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羅斯煉金術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高榕璠
- 11字
- 2019-01-03 02:31:37
第一卷 跟索羅斯學投資
第一篇 索羅斯的投資哲學
第一章 索羅斯的投資理論
徹底可錯性思想
所謂“可錯性”觀念,實際上是哲學家波普“可證偽性”思想的一個形象而具體的“索羅斯式”的說法。這種觀念認為,人類對置身其中的世界的認識,與生俱來就是不完整的,亦即人們的思維與客觀實在之間永遠存在著扭曲,世界上不可能有人掌握了終極真理。關于“可錯性”觀念的重要性,索羅斯說:“可錯性不僅是我世界觀的基石,也是我所作所為的基石。”
索羅斯的“可錯性”觀念直接來源于波普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并進一步演變成他的“徹底可錯性”思想。他認為自己的“徹底可錯性”思想可明確表述為:“所有人類心靈的建構,不論建構局限在我們思維深處或表現為各種學科、各種意識形態或各種體制,都是有缺陷的。”這里的“有缺陷”不是可能“可錯”,而是肯定“可錯”。他還認為,“徹底可錯性”觀念也許聽起來很消極、悲觀,原因是我們都懷有幻想,渴求完美、永恒、終極真理。事實上,我們無法獲得完美和不朽,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
索羅斯認為,如果承認客觀實在與我們對實在的認識之間永遠存在著差距(扭曲),那么對這種差距及影響的認識將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個觀念表明,即使在自然科學研究中,要絕對把思維和實在區分開來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來說尤其如此。進而應該認識到,人們的思考一般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總在一定程度上,被動地反映了思考活動所要尋求理解的實在;而另一方面,思考的結果也會或多或少成為實在本身的組成成分。因此,對于人的認識來說,絕對反映客觀實在的知識是不存在的。
索羅斯相信,實際上“徹底可錯性”觀念有非常積極和啟示性的一面,它打開了我們批判理性思維的大門,隱喻了我們對客觀實在的認識有無限的空間,我們的思維或社會有無限改善和發展的余地。而在實際行動中,他則體會到“可錯性觀念鼓勵我尋找每一個情境的缺陷,找到缺陷之后從中受益”。
“徹底可錯性”思想實際上已成為索羅斯的基本信念,并由此形成其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及實際行為方式。將索羅斯的“可錯性”理論推而廣之,我們不僅要經常有承認錯誤、改正錯誤的決心和勇氣,更需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觀點和行為。
盡管金融投資家們無數次試圖使用模型、理論來推演市場的發展,但是“為了能把接觸到的信息減少到能夠處理的程度,不得不需要借助各種技巧,這些技巧扭曲了所要處理的信息,甚至會把現實變得更為復雜,認識的難度也加大了”。因此,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便是再經典的定價理論、再有力的指標,在實際投資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充當“參考值”的角色,它們無法與最終的事實完全契合,這就是“可錯性思想”的現實之處。
