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通史(彩圖超值白金版)
- 宛華
- 1126字
- 2019-01-03 02:10:00
早期宗教改革
教會在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極端做法,引起了教會內部中下層人士的強烈反對,異端運動與早期宗教改革就在這一背景下開始了。
在歐洲的異端運動中,法國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阿爾比派的規模較大,而且影響較遠。在鎮壓阿爾比派的過程中,教皇設立了一套偵察和審判異端分子的專門機構,即異端裁判所。審訊方式很嚴密,用刑手段極其殘忍,使無數百姓死于非命。但人民的反封建斗爭并沒有因此而中止,在意大利又出現了異端教派“使徒兄弟派”。使徒兄弟派同樣反對教會腐化,主張信徒財產共有、地位平等,因而吸引了大批貧苦農民和市民參加。使徒兄弟派立即遭到異端法庭的鎮壓,其創始人塞加烈于1300年被燒死在帕爾瑪。他的繼承者在意大利北部地區的皮埃蒙特發動農民起義,堅持斗爭四年多,最后也被十字軍鎮壓。
在異端運動如火如荼之際,歐洲還開展了早期宗教改革運動。這類改革運動可分兩種:一種旨在強化教皇和教會權力;另一種主張限制教會兼并土地,反對教皇過多干涉各國教會事務。后一種宗教改革運動成了后來歐洲大規模宗教改革運動的先聲。
法國的早期宗教改革主要是10~12世紀的克呂尼運動,英國的早期宗教改革主要是羅拉德派運動。
在歐洲各國的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動影響最大。捷克王國的土地和礦山,大都集中在由德國的僧侶和教士擔任的捷克主教和修道院長手中。他們控制著城市,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形成特殊的集團,捷克人的錢財大量流入德國人手中。胡司是捷克布拉格大學教授,歷任神學系主任、校長。1401年,他又受神父職,次年兼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教士。他深受英國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思想影響,提出了宗教改革主張。他反對德意志封建主與天主教會盤剝捷克,嚴厲譴責教皇兜售贖罪券;反對教會大肆占有土地,抨擊教士的奢侈墮落行為;主張用捷克語舉行宗教儀式,認為主禮教士和教徒是平等的,他們在彌撒儀式中應和教徒同領象征圣體的面餅和象征圣血的葡萄酒。胡司的宗教改革得到了捷克農民、市民和下層貴族的普遍支持,但卻引起了羅馬教皇和德國天主教會的仇恨。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會逮捕了胡司,并于次年7月以異端罪用火刑將其處死。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極大義憤,由此引發了長達15年之久的反對德國封建主和天主教會的民族解放戰爭。
·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是13~19世紀天主教會偵察和審判異端的機構,旨在鎮壓一切反教會、反封建的異端。中世紀的西歐,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的基督教會是歐洲封建統治巨大的國際中心,但從10世紀起,西歐一些地區出現反對基督教會的活動,到12~13世紀,“異端運動”蓬勃發展,著名的有意大利的阿諾德派和法國的阿爾比派。為了鎮壓異端,羅馬教皇建立了殘酷迫害異端的專門機構——宗教裁判所。
1376年
中國大事記:
明朝廢元行中書省,分全國為十三布政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