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悟人生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丁鑫
- 5603字
- 2019-01-03 02:37:35
快樂在于計較得少
大千世界善惡苦樂都是客觀存在。人生難免有種種煩惱和障礙。快樂就在豪放灑脫的自在中,快樂就在怡然自得的閑情中,只有豁達胸懷,快樂和幸福才能從點點滴滴的細節中被釋放。
開放你的胸懷,釋放自己的靈魂
我們學佛,要修行,是因為人要學會輕安,自在。人的心就像一畝田,你撒下什么樣的種子,就會得到什么樣的收獲。心胸狹窄的人凡事愛斤斤計較,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其實最后的苦果還是要自己嘗。
一個人在20多歲時因為被人陷害,在牢房里待了10年。后來冤案告破,他終于走出了監獄。出獄后,他開始了幾年如一日的反復控訴、咒罵:“我真不幸,在最年輕有為的時候竟遭受冤屈,在監獄度過本應最美好的一段時光。那樣的監獄簡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狹窄得連轉身都困難。唯一的細小窗口里幾乎看不到陽光,冬天寒冷難忍;夏天蚊蟲叮咬……真不明白,上帝為什么不懲罰那個陷害我的家伙,即使將他千刀萬剮,也難解我心頭之恨啊!”
75歲那年,在貧病交加中,他終于臥床不起。彌留之際,一位德高望重的禪師來到他的床邊:“已經過去那么多年了,為何還如此耿耿于懷呢?”
禪師的話音剛落,病床上的他聲嘶力竭地叫喊起來:“我怎么能釋懷,那些將我陷于不幸的人現在還活著,我需要的是詛咒,詛咒那些施予我不幸命運的人……”
禪師問:“你因受冤屈在監獄待了多少年?離開監獄后又生活了多少年?”他惡狠狠地將數字告訴了禪師。
禪師長嘆了一口氣:“你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他人囚禁了你區區10年,而當你走出監牢本應獲取永久自由的時候,您卻用心底里的仇恨、抱怨、詛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0年!”
10年的時間縱是漫長,可是相比較40年,這又算得了什么!世上最不幸的人就是囚禁自己心靈的人。有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沒有跨越不了的事,只有無法逾越的心。”心一旦被自己封閉起來就變成了“心域”,會限制我們潛質的發展。所以,最關鍵的是要開放自己的心,讓自己能夠與世界交接。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遭遇?生活中,一次次的受挫、碰壁后,奮發的熱情、欲望就被“自我設限”壓制、扼殺。你開始對失敗惶恐不安,卻又習以為常,喪失了信心和勇氣,漸漸養成了懦弱、猶豫、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拼搏的意識和習慣,這些裹足不前的意識漸漸地捆綁住你,讓你陷在自我的套子里無力自拔,久而久之,慢慢沉淪,安于囚籠中。其實,當你走出囚籠,脫掉抱怨和詛咒的盔甲的那一刻,幸福就會再次回來。
人人都希望順暢,都希望擁抱幸福。擴大心量,懂得體諒別人,釋放自己的靈魂,就是真正懂得了智慧,明白了輕安、自在的含義。
鹿砦(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生活中的煩惱,一笑了之
快樂對于每個人來說,蘊藏著無限的哲理與深意,它就像一本大書,只有用心去讀,才能品味到處處埋藏的快樂。只有明白生活中的真理,才能攫取未曾被注意的快樂。快樂就在平凡單調的生活中,快樂就在豪放灑脫的自在中,快樂就在怡然自得的閑情中,只有胸懷豁達,快樂和幸福才能從點點滴滴的細節中被釋放。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每天都擁有二十四小時,有的人活得很愜意,有的人卻過得很苦惱。如何隨性灑脫地生活?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云。”這是百丈懷海禪師曾做的一首禪詩。在乾坤天地之間,有一個清閑自在的人,沐浴陣陣清風,仰觀縷縷白云,隨性而來,隨緣而去,多么瀟灑自在!此中情境,令人向往。這又何嘗不是禪者的智慧生活呢?
天剛破曉,朱友峰興沖沖地抱著一束鮮花及供果,趕到大佛寺參加寺院的早課。誰知才一踏進大殿,左側突然跑出一個人,正好與朱友峰撞個滿懷,將他捧著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滿地的水果忍不住叫道:“你看!你這么魯莽,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怎么給我一個交代?”
這個撞他的人叫李南山,非常不滿地說道:“已經撞翻,我說一聲對不起就夠了,你干嗎那么兇?”
朱友峰非常生氣道:“你這是什么態度?自己錯了還要怪人!”接著,彼此咒罵,互相指責的聲音此起彼落。
廣圄禪師正好從此經過,就將兩人帶到一旁,問明原委,開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應該的,但是不肯接受別人的道歉也是不對的,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為。能坦誠地承認自己的過失及接受別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舉止。”
廣圄禪師接著又說道:“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協調的層面太多了,例如:在社會上如何與親族、朋友取得協調;在教養上,如何與師長們取得溝通;在經濟上,如何量入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養夫妻、親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體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夠如此才不會辜負我們可貴的生命。想想看,為了一點小事,一大早就破壞了一片虔誠的心境,值得嗎?”