推及投資者個人,局限性就更為普遍。知識上的局限性,與專業人士相比較,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知識更貧乏,難以準確地對市場走勢加以判斷。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便是“倉位決定觀點”,人們總是習慣于在自己的立場上,對獲得的信息進行過濾,他們往往更傾向于自己希望獲得的信息,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認錯的好處,是可以刺激并增進批判力,讓你進一步重新檢視決定,然后修正錯誤。我以承認錯誤為榮,甚至我驕傲的根源來自于認錯。”索羅斯這樣說。在投資市場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然而在投資市場上,“對”與“錯”的檢驗標準直白地體現在“賺”與“虧”上。
因此,“徹底可錯性”理論的第一要義便在于,勇敢承認了錯誤發生的“常態性”,錯是一種常態,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人的認識天生就不完美,因為人本身就是現實的一部分,而局部是無法完全認識整體的。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實際上需要處理的信息卻是無限的。正如索羅斯所說的那樣,人的認知天生就不完美,我們并不真正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同時,索羅斯最著名的“反射性”理論也說明,人們對于世界錯誤的認知也同樣會對世界產生影響,兩者并非完全獨立的。
盡管如此,在我們的投資過程中,不斷認識到“可錯性”,不斷對錯誤進行修正,其效果要強于固執己見,抱殘守缺。
反射性理論
索羅斯于1969年創立量子基金,在其后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為股東賺回了近35%的年均收益率。這顯然已經不能夠簡單歸于他的運氣,而更應緣于索羅斯具有其他投機者不具備的更為獨到的東西,那就是索羅斯自己的獨特金融理論。而索羅斯的核心金融理論就是反射性理論。也有人將其翻譯成相互作用關系理論等。
反射性理論指的是投資者與金融市場的互動關系,投資者根據自己獲得的資訊和對市場的認知形成對市場的預期,并付諸投資行動,這種行動改變了市場原有的發展方向,就會反射出一種新的市場形態,并繼續改變金融市場的走向。
可以說,在人們活動的政治、經濟、歷史等諸多領域中,都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反射性的關聯。
索羅斯認為:人思想的變化對事態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與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很相似。人們不可能準確測量出微觀粒子的坐標和動量、時間和能量,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不可能準確地掌握微觀過程的客觀規律。同樣的道理,對于金融市場來說,在承認參與者影響的前提下,還是有可能順應市場運行中的趨勢。主流的市場經濟學理論大多忽視“有思維參與的歷史過程的不確定性”這一因素而導致根本性的缺陷。因此,索羅斯稱自己的理論是反射性理論。
具體來說,反射性有兩層涵義:其一,目前的偏向會影響價格。其二,在某種情況下,目前的偏向也會影響基本面,使得市場價格變化進而導致市場價格的進一步變化。
索羅斯認為市場并非永遠都是正確的。從市場價格對未來趨勢的反映這個角度而言,市場往往總是錯的。這種錯誤所起的作用是雙向的,一方面導致市場參與者對市場預期的認識產生了偏差。另一方面,這種偏差也影響了他們的投資活動,從而造成他們對市場發展趨勢的錯誤判斷。也就是說,不是現在的預期符合將來的情況,而是現在的預期造成了今后發生的事件。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的認識天生具有某種缺陷性,這種缺陷性的認識與實際發生的事件之間存在一種相互聯系,二者沒有完全的獨立性,而是相互作用、互為決定的,不存在任何對應和對稱。索羅斯把這種雙向的聯系稱之為“反射性”。
通過這種雙向聯系,參與者的思想與他們所處的境況、所經歷的事件相互影響,相互塑造,形成一種變幻莫測的動態關系。
