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破·習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宋潔
- 3字
- 2019-01-04 04:02:09
悟己篇
悟本性:明心見性,自知者明
人生一世,最難的事不是認識他人,而是洞見自己。我們的眼睛看向世界,世界就在眼前,所以向外看他人并不難。最難的是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安安靜靜地審視自己的內心,在明澈的自我世界中,找到安頓身心的法門。
知人者贏一時,自知者贏一世
老子《道德經》中有一句經典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是智慧;自知者,是高明。人需要認識他人,因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更需要認識自己,正如星云大師所說的那樣“要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哪里”,多思考一下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借由不斷的自我調整而進步”。
人生一世,最難的事不是認識他人。我們的眼睛看向世界,世界就在眼前,所以向外看他人并不難。難的是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安安靜靜地審視自己的內心,在明澈的自我世界中,找到安頓身心的法門。須知,只有時時用自己心之觸角去體會、感受,才能找到起心動念間不斷變幻的自己。
尋得自己,一個人才算找得到正確的人生。正確認識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滿自信,才能使人生的航船不迷失方向。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正確確定人生的奮斗目標。只有有了正確的人生目標,并充滿自信,為之奮斗終生,才能此生無憾,即使不成功,自己也會無怨無悔。
看清自己是我們成功的必然,不能因為境況的不如意而迷迷糊糊,混天了日。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找到不足和差距,我們才能不斷取得進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多年前的一個傍晚,一位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邊發呆。那天是他20歲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必要。亨利從小在福利院長大,身材矮小,長相也不漂亮,講話又帶著濃厚的法國鄉下口音。所以他一直很瞧不起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既丑又笨的鄉巴佬,連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應聘,沒有工作,也沒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間的時候,與他一起在福利院長大的好朋友約翰興沖沖地跑過來對他說:“亨利,告訴你一個好消息!”
“好消息從來不屬于我。”亨利一臉悲戚。
“不,我剛剛從收音機里聽到一則消息。拿破侖曾經丟失了一個孫子,播音員描述的相貌特征,與你絲毫不差!”
“真的嗎,我竟然是拿破侖的孫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聯想到爺爺曾經以矮小的身材指揮著千軍萬馬,用帶著泥土芳香的法語發出威嚴的命令,他頓時感到自己矮小的身材同樣充滿力量,講話時的法國口音也帶著幾分高貴和威嚴。
第二天一大早,亨利便滿懷自信地來到一家大公司應聘。他竟然應聘成功了。
20年后,已成為這家公司總裁的亨利,查證自己并非拿破侖的孫子,但這早已不重要了。
亨利20歲時的潦倒和20年之后的成功,其間的不同關鍵在于亨利先前的自卑和后來的自信,但不是盲目的自信。人貴有自知之明,難得真正了解自己,戰勝自己,駕馭自己。自以為是的自知與真正的自知不同,自以為了解自己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數人的明智。
對自己的評價過低容易自卑;評價過高又容易自大;只有評價準確了,才能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對自己了然于心,做到有自知之明。可現實中人們常常高估自己,過于自信和自重,總覺得高人一等,而造成不必要的尷尬和悲劇。當然也有低估自己的人,其表現為往往自輕和自賤,多委靡少進取,總以為自己不如人,而經常處于無限的悲苦之中。
一個人具備了自知之明,其人格就會頂天立地,其行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稱道,其事業左右逢源。這樣的人在人生道路上就能經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勵,改正缺點,量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時把握機遇,不斷創造人生的輝煌。
只有自知,才能知人。自知比知人困難,也比知人重要。知人者贏一時,而自知者贏一世!
唯有自知,方能不失
尼采曾說:“聰明的人只要能認識自己,便什么都不會失去。”可見“自知”的重要性。做人最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然而“聰明人”很多,他們習慣揣摩別人的心理,而不習慣向內觀照自己,于是對別人了如指掌,對自己反倒看不清楚。因而說知人易,知己難,人們常常“認識諸世間,不能認識自己”。
法國著名散文家、思想家蒙田在《論自命不凡》的隨筆中寫道:“對榮譽的另一種追求,是我們對自己的長處評價過高。”這是我們對自己懷有的本能的愛,這種愛使我們不能認清自己。而如果能對自己多一分了解,也會對生命多一分正確的認識。
有一位老師,常常教導他的學生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個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方能知人。”有個學生在課堂上提問道:“請問老師,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
“是呀,我是否知道我自己呢?”老師想,“嗯,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觀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個性、我自己的心靈。”
回到家里,老師拿來一面鏡子,仔細觀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后再來分析自己的個性。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閃閃的禿頂。“嗯,不錯,莎士比亞就有個亮閃閃的禿頂。”他想。
他看到了自己的鷹鉤鼻。“嗯,英國大偵探福爾摩斯——世界級的聰明大師就有一個漂亮的鷹鉤鼻。”他想。他看到自己的大長臉。“嗨!偉大的林肯總統就有一張大長臉。”他想。
他發現自己個子矮小。“哈哈!拿破侖個子矮小,我也同樣矮小。”他想。
他發現自己具有一雙大蹩腳。“呀,卓別林就有一雙大蹩腳!”他想。
于是,他終于有了“自知”之明。“古今中外名人、偉人、聰明人的特點集于我一身,我是一個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將前途無量。”第二天,他對他的學生說。
這當然是一個幽默故事,然而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少。認識自己,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要求我們必須從性格、愛好等各方面全面分析自己。只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保持本色,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認識自己,并且按自己的意圖去辦事,你才能具有無窮的魅力。
有這樣一個青年,他從小家境富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各方面都有潛能,成績也不錯,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可是,他對自己的成功之路一籌莫展。
他喜歡運動,卻沒有吃苦鍛煉的勇氣和毅力,因此當不了運動員。他發表過不少作品,可他根本靜不下心來寫出一部有分量的著作,成為一名真正的作家。他的興趣變化不斷,似乎很多領域都有涉獵,卻沒有專長。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準備成為什么樣的人。
其實,他的內心也非常矛盾,他是想好好地認識自我,然后選擇符合他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想盡可能地嘗試更多、更好的東西,發現自己的興趣,挖掘出自己的潛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我們很多人也許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對自己的認識還很不夠,可能工作了好幾年,卻發現自己根本就不適合這個行業。一個人的成功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自我認識的過程。一個人對自我認識是伴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而完成的。雖然自我認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完全有能力正確地認識自我。因為只有正確地認識了自我,才可以做出正確的決斷和準確的選擇,才能把握機會,獲得成功。
有很多人認為,認識自我就是認識自己的缺點。于是,有很多人在機會到來的時候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他們會說:“我的能力恐怕不足,何必自找麻煩呢?”
