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放寬心,包容自己的不完美

佛說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即生命原來就不圓滿,只有懂得接受這一點我們才會更懂得珍惜。生活是一件藝術品,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最美的一筆,每個人也都有認為不盡如人意的一筆,關鍵在于你怎樣看待,有煩惱的生活才最真實,同樣,認真對待紛擾的人生才最舒坦。正是因為世上沒有十全十美,最完美的物體也會有瑕疵,再有成就的人也有缺點,因此做人要虛心,不要自滿,正所謂“學無止境”,只有謙虛才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

處理好人生三件事

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然而,愉悅也是一世,痛苦也是一生,何必為了現(xiàn)實中的種種,而影響安然自在的心境呢?世事沒有一帆風順,撐著不死,還是好好活著,表面看來沒什么區(qū)別,其實質(zhì)卻大相徑庭。

生活已經(jīng)攤開在你面前,是屈服地背道而行,還是坦然地積極行事,生活會告訴你不同的答案。有人說,人的一生之中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別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爺?shù)氖隆薄?/p>

今天做什么,今天吃什么,開不開心,要不要助人,皆由自己決定;別人有了難題,他人故意刁難,對你的好心施以惡言,別人主導的事與自己無干;天氣如何,狂風暴雨,山石崩塌,人能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過于煩惱,也是于事無補。人活得“屈服”,離道越來越遠,只是因為,人總是忘了自己的事,愛管別人的事,擔心老天的事。所以要輕松自在很簡單: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別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爺?shù)氖隆薄?/p>

做一個好人其實很容易,擁有幸福其實也很簡單:“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第三是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遵守這“人生幸福三訣”,生活就不會太累。

“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如果一個人有過錯,就終日沉陷在無盡的自責、哀怨、痛悔之中,那么他的境況就會像泰戈爾所說的那樣:不僅失去了正午的太陽,而且將失去夜晚的群星。人們都會為自己的過錯而痛悔,但“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并不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的境界,它需要“胸藏萬匯憑吞吐”的大器量。“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不讓別人的做法決定自己的原則,為別人的錯誤埋單實在不是做人的“上算”。

生活是一件藝術品,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最美的一筆,每個人也都有認為不盡如人意的一筆,關鍵在于你怎樣看待,有煩惱的生活才是最真實的,同樣,認真對待紛擾的生活才是最舒坦的。

詠茄(宋·鄭清之)

青紫皮膚類宰官,光圓頭腦作僧看。

如何緇俗偏同嗜,入口元來總一般。

缺憾的必然性要求我們學會放棄

佛學里把這個世界叫做“婆娑世界”,翻譯過來便是能容許多缺陷的世界。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有缺憾的,如果沒有缺憾就不能稱其為“人世間”。因此蘇東坡詞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我們老了,總是隔一陣子就去看醫(yī)生,來修補我們殘破的身軀,我們又何必要求自己擁有的人、事、物,都完美無瑕、沒有缺點呢?

生命原來就是不圓滿的,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便不會去苛求我們的生活,也不會去苛求他人。只有一個懂得接受的人才會更懂得去珍惜。清人李密庵主張所謂“半”的人生哲學,日本有一派禪宗書道在揮毫潑墨時總留下幾處敗筆,都是意在暗示世間沒有百分之百的圓滿完美。更有日本東照宮的設計者因為自覺太完美,恐怕會遭天譴,故意把其中一支梁柱的雕花顛倒。

缺憾的必然性要求我們學會放棄。為了不能放棄的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我們必須放棄那些生命之外可以放棄的東西。

一個人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自己的雙手,家境本來就窮困的他住進了當?shù)厮聫R開辦的救濟院。最開始的一段時間,這個失去雙手的人聽著院里的晨鐘暮鼓,聽著和尚念的誦經(jīng)覺得日子空虛而乏味,他不知道一個失去了雙手的人還能做些什么。

有一天,寺里的住持對他說:“為什么不去外面看看?世上受苦的人很多,也許你可以幫助他們。”他對住持的話很不解,因為他自己本是個失去雙手的無用之人,怎么去幫助別人呢?但在寺院救濟會的勸導與幫助下,他還是走出了寺門,參加了寺院舉辦的社區(qū)巡濟活動。從此以后,他的想法有了轉(zhuǎn)變。一段時間后,他開始出門販賣小的日用品。由于沒有了雙手,他背了一個小的背袋,里面放著錢。剪刀、指甲刀、掏耳勺等商品則用繩子掛在脖子上。買東西的顧客想要買哪樣商品都是自己取,然后自己給錢找錢。他把賣小商品得到的錢全部用來幫助救濟困難的人,一次可能不多,但是累積起來,全年也有數(shù)萬元。

