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破·習(xí)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宋潔
- 15555字
- 2019-01-04 04:02:11
悟友道:遠近有度,久而敬之
平淡而久遠,這便是最好的友誼。“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便是友誼的共鳴。我們不似過去寂寞,也不像將來迷惑。我們在歲月流轉(zhuǎn)里乍逢初識,在剎那間永遠相知。你就是海內(nèi)的知己,即使身在天涯也如同比鄰。
人際交往的明燈,便在于“久而敬之”
豪豬身上的毛硬而尖。冬天到了,天氣寒冷的時候,它們就聚在一起,互相依靠,借彼此的身體取暖。但是當(dāng)它們靠近時,身上的毛尖會刺痛對方使它們立刻分開,分開后因為寒冷它們又聚在一起,聚在一起因為痛又分開,這樣反復(fù)數(shù)次,最后它們終于找到了彼此間的最佳距離——在最輕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溫暖。
其實,豪豬的例子對于友情同樣適用,過于親近,有時會被刺傷,過于疏遠,又感受不到友情的溫暖,只有把握好相處距離,才能讓友誼之樹常青。
“近則不遜遠則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可太近,也不可太遠。明智之人在交往之中懂得保持適當(dāng)?shù)木嚯x。孔子就非常佩服春秋時期的晏子對于交朋友的態(tài)度,晏子不輕易與人交朋友,但如果交了一個朋友,就會善始善終。對于我們來說,每個人都有朋友,但善始善終的很少,新朋友在增加,老朋友也在流失,正所謂:“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然而,這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對朋友卻能全始全終,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晏子讓友情地久天長的要訣就在于使人“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對人越恭敬有禮,別人對他也越敬重。這四個字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一般來說,關(guān)系親密的朋友,言談舉止都更為隨便,就好比人們心情不好時總愛對親密的人發(fā)脾氣一樣。但一時的口不擇言,有時會變成永遠的傷疤。因此,交友之道,便在于“久而敬之”。
世界上沒有一種關(guān)系可以是永遠不變的,朋友也是一種隨時可以改變的關(guān)系,也是一種難以真正確定的關(guān)系。距離是維持朋友關(guān)系最重要、最微妙的空間,一旦空間被擠壓被侵占,友誼的大廈就會倒塌。遺憾的是有些人不善于調(diào)整距離,恨不得朝朝暮暮泡在一起,這便犯了交友的大忌。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是一句樸素的真理,當(dāng)人忽略了“距離”就會使朋友之間輕松自如的關(guān)系變得堅張、壓迫,充滿了危機。朋友關(guān)系的存續(xù)是以相互尊重為前提的,容不得半點強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間,情趣相投、脾氣對味則合、則交,反之,則離、則絕。朋友之間再熟悉、再親密,也不能隨便過頭、不恭不敬,這樣,默契和平衡將被打破,友好關(guān)系將不復(fù)存在。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一片私密天空,朋友之間過于隨便,就容易侵入這片禁區(qū),從而引起沖突,產(chǎn)生隔閡。待友不敬,有時或許只是一件小事,卻可能埋下破壞性的種子。所以,維持朋友親密關(guān)系的最好辦法是往來有節(jié),互不干涉,久而敬之。
當(dāng)然,久而敬之不代表疏遠,不代表感情變淡,而是讓友誼在一個合理的距離中維持良好的狀態(tài),永遠“不離不棄”。
春秋時鮑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他們倆曾經(jīng)合伙做生意,一樣地出資出力,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只是他家里窮。管仲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幾次幫鮑叔牙辦事都沒辦好,別人都說管仲沒有才干,鮑叔牙又出來替管仲說話:“這絕不是管仲沒有才干,只是他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當(dāng)兵參加戰(zhàn)爭,結(jié)果三次逃跑,人們譏笑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里有老母親需要奉養(yǎng)啊!”
后來,鮑叔牙當(dāng)了齊國公子小白的謀士,管仲卻為齊國另一個公子糾效力。兩位公子在回國繼承王位的爭奪戰(zhàn)中,管仲曾驅(qū)車攔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帶。小白彎腰裝死,騙過管仲,日夜驅(qū)車搶先趕回國內(nèi),繼承了王位,稱為齊桓公。可惜最終公子糾失敗被殺,管仲也成了階下囚。后來齊桓公登位后,要拜鮑叔牙為相,并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牙堅辭相國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遠勝于己,力勸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齊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如鮑叔牙所言,管仲的才華逐漸施展出來,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鮑叔牙一次次為管仲申辯,并始終善待自己的朋友,不離不棄;不但幫管仲走上了施展抱負的仕途,也為這段友誼留下了千古佳話。
久而敬之、交而不棄,這些都是千古賢人總結(jié)出來的寶貴的交友之道,這些道理放在今天同樣適用。掌握好交友之道,你的友情之路將會更加順暢。
規(guī)過勸善,適可而止
一只老山羊在小河邊碰到一只小鳥在飲水,便說:“你只顧在這里喝水,卻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貍過來,你的小命兒就會丟掉了。”然后,又嚴肅地講了許多道理。小鳥笑著表示接受。但老山羊一走開,小鳥就對身邊的螞蟻說:“依仗胡子長冒充著懂道理,去年,它的孩子還不是在這里讓狼給吃了嗎?”