認識自己的缺點是好的,可以加以改進。但如果僅認識自己的消極面而不能自拔,就會陷入混亂,使自己變得自卑,遠離成功。因此,要正確、全面地認識自己,首先就不能看輕自己。
你知道自己的優點嗎?所謂的優點是任何你能運用的才干、能力、技藝與人格特質,這些優點也就是你能有貢獻、能繼續成長的要素。但是,我們大家總覺得說自己的優點是不對的,會顯得太不謙虛。肯定自己的優點絕不是吹牛,相反,這是在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
要想認清你的優點,你首先必須重視自己,要塑造自己對自己的好印象。如果你能用積極的心態看你的過去,就能用積極的心態看你的現在。你必須仔細地看你自己,發現自己具有哪些優良的特質,利用這些優良的特質成就你的人生。
認識自己方能更好地認識人生,駕馭人生,做自己的主人。與其花費心思去揣摩別人的喜好,不如好好地認識自我。因為,只有一個了解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經營自己的人生。
認識諸世間,更要認識自己
禪院里來了一個小和尚,年紀輕輕,但是人很聰明勤快,他希望能夠盡快地有所覺悟,于是常常去找智閑禪師,誠懇地向禪師請教:“師父,我剛來到禪院,不知道應該做些什么才能更快地有所悟,請師父指點一二。”
智閑禪師看到他誠懇的表情,微笑著說:“既然你剛剛來這里,一定還不熟悉禪院里的師父和師兄們,你先去認識一下他們吧。”
小和尚聽從了禪師的指教,接下來的幾日里除了日常的勞作以及參禪,都積極地去結識其他的僧人們。幾天之后他又找到智閑禪師,說:“師父,禪院里的其他禪師和師兄們我都已經認識過了,接下來呢?”
智閑禪師看了他一眼,說:“后院菜園里的了元師兄你見過了嗎?”
小和尚默默地低下了頭。
智閑禪師說:“還是有遺漏啊,再去認識和了解吧!”
又過了幾天,小和尚再次來見智閑禪師,充滿信心地說:“師父,這次我終于把禪院里的僧人都認識了,請您教我一些其他的事情吧!”
智閑禪師走到小沙彌身邊,氣定神閑地說:“還有一個人你沒有認識,而且這個人對你來說,特別的重要!”
小沙彌帶有疑惑地的走出智閑禪師的禪房,一個人一個人地的去詢問,一間房一間房地去找那個對自己很重要的人,可是始終沒有找到。甚至在深夜里,他也一個人躺在床上思考:到底這個人是誰呢?
過了很久,小沙彌始終找不到對自己很重要的那個人,但是也不敢再去問禪師。打坐完后的一天下午,他正準備燒水做飯,挑水的時候正好有一口井,在水面上他突然看見了自己的身影。他頓時明白了智閑禪師讓他尋找的那個人,原來就是自己!
有個人,離自己很近也很遠,很親也很疏,很容易想起也很容易忘記,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像這個小和尚一樣,好奇地打量著外部的世界,積極地探索著這個世界中的未知,但是卻忽視了自己,連自己都沒有真正認識的人如何去了解這個世界呢?
