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茶葉與白銀

  • 開國之惑
  • 張鳴
  • 3152字
  • 2016-10-19 14:24:00

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眼里沒有西方,但英國卻已經把中國納入了自己的貿易網絡。盡管中國的對外貿易只有廣州一個口岸,但中國的絲綢、瓷器,尤其是茶葉,還是源源不斷地輸入英倫三島以及英國的各個海外領地。

在航路開通,西方擴張到東方之后,首先進入西方人餐桌的東方食料是胡椒,然后就是茶葉。作為西方第三任霸主的英國人,不知為何,最喜歡茶葉。當然,喝茶的確有很多好處,可以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還可以提神、明目。更重要的是,喝茶多少改變了英國人喝生水的習慣,在一個城市供水系統還未能完善的轉型時期,減少了疾病。但為何英國人偏偏選中了茶,而不是咖啡,其實有偶然性。但這個偶然性,卻成為后來中英戰爭的一個重要契機。茶葉在17世紀就進入英國(1666年,東印度公司從中國販運茶葉進英國),由于賣得很貴,開始只是貴族的消費。后來,喝茶逐漸成了貴族和中產階級的一種時髦,時髦玩得時間長了,就成了愛好,以至于喝下午茶成為英國人的一項頑固的習慣。盡管他們喝茶的方式讓中國人大為搖頭——茶葉里不僅放糖,還能放奶甚至各種他們喜歡的點心。但是,英國人離不開茶葉。隨著殖民地越來越多,來自海外的財富日益增加,喝茶這種原來屬于上流社會的習好,日漸下移,不僅中產階級喜好,工人階級也開始喝茶。據說,18世紀末,英國工人十分之一的收入,是用來買茶和糖的。茶已經成全英國的飲品,一日不飲茶,英國人周身難受。很多窮人在茶和面包之間,居然選擇茶。英國人喝的茶,比歐洲其他所有國家還要多。顯然,在一個社會中,一種飲品成為社會日常必需品的時候,需求量就大了。英國茶葉的進口量與日俱增。在鴉片戰爭之前,英國進口的茶葉主要是武夷茶,每磅價格兩先令六便士到六十先令不等。這樣的價格,對于一個日用必需品來說,實在是太貴了。

然而,中國一口通商,官方指定、官商包辦的貿易架構,卻使得英國人不僅得不到好的茶葉,而且令雙方貿易陷于窘境。清朝繼承了明代的海禁政策,到康熙帝親政之后,才稍稍開了門,允許在江南、浙江、福建和廣東四省設立海關,由官方指定的官商承辦對外貿易。但由于官僚辦事不力以及海盜滋擾,實際上只有寧波和廣州兩口施行較好,到了1759年之后,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廣州一地的對外貿易模式,是行商模式。由官方指定官商開辦的商行,人稱“十三行”,來全權負責對外貿易。所謂十三行,不是只有十三家商行,而是廣東人對這一堆商行的概稱。跟“十三姨”、“十三妹”類似。官方指派的官商,本錢是自己的,指派的特權,是買來的。外商只能跟他們交易,但他們要給外來的“夷商”(外國商人)蓋夷館居住,負責接待外國商人,幫助他們的商品通關、繳納關稅并達成交易。此外,還要負責約束外國商人,不得離開夷館,不得帶夷婦(外國女人)進來。當然,更不得容許外國商人跟中國女人包括妓女有任何瓜葛。在道德風化上,捍衛中華的純潔性。官府對于洋人的管理,都通過行商。所以,外國商人,又稱行商為“保商”。我們看到官府對于行商的申斥,對通事的申斥,卻看不到對洋商的申斥。嘉慶之后,英國兵船屢屢來到廣州叩關,逼近虎門,甚至進入黃埔,但這樣侵犯中國主權的事情,兩廣總督卻依舊通過十三行,要行商知會英國大班,今后不許英國兵船這樣做。這種貿易制度,等于是官方什么都不用做,什么責任不負,卻干享對外貿易的好處。而粵海關,則隸屬于內務府,收入直接歸入大內,用來購買自鳴鐘等西方奇技淫巧之類的玩意,供皇室和貴族消遣,實際上是一種皇家的特供機構。所以,這樣層次的對外貿易,在皇室,是一種特權福利,在西方,則是皇帝給予的恩典。跟中國國家財政和中國經濟沒有什么關系。自乾隆到道光,來華的西方商船越來越多,但海關的收入卻增加有限。日益增加的外貿,實際上給中國帶來了大量的收入,但這收入都被官府和經手人中飽私囊了。在鴉片貿易沒大規模出現之前,各種名目的走私就相當盛行。來華的外國商人都知道,只要塞點錢,什么違法的事情都可以通融,越是有關卡,就越可以通融。中國的關卡,等于是提示人們賄賂的。鑒于獲利不大,清朝朝廷對于對外貿易一直興趣不濃。當然也對擴大貿易、開放貿易體制,不肯松口。