老山羊的好心并沒有得到好報,為什么?因為,某些時候,不管基于什么心態(tài),也不管你的意見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一旦你主動提出來,你就犯了某些忌諱,這就是“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這句話出自《莊子·內(nèi)篇·人間世第四》。任何一個人,都有自由的意志,如果他的愛好就是那一點,那么當(dāng)他專注在那一點的時候,什么也無法改變。一個人入迷的時候,你要勸他“回頭是岸”,難上加難。所以,明知道你愛他,有時候他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記你是為他著想了。因此,人與人之間很難相處,朋友之間,也總是“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孔子還曾告誡弟子子貢:“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當(dāng)朋友有了不對的地方,你提出意見和建議,如果對于一個問題,說的次數(shù)多了,雖說是對朋友有益,有時也會招致朋友的反感,甚至還會與你慢慢疏遠,或者成冤家。
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規(guī)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這就是真朋友,但規(guī)過勸善,也有一定的限度。朋友的過錯要及時指出,“忠告而善道之”,盡心勸勉他,讓他改正錯誤,但實在沒有辦法時,“不可則止”,就不要再勉強了。
自古忠言逆耳,假如忠諫過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沒有了,尤其是共事業(yè)的朋友。知道勸諫無效,最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后,也許還能保持朋友的感情。如果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勸誡,則可能遭到對方的排斥,起到相反的作用。
每個人都在努力建立一個堅固的自我,以掌握對自己心靈的自主權(quán),并經(jīng)由外在的行為來檢驗自我堅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點,揭露了別人的錯誤,他就會明顯地感受到自我受到了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還采取不友善的態(tài)度。但是,也不是說所有的人都會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是所有的規(guī)勸都會引來別人的反感。與人相處,貴在智慧,有時候,我們不妨學(xué)學(xué)那些在人類屋檐下飛來飛去的燕子。
莊子說:鳥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樹以免傷害。但燕子特別,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卻沒人去害它,這便是處世的大智慧。人類見著鳥舉槍便射,卻對身邊縈繞的燕子視而不見。燕子的叫聲可謂婉轉(zhuǎn),卻沒一個人將燕子放到籠子里,以聽它的叫聲取樂。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離。
南懷瑾先生說過,人類是一種你不能離它太遠、又不能離它太近的動物。比如珍禽猛獸害怕人,躲得遠遠的,人便結(jié)伙去深山獵捕它們。這是因為離人類太遠。家畜因完全被人豢養(yǎng),人便可隨意殺戮,這是因為離人類太近,近得沒有了自己的家園。只有燕子看懂了人類,摸透了人類的脾氣,又親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著自己精神的獨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樣敬著燕子。有時,人要從燕子身上學(xué)學(xué)揣摩人心之道。
對于友情,我們可能無法達到終身不見,但是我們也要學(xué)會保持距離:如果太近,就會覺得失去了自由的空間,甚至連呼吸都感覺困難了;如果太遠,又覺得關(guān)心不夠,少了一份熱情。其實懂了這個道理,就可以更巧妙地為人處世、成就大業(yè)了。
或許有人會以為懂得“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之妙只會讓人變得狡詐奸猾,不堅持方正之道了,其實不然,人心難測,要想自在做人,必須了解人性與現(xiàn)實,不是教你詐,而是教你看清世事與人心。
和而不同,不隨波逐流
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千百年來始終是人們爭論的一個焦點,究竟人生而為善,還是生而為惡,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看法。其實,人在出生的時候本性的差別并不大,善惡兼而有之,純粹善、純粹惡的人少之又少。復(fù)雜的社會激流,使有些人被沖擊到這邊,有些人被沖擊到那邊;有些人選擇這邊,有些人選擇那邊。所以,人是在復(fù)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一點點地變得不同的。
人們總是喜歡和與自己興趣愛好一致的人在一起,于是,總是會有三五成群的小圈子出現(xiàn),而這種圈子多了,就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小米剛進公司市場部不久,就發(fā)現(xiàn)在這個十來個人的部門里,有一個三四個人的小圈子。這幾個人干活配合默契,但對這個圈子外的人則多少有點不配合,有時甚至暗中使絆。部門經(jīng)理有時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那個圈子核心人物的無形影響似乎比經(jīng)理還大。這些天,那個圈子里的大林中午有事沒事跟小米套近乎,昨天問他父母是做什么的,今天問他有沒有女朋友。當(dāng)他知道小米現(xiàn)在還沒有女朋友時,馬上表示愿意為他當(dāng)“紅娘”。小米知道大林是想拉自己“下水”,成為他們那個圈子里的人,他有些猶豫:如果自己不進他們那個小圈子,今后自己在工作中難免會遭到刁難;如果進入他們那個小圈子,自己又從心里厭惡這種拉幫結(jié)伙的行為。他有點不知所措。