很多時候我們求“知”總是外指的,希望自己能夠了解整個外部世界,卻往往忽視了對自己內心的探求。其實,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認識自己。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了解我們外部的世界。
只有完全認識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接觸世界,但是往往認識自己比認識世界要困難得多。圣嚴法師曾經這樣教導世人如何認識自己:在認識自己的時候,要把眼睛生在心里,觀察自己;要把嘴巴長在心上,評論自己。時時刻刻都想到自己。人唯有如此,生活才不會疏遠,感情和理智也會相得益彰,也不會為自己制造麻煩。
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要先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再肯定自己的優點。圣嚴法師曾經以照鏡子為例來說明這個道理:一般人對自己的缺點,大都采取隱瞞、掩蓋或不愿檢討和承認。這種人,往往是一臉的灰塵、油垢,但不愿自我反省和檢查。他也許曾照過鏡子,但看到又臟又丑的自己,就沒有勇氣再面對鏡子。這種人不清楚、不了解自我長相,拒絕看清自己的缺點,往往是自我膨脹的。
就像火雞看到外敵時,頸部和身上的毛就豎直膨脹,借以夸大實力,希望讓對手以為它體型變大了,但大家都清楚,那是假象。
所以,我們要隨時保持自省,不斷地從自我反思中深入地認識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只有認清了自己,知道了自己有什么缺點需要改正,有什么優點需要保持,才能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這樣,才能在由知轉行的過程中走得更穩健;才能在行動過程中增加與外部世界的接觸,從而在知行合一中獲得快樂。
由識心而找心,由找心而明心,由明心而安心
認識心內的世界,首先要認識我們的心。由識心而找心,由找心而明心,由明心而安心。人,若能悟到這一層次,就算是修行到了真正的境界。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打破這些執念,自然能推開迷霧見青天,認識一個全新的自己。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隨時觀察自己,要使此心無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種東西上,或住在某一種習氣上,始終不能解脫,就很難認清自己,更無法與這世界形成和諧的關系。
因此,一個看清自己、認識自己、看透外界的人,必須學會不要將自己的心執著于任何觀念和習氣上。
馬祖道一禪師是南岳懷讓禪師的弟子。他出家之前曾隨父親學做簸箕,后來父親覺得這個行當太沒出息,于是把兒子送到懷讓禪師那里去學習禪道。在般若寺修行期間,馬祖道一整天盤腿靜坐,冥思苦想,希望能夠有一天修成正果。
有一次,懷讓禪師路過禪房,看見馬祖道一坐在那里面無表情,神情專注,便上前問道:“你在這里做什么?”馬祖道一答道:“我在參禪打坐,這樣才能修煉成佛。”懷讓禪師靜靜地聽著,沒說什么就走開了。
第二天早上,馬祖道一吃完齋飯準備回到禪房繼續打坐,忽然看見懷讓禪師神情專注地坐在井邊的石頭上磨些什么,他便走過去問道:“禪師,您在做什么呀?”懷讓禪師答道:“我在磨磚呀。”馬祖道一又問:“磨磚做什么?”懷讓禪師說:“我想把他磨成一面鏡子。”馬祖道一一愣,道:“這怎么可能呢?磚本身就沒有光明,即使你磨得再平,它也不會成為鏡子的,你不要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了。”懷讓禪師說:“磚不能磨成鏡子,那么靜坐又怎么能夠成佛呢?”馬祖道一頓時開悟:“弟子愚昧,請師父明示。”懷讓禪師說:“譬如馬在拉車,如果車不走了,你使用鞭子打車,還是打馬?參禪打坐也一樣,天天坐禪,能夠坐地成佛嗎?”
馬祖道一把心念執著于坐禪,所以始終得不到解脫,只有擺脫這種執著,才能有所進步。成佛并非執著索求或者靜坐念經就可,必須要身體力行才能有所進步。一開始終日冥思苦想著成佛的馬祖道一,在求佛之時,已經漸漸淪入歧途,偏離了參禪學佛的本意。馬祖道一未能明白成佛的道理,就像他沒有明白自己的本心一樣,他不了解自己的內心如何與佛同在,所以他犯了“執”的錯誤。
修佛也好,參禪也好,在認識和理解禪佛之前,修行者必須要先認識自己的本身,然后發乎情地做事,漸漸理解禪佛之意。如果執著于認識禪佛之道,最后連本身都不顧了,這就是本末倒置的做事法。就像一個人做事之前,必須要理解自身所長,才能放手施為地去做事。如果只看到事物的好處而忽略了自身能力,又怎么可能將事情做好呢?這便是尋明心,安身心的魅力所在。
向內觀照自己,自省洞明人生
一個女人經常背著自己的丈夫偷偷地出去會情人。一天,她又打扮得花枝招展去河邊會情人,可是怎么等也沒有等到她的情人。在這時,有一只狐貍叼著一塊肉路過這里,它看見水里的魚兒,馬上就跳到水中去捕魚,魚兒馬上就游到深水里去了。狐貍沒有捕到魚,回到岸上,一看自己的肉已被一只正好路過的烏鴉叼走了。那個女人看見狐貍這樣,就譏笑狐貍說:“饞嘴的狐貍,你扔掉自己的肉,去捕魚,結果弄得兩手空空,真是好笑!”
狐貍反擊道:“你這個女人拋棄自己的丈夫,偷偷來會情人,情人卻沒有等到,現在不也是兩手空空嗎?”
那個女人只顧指責狐貍,卻不知道自己犯了和狐貍一樣的錯誤。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指責別人已經成為習慣,反省自己卻比登天還難。因為,人都習慣朝外看,而不喜歡向內看。
每個人都生活在內外兩個世界中,也具有向外發現和向內發現的兩種能力。向外是一個無比遼闊、精彩絕倫的世界,向內則是一個無比深邃、亟待挖掘的天地。觀察外部世界需要一雙明亮的眼睛,探究內心的天地則需要清醒的頭腦和善于反省的意識。
自省是向內觀照自己的必經途徑。自省就在于不斷地反省自我,善于承擔生命給你的那一份責任。但不是人人都能反省,都能承擔起生命的這份責任。有一種人的眼睛只看到別人的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嘴巴只講別人的過失,卻從不檢討自己。星云大師說,這一類人不僅不肯反省,甚至會刻意掩藏自己的過失,又何談知錯能改呢?
