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二審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二審民事案件有多長的審理期限

為了保證上訴案件可以及時得到審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準。人民法院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30日內作出終審裁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應當在5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在收到之日起15日內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5日內將副本送達上訴人。對方當事人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答辯狀,應當在5日內連同全部案卷和證據,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對這些法律規定,我們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第一審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的期限為6個月,與其相比,規定對判決的上訴案件審理期限為3個月顯得很短,這是因為上訴案件的審理是在第一審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以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為重點,工作量比一審時要小一些。另外,第二審人民法院對經過閱卷、調查、詢問當事人、事實核對清楚的案件,可以直接作出判決而不開庭審理,因此在程序上花費的時間也會少一些。但是,如果有特殊情況不能在3個月內審理結束,可以適當延長期限。

而與判決上訴案件的審理期限相比,規定對裁定上訴的案件審理期限較短,為30日。究其原因,是審理程序方面的問題通常情況下比較簡單,不需要進行大量的調查核實,而且裁定上訴的決定都關系到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的行使和能否進行訴訟程序的問題,必須及時地作出決定,審理期限也應當控制在一定期限內,不宜過長。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除對其審理的期限規定的比較短以外,沒有作可以延長期限的規定。

能否在二審審理開始后進行調解

調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在二審審理開始后仍然可以進行調解。二審中的調解,即第二審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上訴案件中進行的調解。作為一項基本原則,調解對于一審程序和第二審程序都適用,當事人都可以在自愿與合法的前提下,事實清楚的基礎上,進行調解。所以,調解同樣可以作為二審程序中的結案方式。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有關規定,對于以下情況,人民法院應當以如下方式處理:

(1)針對當事人在一審中已經提出的訴訟請求,原審人民法院未作審理、判決的,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發回重審。這種情況屬于出現了問題,就應該發回重審,不然這一訴訟請求指向的當事人就可能因此喪失對該項判決的上訴權,這就難以保證對當事人的公平。但如果當事人同意以調解解決糾紛,就意味著當事人自愿放棄自己的一部分訴訟權利,法律是允許當事人處分自己的訴訟權的,法律應當充分保護和尊重當事人的這一權利。

(2)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在一審中未參加訴訟,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自愿原則予以調解,調解不成的,發回重審,但發回重審的裁定書不列應當參加的當事人。在司法實踐中,對于適用本條規定有三點需要注意:一是只有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即必要共同訴訟中的共同訴訟人在一審中未參加訴訟的才適用本條規定;二是調解必須建立在當事人自愿的基礎上,應當追加的當事人也屬于當事人;三是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的裁定書不列應當追加的當事人,但裁定書應寫明發回重審的理由。

(3)在第二審程序中,原審原告增加獨立的訴訟請求或原審被告提出反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就新增加的訴訟請求或反訴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

(4)一審判決不準離婚的案件,上訴后,第二審人民法院認為應當判決離婚的,可以根據當事人自愿的原則,與子女撫養、財產問題一并調解,調解不成的發回重審。

(5)在第二審中達成調解協議的都應當制作書面的調解書,雙方簽名或蓋章,并由審判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并送達雙方當事人。調解書送達后原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即視為撤銷,在第二審人民法院的調解書中一般不寫“撤銷原判”字樣;經調解未能達成調解協議的,二審法院應當及時判決,不得久調不決。

(6)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對雙方達成的和解協議進行審查,并做出調解協議書送達雙方當事人;因和解而撤訴的,經審查符合撤訴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

(7)第二審人民法院調解結案后,當事人不得就同一訴訟標的,以同一事實和理由重新起訴。但是,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除外。

以下法律依據可以作為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五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調解達成協議,應當制作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調解書送達后,原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即視為撤銷。

二審終裁可能出現哪幾種法律結果

我國實行的是二審終審制,即使當事人在第二審后仍然不服,也不得再上訴,而只能向上級法院提起申訴,上級法院會根據實際情況,將案件發回重審,或者直接作出裁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回避、公開審判和二審終審制。具體來說,二審終審制就是一個民事案件經兩級人民法院的審理就終結的法律制度。各級人民法院都可以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有不同的權限和分工。最高人民法院對第一審民事案件所做的裁判屬于終審裁判,當事人不能上訴。除此之外,其他各級人民法院對第一審民事案件所做的裁判如果當事人不服,都可以上訴到上一級人民法院。第二審人民法院作的裁判是終審裁判,當事人不能再上訴。但是,這一制度也有例外情況,如按照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審理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制;除不予受理、駁回起訴、管轄權異議裁定可以上訴,其他裁定也不能上訴。