李南山先說道:“禪師!我錯了,實在太冒失了!”說著便轉身向朱友峰道:“請接受我至誠的道歉!我實在太愚癡了!”朱友峰也由衷地說道:“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該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實在太幼稚了!”
廣圄禪師的一番話,感化了這兩位爭強好斗之人。
我們常常會為生活中的瑣事大發雷霆,歸根到底,都是我們的心不夠沉靜,就像一杯渾濁的水,于是,隨便一件事情都能觸發心底的不滿。
沉下心來想想,其實每一次的生氣都是一些小事而已。但它們卻影響了一天的心情。這又是何苦呢?不妨寬容、隨性一些。
一個人的心中如果裝不下“寬容”,生活就如同在刀鋒上行走。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和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的同時,也創造了生命的美麗。博大的胸懷,不拘小節的瀟灑,歡喜了別人,也放過了自己。
我們每天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對一個小小的過失,一個淡淡的微笑,一句輕輕的歉意,帶來的是包涵和諒解。多少煩惱一笑而過,生活因此變得輕松,快樂。
赤谷安禪師塔(唐·盧照鄰)
獨坐巖之曲,悠然無俗紛。
酌酒呈丹桂,思詩贈白云。
煙霞朝晚聚,猿馬歲時聞。
水華競秋色,山翠含夕曛。
高談十二部,細核五千文。
如如數冥昧,生生理氛氳。
古人有糟粕,輪扁情未分。
且當事芝術,從吾所好云。
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幸福
明云禪師曾在終南山中修行達三十年之久,他平靜淡泊,興趣高雅,不但喜歡參禪悟道,而且也喜愛花草樹木,尤其喜愛蘭花。寺中前庭后院栽滿了各種各樣的蘭花,這些蘭花來自四面八方,全是老禪師年復一年的積聚所得。他茶余飯后、講經說法之余,都忘不了去看一看他那心愛的蘭花。大家都說,蘭花就是明云禪師的命根子。
這天明云禪師有事要下山去,臨行前當然忘不了囑托弟子照看他的蘭花。弟子也樂得其事,上午他一盆一盆地認認真真澆水,等到最后輪到那盆蘭花中的珍品——君子蘭了,弟子更加小心翼翼了,這可是師父的最愛啊!他也許忙了一上午有些累了,越是小心翼翼,手就越不聽使喚,水壺滑下來砸在了花盆上,連花盆架也碰倒了,整盆蘭花都摔在了地上。這回可把弟子給嚇壞了,愣在那里不知該怎么辦才好,心想:師父回來看到這番景象,肯定會大發雷霆!他越想越害怕。
下午明云禪師回來了,他知道了這件事后非但一點兒不生氣,反而平心靜氣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栽種蘭花,為的是修身養性,并且也為了美化寺院環境,并不是為了生氣才種的啊!世間之事一切都是無常的,不要執著于心愛的事物而難以割舍,那不是修禪者的秉性!”
弟子聽了師父的一番話,這才放下心來,他對師父的言行敬佩不已,從此更加認真修行禪定。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難做到的無疑就是放下,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愛的也放不下。因此,愛憎之念常常霸占住我們的心房,哪里能快樂自主?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稱為理智的“放”。
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詩中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如能在這方面放得下,那可稱得上是非常瀟灑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原因在于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若能將“名”放下,就可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憂愁能否放得下?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如果能對憂愁放得下,那就可稱得上是幸福的“放”。
懂得放下的人是智慧的,理智的“放”、瀟灑的“放”、超脫的“放”、“幸福的放”……無論是哪一種放下,都會獲得自在。很多人總是抱怨自己很累,身體累,心也累,總之就是疲憊不堪。那是因為我們的身心被自己分裂成了兩塊,甚至更多塊。
人生在世,就是一次旅途,裝的東西太多,就會難以行走。那樣如何去更遠的地方看更好的風景。輕囊才可致遠,靜心方能行久。因此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幸福。
尋隱者不遇(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滅卻心頭火,看透世間顛倒
中國禪宗的傅大士,曾經寫過一首顛倒的偈子:“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用一首通俗的打油詩來解讀這句偈子:“半夜起來賊咬狗,撿個狗來打石頭,從來不說顛倒話,陽溝踏在腳里頭。”在佛的眼里,人世間的一切都是顛倒的。
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么?黃金?珠寶?美玉?還是其他什么東西?這些東西都很值錢,但是這樣就能夠說它們很有價值嗎?顯然不是。其實,我們認為最值錢的東西也最不值錢,最值錢的東西卻沒有價錢。就像智慧絕對是無價的,但是智慧也一毛錢都不值,這就是佛常說的眾生顛倒。
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人本來就是顛倒的,正如南懷瑾先生的一席玩笑話:你看!上帝造人就造顛倒了。兩只眼睛都長在前面,后面什么都看不見,所以走路會被車子撞倒,假如眼睛一只長在前面,一只長在后面,就不會有那么多車禍了。眉毛長在手指頭上的話,早晨起來當牙刷用,多方便。鼻子倒過來,吃完飯,把筷子往鼻子一插;下雨打傘也方便,往鼻子上一插,不用手撐著。嘴巴假如長在頭頂上,吃飯往頭上一倒,免得浪費時間。口袋里的鈔票臟得要命,又不能當飯吃,卻要數了又數,然后還要放在保險箱里。人不吃它就會死的米、麥,卻擺在那里沒有人理,你說眾生顛倒不顛倒?黃金、鉆石能做什么用?卻珍惜得不得了,貴得要命,結果還惹來殺身之禍,顛倒不顛倒?說什么打是情,罵是愛,顛倒!
