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通史(彩圖超值白金版)
- 宛華
- 1833字
- 2019-01-03 02:09:56
德國的城市同盟
12~13世紀,德意志城市發展迅猛,但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卻又受到了種種限制。各地設立關卡,任意征稅,加之許多無地騎士、強盜騎士團伙公開搶劫,這些都嚴重地阻礙了城市工商業的發展。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一些城市聯合起來,結成城市同盟。
城市同盟曾出現于德國的許多地區,其中最重要的是漢薩同盟。此外,還有萊茵同盟和士瓦本同盟。
在拉丁語中,“漢薩”一詞意為“商業公會或集團”。在13世紀,漢薩同盟開始萌芽,是一個以從事貿易為目的的松散的商業聯盟。漢薩同盟自14世紀中葉起進入鼎盛時期,最多時曾聯合了200多個北歐城市,它們東起波羅的海東南岸,西到尼德蘭的廣大地區。同盟的最高權力機關每3年召集一次代表會議,第一次同盟會議召開于1363年。按規定,入盟城市必須派一至兩名本市議會的議員作為代表出席會議。會議決議由代表投票表決,決議具有法律效力,全體成員城市必須遵守,對違反決議的城市的處罰一般是勒令出盟。漢薩同盟沒有常設管理機構,也沒有共同的金庫和常備軍,作戰所需軍事力量是臨時集結的各城市的陸海軍。1363~1370年,漢薩同盟曾和瑞典等國結盟,大敗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迫使其締結斯特拉爾松和約。丹麥被迫承認了漢薩同盟在波羅的海和北海地區的貿易特權,同時丹麥也可以在松德海峽從事漁業捕撈。

◎繁忙的漢堡港口
把漢薩各港口與其他貿易中心聯結起來的帆船,僅帶著標有航向的沿海略圖出海。
漢薩同盟的商業貿易范圍南達英格蘭,北至波羅的海沿岸諸國。同盟在海外貿易的中心城市設有商站,比較重要的有倫敦、布魯日、卑爾根、維斯比和諾夫哥羅德等城市的商站,每個商站還在附近城市設若干分站。商站享有治外法權,它們可以不執行當地的法律,管理和運營按照同盟的法規進行。
15世紀中葉以后,漢薩同盟逐漸走向衰落。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歐洲各中央集權民族國家相繼形成后限制其在本國的活動;二是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商業重心發生了重大南移;三是同盟內部各集團間的矛盾日趨加深,窩里斗現象十分嚴重。1494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首先把北德商人逐出諾夫哥羅德,并關閉漢薩同盟在該城的貿易商站。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商業重心轉到了大西洋沿岸各城市,尼德蘭和英國的城市迅速崛起,它們的經濟實力逐漸超過了漢薩同盟。至1500年,荷蘭人在波羅的海的船只總數已大大地超過了漢薩同盟。北德城市此后再也無力與荷蘭競爭,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商業特權由此喪失。16世紀末,漢薩同盟的影響已不復存在。1669年,漢薩同盟正式宣布解散。
公元11世紀
世界大事記:
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出現。
萊茵和士瓦本同盟在德國歷史上也曾有過重要影響。萊茵同盟創建于1254年,與漢薩同盟不同,它擁有同盟武裝和艦隊。他們要求有統一的君權,取消關卡和關稅壁壘。參加萊茵同盟的城市有50個之多,后來由于城市與諸侯的矛盾趨于緩和,同盟在1257年曾一度解散。14世紀后半期又因情況發生變化而重建。1381年,萊茵同盟與士瓦本同盟合并。1388年,合并后的同盟被諸侯軍隊擊敗,以后便一蹶不振,1450年宣布解體。
士瓦本同盟始建于1331年,最初參加同盟的為士瓦本地區的14個帝國自由城市,如烏爾姆、康斯坦茨、奧格斯堡等。與萊茵同盟一樣,它也曾一度解散,1376年重建。1377年,在羅伊特林根戰勝符騰堡伯爵烏爾利希后,同盟氣勢大盛,士瓦本地區其他城市紛紛入盟。1381年與萊茵同盟合并,擴大吸收了巴伐利亞和法蘭克尼亞的部分城市,同盟成員最多時高達80多個。1388年,同盟被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諸侯及騎士組成的聯軍擊潰,1389年宣告解散。
·神圣羅馬帝國·
10世紀中葉,德國薩克森王朝國王奧托一世力圖利用教會勢力抑制大封建主,加強王權。961年,羅馬內部發生沖突,奧托應一派之請帶領大批人馬侵入意大利,并控制了教皇。962年2月,教皇為奧托加冕,稱奧古斯都,奠定神圣羅馬帝國的基礎。1154年,德皇腓特烈一世攻陷羅馬,幫助教皇鎮壓羅馬共和國。教皇感恩,為腓特烈加冕,稱其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正式在羅馬帝國名稱之前冠以“神圣”二字。帝國的疆土以德國和意大利的中、北部為主,有時包括瑞士、尼德蘭、捷克和法國的勃艮第、普羅旺斯。13世紀末,皇權開始衰落。1806年7月,萊茵地區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成立“萊茵同盟”,宣布獨立,這是對帝國的沉重打擊。同年8月,神圣羅馬帝國最后一位皇帝弗朗西斯二世在拿破侖的強迫下退位,帝國滅亡。

◎奧格斯堡是一個行會中心。1368年,六家行會的代表被選出組成市政會。圖中顯示,新成員在市政廳的會場就職。
1169年
中國大事記:
今廣東潮安始建廣濟橋,為世界第一座梁舟結合可開合的大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