星云大師還說過,現在很多人常常自作聰明地遮蔽自己的錯誤,不僅不肯認錯,還會為自己所犯的錯誤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他曾經舉例,當有的年輕人未能把吩咐給他的事情做好的時候,不僅不做自我檢討,反而會找來各種推辭,比如打碎了碗,他并不認為這源于自己的魯莽和冒失,反而會抱怨“地太滑了”, “磨石子路太硬,不方便走路”或者“碗太不結實了”之類。他自作聰明地認為這些借口似乎能夠堵住他人的責備,殊不知這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可笑。
所以,人要常常自省,要發慚愧心,要肯認錯,要懂得感恩。能夠行事不昧、自我反省的人,都是有良知的人。此外,對于那些良心發現、懺悔過往的人,要給予包容、協助,這也是人性的善美、光輝、偉大之處。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它就像一個人拿起刀親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許不難,但要用一顆坦誠的心靈去面對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則是大勇。割毒瘤可能會有難忍的疼痛,也會留下疤痕,但它卻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蕩胸懷對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氣就會倍增。古人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日食過后,太陽更加燦爛輝煌;月食復明,月亮更加皎潔。人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見,但是改過之后,會得到人們更崇高的尊敬。
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
有位家庭主婦,是虔誠的佛教信徒,她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中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當她送花到佛堂時,碰巧遇見智閑禪師從佛堂出來。智閑禪師道:“你每天都這么虔誠地以鮮花供佛,根據佛典記載,常以鮮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信徒聞言十分欣喜,又有幾分疑惑:“我每次來您這里禮佛時,覺得心靈就像被洗滌過一樣,清涼無比,但回到家中,很快就心煩意亂起來。作為一名家庭主婦,我該如何在喧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涼純潔的心呢?”智閑禪師反問道:“你以花禮佛,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于每天換水,并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這一截花梗已經腐爛,腐爛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謝!”智閑禪師說:“這就是保持一顆清涼純潔之心的方法。我們生活的環境就像瓶中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通過不停地換水,即不停地自省、檢討,改掉陋習、缺點,才能凈化我們的心靈,不斷吸收來自大自然的養分。”
信徒聽后,醍醐灌頂,翻然醒悟。
智閑禪師的話對極,我們的心靈在復雜的環境中,難免要沾惹灰塵,使靈性被掩蓋,因此要時時清理。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真正明心見性、自知己短、把握自己的人生。
孟子說:“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意思是說一件東西,用秤稱過,才知道它的輕重;用尺量過,才知道它的長短。世間萬物,也都是這個樣子,要經過某些標準的衡量,才知道究竟。而一個人的心理,更應該如此,經常反省衡量,才能認識自己、改善自己。
而反省對道德修養的重要,就像秤與尺在權衡上所占的分量一樣重要,我們如果不及時反省,就會犯錯誤,所以,檢討自己的行為,多加反省,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合乎道德的標準。如不反省,就無法知道自己的思想、心理行為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過,有哪些地方需要發揚光大。
自省,簡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檢查,以能“自知己短”,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反省自己是十分必要的。
有位哲學家在他晚年的時候刺瞎了自己的雙眼。別人都不理解他的這一舉動。他說,我只是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我,自我當然離自己最近,應該最容易認識。事實證明卻相反,自我最不容易認識。上帝在每個人的肩上都掛了兩個袋子,一個在胸前,一個在背后。前面的袋子裝著自己的優點,后面的袋子則裝著自己的缺點,結果,每個人只要一睜開眼睛,看見的就是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所以,一般的情況是,人們往往把自己的才能、學問、道德、成就等等評估過高,永遠是自我感覺良好。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優秀,而別人最愚蠢,因而對別人總是求全責備,對自己總是肯定贊揚。這對自己是不利的,對社會也是有害的。許多人事糾紛和社會矛盾由此而生。
真正的聰明人必須具備自知之明。何謂自知之明?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學生曾子也強調:“吾日三省吾身。”成功之人都有自知之明,無非是因為他們都留著一只眼睛審視著自己。
陳子昂是我國初唐著名詩人。他的老家是梓州射洪(現在的四川省射洪縣),幼年時他就隨父親一起來到了京城長安。由于父母平時對他非常嬌慣,所以他長到十幾歲時仍然不愛讀書,每天只知道跟他的朋友出城打獵、游玩,要不就是四處找人斗雞賭錢。
隨著時間的流逝,陳子昂漸漸長大,這時他的父母才發現自己的寶貝兒子不學無術,一無所長,并開始為他的前途擔憂。父母對他平日里的行為也看不下去了,多次勸他除掉身上的惡習,潛心攻讀。可陳子昂早就游蕩慣了,哪里聽得進去。