從反射性理論出發,索羅斯對古典經濟學的某些觀點提出不同看法。那些認為金融市場有邏輯可循的經濟學家堅持“市場永遠是正確的”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市場價格可以反映出未來的發展趨勢。即使這種趨勢還沒有完全表現出來,但是他們早已清楚未來市場該朝哪個方向走了。
而索羅斯則認為:事實上,這些經濟學家的觀點是十分錯誤的。金融市場毫無理性可言,根本不要妄想能通過理性分析來預測出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任何對未來的猜想都具有很強的片面性。但是,完全否定這種猜想也是不對的。相反,索羅斯所推崇的反射性理論就是認為人們的猜想將反作用于市場的發展。他深信對未來市場發展趨勢的預測不是經由理論分析可得出的結論,而是市場參與者在認識上的偏差和實際發生的情況的雙向聯系。
大多數投資者都認為金融市場是理性的,股票也是有一定的邏輯性的。他們期望能通過對市場和股票走勢的分析,研究出某種運算模式用來預測未來市場的走向。索羅斯覺得這種做法純粹是徒勞。市場的運作不是靠邏輯,而是靠心理,你必須觀察市場往哪里走,確定市場上的投資人在想什么,因為真正能夠對市場起作用的正是投資人認識的偏見和事實之間的關系。
索羅斯曾經在《華爾街論壇》上說:“假如人們對某種貨幣喪失了信心,這就是認識上的偏差。這種偏差不管正確與否,都將成為一種自我強化的因素,從一定程度上推進本國的通貨膨脹率,并促使股票價格自然而然地下跌。而如果人們對某家公司的經營管理很有信心,于是大量買進該公司的股票,這時自我強化的現象也發生了,使得股價上漲。與此同時,公司管理層在經營過程中也更易于操作,從而也會讓投資者的期望更容易得到滿足。”這種現象就是認識和現實的雙向回饋,也就是“反射”。
由于投資者不可能獲得完整的資訊,且投資者會因個別問題影響其對市場的認知,令投資者對市場預期產生不同的意見,索羅斯把這種“不同的意見”解釋為“投資偏見”,并認為“投資偏見”是金融市場的根本動力。當“投資偏見”零散的時候,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力是很小的,當“投資偏見”在互動中不斷強化并產生群體影響時就會產生“蝴蝶效應”,從而推動市場朝單一方向發展,最終必然反轉。
正如索羅斯所說:“人們一旦開始參與到對某種現象的思考中,這種現象的決定性因素就不僅僅是現象本身了,還包含了人們的觀點。所以,現象的發展過程不是從一個事件到另一個事件的直接跳躍,而是從事實到觀點,再從觀點到事實。”
索羅斯還指出,認識和現實的雙向回饋造成了一種過程的發生:先是自我強化、不斷發展,然后出現鼎盛時期,接著是情況惡化、呈衰跌之勢,最后是大崩潰。例如1987年大崩潰,事實上索羅斯通過他的反射性理論,已經預感到崩潰期的到來,崩潰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因為量子基金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長得太快,根據他的理論,這種極度繁榮的情況過后,必然會出現大衰敗。果不其然,索羅斯在1987年大崩盤時損失慘重。
反射理論在金融市場最具有代表意義,在證券市場上,市場參與者的意見永遠是不一致的,有的看多,有的看空,市場參與者不僅有自己對市場的認知,同時在這種認知的指導下進行操作。當看空者與看多者的力量均衡時,市場也不會有起伏,但是基本上這樣的特例是不會出現,更多的情況則是兩者不均衡。
市場上看空者與看多者的差額決定這個市場價格的走勢,那就是說,市場參與者不僅經常對市場有錯誤的認知,而且在這種錯誤認知的誘導下會影響市場的走勢,這種錯誤認知被稱為“市場參與者的偏見”,而兩方面不同偏見的力量之差就被稱為“流行偏見”。這種“流行偏見”以及據此采取的行動會改變整個市場的形勢,“流行偏見”是市場走勢的決定因素。當“流行偏見”的擴大造成市場狂升暴跌之時,任何風吹草動都可以引起恐慌性拋售從而又進一步加劇下跌幅度,直至崩盤。而此時,索羅斯就會及時捕捉時機,搶先投資,大賺一把。
索羅斯說,“股票市場上也存在反射現象,具體表現就是,市場參與者對市場的認識和理解會出錯,這種錯誤的認識不斷影響市場,到了一定的時候,會引起市場行情波動、股價漲跌,而市場也回過頭來影響他們的認識,并逐步加深參與者對市場的錯誤認識,兩者相互聯系,互相影響,互相強化,市場上就出現了反射回饋過程。”
