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通史(彩圖超值白金版)
- 宛華
- 1900字
- 2019-01-03 02:09:56
中世紀的莊園生活
在中世紀的西歐各國莊園中,法國的莊園最有代表性。那時,國王、各級封建主和教會的領地都劃分為許多莊園,遍布全國各地。莊園大小不等,通常由一個或幾個村莊組成,莊園的生產目的主要是為領主及其侍從提供生活資料,同時為農奴制農民提供生活必需品。
·封建等級制·
指封建主階級內部按經濟、政治地位劃分為不同等級的制度,目的是協調封建主階級的內部關系,維護封建統治其各個等級享有不同的特權。封建等級制是以土地的層層分封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國王把大部分土地封給大封建主,如公爵、伯爵和侯爵,后者把部分土地封給中等封建主,如子爵和男爵,中等封建主再把土地封給最低的封建主騎士。上級是其下一級的封主,下級成員是上一級的封臣。天主教會也按照封建等級制分為教皇、紅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甫、助祭和副助祭等不同的品位,各有不同級別的神權,即教階制。東正教除無教皇和紅衣主教外,其教階制與天主教類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完全被排斥在封建等級制之外。城市市民稱第三等級,政治上也處于無權的狀態。建立封主和封臣關系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稱分封禮。封主要保護封臣,封臣必須效忠封主并履行相應的義務。

◎這幅插圖選自12世紀供見習修女閱讀的《少女寶鑒》手稿,描繪了莊園農奴在收獲季節辛苦勞作的場面。
查理大帝統治時期,自由農民大量破產,農村公社基本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封建莊園。莊園的全部土地屬于封建主,而耕地通常分成兩種:一種是封建主的自營地,由封建主的管家監督農奴耕作。另一種是農奴的份地,由封建主派給各個農奴家庭使用。農奴死后其兒孫如果繼續耕種,則必須向封建主繳納繼承金。莊園里有教堂、堡壘、倉庫以及封建主和農奴的住房。農民生產是為滿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為封建主提供消費資料,不是為了交換,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需要購買的東西不多,只有鹽、鐵和少量香料。
1066年
世界大事記:
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成為英格蘭國王,英國開始諾曼王朝統治時期。
英國的封建莊園制度,形成于10~11世紀之間。教俗貴族的侵奪、丹麥人的襲擾和貢稅負擔的加重,造成了大批自由農民的破產。為了籌集對丹麥人作戰的軍費,從阿爾弗烈德時期開始偶爾征收的丹麥金,到其后繼者時期幾乎變成了常稅。沉重的負擔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土地并入封建主之手,封建莊園在英國各地就這樣出現了。
在西歐莊園制度下,農奴的生活比較有保障。以英國為例,13~14世紀時,全國每戶農奴大約平均擁有22到26只羊。此外,農奴已不同于奴隸,他們在政治上已具有一定的權利和地位。
在莊園內,農奴除了耕種自己的份地外,領主還要求農奴履行季節性極強的勞役即布恩工,但這要在領主或其總官向農奴發出“邀請”并按規定提供酒飯的前提下方能進行。因為原則上農奴向領主提供布恩工是出于友愛,如同當農活吃緊時他們也要相互幫助一樣。按畢曉普斯托恩、諾頓和登頓的慣例,佃農如果使用自己的犁履行兩個犁地布恩工,在這兩天中一天吃肉,另一天吃魚,另外還有足量的啤酒。犁隊中凡使用自己耕牛的人甚至可在領主家中用餐。所有承擔割麥布恩工的人其午餐有湯、小麥面包、牛肉和奶酪,晚餐有面包、奶酪和啤酒。次日,他們將有湯、小麥面包、魚、奶酪和啤酒。在午餐時,面包不限量,晚餐每人限用一條。
西歐農奴制度伴隨莊園制度的確立而產生,但它的瓦解時間要早于莊園制度的瓦解。在英國,農奴制度在14世紀末期就已經不復存在了。農奴制度在英國的瓦解與14世紀末瓦特·泰勒農民起義有關,懾于農民起義的巨大威力,起義后英國許多封建主廢除了勞役制度。英國農奴制瓦解的又一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會侵蝕和最終摧毀封建農奴制度。
西歐各國農奴制度瓦解的時間不盡相同,法國農奴制度15世紀已基本上廢除,而西班牙、德意志等地農奴制度存在時間較長,一直延續到資產階級革命前夕。

◎這幅弗蘭德爾繪畫反映了典型的莊園生活,莊園主正和他的總管商量收獲葡萄,農民則鋤地、采果實、修枝等。農民們不光種地,還有法定義務必須從事勞役:建橋、修路,即使交錢也不能免除。農民的居住條件也很差,家中沒有床,更無任何娛樂活動,生活是單調且一成不變的。中世紀莊園并非理想的經濟方式,其經濟形態十分封閉,人們生活水平程度只供維持生存,且是進步緩慢的生產單位。莊園就是一個社會,是集政治、宗教、軍事、經濟等多種功能綜合在一起的社會。每個莊園都有自己的法庭、軍隊和行政管理制度,國王也無權過問,莊園主就是這塊領土的主人,在這塊土地上擁有完全的權力。隨著城市經濟的出現和國家權威的再現,莊園制經濟便逐漸衰弱下去。
1127年
中國大事記:
金兵攻陷東京(今河南開封),俘徽、欽二帝,北宋亡,康王趙構在南京(今商丘)即位,南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