有一天,他在游玩途中路過一處書塾,在窗外無意中聽到老師在說這樣一段話:“一個人是否能夠享有榮譽或蒙受恥辱,完全取決于他本人的品德。品德好的人,自然會享受榮譽;品德壞的人,也自然會蒙受恥辱。一個人如果放任自流,行為舉止傲慢,身上具有邪惡污穢的東西,就無法得到他人的尊敬。要想成為一名君子,就要讓自己博學多才,還要經常用學來的道理對照自身進行檢點。如果堅持這樣做下去,你的學問和知識就會越來越多,行為上也很難有什么過失了。俗話說得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在生活中,我們看到別人能做一番大事業時總是非常羨慕人家,可是你哪里知道,人家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下了一番苦工夫的!不經過自身的努力就想得到學問,那就如同緣木求魚一樣幼稚得可笑。”
無意中聽到的這一番話,使陳子昂的內心受到很大的觸動。他忘記了游玩,馬上趕回家,在自己的屋中反思起來,回首自己以前做過的荒唐的事情,心里追悔莫及。從那一天起,陳子昂毅然跟原來那些朋友斷絕了來往,把在家中飼養的各種小動物也都放掉了,從此和書本成了朋友,每天書不離手,勤奮刻苦地學習,直至最后成為一名偉大的詩人。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污點,繼而照亮前進的路途。因此我們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才能看住自己那一顆狂野的心和無限的貪欲,你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誰,你才能明白這世間什么事可為,什么事不可為。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你才能看清人的本性,從而看清別人。因為你所思正是別人所思,你所欲正是別人所欲,你所苦正是別人所苦,這樣推己及人,既看清了自己,又看清了別人。只有這樣,才能明白人生在世,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獲得內心的自在和寧靜。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那些認真審視自己,時刻反省自己的人,才可能真正覺悟。
反省是一顆智慧樹,只有深植在思維里,它才能與你的神經互聯,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讓人生這條路變得簡單、精彩起來。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一代諫臣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如是說。對于他來說,魏征就是那面可以幫助他知得失的“人”鏡,因而會有“魏征沒,朕亡一鏡矣”之說。
鏡子客觀地折射出最真實的樣子,但在照鏡子的人眼中,卻未必能將所有的真實盡收眼底,尤其是未必能看到,或者即便看到也未必能正視自己的弱勢與他人的長處。
一天,天神中的主神朱庇特說:“凡是有生命的動物,都來到我的御前,誰對自己的身體外貌感到不滿,盡管直說,不用害怕,我將予以補救。過來,猴子,你有理由先說,把大家的美麗與你相比,你能滿意嗎?”
“我嗎?”猴子說,“為什么不?難道我的四肢不如別人?我的模樣至今沒讓我出丑。倒是熊大哥,樣子似乎太粗糙,照我看,請相信,他絕不會讓人畫像。”
大熊走上前,好像要抱怨,相反,他對自己評價極高,卻對大象橫加指責:說他應該把尾巴加長,削掉些耳朵;如今實在是又笨重又丑陋。
大象很聰明,同樣耍花招,照他看來,鯨魚似乎太大。和他相比自己已十分俊美了。朱庇特聽完他們各自的意見之后,便打發他們回家了。
這些動物個個都是以他人為鏡,來審視自我的。但他們看到的,全是他人的不足,而完全看不到自身的缺點,就像馬來西亞諺語里所說的那樣:“天上的繁星再多也數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他們個個認為自己是最棒的,正是這種自我感覺良好,使他們錯失了朱庇特可能給予他們的更好的改變。
現實生活中,人們也會有相似的心理,在他人的“鏡子”里將自己的短處包裹得密不透風,卻始終盯著他人的缺點欣賞,口中心中堅持認為自己才是最優秀的,其實說到底,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不僅如此,無法正視自身缺點的人,必定會任由其肆意蔓延、擴大,而不對其加以改正。
顯然,這樣的“以人為鏡”與唐太宗李世民所要表達的,從他人身上發現自己的過失并加以改進截然不同。
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和荀子的“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都是必不可少的自我提升過程。除了這種對于自身的反省之外,還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幫助自省,即“人們具有比一般動物更高的智能,我們除了要到水邊照鏡子之外,也可以自己照鏡子。這個鏡子就是你的益友”。
“以益友為鏡”,不只是一個口頭上的主張,而是一生自我修為不斷提高的重要手段。
墨子曾說:“有才德的人,不會以水為鏡,而會以人為鏡。因為以水為鏡只能照見自己的容貌,而以人為鏡方能得知如何為利,如何為弊。”一個益友,總是能讓自己看到身上存在的不足,能幫助自己取得巨大的進步。孔子在《論語·里仁》也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足見“以益友為鏡”實乃一種自我修為,提升品質的良方。
認識自己,才有圓滿人生
神會禪師前去拜見六祖,六祖問他:“你從哪里來?”
神會答道:“沒從哪里來。”
六祖問:“為什么不回去?”
神會答:“沒有來,談什么回去?”
“你把生命帶來了嗎?”
神會答:“帶來了。”
“既有生命,應該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相了吧?”
神會答:“只有肉身來來去去,沒有靈魂往往返返!”
六祖拾起禪杖,打了他一下。
神會毫不躲避,只是高聲問:“和尚坐禪時,是見還是不見?”
六祖又杖打了三下,才說:“我打你,是痛還是不痛?”
神會答:“感覺痛,又不痛。”
“痛或不痛,有什么意義?”
神會答:“只有俗人才會因為痛而有怨恨之心,木頭和石頭是不會感覺到痛的。”
“這就是了!生命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觀念,舍棄一切塵想與貪欲的。見與不見,又有什么關系?痛與不痛,又能怎樣?無法擺脫軀殼的束縛,還談什么生命的本原?”
六祖又說:“問路的人是因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還用問嗎?你生命的本原只有自己能夠看到,因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來問我有沒有看見你的生命。生命需要自己把握,何必問我見或不見?”