又一天,住持碰到他,問他最近的想法。他回答:“這個社會給我的很多了,失去了雙手,我還有身體,還有性命。我要回饋社會,幫助那些像我一樣,甚至比我更需要幫助的人。”

沒有了雙手,這對于一個人來說是一個多么大的缺憾和打擊。但是,生命就像是一首高低起伏的樂章,所謂“如不如意,只在一念間。”世界的真相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圓滿”是需要我們?nèi)ッ鎸统姓J的事實,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對此進行分析,其實缺陷和不圓滿也是一種美,太過一帆風順、太過于完美,反而會令我們感到膩煩,心生厭倦而不值得珍惜了。

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完美的本身就意味著缺憾。其實,完美總包含某種不安及少許使我們振奮的缺憾。沒有缺憾,生活就會變得單調(diào)乏味。最輝煌的生命之旅,也有陰影陪襯。我們的生活劇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當你感到了缺憾,你就體驗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擁有了完整的生活體驗——從缺憾中領略完美。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憾。法國詩人博納富瓦說得好:“生活中無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我們只有在鮮花凋謝的缺憾里,才會更加珍視花朵盛開時的溫馨美麗;只有在人生苦短的愁緒中,才會更加熱愛生命擁抱真情;也只有在泥濘的生命路上,才能留下我們生命坎坷的足跡。

我們的念頭轉(zhuǎn)與不轉(zhuǎn),是外在世界所不能掌控的。所以,如果愿意,轉(zhuǎn)個念頭,我們也可以換來如意生活,并且去接受世間種種的不完美與不圓滿。

其實為人一生,幸福難以圓滿。有苦有樂的生活最為充實,有成有敗的生命更加合理,有得有失的生活才最公平,有生有死的生命最是自然。

“喜歡月圓的明亮,就要接受它有黑暗與不圓滿的時候;喜歡水果的甜美,也要容許它通過苦澀成長的過程”,人生在世總是“一半一半”,包容不完美,才是真正完整的幸福。

“豈無平生志,拘牽不自由。一朝歸渭上,泛如不系舟。”白居易曾在《適意》中這樣表達過自己對自由生命的向往之情。自古以來,失意的文人墨客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希望能在游玩嬉戲的清逸灑脫中陶冶性情,驅(qū)除煩惱。閑來寄情山水,春鳥林間,秋蟬葉底,淙淙流水過竹林;四山如屏,煙霞無重數(shù),荒徑飛花橋自橫。這般景象,可謂完美。

很多人都執(zhí)著于追求完美,凡事要求完美固然很好,以示精益求精,更上層樓,但有的人因小小的缺陷而全盤否定生命的意義,有的人因為小小的遺憾而將手中的幸福全部放棄,這樣追求完美,有時反而因噎廢食,流于吹毛求疵,不管于自己還是于他人,都是一種不必要的辛苦。真正幸福的,本來就有缺陷,在追求完美的同時,要能夠認清世事實相。這實相,就如一只飄搖的生命之舟,無所牽系,卻有各種承載。

在死亡的追趕下,生命之舟一路向前。顯然它不肯為死亡停駐,不知是裝作沒有聽見死亡的呼喊,還是不愿聽見死亡的聲音,但無論如何,死亡依然緊緊地跟在它的后面,寸步不離。這只飄搖的生命之舟,滿載著痛苦與歡樂、愛與恨、善與惡、得與失、成與失、聰明與愚鈍,在得意與失意間破浪前行。

憑山臨海不系舟,山水系不住生命之舟,個人的心愿意志也系不住,它有著自我的軌跡,我們只能將其圓滿,卻不能徹底改變。若想在這茫茫旅途中獲得真實的幸福,唯有認清并接受生命中必然存在的缺陷。

題僧壁(唐·李商隱)

舍生求道有前蹤,乞腦剜身結愿重。

大去便應欺粟顆,小來兼可隱針鋒。

蚌胎未滿思新桂,琥珀初成憶舊松。

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同聽一樓鐘。

有賢愚區(qū)分,才有生活百態(tài)

世間萬物,各有其貌,才顯得繽紛多樣,異彩紛呈。人亦是如此。

蕓蕓眾生都虔心站在佛座下,都是平等的,但是五個手指尚有短長,又怎能期待所有人都有同一張面孔,同樣的心情?每個人都不相同,外表上有高低胖瘦的不同,才有賞心悅目的人間風景;智力上有賢愚巧拙的區(qū)分,才有趣味橫生的社會百態(tài)。若太過趨同,則容易陷入誤區(qū),又怎么達到身心的灑脫?