廣州的夷館,是當年中國最早的西洋式建筑,二層小洋樓,蓋在廣州城外的珠江邊上、一塊大約700到800英尺的地皮上,里面有英國館、法國館、美國館,等等。因為鴉片戰爭的緣故,夷館已經被毀掉了,后來五口通商體制建立,無需重建,也就沒有了。當年的夷館有圍墻,有專人看守。里面居住的洋商,有各種禁令,不許這個,不許那個,不許隨便外出,不許坐轎,不許在江中劃船游玩,甚至不許雇傭中國人做仆役。如果外國商人老實的話,來到中國,只能待在夷館里面干熬幾個月,一步都不能出去。可以期待商人學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但水手們怎么能耐得住?好在所謂的禁令,實際上跟中國所有的制度一樣,實行不久,就出現了變通。禁令越是嚴格,越是詳盡,就越是靠不住。只要付出一點小費,所有的禁令都會化為烏有。外國人雇廚子、雇仆役很早就可以了。洋行的大班,也敢帶女人進夷館了,甚至帶進來的“夷婦”,居然在中國土地上生了孩子,還買了婢女伺候。外國商人和水手,經常可以溜達出去,隨你去哪兒,吃飯喝酒,尋歡作樂,都隨你便。廣州也出現了專門做洋人生意的咸水妹,這對廣東疍民來說,僅僅是把生意稍微擴展了一點兒而已。十三行的商人,知道來的人都代表著錢,不能為了官府的禁令,得罪外國佬。而負責監管商人的官員,只要得了賄賂,當然也習慣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所以,即使外國商人明晃晃地犯了規,行商令通事(翻譯)帶洋人過堂,大家也就是裝個樣子。即使官老爺責罵,通事也會翻譯成問候的。草草過堂,草草發落,中外合作,走個形式,最后等于什么事都沒發生。

十三行的官商,本質就跟同為官商的鹽商一樣,成本自擔,經營責任自負。經營的特權,是花上一大筆錢從官府買來的。他們一頭托著洋商,一頭托著官家。兩頭都伺候好的,發家致富,甚至富可敵國。可一旦弄得不好,得罪了任何一方,也可能破產。但是,也跟鹽商一樣,由于其官方壟斷的性質,外國商人能面對的,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他們手里的產品,再怎么差,他們也得買。當然,結果肯定是產品越來越差,而且是質劣價高。

十三行行銷的茶葉就是這樣,質量越來越成問題,以次充好,把陳茶當新茶賣,而且還大量摻雜泥沙,害得英國人喝茶之前,先得清理泥沙和雜質。而負責管理十三行的粵海關和兩廣總督,也動輒擅自提高關稅,讓英國商人的負擔越來越重。當然,更嚴重的問題是,面對一個閉關鎖國的中國,英國,甚至整個西方都沒有什么可以行銷中國的商品,除了一點自鳴鐘、鼻煙之外,中國人幾乎不要西方產的任何東西。裝載棉紗、紡織品來華的英國商人,即使托中國通事打了廣告,也無人問津。而自鳴鐘和鼻煙僅供皇族和貴族消費,需求量相當之小。跟龐大的茶葉出口,簡直無法相比。后來隨著中西之間的貿易量增大,來自印度的棉花、南洋的胡椒和白果仁也有一定量的輸入,但跟大量的茶葉、絲綢和瓷器相比,還是不成比例。所以,中西之間的貿易,基本上就是西方從拉美秘魯的銀產區進口白銀,然后運到中國,作為硬通貨來購買茶葉和其他中國產品。這樣的貿易,就等于是西方用貴金屬硬通貨來中國買東西,基本上沒有什么交換,對西方來說,這是恒定的貿易入超。更奇怪的是,由于一直都是洋人用白銀購買中國商品,即使中國方面少量的進口,也每每用茶葉沖抵,所以,一旦出現了中國商人用白銀買外國商品的事情,中國政府會認為這是非法的私運白銀出口,要加以禁止。

顯然,這樣的貿易狀況,這樣局限于一口、被捆住手腳的貿易,是信奉自由貿易的西方人無論如何不能長期忍受的。對于一個正在崛起的西方,尤其是日不落大英帝國來說,這尤其難以容忍。當鴉片出現在中英貿易視野中的時候,中國的白銀被偷運出去的事情,就越來越多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中市| 汶川县| 宜州市| 札达县| 邹平县| 军事| 阿拉善左旗| 惠州市| 祁连县| 开封县| 莫力| 元氏县| 鄄城县| 资阳市| 龙门县| 双柏县| 蒙阴县| 濉溪县| 克山县| 英超| 孝义市| 三台县| 富锦市| 镶黄旗| 马公市| 黄冈市| 无为县| 海宁市| 武隆县| 乌拉特前旗| 克什克腾旗| 甘肃省| 林芝县| 遵化市| 荃湾区| 福海县| 三台县| 大荔县| 高邑县| 大洼县| 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