲食習俗認為:全身皆白的羊,若其頭為黑色,那么這種羊的腦髓是不能吃的,否則,會導致腸內生癰。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白羊黑頭食其腦作腸癰。”

·忌食無故自動的祭神靈的肉食

古今人們常用肉食酒果祭奠祖先神靈。祭完之后的供品人們就地食用。不少地區的人們認為食供品可避兇免災。但傳統習俗認為,祭祀之肉食無故自動,則切忌食用,否則必害人性命。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曰:“祭神肉無故自動,食之害人。”這可能是對神圣怪異的事物引起恐懼而產生的一種禁忌。

·忌食膽呈白色的鹿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膽為白色的鹿肉有毒,不能食用。否則必使人中毒受害。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道:“黃帝云:鹿膽白者其肉害人。”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需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的進一步驗證。

·忌食落地不染塵土的肉和五臟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一切動物的肉和內臟按正常情況,落地必染塵灰;若其落地不染塵灰,則非正常,吃后有損身心。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說:“凡肉及肝落地不著塵土者不可食之。”又“諸五臟及魚投地塵土不污者,不可食之。”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需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的進一步驗證。

·忌食肝肉呈青色的家禽

一切家禽的肉及肝顏色變青,是有病毒或已腐敗的表征,所以不可食用。若食之則必將導致疾病,害人身體。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諸禽肉肝青者食之殺人。”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需相關領域科學研究的進一步驗證。

·忌食帶紅點的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一切禽獸魚肉,若其中呈現紅色小斑點,是有病毒的表征,應棄之勿食,反之則危害身體。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說:“肉中有如朱點者不可食之。”

·忌食有切不斷的六畜肉

《三字經》說:“馬、牛、羊,犬、豕、雞。此六畜,人所飼。”六畜就是指的這六種家養牲畜。傳統醫學認為:六畜等動物飼之太久,或羸弱有疾,其肉老硬而不鮮嫩,刀刃切割不斷,若吃這種肉必招致疾患,所以要禁吃這樣的牲肉。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說:“六畜肉有切不斷者不可食之。”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可以采信。

·忌食死去的六畜肉

傳統醫學認為:六畜等動物飼之太久,或羸弱有疾而死去,其肉及內臟都含有病毒,故應忌而勿食。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誡之曰:“六畜自死皆是遭疫,有毒,食之洞下,亦致堅積。”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可以采信。

·忌食春天鼻子紅而性情暴躁的狗的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指出,春季狗多患狂疾,其時狗鼻發紅,其性暴躁,這種瘋狗肉有毒,切忌食用,否則將致人死命。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犬春月多狂,若鼻赤起而躁者,此欲狂,其肉不可食。”

·忌食長黑頭白馬的腦髓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白色的馬若其頭為黑色,那么它的腦髓應忌食用,否則將導致人患瘋癲之疾。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白馬玄頭,食其腦,令人癲。”此說或許有夸大其詞之處,但對毛色異常的禽獸之肉,最好慎吃。

·忌食頭無須、肚腹通黑、煮后反白的蝦

古代醫學及食俗認為,蝦子頭上不長須,腹部全黑色,煮熟后又變為白色的,不能吃,否則將毒害身體。此忌見于漢代張機撰、清代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當為生活經驗之談,今遇著這類蝦也當忌吃,否則會引起食物中毒。

 

知識鏈接

“不潔”食物禁忌

民間還有忌食不潔凈食物的禁忌。據《中華全國風俗志·蒙古》云:“他如水族鳥類,則視為不潔之物,絕不沾唇。”俗以為一些動物的內臟和血液等是不潔凈的。因而禁忌食用,唯恐食之不吉,會得病或招致災異等。比如仫佬族忌食動物的心臟;鄂溫克族忌食病死的野獸和家畜的頭、五臟、膝下骨髓等,錫伯族、達斡爾族等除羊血外,禁食其他動物的血;民間也有少女未滿16歲忌食雞鴨血的習俗等等。這一類飲食禁忌自古有之。

水中動物食用禁忌

水生動物各式各樣、千奇百怪。最常見的是魚,此外,還有腔腸動物,如海葵、珊瑚蟲;軟體動物,如烏賊、章魚;甲殼動物,如蝦、蟹;海豚(哺乳動物)、龜(爬行動物)等其他水生動物。水中有很多生物是可以食用的,而且味道鮮美可口。營養價值也極其豐富。但是,在遠古時代,人們覺得水生動物奇形怪狀,恐食之會對身體不利、危及生命,因而許多有宜于身體健康的水生動物,人類是不敢食用的。不僅如此,還衍生出很多禁忌。