一顆小草,沒有參天大樹的偉岸身軀,卻依然是無限遼闊的草原中不可忽視的一道風景。

一條小河,奔流的前方只有斷崖殘壁,然而一瀉千里,卻成就了瀑布的氣勢磅礴。

一扇貝殼,柔軟的身體卻不得不承受不安分的沙礫的摩擦,然而終有一日,會有閃爍迷人的珍珠綻放出耀眼的光彩。

世間眾生,若一味地因自己的短處而放大痛苦,自然會與平凡生活的快樂和成功擦肩而過。萬物都只是一種表象,若能正確對待自己以及他人的優(yōu)缺點,必能屏蔽掉外境的干擾,得到心靈的安定和平靜。

慈濟會的創(chuàng)始人證嚴法師以其慈善稱著于世。有一天,她前往屏東正好趕上發(fā)放日。路上,一輛被改裝過的三輪車從遠處緩緩而來。等走到近處,發(fā)現(xiàn)車上坐著三個老人。開車的老人手握著方向盤,可是他的眼睛是瞎的;身旁的老人雖然有一雙正常的眼睛,但是手腳卻是畸形的,所以他指揮著開車的老人。在車上的后座還有一個既看不見也聽不到的老人。

車子停下的時候,后座的老人大聲問道:“為什么停下來呢?”旁邊的老人告訴他:“因為到了。”

證嚴法師走上前去,問前座的兩位老人:“為什么還要搭上一個人呢?”

他們告訴證嚴法師:“我們一個有眼睛,一個有手,合起來,就是一個健康的人了,而他呢,又聾又瞎,如果我們不管他,讓他自己來,萬一出事怎么辦?”

兩個殘障的人,合二為一就成了一個健健康康的人,不僅如此,還幫助了另外一個殘障的人。三個殘缺,拼在一塊竟然成了一幅讓人看起來如此完美無缺的畫面。心眼明亮,身心得以輕安。殘缺中的完美讓人看起來更加感動。

我們知道,琴的音調(diào)有高低之分,而這是依靠琴弦的長短、粗細來實現(xiàn)的,有短有長,有高有低才能彈奏出美妙音符。事物也各有長短,書生儒冠可以在朝侍奉君主,卻不能躍馬馳騁,縱橫疆場;赤兔烏騅,能日行千里,但若將其放到屋里捕鼠,它們甚至比不上一只小野貓;紫電青霜是天下聞名的鋒利寶劍,若借給木匠用來做工活,可能還不如一把普通的斧頭。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代詩人盧梅坡借梅雪之爭,告誡眾生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這是自然之理,不必過于執(zhí)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才得灑脫。

詠聲(唐·韋應物)

萬物自生聽,太空恒寂寥。

還從靜中起,卻向靜中消。

清自己的本心才能找到心結所在

佛教是個以心為本的宗教,在佛教的修持里常常都標榜著“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為了杜絕心外求法,人就要摒棄俗世觀念,時刻牢記眾生平等,這樣就不會盲目地比較,或者自卑,或者自負,而是能夠守住一顆自然本真的心,專心于佛道。

有一個精通卜算的禪師,經(jīng)常為大家排憂解難,深受人們尊重。

一天,閑來無事,他為自己算了一卦。卦象十分不樂觀,是說,在后天的凌晨,當啟明星消逝時,自己在人世間的陽壽也就盡了。

禪師對此既驚訝,又哀傷。雖然修禪之人要對生死看得淡,但是自己的身體一直都很好,沒有任何的兆頭,所以難免帶著丁點的情緒。

平復心情之后,禪師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自己的弟子。很快,附近的人們都知道了,大家都覺得很惋惜。在人們心中,禪師不僅卦算得準,而且樂于助人,于是人們紛紛來到寺院,想要為他送行。

禪師交代完自己的后事后,開始靜靜地等待啟明星的離去,死期的到來。

這一天,東方的天空被朝霞一點一點地染紅。禪師站在窗前,看著樓下為自己祈禱的人們,心情有些沉重。他不知道自己會以怎樣的方式告別這人世間?又不知道,萬一當啟明星消失后,自己氣數(shù)尚存,該如何是好?樓下那么多敬重自己的人,一旦卦象出錯,多年來的名聲就付諸東流了。

啟明星開始慢慢地暗淡了,一點一點地變?nèi)酰詈笙Я恕H杠S的歡呼聲從人群中涌起,大家都為禪師逃過一劫而高興不已。但是,當所以人都沉浸在慶幸的喜悅當中時,禪師卻從樓上一躍而下。