面對不算龐大卻十分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網(wǎng),小米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加入就意味著要同一些人“同流合污”,不加入則意味著自己會成為一個孤立的個體,工作一定也很難開展,此時的小米就面臨著“這邊”與“那邊”的選擇,而感到不知所措。孔子給出的答案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能夠調(diào)和左右矛盾的意見,而自己的中心思想還是獨立而不移。小人就不一樣了,容易受別人的影響,但到了利害關(guān)頭,仍然會發(fā)生意見沖突,相處依舊不會融洽,自然而然變成同而不和了。
高明的人總是與別人相協(xié)調(diào),但并不盲目地重復(fù)或附和別人,因協(xié)調(diào)而不重復(fù)故能達成和諧;不高明的人,見到別人的成功就一窩蜂隨大流地模仿別人,反而引起惡性競爭,最終導(dǎo)致不和諧。
美國開發(fā)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熱,各地的人們紛紛奔赴西部淘金。而一個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發(fā)財,但他不是直接像別人那樣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賣水。結(jié)果,許多淘金者空手而歸,史密斯卻大發(fā)一筆,從此成了富翁。
史密斯順應(yīng)了淘金的潮流,這是“和”;但他沒有重復(fù)別人,這是“不同”, “和而不同”,讓他收獲頗豐。與他人相處時,高明的人總是追求和諧,為此而包容差異,在豐富多彩中達成和諧;不高明的人,總是強求一致,因容不得差異而往往造成矛盾沖突。用亂石砌墻、碎石鋪路,一塊塊亂石奇形怪狀,一塊塊碎石各不相同,但在高明的砌匠手里,墻一旦砌成,風(fēng)格和諧統(tǒng)一,路一旦鋪就,猶如一體天成。
“小人同而不和”,即隨聲附和,朋比為奸,貌合神離,同床異夢。在分辨“和”與“同”的問題上,晏嬰的見解最為獨到而且深刻。
一次齊侯出獵歸來,指著前來接駕的臣子梁丘據(jù)對晏嬰說:“這個梁丘據(jù)與我相處得最和諧。”晏嬰不以為然地反駁說:“他與你只不過相同而已,哪里談得上和諧?”齊侯很納悶:“和與同還有區(qū)別嗎?”晏嬰說:“和,如羹焉。”意思是說像廚師煮肉湯,把各種原料和作料加在一起,施以薪火,過則泄之,不及則濟之,才能烹調(diào)出淳美大羹之味。他又把和比做音樂,五聲六律,剛?cè)崆鍧幔仓熘种畵P之,才能奏出和諧動聽的樂曲。同則相反,“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專一,誰能聽之?”
有學(xué)問有道德、通達事理的人,只要求在不同見解中能互相尊重、吸收、融合,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茍同,隨波逐流;而那些沒有學(xué)問、缺乏道德的人,總是與世浮沉,盲目趨同,甚至同流合污,雖共同謀事卻各懷異心。
因此,為人處世,能夠真正做到“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君子境界,才能在人性的分流中,堅挺地站立于中間,而不隨波逐流。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李廠長出差的時候在火車上遇見一位“港商”,二人一見如故,互換了名片。這位港商舉手投足之間都顯示出一種貴族氣質(zhì),這使李廠長對其身份毫不懷疑。恰巧二人的目的地相同,港商又對李廠長的產(chǎn)品非常感興趣,似有合作意向,李廠長便與之同住一個賓館,吃飯、出行幾乎都在一起。這一天,李廠長與一客戶談成了一筆生意,取出大筆現(xiàn)金放在包里。午飯后與港商在自己屋里聊天,不久李廠長起身去衛(wèi)生間,回來時出了一身冷汗。港商和那個裝滿錢的皮包都不見了!李廠長趕緊報警,幾天后案子破了,罪犯被抓獲后才知道,原來他并不是什么港商,而是一個職業(yè)騙子。這讓李廠長對自己的輕易相信他人、交出自己底細的做法痛悔不已。
碰上老實的人,人們往往一見如故,把“老底”全都抖給對方,也許會因此成為知心朋友;但在現(xiàn)實中,更多可能的情況是:你把心交給他,他卻因此而看扁你,更有甚者會因此打起壞主意,暗算你。所以說,在待人處世中,尤其是對摸不清底細的人,切記“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否則,就像上面故事中的李廠長一樣,吃虧受傷害的將是你自己。
事無不可對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要光明磊落,不昧良心。并不是必須盡情向別人宣布。只說三分話,即是不必把話說得太明白,說得太多,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和防守。
和人初次見面,或才只見幾次面,就算你覺得這個人不錯,而你也喜歡他,也不該把你的心一下子就掏出來。對還不了解的人,無論說話或行為,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相情愿。
人性復(fù)雜,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給對方,用心和他交往,那么你就有可能“受傷”。把心掏出來,這代表你的真誠和熱情,但見你把心掏出來,他也把心掏出來的人不多,而且也有掏的是“假心”的人。若這種人別有居心,剛好利用了你的弱點,好比薄情郎對癡情女一般,那么你的日子就不好過了;而會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于股掌之中。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你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如果對方是個謹慎的人,那么你反倒會嚇著他,因為他懷疑你這么坦誠是另有目的的。如果是這樣,你可能會弄巧成拙,斷送了有可能發(fā)展的情誼。