神會默默禮拜合十。
在神會禪師雙手合十的剎那,你是否在一片智慧禪光中看到了自己呢?茫茫人海,蕓蕓眾生都不過是滄海一粟。在浩瀚的宇宙中,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是在做一件事:發現自己并好好經營自己。
一名僧人問智門光祚禪師:“蓮花在尚未出水的時候是什么樣呢?”
智門光祚禪師回答說:“還是蓮花。”
僧人又問:“那出水之后呢?”
智門光祚禪師:“出水之后就變成了荷葉。”
雪竇禪師恰巧從他們二人身邊經過,聽到他們二人的對話之后作了一首詩:“蓮花荷葉報君知,出水何如未出時,江北江南問王老,一狐疑了一狐疑。”
蓮花始終是蓮花,正如本來清凈的人之本性,但若不能正確認識,一惑才解,一惑又生,不能自己解決,反而事事求助他人,必然在疑惑叢生中迷失自我。
當人迷失在對自我的尋找中時,又怎能以一種坦然與平和的心境迎接生命更多的挑戰?做一個明白人,首先要正確地認識并評價自己,既不可自卑,更不能自傲。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要擦亮眼睛去認識自己、欣賞自己,發現和重用自己,同時又要時刻提醒自己切不可得意忘形,每個人都不過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個,不過是偌大宇宙中的滄海一粟。
到底人要認識自己的什么呢?星云大師為困惑中的眾生列舉了六點:認識自己的環境,認識自己的能力,認識自己的學識,認識自己的因緣,認識自己的家世,認識自己的志趣。當然,這只是每個人需要了解的一部分而已。認識自我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好像人必須一步一步攀山越嶺,從山中走出來,才能在豁然開闊的視野中看清山的本來面目。
找到自己、認識自己,做一個明白人,才能有一個明朗的未來,到耄耋之年,才不至于悔恨,才不會覺得虛度此生。
認識自己,接受自己
有一個叫愛麗莎的美麗女孩,總是覺得自己沒有人喜歡,總是擔心自己嫁不出去。她認為自己的理想永遠實現不了,她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妙齡女郎的理想:和一位瀟灑的白馬王子結婚、白頭偕老。愛麗莎總以為別人都有這種幸福,自己卻永遠被幸福拒之于千里之外。
一個周末的上午,這位痛苦的姑娘去找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因為據說他能解除所有人的痛苦。她被請進了心理學家的辦公室,握手的時候,她冰涼的手讓心理學家的心都顫抖了。他打量著這個憂郁的女孩,她的眼神呆滯而絕望,聲音仿佛來自墓地。她的整個身心都好像在對心理學家哭泣著:“我已經沒有指望了!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女人!”
心理學家請愛麗莎坐下,跟她談話,心里漸漸有了底。最后他對愛麗莎說:“愛麗莎,我會有辦法的,但你得按我說的去做。”他要愛麗莎去買一套新衣服,再去修整一下自己的頭發,他要愛麗莎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告訴她星期一他家有個晚會,他要請她來參加。愛麗莎還是一臉悶悶不樂,對心理學家說:“就是參加晚會我也不會快樂。誰需要我?我能做什么呢?”心理學家告訴她:“你要做的事很簡單,你的任務就是幫助我照顧客人,代表我歡迎他們,向他們致以最親切的問候。”
星期一這天,愛麗莎衣衫合適、發式得體地來到晚會上。她按照心理學家的吩咐盡職盡責,一會兒和客人打招呼,一會兒幫客人端飲料,她在客人間穿梭不停,來回奔走,始終在幫助別人,完全忘記了自己。她眼神活潑,笑容可掬,成了晚會上的一道彩虹,晚會結束后,有三位男士自告奮勇要送她回家。
在隨后的日子里,這三位男士熱烈地追求著愛麗莎,她終于選中了其中的一位,讓他給自己戴上了訂婚戒指。
不久,在婚禮上,有人對這位心理學家說:“你創造了奇跡。”“不,”心理學家說,“是她自己為自己創造了奇跡。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憐惜自己,而應該想著別人,體恤別人,愛麗莎懂得了這個道理,所以變了。所有的女人都能擁有這個奇跡,只要你想,你就能讓自己變得美麗。”
人的一雙眼睛的作用應當是這樣:一只眼睛觀察世界,一只眼睛發現自己。學會發現自己的優點,這是我們共同的義務,也是尋找自己的優勢、挖掘潛能的重要方式。事實上,愛麗莎對自身產生懷疑,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發掘出自己的閃光點,她看到了別人的精彩,卻錯失了自己的光亮。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優秀的載體,接受自己,你并不是一無是處。
每個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只有從內心接受自己,喜歡自己,坦然地展示真實的自己,才能擁有成功快樂的人生。偉大的哲學家伏爾泰曾說:“幸福,是上帝賜予那些心靈自由之人的人生大禮。”這句話足以點醒每一個追求幸福的人:要做幸福的人,你首先要當自己思想、行為的主人。換言之,你只有做自己,當個完完全全的你自己,你的幸福才會降臨!這就是幸福的秘密。