我們都說,那些為別人算卦的人不會為自己算,為別人醫(yī)病的人不懂得為自己醫(yī)。這個禪師正是這樣。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圓滿的,人也是不完美的。佛也有不準確,犯錯的時候,更何況一個人呢?犯錯沒有關系,缺陷也不成問題。真正的問題是自己明明錯了,卻不敢承認,不去改正,以此來用更為嚴重的錯誤來圈困自己,折磨自己。

很多人都知道境由心造的道理,但很多人常常被外境所困,以至于令自己的心常常困在圍城中。只有明心見性,看清自己的本心,才能找到癥結所在,剪掉心中的死結,走出生活的圍城,達到心神的通暢。

別山僧(唐·李白)

何處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涇溪。

平明別我上山去,手攜金策踏云梯。

騰身轉(zhuǎn)覺三天近,舉足回看萬嶺低。

謔浪肯居支遁下,風流還與遠公齊。

此度別離何日見,相思一夜瞑猿啼。

一切功德從清凈心中來

佛經(jīng)中說:“清凈心植眾德本。”一切功德從清凈心中來。要想往生西方,心一定要清凈。心清凈的一個含義就是“不可測、無障礙”。能夠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為人們的心境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惡人受丑陋之心的牽引而做壞事,普通人也可能因為執(zhí)著心、愧疚心等而使自己陷入痛苦,無法自拔。

如果人對于外界的事情心有掛礙,并由此生出了懊惱心、歡喜心,那么這顆心就失去了它的本來面目。

從前,在舍衛(wèi)國里住著一個老人,他和兒子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艱苦。后來老人受到佛陀教義的啟發(fā),就和兒子一起出家,老人當了比丘,他的兒子當了小沙彌,兩人成為師徒。

這天,老比丘帶著小沙彌一起出去化緣,師徒倆不知不覺越走越遠,等他們想到要回去時,天已經(jīng)快黑了。師父年紀大,走得很慢,徒弟就上前來攙著師父走。

天色越來越黑,當他們來到一片樹林中時,天已經(jīng)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了,只能聽見師徒倆行走的腳步聲和樹葉的沙沙聲,還有從遠方傳來的各種野獸凄厲的叫聲。

小沙彌知道樹林中常有野獸出沒,為了保護師父,就緊緊抱住師父的肩膀,連扶帶推地快步向樹林邊緣走去。

師父年老力衰,又東奔西走了一整天,早就累得走不動了,加上看不清楚道路,一個踉蹌跌倒在地,頭剛好磕在硬石頭上,一下子就死去了。

小沙彌看到師父倒在地上,趕忙把他拉起來,可是見他沒什么反應,才發(fā)覺師父已經(jīng)死了,不禁大吃一驚,痛哭失聲!

天亮以后,小沙彌獨自一人回到寺廟。

寺里的比丘們知道事情的經(jīng)過后,紛紛譴責小沙彌:

“你看!都是你不小心,害死了自己的父親。”

竟然把自己的父親推去撞石頭,真是個不孝子!”

小沙彌有口難辯,心中覺得很委屈,就去找佛陀訴苦。

佛陀讓小沙彌坐下,說道:“你要說的話我全都知道了,你師父的死不是你的錯。”

話雖如此,但小沙彌還是眉頭緊皺,無精打采的。

佛陀看了,微笑著繼續(xù)說:“我講個故事給你聽吧!從前有一個父親生了重病,兒子很著急,到處求醫(yī)問藥。每天他服侍父親吃過藥后,就扶父親上床躺下,讓父親睡個好覺。可是他們住的是一間茅草屋,地上又潮濕,引來許多蚊蠅,整天嗡嗡地飛來飛去,打擾父親睡眠。兒子見父親在床上睡不著,馬上找來蒼蠅拍到處追打蚊蠅,卻怎么也打不完。

“兒子又急又氣,轉(zhuǎn)身抄起一根大棍子揮舞著,對著空中的蚊蠅拼命追打。恰巧有一只蚊蠅落在父親的鼻子上,兒子一時沒看清楚,慌忙一杖打去,父親就這樣被棍子重重打了一下,連哼都來不及哼一聲,就死去了。”

佛陀停了一會兒說:“孝順的兒子在無意中傷人性命,只能算是一個意外,不能因此指責兒子是殺人犯,否則可就冤枉他了。”

佛陀看到小沙彌聽得很認真,似乎有所感悟,就進一步問:“你使勁推你的師父,是怕師父遭到野獸的襲擊,想趕快離開樹林,并不是心存惡念,故意要傷害他的性命,是嗎?”小沙彌點頭稱是。

佛陀說:“我講的故事和你所經(jīng)歷的事有些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佛法是慈悲的,你安心修行吧!”