因此,與其把心一下子掏出來,不如慢慢觀察對方,有了了解之后再“交心”。你可以不虛偽,坦坦蕩蕩,但絕不可把感情放進去,要留些空間作為思考、緩沖——不摻雜感情因素,那么一切就好辦了。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不僅僅適用于初始的人,對于結(jié)交很久的朋友來說,這也是可行的。因為,距離產(chǎn)生美感,友誼也需要距離來產(chǎn)生美好,當(dāng)朋友之間真正完完全全地做到親密無間、無話不說的時候,這份距離美就會消失了,并且很可能會因為過近的距離造成更多的矛盾和誤會。其實,人都是有保護隱私的本能的,當(dāng)一個人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別人面前,他就會喪失安全感,因而變得更加敏感,稍有風(fēng)吹草動,他就會猜疑是否自己被這位“知己”出賣了。所以,把自己的事情全部告訴朋友,給自己帶來的是折磨;而接收朋友的所有秘密,則是給自己帶來危機。因此,最好的交友之道,就是保持距離,保持一個安全的“掏心”尺度。
良言一句三冬暖,善以美言暖人心
在茂密的山林里,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對樵夫感激不盡。有一天樵夫迷路借宿到熊窩,母熊安排他住宿,還以豐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翌日清晨,樵夫?qū)δ感苷f:“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樂,但嘴上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我的頭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問她頭上的傷口好了沒有,母熊說:“噢,那次痛了一陣子,傷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過那次你說過的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惡毒的話語,對人的心靈傷害遠勝于武器對身體的傷害。樵夫的一句話,深深地刺痛了母熊,它在母熊的心里留下的是一道永遠都無法痊愈的傷痕。
《荀子·非相》中有語:“故贈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于鐘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無厭。”意思是說,贈送美言給別人,比送金石、珠玉還有意義,給別人看美文,比欣賞鮮艷的服飾更美好,讓別人聽好話,比聽鐘鼓琴瑟的音樂更快樂。
美國著名心理學(xué)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贊美、欽佩、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贊美,是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愿望,這是人和動物的最大不同點。贊美能激發(fā)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營造美好的心境,促生進取的動力。而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贊美之言,甚至具有溫暖人心,給人希望的強大力量。
一位孀居的老太太應(yīng)邀去參加一個別開生面的戀人舞會,舞會的組織者旨在使參與者們能夠回憶起他們的年輕時代。舞會上,這個女人曾經(jīng)的兩位情人也來了。第一位情人見到那女人時情不自禁地說:“喲,你和年輕時完全不一樣了,變成一個老太婆了。”第二位卻對她說:“你簡直太美了。人們都說歲月殘酷,可它絲毫未能摧毀你的美麗。要是你不介意的話,我多么希望能成為你今后的生活伴侶。”接下來,舞會開始了。老女人在第二位情人的邀請下走上舞場,舞曲一支接一支地放,兩人一支接一支地跳,直到舞會終場,她禮貌地向兩位情人道別,轉(zhuǎn)身走了。3天以后傳來了這位老太太的死訊,兩位情人及時趕到,并分別得到一封信和一個包裹。在給第一個情人的信里,老太太說:“你是一個誠實的人,你說了真話,現(xiàn)在我把我一生的日記全部給你,從中你可以看到一個女人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在給第二位情人的信里,老太太說:“感謝你那些美麗的謊言,它讓我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夜晚,并足以把我一生的夢幻帶到另一個世界。為此我將留給你我全部的財產(chǎn),你可以用它繼續(xù)向那些女人編造贊美的謊言。”
不管贊美是真是假,都給了老太太一個美好的心情,可以繼續(xù)自己美好的向往,可見,語言具有的威力之大。贊揚是一種無形而有力的鼓勵,不但可使好行為更為堅定,且可改變一個人的氣質(zhì)。贊揚如果成為普遍的風(fēng)氣,則更可以改變一個民族和一個社會的氣質(zhì)。“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不是夸大的說法。言語可以成就人,也可以傷害人。滿心邪惡的人,會借著言語偽裝善良,也會借著語言,使他的傷害性更加惡毒深入,深到可以入骨。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想去傷害身邊的人,卻往往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而對人惡語相向,深深地傷了別人的心,因此證嚴法師說:“心地再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人的話語就如同一把雙刃劍,可以鼓舞人心,亦能傷人于無形,關(guān)鍵就在于如何操持、如何使用。有時,一句污辱的話會促使一個善良的人行惡,一句寬慰的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一句言真意切的表白可以獲得一生的愛情和幸福,一句惡語可以摧毀多年的夫妻之情……所以,與人相交,需時刻提醒自己舍棄那會傷人的惡語,以真誠的美言來溫暖人心。
言必有防,不議人非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年少時的朋友多數(shù)都是窮人。他做了皇帝后,這些兒時的朋友紛紛找上門來。這些人以為朱元璋會念在昔日共度患難的情分上,賞他們個一官半職,誰知朱元璋最忌諱別人揭他的老底,認為那樣會有損自己的威信,因此對這些人大都拒而不見。