比如,當人們對某種貨幣喪失信心時,該貨幣幣值會下跌,下跌持續下去,又會加深人們對它的不信任。當投資者對某公司的管理狀況充滿信心時,該公司的股價會上漲,而上漲持續下去又會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索羅斯說,“應用反射理論觀察股票市場,可以輕而易舉地看清市場混亂的真相,明白到底是誰影響了誰,從而找到潛在的投資機會。”他還說,“由于反射現象中的雙向強化作用,使市場參與者的認識與市場狀況互相強化,當兩者到達極不平衡的時候,市場就可能出現暴漲暴跌交替的過程。這時,賺錢的機會就來了。”
例如,當人們誤解了市場某一股票的價值,以為它會走高,于是爭相購買,結果推動該股票價格向上攀升,股價上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股民參與投資,股價持續攀升,當它達到天價時,下跌之勢就不可避免。這時,如果能趕在下跌之前拋售,就可贏得暴利。反之,如果抓不住這一時刻,就會被拖垮,傾家蕩產。
事實上,索羅斯的反射性理論并非每個人都理解,甚至他早期的得力助理亞瑟·勒納直到1994年還說:“我一直搞不懂反射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到現在我還是不了解,我根本不明白他到底想表明什么觀點。”
盡管如此,反射性理論的形成,還是使索羅斯的投資之路走上了一種戰略高度。
不確定性原理
在索羅斯的人生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理念架構,它既幫助了索羅斯經營對沖基金去賺錢,又使他以慈善家的身份去花錢。但是這個理念架構的本身不是關于錢,而是有關一個哲學家們早已深入研究過的主題,即思維與現實之間的關系:不確定性。
傳統的科學方法論十分強調科學研究與確定性的關系,確定性完全成了判斷科學和真理標準的特征。在哲學意義上,這一思想則表現為:只有能夠判斷為真或假的陳述才是有意義的,而不真或不假(不確定)的陳述是沒有意義的。索羅斯依據其“可錯性”和反射性思想,完全反對這一觀點。
索羅斯的哲學理念的形成也深受他個人經歷的影響。索羅斯是猶太人,生長在被德國占領的匈牙利,隨時面對被驅逐和殺害的可能。1944年德國占領匈牙利時,索羅斯的父親立刻意識是到了非常時期,通常的規則不再適用。他為自己家人和其他一些人搞了虛假的身份證,有錢的付了錢,沒錢的他免費幫忙。他們大多數都幸存下來。這是索羅斯的父親一生中最自豪的事。以虛假身份生活的經歷,對索羅斯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他們隨時有生命危險,周圍的人不斷消失,他們戰勝了許多難以想象的艱險。
后來,在父親的幫助下索羅斯離開了匈牙利,17歲時到了倫敦去上學,學業結束后他找了幾個工作都不對路,最后終于在紐約做起了套匯交易。
人生經歷的不確定性使索羅斯對“不確定性”有自己的感悟。索羅斯指出,不確定性現象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測的新現象,本來就根植于常理之中。而“人類事務的有些方面仍未有正確的解釋,但原因不是因為反射觀念才剛剛被發現,而是社會科學,特別是經濟學,竟刻意把這一概念隱瞞起來”。針對不確定性的重要意義,他還明確指出,“真實價值不確定的陳述不但不是沒有意義,而且還比真實價值可以確定的陳述重要。后者構成知識,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真面目。但前者表達了我們與生俱來的不完美的理解,卻可以幫助我們形塑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世界。”當然,不確定性觀念的深刻意義,在于引起人們對真理的重新評估,而不是對真理的否定。
索羅斯還認為,傳統的真理體系只是強調陳述的真或假兩類范疇,但對于一個包含了具有思考能力的人參與的世界來說,這個體系是不夠的。必須承認另一類真理范疇,這就是真實價值要視其影響而定的不確定性陳述或反射陳述。他稱之為第三類真理,并認為反射現象構成真理概念的重要意義是:事實未必構成判斷真理的唯一標準。