這些禁忌中有一部分是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因此,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忌食鰓呈金色的魚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魚的鰓若呈金色,禁忌食用,否則將使人中毒發毒瘡癰疽。巢元方《巢氏渚病源候總論》卷三十二說:“魚金鰓食發疽也。”

·忌食眼睛閉著的魚

傳統醫學及飲食習俗認為,魚的眼睛閉上了,此魚一定腐而不鮮,食后易中毒傷身,漢代張機撰、清代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魚目合者不可食之。”這是生活經驗的總結,有一定的可信度。

·忌食從頭至脊生白珠的魚

傳統醫學及飲食習俗認為,魚頭正中到背脊若長著有成串的白色圓形物,是為有毒之魚,不能食,否則將中毒傷身。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魚頭正白如連珠至脊上,食之殺人。”

·忌食沒有腸膽的魚

魚應有其腸膽,若無則被視為怪異,故傳統醫學及飲食習俗認為,這種無腸膽之魚不可食用,否則將損傷女子陰氣,致陰虛經絕,不能生育。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魚無腸膽者不可食之,三年陰不起,女子絕生。”

·忌食雙眼呈紅色的魚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雙眼呈紅色的魚不能膾制烹食,否則食后必中毒,招致惡疾。隋代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十九引《養生方》說:“魚赤目作膾食之生瘕。”這是生活經驗的總結,可以取信。

·忌食沒有鰓的魚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食魚時應察其是否有鰓,若無鰓則不可吃,否則將使人五月生發癩疾。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說:“魚無鰓不可食,食之令人五月發癩。”

·忌食全身披著紅色鱗甲的魚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魚的鱗甲若全為大紅色,則此魚有毒,切忌食用,否則將危害身體。此禁忌見于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忌食身有黑點的魚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魚的身體上若長有黑色斑點,此魚有毒,切忌食用。否則,必將危害身體。此禁忌見于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忌食有角的魚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魚若頭上長角,其肉切忌食用,否則,必將引發恐懼驚駭之疾而危害身心。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魚有角,食之發心驚,害人。”

·忌食眼呈白色的魚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魚的眼睛呈白色。其肉有毒,切忌食之,否則危害身體。此禁忌見于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忌食三足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鱉當四足,若僅三足則為怪異,其肉應忌食用。否則必危害人體。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鱉三足,食之害人。”這是對怪異之物恐懼而產生的一種禁忌。

·忌食腹下成王字的鱉肉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凡是鱉肚腹下呈現王字形者,其肉切忌食用,否則將招致災禍。此禁忌見于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可能是對該類鱉特殊的形態而引起的一種恐懼,故禁忌食用。

·忌食河豚

河豚古稱為“鯸鮐魚”。傳統醫學及食俗指出,河豚的肝和腹肉、魚卵含有劇毒,切不可食,否則將致人死命。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六說:“緱鮐魚肝及蝮內子有大毒,不可食,食之,往往致死。”此說有一定道理,可以信從。

·忌食螃蟹

在我國的杭州、湖州一帶地區,人們就曾奉行過忌吃螃蟹的飲食禁忌。因為人們認為,凡食螃蟹者在死后都會被驅趕入蟹山挨罰受罪,在那兒會由因果報應而飽受蟹之利爪的撕抓刺傷。又有人認為螃蟹中多有怪異者,如蟹背有星形,蟹腳不全,蟹目獨,腹上生毛等都屬怪異者,是忌食用的,否則會傷害人,給人帶來災禍疾患。若是有風疾的患者則更應忌食之。

·忌食黿鱉

在我國南昌、甌江地區的人們,有著忌諱吃黿肉鱉肉的習俗。據《清稗類抄》所載:“南昌人畏黿與鱉,呼之為老爺。南康府附近有老爺廟,所祀為黿老爺。相傳明太祖與陳友諒戰時,曾救御舟脫險。贛人祀之甚虔,且相誡不食黿鱉,恐犯老爺之怒也。”這是說南昌人是為感恩才忌食黿鱉的。甌江人也認為黿是有功之物,曾在唐時幫唐僧師徒取經橫渡過了八百里通天河,馱回了寶貴的經書,其功不可沒。故人們奉之若神明,禁殺食其肉,否則會因褻瀆神靈而招致災禍。這種禁忌自然無科學依據,但它源于人類的感恩報德的傳統心態,又是較自然合理的一種禁忌信仰。

·忌食兩眼相向、花爪紅眼的螃蟹

古代醫學及飲食習俗認為,兩眼相對,八個爪子上生有花斑紋,眼赤紅的螃蟹有毒,不能吃,否則將危害身體健康。此禁忌見于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此種禁忌屬于生活經驗之談,今遇著這類螃蟹也當忌吃,否則會引起食物中毒。