我們都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你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你也可以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在悲喜兩極之間的抉擇中,你的心靈唯有根植于積極的樂土,你的自信才能在不偏不倚的自愛中獲得對人對己的寬宏,達到明辨是非的準確。學會從內心善待自己,你會覺得陽光、鮮花、美景總是離你很近。你平和的心境是滋養自己的沃土。
愛自己首先要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因為我們要想生活得幸福,必須懂得秉持自我,按自我的方式生活。如果你一味地遵循別人的價值觀,想要取悅別人,最后你會發現“眾口難調”,每個人的喜好都不一樣,失去自我,便會是自己人生中痛苦的根源。
辛迪·克勞馥,對于中國的中青年人來說,幾乎是無人不曉。作為一代名模,她也和許多名模一樣,缺乏主見,也幾乎和許多名模一樣,差點淪為有錢人擺弄的花瓶。但她及時意識到了自己的個性弱點,主動調整自己的性格,展示出了自己的獨有魅力,牢牢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辛迪·克勞馥在18歲的時候進入了大學的校門。大學里的辛迪,是一朵盛開在校園的鮮艷花朵,走到哪里,哪里就發出一陣驚呼。那個時候,她已經身材修長、亭亭玉立,再加上漂亮的臉蛋,勻稱修長的腿,實在是美極了。當時,人們對她贊不絕口。在同學當中,她是那么的引人注目。
在這期間,有一個攝影師發現了她,拍了她一些不同側面的照片,然后掛在他自己的居室墻上。同時,她的照片刊在《住校女生群芳錄》中,她的臉、她的身體、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刊物上。很快,她被領著去城市里模特經紀公司。但是一開始,她就碰了壁。這家公司竟說她的形象還不夠美。她感到傷心,而令她更感到傷心的是,那個經紀人認為她的嘴邊的那顆痣,必須去掉,如果不去掉,她就沒有前途,但她不肯。
成名之后,她回憶起這件事的時候說:“小時候,我一點都不喜歡那顆黑痣,我的姐妹們都嘲笑它,而別的孩子總說我把巧克力留在嘴角了。那顆痣讓我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后來,我開始做模特兒,第一家經紀公司要我去掉那顆痣。但母親對我說,你可以去掉它,但那樣會留下疤痕。我聽了母親的話,把它留在臉上。現在,它反而成了我的商標。只有帶著它到處走,我才是辛迪·克勞馥。其他人跑來對我說,她們過去討厭自己臉上的小黑痣,但現在她們認為那是美麗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是件好事,因為人們變得樂于接受屬于自己的一切,盡管他們過去并不一定喜歡。”
辛迪·克勞馥的經歷告訴我們,你才是你自己的中心,一個人無須刻意追求他人的認可,只要你保持自我本色,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生活中沒有什么可以壓倒你,你可以活得很快樂、很輕松。人應該愛自己的全部,那樣你才會感到自身的魅力。一旦你看上去既美麗又自信,就會發現周圍的人對你刮目相看了。正如美國歌壇天后麥當娜所說:“我的個性很強,充滿野心,而且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算大家因此覺得我是個不好惹的女人,我也不在乎。”而事實上,并沒有人因此而討厭她,相反,人們更加著迷于她的優美歌聲和獨特個性。
自傲是顧影自喜,自卑是顧影自慚
認識自己,看清自己,就是為了做一個明白人,不自欺欺人。這首先就要做到正確評價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也不要過度輕視自己。無論是自傲,還是自卑,都是對自己的錯誤認識,都是一種自我欺騙。
柏楊先生也曾說道:“自傲是一種自己欺騙自己,兼欺騙別人的伎倆,結果飛到云端,一團虛驕,高估自己的分量……自卑同樣是自己欺騙自己,兼欺騙別人的伎倆,蓋自傲和自卑是一個物體的兩面。自傲是顧影自喜,自卑是顧影自慚。”在他的話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蕩秋千的場景:人們在正常的力道之下玩秋千,能享受到無窮的樂趣,而當力道過大時,無論向前還是向后,結果都是一樣,從秋千上摔下來。
自傲和自卑,便是蕩秋千時力道過大的向前與向后。自傲者,心中的鏡子折射出的是一個舉世無雙的強者,好像整個世界都在等待著他來拯救。
有一只小老鼠,它有一面奇怪的哈哈鏡,能把鏡子前面的人照得儀表非凡。它總是在這面鏡子前自我欣賞,時間長了,它真的就以為自己形象高大、力大無窮了。因而,它開始瞧不起那些同類,甚至都不愿和別的老鼠說話。它整日沉浸在自大的世界里,完全沒想過這世上還有誰會比它強大。
一天,它從別人那里聽說世界上有一種叫做大象的動物比它厲害多了,它很不服氣,于是決定去找大象比個高下。
當它找到大象時,用盡力氣喝問大象,不料大象完全看不到它。它只得跳上一塊大石頭,才進入了大象的視野。大象得知小老鼠的來意之后,不慌不忙地吸了一鼻子水,直直地噴向自傲的小老鼠。
突然間,一股巨大的水柱向小老鼠沖過來,它一個踉蹌,就從石頭上摔了下來,而且還被灌了一肚子的水,嗆得差點沒喘過氣來。
自傲的小老鼠終于醒悟過來了,它知道這世上有很多比它強大得多的動物,它再也不敢自命不凡了,一瘸一拐地回家去了。
每日對著哈哈鏡顧影自喜的小老鼠,差點因自傲而丟掉了性命。這種欺騙自己的伎倆,往往在別人那里得不到任何的回應,因而,高估自己分量的自傲者總是會摔得很慘。