在第二審程序中,對上訴案件會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裁判。常見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1)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經過審理,如果二審法院認為一審法院對于案件的事實認定清楚,法律適用妥當,作出了正確的裁判,就會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2)依法改判。第二審法院如果認為一審法院在審理案件時事實認定是清楚的,但是法律適用有錯誤,即在確認一審認定的事實的基礎上,糾正原判決的錯誤,作出改判。

(3)發回重審。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一審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于認定事實存在錯誤,即發回重審,或者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改判。發回重審的案件,仍然按一審程序審理,作出的裁判也是一審裁判,當事人仍可以上訴。

至于第二審裁判的法律效力,在我國實行二審終審制的情況下,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作出二審判決、裁定后,這一裁判就產生相應的法律效力。具體來說:

(1)當事人不得再上訴。第二審的裁判送達當事人,就立即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不得再提起上訴。而只能在法律規定的期間按照法律規定的審判監督程序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或依法提出申訴。

(2)不能重復起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理論要求一事不再理原則,即當事人不能再就同一標的、同一事實、同一爭議再提起訴訟。

(3)如果義務人不履行法院的生效裁判確定的義務,權利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即有給付內容的裁判依法產生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無論是我國哪級法院作出的判決,只能向一審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申請時需要提供法院判決書、身份證等,收費按申請執行標的計算,一般案件強制執行申請時間為1年。

上訴人應符合什么法定條件

參與民事訴訟的人很多,比如原告、被告、第三人、委托代理人、翻譯都是參與訴訟的人,那么如果對判決不服,哪些人有權提出上訴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提起上訴的主體即是享有上訴權或可依法行使上訴權的人。上訴的主體主要是第一審案件中的當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均有權提起上訴;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人民法院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的,也享有上訴權。

因此,當事人提起上訴,必須具有提起上訴的資格,即必須是合格的上訴人。上訴人是指提起上訴的一方當事人,被上訴人是提起上訴的對方當事人,上訴人必須是第一審案件的當事人即具有實體權利義務的人,即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一審中具有實體權利義務,與原告的地位相當,因此可以提起上訴。而一般情況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不能提起上訴,因為其既非原告,又非被告,其只是因為原告與被告之間的訴訟涉及其利益才參加到訴訟中輔助當事人一方進行訴訟;但是,如果一審法院的判決涉及其實體權利義務,也具有上訴權。另外,由于訴訟是有時間限度的,有權提起上訴的公民如果死亡,其繼承人可以提起上訴;有權提起上訴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上訴。

上訴權可以由當事人自己行使,也可以委托他人行使。但必須是法律明文規定可以行使上訴權的人代為行使上訴權。一般情況下,享有上訴權的人都能自己提起上訴,但有時享有上訴權的人沒有訴訟行為能力,此時應由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指定代理人代為提起上訴。如果上訴人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則由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提起上訴。被委托的訴訟代理人不得擅作主張提起上訴,否則其上訴行為屬無效行為,不產生上訴法律效果;如果提起上訴必須經過被代理人的特別授權,才能以被代理人的名義提起上訴。但此時上訴人仍是被代理人。不享有上訴權的人,或者不是法律規定可以代為行使上訴權的人,都不能以自己的名義或者當事人的名義提起上訴;提出上訴的,人民法院應裁定予以駁回。有的案件原、被告雙方和第三人都提起上訴,只要都享有上訴權,應當都列為上訴人。