 

知識鏈接

忌食死甲魚

甲魚又名團魚,俗稱鱉或王八。由于甲魚肉質細嫩,滋味肥厚,營養豐富,被視作滋補佳品。但是,死甲魚不能吃。因為甲魚肉含有較多的組氨酸,組氨酸是具有特殊鮮味的重要成分,它分解后可以產生組氨。組氨是一種強烈的血管擴張劑,它可以引起一系列過敏物質的釋放,濃度過高時,可以引起人體虛脫,休克等癥狀。死后的甲魚肉能自行分解產生組氨,人吃了死甲魚,就會引起食物中毒。

飲酒禁忌

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中國人對酒是別有一番研究的。在傳統飲食文化中,酒歷來被用于祭祀、宴饗、酬賓,或用于醫療、解乏、養生。因此,人們在喝酒時也是有所禁忌的。

·忌燒酒與生姜一起食用

我國中原一帶的飲食文化中有著不少流傳至今的食物相克的禁忌習俗,如人們認為燒酒不能和生姜同時食用,否則會誘發疾病,損害身體健康。因為我國的傳統飲食習俗認為燒酒和生姜都屬陽性食物,都屬燥熱類食品,其物性相同,若同時食用,對人體腸胃的刺激會更大,會引起腸胃和消化系統疾病,即如古人所說:“食之壞心肺。”此說有一定道理。

·忌飲酒后過量飲茶或飲濃茶

酒醉后適量飲點淡茶可起到解酒的作用,這是取用茶能潤燥解酒、消積化食、調水道之功效。但酒醉后不宜喝濃茶,因為茶葉中的咖啡因與酒精結合后不但不解酒,反而會加深醉酒的痛苦;當然,醉后更不可大量飲茶,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酒性純陽,其味辛甘,開陽發散。其氣燥熱,勝濕祛寒。酒后飲茶傷腎臟,腰腳墜重,膀胰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攣痛之疾。”即是說酒醉后大量飲茶必會使酒性驅于腎臟,腎主水,水生濕,濕被燥,從而形成寒滯,進而導致小便頻濁,大便燥結,睪丸墜痛,陽痿等疾患。

·忌飲酒時食生蒼耳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飲酒食生蒼耳令人心痛。”飲酒時不可吃涼拌生蒼耳。否則必損傷腸胃,引發胃疼病。

·忌飲酒時食涼拌生韭

漢代張機撰、清代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飲白酒食生韭令人增病。”

古今人們在飲酒時都愛食涼拌生菜,傳統醫學指出,飲白酒的時候不要吃生韭菜,否則將會使有病者病更加重,無疾者患疾。

·忌飲酒時食龜肉和菰白菜

菰白菜,一種蔬菜名,又名“蔣”,俗稱“茭白”。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飲酒食龜肉并菰白菜,令人生寒熱。”飲酒時不能吃烏龜肉和菰白菜,否則將會使人生發寒熱之疾。

·忌暴飲酒

古今飲食衛生和養生學都曾指出,少飲酒對身體有益,暴飲狂飲則對身體有嚴重損害。主要表現在:一是對人體肝臟的損傷;二是引發急性酒精中毒;三是導致急性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四是會使高血壓患者、冠心病患者全身血管擴張,心跳加快,血壓驟然升高從而導致心絞痛或腦血管破裂和心肌梗死……因此,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善于克制自己,切忌暴飲狂飲。

·忌勉強飲酒

饑餐渴飲,人之本能,當順其自然。若不饑不渴,或已進飲食和厭倦飲食,則不能勉強進之,否則必導致疾病,有損身心。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莫強食,莫強酒……皆損壽命。”

·忌飲酒后過多喝水

傳統醫學及食俗指出,人在飲酒后因口渴常嗜飲茶水,少量飲用尚可,切忌過多飲用,否則將使人患疾病。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說:“飲酒后飲水多,水汽停留于胸鬲之間而不宜散。乃令人脅下痛,短氣而竭。”又云“飲酒后飲水多。水汽停留于脾胃之間。脾得濕氣則不能消食,令人噫氣酸臭,腹脹滿,吞酸。”

·忌飲酒過量

適量飲酒可消除勞累,舒筋活血,強身健體,好處極多。但若嗜酒成性,飲酒過量則適得其反,不僅傷人身體,也亂人情志。故民間禁忌俗諺曰:“氣大傷人,酒多傷身”,“飯要少吃,酒要少飲”, “不貪意外財,不飲過量酒”。否則會導致“酒極作亂”而“樂極生悲”。