傳統看法認為,陳述是否與事實相符是判斷真假的依據。但如果了解反射意義上的真理觀,則可認識到陳述是否與事實相符,可以有兩種方式達到:既可以是提出真確的陳述(相對的);但也可以通過陳述去影響事實(絕對的)。換言之,是否與事實相符并不能保證陳述的絕對真實,對于社會現象來說更是如此。例如,所有有關價值的陳述性質都是反射的。他強調指出,長久以來,人們已習慣于用思考自然現象的方法來思考社會現象,但如果承認反射或不確定現象的真理性,則應修正我們思考人類和社會事務的方式。
索羅斯對“不確定性”這一哲學命題的研究,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在倫敦經濟學院學習時開始的。索羅斯提前一年完成了結業考試,所以在拿到學位之前有一年的自由時間。他可以自己選導師,于是選了在維也納出生的哲學家卡爾·波普。波普的著作《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對索羅斯影響甚深。
波普在書中論述,經驗性的認知不可能是絕對確定的。即使是科學原理也不能完全沒有一絲疑義地被證實:只能通過檢驗來證偽。即一個失敗了的檢驗就足以證偽,而再多的確認性的例證也不能夠完全證實。科學原理的特征是假定性,其真實性要能經受證偽的檢驗。
索羅斯在讀波普的著作時也在研究經濟學理論。波普強調人的認知的不完美,而經濟學中完美競爭理論假定完美的認知。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觸動了索羅斯,使他開始對經濟理論的假設前提有所質疑。
人的思想是最容易變化的,因此,凡是有人參與的一切事件都具有一種因為人的易變性而不確定。索羅斯看到了這個問題,因此他把這個作為一種類似公理性的東西,加入到自己的理論中。他有一個比較,認為這有點類似量子力學的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測不準原理不改變觀察研究的對象,但是人類的不確定性原理卻改變事件的進程。
索羅斯認為人類對市場的理解是不完備的,即使人類的認知是完備和理性的,市場也一樣是不確定的;當代混沌理論認為,簡單的確定性系統(一大群理性的人)可以產生看起來是隨機的過程(變幻莫測的投機市場)。
盛衰理論
根據反射性理論,索羅斯提出了股票交易市場的變動走勢,即盛衰理論。盛衰的過程是市場浮躁的表現,最初是自我強化,但由于沒有辦法穩定事態的發展,最后只能任其朝相反的方向發展。所謂物極必反,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索羅斯的眼里,典型的盛衰過程需經歷從初始到衰落的階段:
1.初始階段:這一時期,金融市場的未來發展趨勢還沒有完全確定。流行趨勢和流行“偏見”彼此作用,互相補充。
2.自我強化階段:此時的趨勢已經確定。隨后大家紛紛跟風,于是這種確定后的趨勢會被加強,并開始“自我強化”。隨著盛行趨勢和人們“偏見”的彼此促進,“偏見”對趨勢的影響力日益加強。由此。“偏見”的作用力愈來夸大,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不平衡狀態就產生了。
3.考驗階段:“偏見”和實際情況的差距越來越大,由此,市場發展趨勢和人們的“偏見”可能會受到外界各種各樣的沖擊,這一時期就是對趨勢和“偏見”的考驗階段。
4.加速階段:如果這些考驗過后,趨勢和“偏見”依然和開始一樣存在,那就表明它們能經受住外界的沖擊,從而加強了它的可信度。索羅斯稱其是“無法動搖的”。
5.高潮階段:隨著事態的發展,事實真相逐漸顯現出來,認識和現實之間開始出現差距,裂縫也在拉大。此時,人們的“偏見”也越來越明顯了。這段時間是真相大白時期,事態的發展基本達到了頂峰。
6.衰落階段:頂峰時期過后,就像鏡像反射一般,由于自我強化的作用,必定會促成趨勢的反轉。事態開始走向與原來相反的方向,出現連續上漲或連續下跌的勢態。