有位和朱元璋一塊長大的好友,千里迢迢從老家趕到南京,因為他與朱元璋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所以在幾經(jīng)周折之后,還是進了皇宮。一見面,這位老兄便當(dāng)著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來:“哎呀,朱老四,你當(dāng)了皇帝可真威風(fēng)呀!不認得我了?當(dāng)年咱倆可是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的呀,你干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兒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子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jié)果把瓦罐都打爛了,豆子全撒了。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兒,還是我?guī)湍闩鰜淼摹T趺矗挥浀美玻 ?/p>
這位老兄還在那嘮叨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被戳到痛處,再也坐不住了。盛怒之下,他下令把這個兒時的好友斬了。
這便是揭人傷疤的下場,朱元璋的這位好友其實并無惡意,他不過是想重提兒時的舊事,來表示自己與朱元璋的親密,但他忽略了對方的感受,觸到了對方的隱私和痛處,給對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傷害,因而“災(zāi)難自己找上門”,落得了被朋友處斬的下場。
每個人的心中總是會有一塊不愿被人觸及的傷痛,就像是《阿Q正傳》中阿Q的一頭癩頭瘡。俗話說:“打人莫打臉,罵人不揭短。”你心中的痛自然是不愿被人提及的,那么在和別人交往的時候,就千萬不要毫無顧慮地觸及人家的傷痛,更不能刻薄地揪住人家的短處不放。即使是再親密的朋友,也無需用揭人傷疤的方式,來展示關(guān)系的親密。
語言的表達本身就是一門復(fù)雜的藝術(shù),即使一個人非常明確自己的心意,且能夠游刃有余地駕馭語言,他所表達出來的也是“第二義”,是殘缺不全的。更何況,有的時候是未經(jīng)思考便脫口而出的,自然就難免會造成錯誤。所以,說話之前為自己的言語加一道過濾網(wǎng),尤其注意切勿談?wù)撍说氖欠恰?/p>
“閑談莫論人非”,這是古人修身的名言,也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于為人處世的另一層哲理性的思考與智慧。一如那句經(jīng)典的電影臺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人生在世,你有你的是非,他有他的是非,是非總是講不清的,而人往往容易為是非所累。
有這樣一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墓适拢?/p>
祖孫倆買了一頭驢,爺爺讓孫子騎著走時,別人議論孫子不懂孝敬;孫子讓爺爺騎著走時,有人指責(zé)爺爺不疼愛孫子;祖孫倆干脆都不騎了,又有人笑話他們放著驢不騎是傻瓜;祖孫倆同時騎在驢背上,又有人指責(zé)他們不愛護動物。結(jié)果,不知所措的爺孫倆只好綁起驢扛著走了。
的確,所謂的“是非”本身就是極其無聊的談資,沒有任何的意義。而且那些喜歡在背后議論他人、搬弄是非的人往往也是最可惡的人。他們幾乎都是庸庸碌碌之人,因為發(fā)表議論需要時間,而且要找恰當(dāng)?shù)臅r間,還要幾個人湊在一起,這樣所需要的時間就更長。他們在論人是非上浪費了太多的時間與精力,自然在正事上就少了很多機會,也就注定了其無法出眾。
那些論人者,多是出于某種惡意的心理,而且多數(shù)是搬弄是非之人。他們靠對別人說長道短來達到自己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或是挑撥是非,或是嫁禍于人,或是有意想把某人拉下馬、趕下臺。這種人可以稱之為陰謀家,是很危險的人物。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這種人可能很得勢,因為能言善辯,又很會察言觀色,所以他們的目的有可能達到。但如果總是故技重演,就難免會被別人發(fā)現(xiàn),最終只會落得身敗名裂、眾叛親離的下場。
如果不想陷入是非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我們就必須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做到“言必有防,不議人非”,才能做個堂堂正正的人,才能磊落地與他人相處,才能擁有天長地久的友誼。
遠小人而潔身自好,防人心以保全自身
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在中國掀起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運動。他們的活動得到光緒帝的支持,光緒帝也想借助變法來擴大自己的權(quán)力,打擊慈禧太后勢力。慈禧太后當(dāng)然感覺出自己權(quán)力受到威脅,所以對維新變法橫加干涉。光緒帝感到自己的處境非常危險,他寫信給維新派人士楊銳: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們要想辦法搭救。維新派為此都很著急。
剛好此時,榮祿手下的新建陸軍首領(lǐng)袁世凱來到北京。袁世凱在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變法的活動中,明確表態(tài)支持維新變法活動。于是,光緒帝召見了這位軍人出身的袁世凱,封給他侍郎的官銜,旨在拉攏袁世凱,為自己效力。
當(dāng)時康有為等人也認為,要使變法成功,要解救皇帝,只有殺掉榮祿,而能夠完成此事的人只有袁世凱。所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對他說:現(xiàn)在榮祿他們想廢掉皇帝,你應(yīng)該用你的兵力,殺掉榮祿,再發(fā)兵包圍頤和園。事成之后,皇上掌握大權(quán),清除那些老朽守舊的臣子,那時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凱慷慨激昂地說:只要是皇上下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干。當(dāng)譚嗣同想要決定如何行動時,袁世凱想了想說:那太倉促了,我指揮的軍隊的槍彈火藥都在榮祿手里,有不少軍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換軍官,準(zhǔn)備槍彈,才能行事。譚嗣同沒有辦法,只好同意。