·忌醉后飽食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飲酒大醉之后,應少吃飯菜及其他食物,切忌飽食,否則將引發寒熱之病,損傷身體。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醉后勿飽食。發寒熱。”

·忌卯時飲酒

古今習俗都認為:卯時不能喝酒,否則對人對己都不利。卯時指的是清晨5~7點鐘,人若在這時飲酒,自然會整天醉意蒙蒙,既傷害自己身體,影響耽誤整天的工作,也會因醉酒而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傷害和影響。故俗語誡曰:“莫吃卯時酒。昏昏醉到酉。”

 

知識鏈接

飲用藥酒禁忌

中藥泡酒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內經·素問》中有“上古圣人作湯液醪醴”之說,醪醴就是治病的藥酒。

飲用藥酒時應注意以下禁忌:

·所用酒須是50度以上的白酒

不是所有中草藥都可以配制藥酒,一般來講,寒性藥物比較適宜,熱性藥物就不適宜。配制藥酒的酒必須是白酒,度數在50度以上,以糧食酒為主,最好為谷類酒,工藝上主要分為冷浸法、熱浸法、滲漉法和回流熱浸法4大類,前兩種在民間廣為流行,后兩種因需要一定的設備和技術,一般出現在醫院的制劑室。

·配制、服用藥酒,須遵醫囑

配制藥酒,需要根據病人的癥狀,選擇適用的中草藥,千萬不可以亂用。如果想在家中配制藥酒,一定要先找有經驗的中醫,把脈問診后,開出藥方,再制作藥酒,一般來講,浸泡6~7天就可以飲用了。

在服用藥酒時,也要遵照醫囑,醫生會根據病人的體征,規定飲用的大致量,主要是達到中醫所講究的陰陽平衡,從而發揮它的作用。以人參天麻藥酒為例,一般每次10毫升,每天3次為宜,多的話每天也不要超過50毫升。

其他異常食物禁忌

舊時,人們為了自身的安全,在判斷一種食物是否可以食用時,一般都是用眼看。就是因為如此,很多性狀發生變化的食品、飲品,人們都是對其有所禁忌的,甚至與鬼神操縱聯系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人類的身體健康。

·忌食向上蜷曲生長和呈紅色的菌

食用野生菌味道鮮美可口,且營養豐富,人多愛食之。但古人認為,凡向上蜷曲生長和呈紅色的菌屬毒菌,切忌食之。此禁忌見于漢代張機《金匱要略》卷二十四。此種禁忌為生活經驗之談,可以取信。

·忌食入水即沉的瓜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一切冬瓜、南瓜等,凡放入水中即沉沒的就不能吃,否則將導致冷病,且終身不能治愈。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凡瓜入水沉者食之得冷病,終身不瘥。”

·忌飲所映人影晃動的酒或水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酒和水在正常情況下靜止時所映人影亦靜止不動,反之,所映人影晃動,則說明其中有異物,不可飲用。張機《金匱要略》卷二十四指出:“凡水及酒照見人影動者不可飲之。”

·忌食呈紅色的木耳

木耳具有排毒軟化血管等功效。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木耳以黑白二色為正常,若其色呈紅色,為有毒不可食之木耳,切忌吃這種木耳。此忌見于漢代張機《金匱要略》卷二十四。

·忌飲照人不見影的水、酒等液汁

傳統醫學與食俗認為,凡是一切諸如水、酒等液體食物,其照人而不現影者,不能飲食,否則將使邪氣流注人體,導致惡疾。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四引《養生方》說:“諸濕食不見影,食之成卒注。”

 

知識鏈接

食物禁忌俗語

在民間,一些俗話,比如“吃了火藥,脾氣暴躁”、“吃了秤砣,鐵了心”、“吃了燈草芯,說得輕巧”等,雖然是一些比喻,卻也徑直地表明了民間有食物的素質能夠轉化為吃者的素質這一俗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南市| 彰化市| 永吉县| 外汇| 土默特右旗| 永德县| 阿勒泰市| 芮城县| 蛟河市| 琼结县| 合作市| 宁强县| 湘阴县| 扶余县| 元氏县| 保德县| 贵州省| 衡山县| 阜阳市| 图片| 九龙县| 杭州市| 中阳县| 丹巴县| 云霄县| 元氏县| 凭祥市| 玛纳斯县| 长宁县| 东乌珠穆沁旗| 株洲市| 财经| 建始县| 威宁| 桃江县| 施秉县| 化隆| 鸡东县| 石嘴山市| 汝南县|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