必要共同訴訟人可以全體提起上訴,也可以一人或部分人提起上訴。普通共同訴訟人,各自都可以獨立行使上訴權。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由訴訟代表人行使上訴權。一人或者部分人提起上訴的,提起上訴的當事人為上訴人,被上訴人按下列情況處理:該上訴為與對方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分擔有意見,不涉及其他共同訴訟人利益的,對方當事人為被上訴人,未上訴的同一方當事人依原審訴訟地位列明;該上訴僅對共同訴訟人之間權利義務分擔有意見,不涉及對方當事人利益的,未上訴的同一方當事人為被上訴人,對方當事人依原審訴訟地位列明;該上訴對雙方當事人之間以及共同訴訟人之間權利義務承擔有意見的,未提出上訴的其他當事人均為被上訴人。

怎樣正確計算上訴時效

上訴需要在訴訟時效內提出才可能勝訴,那么上訴是否有時間限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七條的規定,對裁定不服的上訴期間為10日,對判決不服的上訴期間為15日。上訴期間從第一審人民法院裁判文書送達之日的次日起計算。各方當事人不是同時收到裁判文書的,從各自收到裁判文書之日的次日開始計算,超過上訴期間而沒有提起上訴的當事人,當其上訴期間屆滿時喪失上訴權,但只有當最后收到裁判文書的一方當事人在上訴期間屆滿前而沒有提起上訴時,第一審裁判才發生法律效力。在上訴期間內,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耽誤上訴期間的,在障礙清除后10日內,可以申請順延期間,是否準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因此,上訴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期間內提出,才能引起第二審程序的發生。上訴時效相對于訴訟時效來說短得多,對判決提起上訴的期限為15日,對裁定提起上訴為10日。規定上訴時效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確保當事人可以更好地行使訴權,給予其充分的時間考慮后果,最終宗旨是確保實體權利;二是可以使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盡快確定下來,這樣可以更好地維護社會經濟秩序。規定對判決的上訴期限為15天,比裁定期限長,原因在于,判決解決的是民事案件的實體性問題,對當事人雙方的權利有比較重要的影響;而裁定則不涉及當事人雙方實體權利義務,而是解決程序性問題,所以相對于前者影響較小。

如果超過上訴時效當事人才提起上訴后果會如何?

當事人超過法律規定的時間提起上訴,判決和裁定即發生法律效力。這就等同于,當事人過了上訴期再提起上訴就不能使第二審程序發生了,此時當事人如果不服生效的判決或者裁定只能申請再審。因此,如何確定上訴期限,怎樣進行計算,是十分重要的。一旦時間計算差錯,就可能不能再行使上訴的權利。判決、裁定不服的,上訴期限從送達之日起計算。有一點要注意,應在有上訴權的訴訟參加人各自收到判決書、裁定書后分別計算上訴期限,任何一方均可在上訴期內上訴;所有有上訴權的訴訟參加人的上訴期限都屆滿而沒有提起上訴后,判決和裁定才發生法律效力。可以看出,如果一方訴訟參加人的上訴期限已滿,但其他有上訴權的訴訟參加人的上訴期限未滿,此時,判決、裁定對其亦不生效。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上訴期限的,可以在障礙消除后10日內申請順延,但應由人民法院決定是否準許。

撤訴可能引發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在民事訴訟中,二審上訴的撤回是指上訴人在向第二審人民法院提出上訴之后,第二審人民法院判決、裁定宣告前,如果上訴人認為自己沒有充分的上訴理由,或者決定接受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可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申請撤回上訴。當事人有權這樣處分自己的訴訟權利,但應由第二審人民法院裁定是否準許。由此可以看出,這其中包含了兩個訴訟行為:一是依照法律規定,上訴人處分自己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撤回上訴;二是人民法院依法審查上訴人提出的撤回上訴的請求,根據當事人有無違反法律、逃避法律等不應準予撤訴的情況,來作出是否準予撤回上訴的裁定。只有二者結合起來,撤回上訴才能成立。

撤回上訴的申請時間應該限定在第二審人民法院受理上訴至作出宣判前。第二審人民法院如果未受理上訴,就不存在撤回上訴的問題;如果第二審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已經宣判,上訴人也無權撤回上訴。申請撤回上訴的方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上訴人在第二審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過程中撤回上訴,第二審法院裁定準許撤回后,第一審裁判發生法律效力。