小沙彌聽了佛陀的話,心中獲得了安慰,從此更加勤奮修行了。

世間最可怕的不是錯事,而是錯心,事情錯了,可以改正,心錯了,就會繼續(xù)做錯事。只要自己的心沒有出錯,就沒有什么好擔心的。

反省的精神固然可貴,但如果對于自己的某個無心的錯誤過于自責,就是一種執(zhí)著心的體現(xiàn),這種自責也容易給人帶來強大的心理壓力,影響人的正常生活。

犯錯誤總難免,與其在自責的泥潭里面痛苦,不如做點更加有意義的事情來盡量避免同樣的錯誤。

悟禪三首寄胡果(之二)(唐·元稹)

百年都幾日,何事苦囂然。

晚歲倦為學,閑心易到禪。

病宜多宴坐,貧似少攀緣。

自笑無名字,因名自在天。

存有缺憾,生命才能有張力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最完美的物體也會有瑕疵,但它的功能絲毫不受影響;能量飽滿的物體卻似玄空一般,但它的作用不會窮盡。再有成就的人也有缺點,但他的缺點并不影響他的成就。做人要虛心,不要自滿,學得再多也有不知道的東西,所以說“學無止境”,而謙虛可以讓人學到更多的東西,正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使得“其用不窮”!

“上善若水。”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伺機而動。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才沒有煩惱纏身。

印度歷史上的阿育王朝是一個全盛的黃金時代。阿育王崇信佛教,每當看到出家人,他都會對其進行至誠的禮拜。

有一次,阿育王與大臣們出巡,在中途遇見一個小沙彌。正想對其進行禮拜時,阿育王轉(zhuǎn)念一想:不行,今天有眾多大臣相隨,如果當著大家的面對一個小沙彌行禮,是不是有損帝王的尊嚴。

于是,阿育王將小沙彌請到一個無人的地方,偷偷地向他禮拜。禮畢后,阿育王叮嚀小沙彌:“今天行禮之事,我們知道就好了,你不要向別人說起啊!”

小沙彌聽后,從路邊撿起一個小瓶子放在跟前,并通過神力將自己變小,鉆進瓶子里去。過一會兒,小沙彌又變了回來。

阿育王瞪大眼睛看著小沙彌。小沙彌拉著阿育王的手說:“今天小沙彌變身從這個小瓶子里進進出出的事,請大王也不要向別人說起啊!”

阿育王豁然頓悟。

是啊,就算是個小沙彌,也有自己神通廣大之處,是不容輕視的。

從這以后,阿育王對于出家人,更加不敢怠慢。

每個人都有其專門的領域,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缺點。但有些人往往因為自己的自尊心,不愿意放下身段請教他人,對一些年紀比我們小,或?qū)W習時間比我們短的人采取輕視的態(tài)度,甚至不承認自己的缺點,狂妄自大。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如果一個人也學著像水一樣往下流的話,那么他就永遠處在最下面,這是大智慧。你處在最下面,那么其他人的水就往你那里流。可見,像水一樣才是最聰明的,它可以隨著季節(jié)、事物而變,冬天就結成冰,春天就到處流淌;放到圓的容器里就是圓的,放到方的容器里就是方的;遇見障礙物,能翻就翻過去,不能就繞過去。試想一下,如果心中常有水的意向,那將是一個多么美妙的境界!

只有存有缺憾,生命才能擁有張力,才會有活力,正是缺失的部分作用,才使我們保持生命的彈性和彈力。

擬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二)(宋·王安石)

我曾為牛馬,見草豆歡喜。

又曾為女人,歡喜見男子.

我若真是我,祗合長如此。

若好惡不定,應知為物使。

堂堂大丈夫,莫認物為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西县| 监利县| 萍乡市| 错那县| 察隅县| 体育| 交口县| 林西县| 博湖县| 专栏| 赤水市| 平利县| 彭水| 和平区| 中西区| 乌拉特中旗| 福州市| 河津市| 抚顺县| 黔西| 纳雍县| 多伦县| 宁乡县| 周口市| 乌海市| 惠东县| 长治市| 蕉岭县| 宕昌县| 建瓯市| 运城市| 许昌县| 达日县| 儋州市| 苍山县| 称多县| 襄城县| 新安县| 成都市| 繁峙县| 嘉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