與此相對的,是那些自卑者,他們躲在自己的角落里,品味著自己的無能,甚至自己都開始可憐自己,他們完全忘記了“天生我材必有用”,而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自卑當中,可憐兮兮地過著每一天。其實,自卑感在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我們不應被自卑嚇倒,而應超越自卑,讓它轉化成進取的動力,只有這樣,人生才會充滿希望。
從前,有個長發公主,她頭上披著很長很長的金發,長得十分俊美。公主自幼被囚禁在古堡的塔里,和她住在一起的老巫婆天天念叨公主長得很丑。公主也堅信自己是個丑陋的姑娘,她為自己的容貌而深深自卑。
一天,一位年輕英俊的王子從塔下經過,被公主的美貌驚呆了,從這以后,他天天都要到這里來,一飽眼福。公主從王子的眼睛里看清了自己的美麗,同時也從王子的眼睛里發現了自己的自由和未來。有一天,她終于放下頭上長長的金發,讓王子攀著長發爬上塔頂,把她從塔里解救出來。
囚禁長發公主的正是她心中的自卑,那是別人無法進入的一個迷宮,只有自己愿意從里面走出來時,才能看到外面真實的世界,才能享受別人所擁有的那份快樂與幸福。
孔子說,天地之神不會把有用的才具,平白地投閑置散的。意思就是人心里不要有自卑感,不要介意自己的家庭出身,也不要介意自己的外觀與容貌,只要自己有真才實學,別人不用你,天地都不會答應。迅速走出自卑的迷霧,讓自信的陽光照射進心里,才不至于使心里的荒草越長越繁茂。
人本身是一個謎,因而竭力追求智慧的古希臘人才會立了那塊“認識你自己”的石碑。我們需要的是一面完全精準的鏡子,不帶一點哈哈鏡的成分,通過它我們才能看到最真實的自己,不會自我陶醉,也不會自怨自艾。
靜坐思禪,自見本性清凈
有一位虛云老和尚,曾經在終南山打坐修行。他非常虔誠,終日打坐,甚至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有一次他煲馬鈴薯,煲起來之后他便去打坐,哪知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而這一定就定了好多天,并且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旁邊的人好幾天沒有見他,非常擔心,就過去看望他,見他還在那里打坐,就把引磐一敲,替他開靜。開靜以后,虛云和尚對來客說:“既然來了,就在這里和我一起用飯吧!”于是他就把煲的那個東西打開一看,里面的馬鈴薯已經發霉了,甚至都長毛了。虛云和尚都沒有想到,他入定已六七天了!
虛云和尚修禪的心是虔誠的,他重視靜坐入定在修行過程中的作用,并且真正在靜坐之中達到了空的境界,以至于忘記了自己生活的現實世界,而在開靜之后,他又能自然地融入現實生活中,定與不定沒有了明顯的界限,也就是時時都在定中。
虛云和尚為禪修忘記了吃飯,而他的弟子具行則是在禪坐之時引火自化了。
虛云和尚門下有一個弟子,名喚具行,他本是為求生計而到雞足山祝圣寺做工,后來被虛云長老收為弟子。他沒有什么文化,但為人勤快,一天到晚盡做些苦差,別人不做的苦差事,他都去做。但他一心念佛,修行很用功。人家看不起他,他也不放在心上。他跟老和尚告假三年,外出參學,回來之后,他還是老樣子,別人不去做的苦差、重活兒,他都去做。他一個人住在一個小茅草屋里,一天有人看到他的房子隱約有火光出現,跑過去時,火已經熄滅。而具行和尚仍然保持著坐禪的姿勢,在房內穩坐如山。只不過,他已經圓寂。
具行和尚圓寂時,年齡并不大,才三四十歲。他走時,穿衣搭袍,拿著一把草,一把引磐,坐在一個草墊上,就這樣自己把自己燒掉了。燒完之后,他坐在那個地方,還像活人一樣,引磐還在手上拿著。
這件事轟動很大。當時唐繼堯在當地當督軍,他要親自看一看。唐繼堯看的時候,用手稍稍動他一下,具行的整個身體就垮掉了,成了灰。
具行和尚生前曾有一語:“吾半路出家,一字不識,但知一句阿彌陀佛耳。”修行到此般境界,已是極致。
不論是否修佛,靜坐對一個人的身心都有好處。在一個徹底放松的環境中,外界的寂靜與內心的空明都能夠使人減少心中的妄念,能夠促進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平衡。
圣嚴法師認為,保持正確的禪坐,能夠使人放下心中的執著,保持頭腦的冷靜和清醒,再進一步,便能產生智慧,開發精神的領域。因此,很多禪宗的修行之人都很重視禪坐。
普通人雖然也能在靜坐中感悟到身心的放松和思想的圓融,但是卻很難達到虛云和尚和具行和尚的境界,而他們所獲得的智慧也往往是短暫的。圣嚴法師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的智慧并沒有佛法的指導,一旦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還是很容易與外界發生沖突或者內心涌起波瀾。
禪坐并非等同于禪定,“禪”是外不著相;“定”是內不動心。禪定就是將境與心統一起來,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通往禪定的方法還有很多,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心都是修行的常見方法,并且以后三種更為重要。坐禪能將身、息、心的調節合而為一,保持正確的舒適的姿勢,調整呼吸的節奏,放下心中一切妄念,將散亂的心集中為統一的心,“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