詭計多端、善于看風(fēng)使舵的袁世凱,雖然表示忠于光緒皇帝,但是他心里明白掌握實權(quán)的還是太后和她的心腹,于是又和慈禧的心腹們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這次爭斗還是慈禧占了上風(fēng)。所以,他決定先穩(wěn)住譚嗣同,再向榮祿告密。不久,袁世凱便回天津,把譚嗣同夜訪的情況一字不漏地告訴榮祿。榮祿嚇得當(dāng)天就到北京頤和園面見慈禧,報告光緒帝如何要搶先下手的事。
第二天天剛亮,慈禧怒氣沖沖地進了皇宮,把光緒帝帶到瀛臺幽禁起來,接著下令廢除變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維新變法人士和官員。變法經(jīng)過103天,最后失敗。
變臉的小人就如袁世凱一般,當(dāng)面一套,背后一套;過河拆橋,不擇手段。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針對此類小人,你最好不要認識他;不幸認識他,最好不要跟他有友誼;不幸有了友誼,也最好不要對他有恩。
俗話說:“人無害虎意,虎有傷人心。”因此,有了一定生活閱歷的人們總愛說江湖險惡,人心難測。其實世上最多的不是惡人,而是小人。小人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往往帶有某種隱蔽性,但危害極為嚴重。
一個人平白無故向你親近總是有緣故的,在生活中多一點戒心是有必要的。不是這個世界無情,也不是因為這個社會無義,只是大千世界,是我們太復(fù)雜,小人無處不在,壞人無孔不入。他們就像是社會的細菌一樣,所到之處全被他們侵蝕,令人防不勝防。如果不想陷入無奈的悲哀,從現(xiàn)在起,開始保護自己,做好人首先要懂得識別壞人,做君子就要看清小人的嘴臉,否則難免變成悲劇。
管理學(xué)上一個有趣的定律叫“酒與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它所給予我們的提示就是:遠離那些污水。記得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就如同是人群中的“污水”,我們無法將其凈化,唯一能做的就是潔身自好,遠離他們。
擇友如求師,多思而后定
唐朝元和年間(806~820年),東都洛陽留守名叫呂元應(yīng)。他酷愛下棋,養(yǎng)有一批共同下棋的食客。
呂元應(yīng)常與食客下棋。如果誰贏了他一盤,出入可配備車馬;如贏兩盤,可攜兒帶女來門下投宿就食。
有一日,呂元應(yīng)在亭院的石桌旁與食客下棋。正在激戰(zhàn)猶酣之際,衛(wèi)士送來一疊公文,要呂元應(yīng)立即處理。呂元應(yīng)便拿起筆準(zhǔn)備批復(fù)。下棋的門客見他低頭批文,認為不會注意棋局,迅速地偷換了一子。哪知,門客的這個小動作,呂元應(yīng)看得一清二楚。他批復(fù)完文件后,不動聲色地繼續(xù)與門客下棋,門客最后贏了這盤棋。食客回到住房后,心里一陣歡喜,期望著呂元應(yīng)提高自己的待遇。第二天,呂元應(yīng)攜來許多禮品,請這位食客另投門第。其他食客不明其中緣由,很是詫異。
十幾年之后,呂元應(yīng)處于彌留之際,他把兒子、侄子叫到身邊,談起這件下棋的事,說:“他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倒不介意,但由此可見他心跡卑下,不可深交。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些,交朋友要慎重。”他積多年人生經(jīng)驗,深覺棋品與人品密不可分。
呂元應(yīng)通過棋品觀朋友的人品,既可見其識人的高明,也可以看出他對交朋友這種事十分慎重。在朋友的選擇這一問題上,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經(jīng)驗之談。古人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友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就是說:與正直、講信用、有學(xué)問的人交朋友,會得益匪淺;與那種獻媚奉承、心術(shù)不正、華而不實的人交朋友,會帶來壞處。
朋友不僅是人生路上同行的伙伴,而且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因此選擇朋友一定要謹慎。隋末大儒王通說:“君子先擇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說:“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能與之共同學(xué)習(xí)做人做事道理的人,不一定能與之抵達大道;能與之抵達大道的,不一定能與之堅守不移;能堅守不移的,不一定通達靈活。
唐代詩人賈島詩云:“君子忌茍合,擇友如求師。”一個人結(jié)交的朋友不可能是同一類型的,有溫和穩(wěn)重的、豪爽豁達的、機智瀟灑的,也不排除有輕浮虛偽、刻薄勢利的。交了什么樣的朋友(包括品性低劣的)不是關(guān)鍵,關(guān)鍵是必須能鑒別出他是個什么樣的朋友,你才能選擇對應(yīng)的策略與之交往,不然,就會為朋友所累,甚至為朋友所害。
我們常聽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個賢惠的女人。事實上,任何一個成功的人(包括男人和女人)的背后,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重要的恩人。所謂恩人,就是益友,在你受到懷疑的時候,他信任你;當(dāng)你迷惑的時候,他指點你;當(dāng)你犯錯的時候,他責(zé)備你;當(dāng)你求救的時候,他伸出援手。一生之中,如果能得此益友,死而無憾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品質(zhì)好的朋友,不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藉,而且朋友之間可以互相砥礪,相互扶持,共同面對人生風(fēng)雨。朋友之間,無論志趣上,還是品德上、事業(yè)上,總是相互作用的。一個人一生的個人修養(yǎng)與事業(y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因此,可以說選擇朋友就是選擇命運。因此,交友必須慎重,要講“友道”。友道之義在于真情實意、志同道合。清末名人曾國藩說過:“一生之成敗,皆關(guān)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朋友,需要從很多人之中去選擇,就如沙里淘金一般,即使將沙淘盡,也未必一定能收獲金子,故而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嘆。無論誰,不到最后一刻,永遠不會放棄尋找知己的夢想。知己如愛人一般,不是到大街上隨便拉一個就行的,如果遇到一個感覺對的人,先別急著對他掏心掏肺,認真仔細地觀察過后,再做定奪也不遲。
