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部分 糖尿病的中醫防治

第一章 中醫對糖尿病病因的認識

歷代中醫對糖尿病的認識

糖尿病是西醫名稱,中醫稱之為消渴病。中醫對消渴病的認識和研究,可謂源遠流長,最遲在明清時期中醫就對消渴病有了深刻的認識和研究,且形成了消渴病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

中醫對糖尿病的認識和研究在世界上是最早的。“消渴”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的《素問·奇病論》:“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那么,我國各朝代對消渴病都有哪些認識呢?

秦漢時期對糖尿病的認識

這一時期對消渴病的記述主要集中在《傷寒雜病論》的《金匱要略》。《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中對消渴病作出了較多的闡述。文中記載了消渴病的病理機制,指出消渴病的實質是氣血不足,并已經認識到消渴與氣血虛衰、胃氣熱盛、腎虛有關。

晉隋唐三代對糖尿病的認識

(1)晉代對消渴病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了。王叔和在《脈經》中指出消渴病為“所食之物皆化作小便”;陳延之也有同樣的認識,在《小品方》中記述:“食物皆消作小便而去,而消渴不止……令人虛極氣短。”

(2)隋代著名醫家巢元方在其著作《諸病源候論·消渴病諸侯》中,將消渴病分為8種類型,對消渴病的病因病機也給出了補充,認為消渴與下焦虛熱、腎燥陰虛關系密切。此外,巢元方還發現消渴病能引起癰疽、水腫等并發癥,并提出了治療消渴的體育療法。

(3)唐代已將“甜尿”視為診斷消渴的依據。醫家王燾在《外臺秘要》中提出了消渴病的飲食療法:“先候腹實,積饑乃食”。此外,孫思邈補充了形體消瘦、呼吸氣短、心煩、乏力、精神不濟等癥狀表現,還認識到消渴病是一種難治愈、易復發的疾病,并創立了清熱滋陰方,并創玉泉丸、黃連丸等治療消渴病的方劑。

宋金元時期對糖尿病的認識

(1)宋代醫家黎民壽著有《簡易方·消渴》,指出消渴可分為上、中、下三焦消渴。同時代的著名醫家王懷隱在著作《太平圣惠方》中分別論述了消渴的三種類型。《圣濟總錄》則指出,三消并不是三種病,而是一種病的三種類型。

(2)醫家劉河間的著作《三消論》詳盡地闡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機及其并發癥,提出了消渴的病因是“燥熱”,并根據這一病因提出了補腎、瀉心火、除腸胃燥熱等針對性的療法。

(3)朱丹溪在劉河間的理論上又提出了陰虛為本的說法。他在著作《丹溪心法》中記述:“治消渴應當養肺、降火、生血為主。”丹溪學派在消渴病的認識上不斷充實和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獨到而全面的以養陰為主的治療體系。

明清時期對糖尿病的研究

(1)明代趙獻可首次提出了治療三消以治腎為本的觀點,在其著作《醫貫·消渴論》中提出:“治消之法,無分上中下,先治腎為急,唯六味、八味隨證加減而服,將其心火,滋其腎水,則渴自止矣。”同一時代的張景岳也贊同趙獻可的觀點,認為“若消屬虛證者,當以補腎為本”。

(2)繼趙獻可、張景岳之后,綺石、戴原禮、周慎齋等醫學家相繼提出了在補腎基礎上健脾的治療方法。

(3)清代黃元御提出消渴病可由肝論治,所著《素靈微蘊·消渴解》中的論述成為后人由肝論治消渴病的理論依據。費伯雄則提出通過燥濕祛痰來治療消渴病。

五臟虛弱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就有對消渴病與五臟之關系的記載:“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心脆則善病消癉,肺脆則善病消癉,肝脆則善病消癉,脾脆則善病消癉。”“消癉”就是消渴,“癉”是消渴病之病因,因此消渴也稱“消癉”。由此可見,古人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認識到糖尿病與五臟虛弱有一定的關聯。明代趙獻可在《醫貫·消渴論》中說:“人之水火得其平,氣血得其養,何消之有。”五臟強健,糖尿病自然也不會出現。

脾胃虛弱與糖尿病的關系

糖尿病的發生與飲食不節關系密切。飲食不節可直接導致脾胃功能受損,而脾胃受損、脾氣不足,又可導致津液下輸,注入小腸,滲入膀胱,進而出現消渴病人小便多而味甜。

《黃帝內經》中記載:“二陽結謂之消。”“二陽”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聯系大腸、肺、口、面頰、下齒、鼻,主津液,熱結發生后容易引起便秘。足陽明胃經主血,聯系消化系統,發生熱結多是因為飲食過多或食物過于肥膩所引起的。這就是說,胃腸結熱常會引起消渴的發生。