在行政訴訟中,上訴的撤回是指從上訴人提起上訴后,在二審法院作出判決、裁定之前,可以要求受訴復議不再審理該案卷。上訴人撤回上訴需要符合以下條件:一是必須在第二審法院宣判前提出書面申請;二是必須經二審法院審查后作出裁定批準;三是撤訴必須是出于當事人自愿。撤回上訴有以下法律后果:上訴人不能再上訴;一審裁定由此發生法律效力;上訴人負擔訴訟費用。

在受理上訴人撤回上訴的請求后,復議有權在發現下列情形之一時裁定不準撤訴:一是原審法院的裁定確有錯誤;二是上訴人因行政機關改變其原有具體行政行為而申請撤回上訴的;三是撤回上訴將影響或損害被上訴人權益;四是撤回上訴將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利益。

另外,對于當事人雙方都提出上訴的案件,一方當事人申請撤回上訴,對案卷的審理也不能因此終結。

如何依法申請再審

若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裁定確實有錯誤,或者調解書違反自愿原則或內容不合法,都會對當事人的民事權益造成影響。此時,當事人可以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和調解書申請再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因此,申請再審的主體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即應當是本案的當事人,即是本案的原告、被告或者第三人。換而言之,只有在原告、被告或者第三人對于原生效判決或者裁定不服,認為此判決或者裁定確實有錯誤,才有權提出申請再審。

再審需要符合一定的形式條件,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將申請再審的條件增加到了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

(八)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回避的審判人員沒有回避的。

(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十)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一)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二)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至于申請再審的程序,有關法律作了如下規定:當事人向法院提出再審申請的應當制作書面的申請書,并將申請書、生效的判決書或者裁定書復印件、相關的證據材料等向生效判決或者裁定的上一級法院遞交;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5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15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3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作出裁定。因當事人申請裁定再審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審理。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案件,由本院再審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如何依法申請強制執行

用通俗的話來說,執行就是把法院的裁判落到實處,實現裁判所規定的內容的行為。在對方拒不履行義務時,當事人可以憑借已生效的法律文書,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執行作為整個訴訟程序的最后環節,是人民法院按照判決、裁定等已經生效的法律文書,遵照法定的執行程序,采取各種法定措施利用國家強制力實現判決書確定的內容的活動。當事人如果可以運用這一法律武器,可以有利于對方履行生效判決,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權益。執行應該符合以下程序和注意事項:

(1)申請執行書。申請執行書要準備兩份,應當寫明申請執行的理由、事項、執行標的,申請執行人所了解的被執行人的理由、事項、執行標的,申請執行人所了解的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公民個人申請的,應當出示居民身份證。

(2)申請執行期限。必須在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限的最后一日起算,當事人為公民的,必須在法律文書生效后一年內申請執行。逾期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申請執行費。申請執行無須預先繳納申請執行費,但是法院在執行到位的首批執行款扣除人民法院依法應收取的執行費。繳費的標準是:執行金額或價格1萬元至50萬元的,按執行金額或價額的5‰交納;執行過程中人民法院收取執行中產生的實際支出費用,如交通、住宿等費用。

以下法律條文和法律解釋可以作為參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被執行人或者被執行的財產在外地的,可以委托當地人民法院代為執行。受委托人民法院收到委托函件后,必須在15日內開始執行,不得拒絕。執行完畢后,應當將執行結果及時復函委托人民法院;在30日內如果還未執行完畢,也應當將執行情況函告委托人民法院。受委托人民法院自收到委托函件之日起15日內不執行的,委托人民法院可以請求受委托人民法院的上級人民法院指令受委托人民法院執行。

如果想知道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或相關線索,可以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執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規定》。

被執行人財產狀況或財產線索,你可以申請法院調查其財產狀況。請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執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規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州市| 垣曲县| 石城县| 红安县| 汉源县| 周至县| 固原市| 威海市| 施甸县| 济南市| 兴义市| 双城市| 兴山县| 青海省| 登封市| 陕西省| 宣化县| 永德县| 繁峙县| 西畴县| 内江市| 台南市| 阿鲁科尔沁旗| 陆良县| 抚宁县| 翼城县| 庆安县| 宝山区| 霍林郭勒市| 香河县| 车险| 博客| 莫力| 开江县| 吉木萨尔县| 汽车| 疏附县| 仁怀市| 枣庄市| 麟游县| 安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