道不同不相為謀
管寧與華歆本是從小到大的好朋友,恰同學(xué)少年結(jié)伴讀書。一次,兩人一同在園中鋤草,地上有塊金子,管寧視而不見,繼續(xù)揮鋤,視非己之財與瓦礫無異,華歆卻將金子拾起察看,仔細想過之后又將金子丟棄了。此舉被管寧視之為見利而動心,非君子之舉。還有一次,兩人同席讀書,外面路上有官員華麗的轎輿車馬經(jīng)過,前呼后擁十分熱鬧,管寧依舊同往常一樣安心讀書,而華歆卻忍不住將書本丟到一邊,跑出去看了一下熱鬧。此舉被管寧視之為心慕官紳,亦非君子之舉。于是,管寧毅然將二人同坐的席子割開,與華歆分坐,斷了交情,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這個故事被載入《世說新語》的德行篇。事情很小,而且是人們?nèi)菀缀雎缘募氈δ┕?jié),但正因其小,足見當(dāng)時的士大夫、讀書人品評他人與約束自己的尺度與交友之嚴,見微而知著,因小而見大。我們且不評論管寧的做法是否正確,但其中的道理卻發(fā)人深省。當(dāng)朋友間所追求的東西差別懸殊時,朋友很有可能在以后的路上會分道揚鑣。
兩人思想目的不同,便沒有辦法共同相謀。雖然并不一定反目成仇,卻沒有辦法討論計劃一件事,只好各走各的路,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有些朋友可以與之一起工作,卻無法共同創(chuàng)業(yè),而另一些朋友可以共同創(chuàng)業(yè),卻無法共同守業(yè)。因此,朋友未必能夠一路同行,有的朋友可以一起學(xué)習(xí)、一起創(chuàng)業(yè),然而隨著人生經(jīng)歷的變化,有時也會在一個關(guān)鍵問題上出現(xiàn)分歧,使友情破裂,各自追求不同的人生。
現(xiàn)代社會常崇尚交際,仿佛認識的人越多,這個人越有影響力。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蜻蜓點水地認識千萬人,不及推心置腹認識幾個人。專心對你的朋友,盡管這段路不一定同行,但是要懂得珍惜,要懂得尊重,懂得維護屬于你的那一份心靈上的情感依托。
著名小說《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福樓拜。在當(dāng)時,他的家坐落在摩里略鎮(zhèn),而他的客廳是同時代法國作家龔古爾、都德、莫泊桑、梅里美等利用星期日經(jīng)常聚會、討論的地方,是一個文藝家和思想家的集中地。后來,福樓拜家的客廳里又多了一個新面孔,這就是被后世稱為“小說家中的小說家”的屠格涅夫,他的小說語言純凈優(yōu)美,結(jié)構(gòu)簡潔嚴密。作品充滿詩意的氛圍和淡淡的哀愁,給人無盡回味。
《最后一課》的作者都德見到了僑居法國的屠格涅夫后,向他傾訴了自己對他的才華、人品的無限仰慕及對《獵人筆記》的高度贊賞。自此,二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屠格涅夫也成了福樓拜家里的常客。
然而,屠格涅夫并不因為他們之間的友誼而改變他對都德著作的評價。在他看來,都德是他們?nèi)ψ永铩白畹湍艿囊粋€”,但他只把這個看法作為內(nèi)心的一個秘密寫進日記里。1833年,屠格涅夫因脊髓癌病逝了。當(dāng)都德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時,感到萬分意外,就像迎頭挨了一記悶棍似的,他感慨地說:“我始終記得他在我的家里,在我的餐桌上,怎樣溫柔熱情地吻著我的孩子們的事,我還收藏著他寫給我的無數(shù)親切可愛的信件。但在他的那種和藹的微笑下卻隱藏著這樣的意念。天哪!人生是怎樣的奇怪,希臘人的所謂‘冷酷’兩字是多么的真實!”
這種友情的幻滅當(dāng)然使都德很傷心,但在屠格涅夫方面,卻并無他的不是之處。因為他將友情和作品分離了:他對都德,甚至對他的孩子有友情,但是不滿意他的作品,所以才在背后說出那樣的話。如果不是為了友誼,屠格涅夫也許當(dāng)面就向都德說了。這樣一來,都德早就和屠格涅夫絕交,也不至于有死后的幻滅了。
人生就像是一臺戲,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臺詞和意圖也不盡相同。當(dāng)你感覺到跟對方的差異時,要看對方是不是能夠成為你的朋友,也或者對方值不值得你為了守候這份友情而付出。如果確定對方可以是很好的朋友,那么即使有一點差異,也要學(xué)會保留,學(xué)會尊重;如果確定彼此不是同路人,沒有什么相處的必要,那么就應(yīng)該大膽地割舍掉這份情誼,不做無畏的掙扎;如果對方是你的好朋友,但不一定非得事事和你志同道合,例如你要創(chuàng)業(yè)不一定要找你最好的朋友合伙,當(dāng)他沒有這方面的興趣和能力時,你們的合作不會順利,而且會因此傷害友誼。電視劇《香樟樹》里面三個最要好的大學(xué)同學(xué),一起合開了一家公司,公司成功了,三人卻分道揚鑣,劇中有人就總結(jié)道:“其實,她們?nèi)齻€不適合在一起工作,這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
所以,“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僅僅是指與不同路的人不打交道,也包括好友間要允許有“分歧”,當(dāng)志不相同時,不妨各自發(fā)展,利人利己還利友誼。
知己難求,必以誠相待
東漢時,有一位名叫荀巨伯的人。有一次,他收到一封急信,說一位朋友得了重病。朋友遠在千里之外,故荀巨伯趕了好幾天的路程。可是當(dāng)他到了友人所住的郡地時,卻發(fā)現(xiàn)此地被敵人圍住了。他潛入城池去看望朋友,朋友對他說:“謝謝你在這個時候還來看望我。現(xiàn)在城被敵人圍住了,看樣子是守不住了。我是一個快要死的人了,破不破城對我來說是無關(guān)緊要的;你沒有必要留在這里,趁現(xiàn)在能想辦法,你趕快走吧!”荀巨伯立刻說道:“你這是什么話?朋友有難當(dāng)共之,現(xiàn)在大難臨頭,你卻要我扔下你不管,自己逃命,我怎么能做這等不義之事?”