腎臟虧虛與糖尿病的關系

腎臟關系人體的腎精(元陰)、腎氣(元陽),而腎精和腎氣是人體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果腎的精氣不足,就會導致腎水不能上濟于心,虛火上炎,進而發生糖尿病。

肝氣不足與糖尿病的關系

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二者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肝血旺了,腎精才會足,腎精足了,肝血才可生,肝與腎同盛同衰。有的糖尿病患者常常會膝腿酸軟、骨節酸痛,這就說明病人的肝氣不足。

心腎不交與糖尿病的關系

心屬火,藏神;腎屬水,藏精。心臟和腎臟互相作用、互相制約,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腎中真陽上升,能溫養心火;心火則能制腎水泛濫而助真陽;腎水又能制心火,使不致過亢而益心陰。這種關系就叫做心腎相交。然而,心臟或腎臟中任何一方陰陽失調都會影響心腎相交的關系,導致心腎不交。心腎不交常常會引起一些其他的病癥,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

肺失宣降與糖尿病的關系

肺主氣,司呼吸,有宣發和肅降的功能。肺主行水功能,靠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的進行輸布、運行和排泄。肺失宣降就是說肺的功能在逐漸減弱。肺失宣降與脾氣不足關系極大。脾虛就無法散精于肺,導致津液虧少,而出現口渴癥狀。現代中醫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早期會出現肺功能降低。

以上論述說明,五臟中任何一臟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其他內臟,久而久之,則形成糖尿病,因此防治和預防糖尿病都需要強健五臟。

七情不調和勞逸內傷

中醫治病和養生都比較重視七情調暢與勞逸結合。七情指的是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度或不及都會嚴重影響人的健康。“勞”、“逸”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較大,過度勞累或過度安逸都是不可取的。七情不調和勞逸失調與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七情不調與糖尿病的關系

《黃帝內經》中曾論述了七情與人體五臟的關系:“悲傷肺”、“喜傷心”、“怒傷肝”、“驚恐傷腎”、“憂思傷脾”。也就是說,七情中的任何一種過度都會傷及臟腑。如:過度憤怒會傷及肝臟,導致肝失疏泄而引起肝氣郁結,久結則化火,上可損耗肺胃津液,下可損耗腎臟陰液,因此會出現口渴、小便多等糖尿病的典型癥狀;而過度思慮傷及了脾臟,心脾氣結,則會導致心火亢盛、脾氣不足,同樣會引發糖尿病。

我國古代醫家在研究糖尿病的過程中也非常重視七情的作用。宋元時期的劉河間在其著作《三消論》中記載,消渴病人“耗亂精神,過違其度,而燥熱郁盛之所成也。此五志過極,皆從火化,熱盛傷陰,致令消渴。”

現代醫學認為,精神因素與血糖水平的關系密切,七情過度造成的情緒波動、緊張、突發事件等所造成的精神刺激會導致人體的內分泌失調,極易導致血糖升高。

由此可見,在平時生活中,我們要盡量做到讓自己的心情放松,不要過喜,也不要過悲,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勞逸失調與糖尿病的關系

不論是養生還是治病,我們都提倡勞逸結合,也就是說,人們要有勞有逸,勞逸適度,只有這樣才能擺正人體內各種物質的運輸和調節,從而保證氣血通暢、體質強健。

中醫認為,假如不注意休息勞累過度,就會發生過勞耗氣,導致脾氣受損,脾臟運化功能失常,長期下去則會血虛津虧,五臟陰液不足,上不能奉心肺,下不能滋肝腎,進而引發肺燥、胃熱、腎虛的上、中、下三消。而如果過度安逸,極少運動或有體力活動,也會導致氣血虧虛、津液輸布不暢通而發生消渴。

另外,房事不節也是勞倦內傷的重要原因。房事不節會導致腎原虧虛,腎精不足,而腎精不足則虛火內生,虛火內生又致五臟陰液俱虛而身體燥熱,進而引發糖尿病。

由此看來,人既要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做事情的時候也要把握一個度,不能對自己的要求太嚴格,不留休息的時間,也不能太慵懶,只吃飯不干活。

吃飯與服藥

大多數人都將吃飯和服藥看成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兒,殊不知這所謂的“小事兒”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飲食不節會引發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癥、冠心病等諸多病癥。服藥不當更可能會在舊病加重的基礎上,引發新的疾病。