世間沒有一樣不顛倒,眾生顛倒,樣樣顛倒。不顛倒,就成佛了。佛是什么?中國禪宗祖師說佛是無事的凡人,沒有事的平凡人,哪個人能夠做得到?都是無事生非,都在顛倒之中。人之所以不快樂,在于他們的追求,他們追求的東西無非名、利、欲,又怎么能夠活得快樂呢?這恰恰是眾生智慧顛倒的根源。如何才不顛倒呢?明代大詩僧蒼雪大師有首詩:“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只有去除各種各樣的妄想,擺脫名、利、欲等的束縛,才能消除心中的萬慮,不顛不倒。
紛紛擾擾的世界,總有無盡的誘惑,如果一味地追求名利,沉迷于花花世界之中,心中所求太多,只能使自己疲憊不堪,寢食難安。
這又何苦?再好的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不滅卻心靈各種欲望之火,讓心靈在無物無我之中,看透世間諸多顛倒呢?身在紅塵中,心在紅塵外。暢游青山綠水,沐浴徐徐清風,人生何等愜意!
禪詩(唐·皎然)
萬法出無門,紛紛使智昏。
徒稱誰氏子,獨立天地元。
實際且何有,物先安可存。
須知不動念,照出萬重源。
“一切皆空”實為樣樣都有
佛陀在靈山會上,出示手中的一顆隨色摩尼珠,問四方天王:“你們說說看,這顆摩尼珠是什么顏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說是青、黃、紅、白等不同的色澤。
佛陀將摩尼珠收回,張開空空的手掌,又問:“那我現在手中的這顆摩尼珠又是什么顏色?”
四方天王異口同聲說:“世尊,您現在手中一無所有,哪有什么摩尼珠呢?”
佛陀于是說:“我拿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別它的顏色,但真正的寶珠在你們面前,你們卻視而不見,這是多么顛倒啊!”
佛陀的手中雖然空無一物,但就像蘇東坡的詩句所說:“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正因為“空無”,所以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佛陀感嘆世人“顛倒”,因為世人只執著于“有”,而不知道“空”的無窮妙用;世人總是被外在的、有形的東西所迷惑,而看不見內在的、無形的本性和生活,其實那才是最寶貴的明珠。
即使是對佛教不熟悉的人都知道有句話叫“一切皆空”,“空”這個字在佛教經典中出現的頻率也非常高。佛法中的“空”指“無我”,即“不是我”或者“沒有我”的意思,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面對著無數人和事,與花鳥蟲魚共存,安享天地自然的造化,這一切都不是一成不變實在的東西,皆是依因緣的關系才有的;因為是從因緣而產生,所以依因緣的轉化而轉化,沒有實體,所以才稱之為“空”。就好比臨水看花,水中為什么會有曼妙的花影?有水、有花、有陽光,花的影子才能投映到水中,給人以美的享受。花影是種種條件共同產生的,不是一件實在的物體,雖然不是實體,但我們看到的那美麗的形象,卻是清清楚楚,并非沒有。所以佛說一切皆空,同時即說一切因緣皆有,不但要體悟一切皆空,還要知道有因有果。
我們在書本或是影視作品當中,經常會看到一些人因為受到情感的傷害,事業的挫敗等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空門”在人們眼中有時候被當做是一種逃避的方式。對于空,有些人可能誤會了,以為這樣也空,那樣也空,什么都空,什么都沒有,橫豎是沒有,沒有意義,于是壞事不干,好事也不做,糊糊涂涂地看破,生活下去就好了。其實佛法之中空的意義,有著最高的哲理,諸佛菩薩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空并不是什么都沒有,反而是樣樣都有。
大千世界,百態叢生,人生、善惡、苦樂等等都是客觀存在的。佛法之中說,有邪有正有善,有惡有因有果,要棄邪歸正,離惡向善。如果說什么都沒有,那何必要學習佛法呢?佛法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指點人們看透這因果,走出這困厄。
喜鮑禪師自龍山至(唐·劉長卿)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
猶對山中月,誰聽石上泉。
猿聲知后夜,花發見流年。
杖錫閑來往,無心到處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