敵人破城之后,一路打進來,挨戶搜索,但見家家戶戶凌亂不堪,人皆逃走,卻有一個院子井然有序,于是進去,見到了安坐的荀巨伯,大發(fā)威風(fēng)說:“我們大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敢不望風(fēng)而逃,難道想獨當(dāng)其鋒不成?”荀巨伯對他們說:“你們誤會了。我并不是這城里的人,到這里只是來看望一個住在這里的朋友。現(xiàn)在朋友病重,危在旦夕,我不能因為你們來了就丟下他不管。你們?nèi)绻獨⒌脑挘垰⑽遥灰獨⑽疫@位已痛苦不堪、無法救治的朋友。”敵人聽了瞠目結(jié)舌。半晌,一位頭領(lǐng)看了看手中的大刀,發(fā)言道:“哎,我們是一群不懂得道義的人。像我們這樣的人,怎么可以在這樣一個崇尚道義的地方胡亂闖蕩?走吧!”敵人竟因此退走,一郡得以保全。
古人常說:“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要想交到真正的朋友確實很難,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你對朋友付出了真心,你也會得到朋友的真心回報。生活中有許多人抱著“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態(tài)度,把朋友當(dāng)做受傷后的拐杖,復(fù)原后就扔掉。此類人大多會被拋棄,沒人愿意再給他們幫忙。
與朋友真誠相待,應(yīng)做到以下幾點:
(1)同舟共濟,互相幫助。人們在一起共事時,大家同舟共濟,只要采取合作態(tài)度,互相幫助和關(guān)照,是最容易產(chǎn)生感情認同的,這樣的交情將更為牢固。
(2)有共同興趣,交往投機。有時候共同的愛好、興趣,也可能成為彼此交情的紐帶。比如,兩個人都愛下棋,在路邊棋場相識,成了棋友;都愛垂釣,在湖邊相遇,成了釣友。這樣共同的東西把彼此召喚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結(jié)下了友情。
(3)絕不持“一次性交際”的想法。在某些實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謂的“人情”便是你幫我的忙,我馬上找個理由回幫,就像借債還錢,概不賒欠。這種一次性的交際行為看似灑脫,實則包含了太多的困惑與無奈。誠然,受助者也許在短時間內(nèi)不愿再次開口求助,而實施援助行為的一方其實也沒有必要固守“事不過三”的古訓(xùn)。當(dāng)人家確實有困難而無能為力的時候,盡管你已經(jīng)幫助過他,盡管他不好再向你開口,但作為知情者,你不應(yīng)無動于衷,而不妨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事實上,這種交際行為能夠贏得更大的人情效應(yīng),即使受助者一時無力給你回報,但你的行為風(fēng)范,你的崇高稟性,已會被更多的人所知曉。
要知道,虛偽狡詐的人讓人討厭,難結(jié)良友;真誠的朋友給人一種安全感,招人喜歡。對好友坦誠相待,你得到的將會比付出的多得多。
學(xué)會拒絕,才是成全
好朋友的交情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它需要雙方長期的理解、寬容、互助來共同維系,我們要珍惜它、愛護它。
朋友之間常常有事相托相求,這是正常的。但也有的人相托相求的事情常常超出原則范圍和客觀事實,比如,超過你的主觀承受能力,違背自己的主觀意愿等。此時,應(yīng)該拒絕的就要干脆拒絕。
對一般朋友而言,假使對方的要求不合自己的心意便不假思索地加以拒絕,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當(dāng)好朋友向你提出過分的要求而你又無法滿足對方時,你就會感到左右為難,處在一個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此時你可針對不同情況,采取巧妙的拒絕方法。
對好朋友提出的請求、條件、愿望無法滿足時,你千萬不能閃爍其詞、拐彎抹角,而是要給予對方一個直截了當(dāng)、簡潔干脆的拒絕來表明你的態(tài)度,同時向他解釋清楚你所處的境地和要辦成這件事所無法克服的困難,不要使對方心存幻想。
小王和小劉是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鐵哥們兒。大學(xué)畢業(yè)后,小王在某區(qū)人事局供職,小劉則被分配到一家企業(yè)工作。一天,小劉攜帶禮品來到小王家,開門見山地說:“老朋友,我想跳槽換個工作,請你無論如何幫這個忙。”他倆是患難知己,幫忙也在情理之中,但小王只是一般干部,實在是力不從心,于是便對小劉如實說道:“我雖在人事局工作,但人微言輕,加之現(xiàn)在的人事決定權(quán)都下放到企業(yè),你這個忙恐怕很難幫得上。你還是想想其他辦法吧。”小劉轉(zhuǎn)而尋求其他的門路,終于如愿以償。雖然小王曾拒絕過小劉,但小劉深知小王的苦衷,很能理解小王,至今他們還保持著良好的友誼。
在這里,小王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便直截、爽快地回絕了小劉。這既免去了一旦答應(yīng)卻無法兌現(xiàn)的苦惱,也使朋友有機會另找門路。拒絕他人,理由一定要充分可信,不要讓對方產(chǎn)生“關(guān)鍵時刻不幫忙”的想法。要是你不自量力,口頭允諾下來,但最終無法辦到,反而會給對方產(chǎn)生“幫忙不賣力”的誤解而使好朋友之間產(chǎn)生隔閡。
拒絕朋友,不要覺得面子上會使對方過不去,一味地猶豫和推諉,這樣只能使朋友覺得有機可乘,還是有希望的,反而會造成麻煩。做不到的事情干脆拒絕,當(dāng)然拒絕也要講究策略,不要態(tài)度生硬。可以耐心勸阻,言明利害關(guān)系,可以據(jù)實說明情況,使朋友了解你的難處,也可以迂回婉轉(zhuǎn)處置,巧借其他方法完成朋友委托之事。
一個人只有學(xué)會拒絕朋友的不合理要求,才不會造成幫不了朋友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誤會和芥蒂,這是對友誼的一種維護,也是一種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