飲食不節與糖尿病的關系

從中醫的角度講,食物攝入人體后,通過脾胃的運化功能而化生氣血,滋養臟腑,以維系人體的正常運行。但若飲食不節,長期過度食用肥甘厚膩之物,或過多飲酒、過度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或饑飽無度等都會損傷脾胃,破壞臟腑間的平衡,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飲食不節損傷了胃的津液,導致胃陰虧虛、胃火亢盛,損傷脾陽,濕濁內停,若久郁化火,就會導致中消型糖尿病。不僅這樣,飲食不節還會損耗肺臟津液,引發以口渴、多飲為典型癥狀的上消型糖尿病。此外,還可能因損腎陰導致下消型糖尿病。因此,飲食不節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為使身體健康,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到飲食合理而又健康,不能經常食用甘甜、油膩、辛辣的食物,不要過度飲酒。否則極易引起肥胖,直接或間接為糖尿病的發生提供條件。

服藥不當與糖尿病的關系

藥物的使用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關系密切,如果使用得當,不僅能驅除疾病,還有強身健體之功效,反之,如使用不當,輕則無法吸收藥物的藥效,或加重本身疾病的發生,重則會導致發生某些新疾病。藥物的種類有多種,如滋陰藥、補陽藥、清熱藥、補血藥、補氣藥、消炎藥等等。平時在選用藥物時一定要了解其療效和自身的病癥,以做到對癥下藥。服用之前也要觀察仔細,以免錯服了藥物。

歷史上就曾經有許多人為追求長生,而長期服用大量礦石類藥物煉制而成的壯陽丹藥,導致內生燥熱,熱積于腎而導致陽強精走,終至津液耗傷,腎陰不足,而引發糖尿病。

唐代醫家巢元方在其著作《諸病源候論·消渴病》中指出:“渴利者……由少時服乳石,石熱盛時,房室過度,致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燥則渴。腎虛又不得制水液,故隨飲小便。”

綜上所述,吃飯、服藥都不是小事兒,都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尤其是那些一直不把吃飯、服藥這樣的小事兒放在心上的人。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健康無小事。

淤血與痰阻

淤血和痰阻是糖尿病的病癥表現,也是誘發糖尿病的原因,對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有極大的影響。淤血和痰阻的產生與臟腑功能失調關系較大。脾虛、燥熱、肝氣郁結等臟腑功能失調都可以引起淤血和痰阻。

淤血與糖尿病的關系

人體的氣血是一體的,氣為血之帥,血是氣之母,氣血相互作用,氣滯定會引起血脈運行不暢,導致淤血產生,而淤血又會引起氣機不暢。氣機不暢是產生消渴的原因之一。清代醫家唐榮川在其著作《血證論》中指出:“淤血在里則口渴,所以然者,血與氣本不相離,內有淤血,故氣不得同,不能載水上升,是以發渴,名曰血渴。淤血去則不渴矣。”由此可知,糖尿病表現出的口渴、多飲等癥狀,都與淤血有關。而現代醫學中被稱為神經病變、心血管病變、眼底病變等的并發癥,與血淤也有關。

痰阻與糖尿病的關系

痰阻受飲食不節的影響較大。飲食不節會損傷脾胃,導致脾失運化,而痰阻主要是脾失運化所致。清代醫家費伯雄認為糖尿病的發生與痰阻有極大的關聯,因此,他主張在治療糖尿病時使用祛痰化痰類藥物,以祛除糖尿病的這一誘因。

淤血、痰阻的發生不僅與氣機不暢、脾失運化有關,也與燥熱有一定的關系。燥熱之邪進入人體,便會煎熬人體津液而形成血淤,長久下來就形成痰,導致痰阻諸證。燥熱體質的人,陰虛津少,因津血同源,所以會導致陰血虛少,使得血液愈發濃稠,血脈循行遲緩,形成淤血諸證。由此可見,淤血、痰阻不僅是導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也會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引發其他的并發癥。所以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適當地運用活血化淤、清熱祛痰的方劑非常必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菏泽市| 汉川市| 巴南区| 邢台县| 清原| 景洪市| 察雅县| 右玉县| 武平县| 余姚市| 桂阳县| 大石桥市| 和平县| 沅陵县| 南川市| 大厂| 林口县| 通城县| 香河县| 郓城县| 澄迈县| 宁南县| 天长市| 英超| 察哈| 桂平市| 潼南县| 乐业县| 墨脱县| 福安市| 绥棱县| 错那县| 汉源县| 文登市| 牙克石市| 彰化市| 平昌县| 睢宁县| 大兴区| 汝州市| 潍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