索羅斯指出,盛衰過程的走勢在剛開始時比較緩慢,之后慢慢加速,達到頂峰狀態后便開始走下坡路,最后是全面崩潰。事實上,只有等到事實真相完全顯露出來時,人們才會發現,原來的發展趨勢和“偏見”是多么錯誤。不過,要把握一漲一落的發展進程還不算難,最難的是判定盛衰過程的出現。
有人曾問過索羅斯:“怎樣判斷一個盛衰過程的開始?”索羅斯回答道:“當你早上看報紙的時候,是不是就有一口警示鐘在耳邊響起呢?那是怎樣一個情形呢?”他認為,盛衰過程并不是每天都會出現。若要正確判斷一次盛衰過程,首先必須了解投資者對事態的基本看法,其次還要從宏觀上把握整個金融市場的看法。索羅斯很注意尋找市場上的重大轉折點,尋找由盛而衰、崩潰前的拐點,等等。
金融市場是不斷發展的,其中包含很多不確定因素。因此,盛衰過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只有那些能夠發現人們預期之外的發展趨勢,并勇于在不確定狀態下下大賭注的人,才會贏得滿堂彩。
1981年1月,羅納德·里根出任美國總統。里根有保守傾向,他一上臺便加強整頓國防,但又不提高稅收。對此,索羅斯敏銳地發覺其中蘊含著一個盛衰過程的開端,并戲稱它是“里根大循環”。“所謂里根大循環,就是一個大圓圈。中央是美好的,而周邊,也就是全球范圍,卻是十分丑陋的,呈現惡性循環。其基礎就是堅挺的美元、旺盛的美國經濟、不斷增多的預算赤字、日益增加的貿易逆差和高高在上的利率。”索羅斯解釋說:“雖然有一個自我強化的過程,卻不會長久,最終將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一個盛衰過程。”
1982年夏,里根的各項新政策發揮出巨大的威力,美國經濟呈現出迅猛的發展趨勢,整個金融市場股價上漲。按照盛衰理論的解釋,這一階段是盛衰過程中的繁盛時期。不過,索羅斯并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清楚地看到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即將到來。里根的保守政策必將導致美國經濟的衰落。索羅斯深信盛衰過程中衰的一面必將到來。他堅信盛衰理論的科學性,在今后的某一時期,勢必有一場百年不遇的大風暴席卷全球經濟。但是,他無法預見這場風暴的開始時間和以怎樣的形態出現。
事實證明,索羅斯的預見是正確的。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里根總統的政策維護下,美元和股票市場的發展一度很好。吸引了不少外國資金,一切似乎都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勁的發展。然而,索羅斯卻不這么認為:“其中有諸多不穩定因素,美元的堅挺和實際利率的提高定會削減預算赤字的刺激效果,從而使美國的經濟實力大大減弱。”果不其然,1985年,美元的高匯率使得美國商品的出口受到極大的阻礙,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同時,廉價的日本進口產品充斥著美國市場,構成了對美國本土工業的威脅。事態的發展似乎盡在索羅斯的掌握之中,他決定利用這次“衰面”的到來大干一場。
當時,很多金融分析師都看好周期類股票。然而索羅斯卻獨具慧眼地看好兼并收購和金融服務類股票。因此,當都會公司收購ABC電視網絡時,量子基金買進了60萬股ABC股票。1985年3月,都會公司宣布,它將以每股118美元的高價購買ABC的股票。量子基金通過這次操作,輕松贏得1800萬美元。1985年9月,索羅斯認為日元和馬克會上升,在這兩種貨幣上建立的多頭頭寸達7億美元,遠遠高過量子基金的全部價值。
索羅斯運用他的盛衰理論,準確地看到了一個“帝國循環”的到來,并抓住機會大干了一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然而正如盛衰理論所說“盛久必衰”,巔峰一過定會出現下坡。盡管索羅斯清醒地意識到衰敗即將到來,但仍難逃厄運。1987年全面崩盤的到來,使索羅斯“潰不成軍”。
索羅斯的投資哲學認為,因為市場經常處于波動和不穩定狀態,所以“繁榮——蕭條”序列易于產生。賺錢的方式就在于尋找使這種不穩定資本化的途徑,尋求意想不到的發展。只有當市場受到緊隨的傾向行為支配時,盛衰才會發生。
不可否認,索羅斯的盛衰理論對我們如何看待股票市場很有幫助。既然是不斷變化發展著的市場,就必定會出現大起大落的過程,穩定只是暫時的、相對的。
大起大落理論
股市是個哲學場,辯證地看待股市的一切問題,是盈利的前提。股市從不缺乏偏見,股市的偏見造成大幅度殺跌,股市的偏見造成大幅度暴漲暴跌。
索羅斯喜歡在金融實踐中運用哲學,索羅斯的投資核心是以“反射性理論”和“大起大落理論”為理論基礎,在市場轉折處進出,利用“羊群效應”逆市主動操控市場進行市場投機。他看重的是市場趨勢。
索羅斯的大起大落理論是建立在反射性理論基礎上的股市波動模式,是他對暴漲暴跌現象的獨特認識,又稱榮枯相生理論。
索羅斯忠告:“對榮枯相生周期的清醒認識是評價投機環境和選擇投機時機的大前提。簡單地說,榮枯相生就是開始是自我推進,繼而難以維持,最終走向對立面。觀念有缺陷的個體投資者使市場對他們的情緒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也就是說投資者使自己陷入了某種盲目的狂躁或類似于獸性的情緒之中。這就是羊群效應。市場的不確定因素越多,隨波逐流于市場趨勢的人也就越多;而這種順勢而動的投機行為影響越大,局面也就越不可確定。投資之道其實就是在不穩定狀態上壓注,搜尋超出預期的發展趨勢。”
“我靠我的哲學理念來賺錢,而不是靠經濟理論。我對市場的看法與大家公認的看法不同。我的第一個看法是,我們并不真正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我把這叫做易錯性;第二個看法是,我們對世界的了解并不符合真實情況,我把這叫做反射性。”
索羅斯解釋道,偏見持續一段時間后,會形成一種市場的主流力量,因而令走勢與現實差距愈來愈大,從而造成更大的“羊群效應”。以此模式反復膨脹一段時間后,當偏差大得過分明顯時,泡沫將會破滅并回歸現實,這就是他的大起大落理論——當偏見過大,就會成為“大起”,“大起”到了極點,就會“大落”。但若在“大起”完成前適當地調節,將不會出現“大落”這種情況!
當認知和真實的差距很大時,形勢往往會失去控制。索羅斯做出結論:“這種過程剛開始能自我強化卻無法持久,因此最后必然反轉。”盛極必衰、否極泰來,狂漲帶來狂跌,狂跌醞釀著狂升,索羅斯便捕捉市場大起大落間的時機,每次都搶先一步帶動投資者行為,為自己創造賺錢的機會。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股市的暴漲是羊群效應的凸顯。索羅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他的“自我強化”理論。
當市場變得越不穩定的時候,更多的人將會被這種趨勢影響。而這種趨勢所投射的影響越大,市場的形式也就越不穩定。最后,當達到一個臨界點之后,局勢失控、市場崩潰,相反方向的“自我強化”過程又會重新開始。
這種錯誤會反過來影響市場,使得原先的看法顯得相當地準確。例如以外匯為例,當人們對某個國家的貨幣喪失信心的時候,人們紛紛開始拋售該國貨幣,造成該國本幣匯率下跌和外幣匯率上漲;于是該國市場上的進口商品帶頭上漲,并且帶動其他商品價格上漲,結果導致通貨膨脹。
索羅斯“狙擊英鎊,狙擊泰銖”大獲全勝的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兩國政府產生偏見,并對自己國家本幣升值抱著必然上行的思想,不分析國際大趨勢,不分析熱錢流進流出后的趨勢。盲目做多升值,如此索羅斯經過投石問路,試探性攻擊,最后一擊致命,大獲全勝。每當大盤暴跌時,個股會出現泥沙俱下的場面,這和個股投資價值沒關系,也和未來走勢沒關系,這只是偏見造成的羊群效應而已。
索羅斯說:“這種現象為‘自我強化’,即最終將成為自我拆臺的連鎖反應!”索羅斯認為“自我強化”必然導致“大起大落”。
索羅斯指出:完整的“大起大落”過程并不是俯拾即是,事實上它們是難得一見的;而且,大起之后也未必一定是大落。大落必須靠一些事件觸發才會發生。
大起大落理論是索羅斯金融投資哲學的重要部分,是索羅斯哲學觀在金融市場投資中的理論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