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根正苗紅中成藥
- 只有中醫知道:中成藥這樣用才有效
- 肖彩蘭
- 8369字
- 2016-09-21 16:40:10
人們習慣使用西藥來治病時,常常忽略中成藥。實際上,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藥物,在某些方面,中成藥比西藥更具優勢。它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更加注重整體的協調和調養,具有平衡身體機能的作用,而且安全性能更高。當然,中成藥并非就是絕對安全的。它也有著自己的用藥原則。如果違背了一些基本的用藥原則,就可能會適得其反。
千萬別小看中成藥
隨著人們對于傳統中醫學認識的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中藥來治病,就連一些外國人也慢慢對中藥產生了興趣。不過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用中藥治病往往有一個“難處”,就是需要煎藥,而且中藥的味道實在不怎么好。
“煎藥麻煩”“味道很苦”,實際上也成為人們使用中藥的一個阻力。不過,古人其實也早就想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進一步發明了中成藥。那么,什么是中成藥呢?中成藥是指以中草藥為原料,經制劑加工制成丸、散、膏、丹等各種不同劑型的中藥制品。可以說,它是我國歷代醫藥學家經過千百年醫療實踐創造、總結的有效方劑的精華。
也許有人會問,中藥治病的效果不錯,那么,中成藥呢?它是不是也具有很好的療效,內部的中草藥是否會在加工過程中喪失藥性?在一些人看來,中成藥在保持中藥藥效的同時,是否真的兼具簡單便利的服食原則呢?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看似不起眼的一些中成藥,實際上往往具有大功效。了解中醫的人都知道,中藥大部分直接取自某些天然的植物、動物或礦物的全體或部分,這些動植物及礦物因其生長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了各自的偏性,中藥就是利用這些偏性來彌補人體的不足,從而確保身體達到陰陽調和的平衡狀態。中成藥中的中藥顯然也具備這樣的功能。不僅如此,中成藥通常都是多味中草藥合在一起制成的,這些草藥可以相互補充。比如,單味的草藥在治療某種疾病的時候,可能難以奏效,而且,可能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而多味中草藥一起發揮作用,就能夠確保更強的藥效,還能平衡好身體的其他機能。
很多醫生在治病的時候,喜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要病人哪里不舒服了,就對哪里進行檢查和治療。這種方法在中醫中通常都行不通。在中醫理論中,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臟腑器官都緊密相連,相互影響。身體某一部位的病痛,往往和其他器官組織的病變有關聯。因此,在治療的時候,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某一個點上,而應該辯證地進行治療。而中成藥恰恰具有這樣的治療優勢。它可以兼顧各個方面,從相關臟腑的整體去調理,從而真正做到藥到病除。
比如,很多人患有便秘癥,這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而且,便秘時間一長,體內的毒素會越積越多,從而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這時候,患病者會選擇吃一些治療便秘的西藥或中藥。結果長時間服用后,發現便秘癥雖然好了一些,但胃病發作了。原因就在于這些藥只專注于治療便秘,但藥性可能會造成脾胃虛寒,引起脾胃不適。如果患者能夠服用麻子仁丸等中成藥,不僅能夠治療便秘,而且還能調節肺臟和脾胃。
中成藥的優勢在于全面調養,它強化了臟腑之間的聯系性,確保機體更加平衡,更加健康。如果說單味的中藥是攻堅能手和排頭兵,那么,中成藥可以當成是一個整體作戰的軍隊,軍隊中的各個成員都能夠相互協作,最大程度地確保戰斗的勝利。正因為如此,一些喜歡中醫和中藥的人,千萬不要忽視中成藥。如果身體不適,不妨嘗試著服用中成藥。這樣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也能減少服用時的痛苦,可以更加全面地調理身體,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中成藥組方原則——君臣佐使不能缺
很多人都知道,中成藥是由多味中藥組成的。在這些中草藥中,有一些占據主要地位,有一些占據次要地位,有一些起輔助作用。各種藥按照一定的比例雜糅在一起,共同發揮藥效。但是,任何一個方劑都不是把藥物進行簡單堆砌,也不是單純地將藥效進行相加,而是應該根據病情需要,進行辨證分析和安排,對各種中草藥進行適當配伍。
由于各類藥物的功用都不一樣,藥效也不相同,只有通過合理的配伍,發揮各味藥的特長和偏性,制約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從根本上消除或減緩其對人體的不利因素,這樣才能夠確保各具特性的藥物發揮出綜合作用,也才能更好地在療效上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中成藥一定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單味或多味藥物,而且,各種藥物一定要規定合適的劑量。換句話說,中成藥一定要堅持科學合理的組方原則。
那么,這些藥究竟是如何進行組合的,又是按照怎樣的比例進行組合?在這些藥中,什么藥占據主要位置,什么藥占據次要位置?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有必要對中成藥的組方原則進行梳理和介紹,或者說每一個中醫和患者都應該堅持按照科學合理的組方原則用藥。
事實上,中成藥擁有很長的歷史,古人也在漫長的醫療實踐中摸索總結形成了合理的中成藥組方原則。那么,中成藥中究竟應該包含什么樣的藥呢?
古人一般認為,好的中成藥中必須包含以下幾種藥,即君、臣、佐、使四種藥。《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
所謂君藥,其實指的就是主要藥物,它起著最重要的治療作用,是方劑中針對主要病癥的草藥,地位就像皇帝一樣。在一個方劑中,君藥是首要的、不可缺少的藥物,是方劑組成中的核心部分。在方劑中,通常君藥的藥力最大,用量也比其他藥物要大,而藥味較少。
臣藥亦稱輔藥。一般來說,臣藥分為兩種:一種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第二種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臣藥的藥力小于君藥。
佐藥分為三種:一是佐助藥,即協助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二是佐制藥,用來消除或減緩主、臣藥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藥性過猛的藥物。三是反佐藥,通常指方劑中與君藥的部分性能相反在全方中有相成配伍效用的藥物。
使藥是指用作引經藥,或調和藥性的藥物。引經藥,是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他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起引導作用的藥物。
在中成藥中,一般都存在這四種藥。比如,古人用來治療傷寒的“麻黃湯”,就是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中草藥組成。其中麻黃是君藥,主要用于發汗解表;桂枝是臣藥,協助麻黃解表;杏仁則是佐藥,用來輔助麻黃平喘;甘草是使藥,用來調和其他藥物。
在組方的比例上,君藥應該少用,一般只用一味,多了容易導致藥力分散,而且互相牽制,影響療效。如果病情比較復雜,治療難度較大,可以適當增加到兩三味藥物。臣藥可多于君藥,佐藥常常多于臣藥,而使藥一般只需要一到兩味就行。
總有一種中成藥特別管用
很多人都害怕吃中藥,覺得中藥很苦,而中成藥剛好克服了這樣的缺點。中成藥一般有口服液和丸劑,服用時非常方便。不過即便如此,很多人還是不喜歡吃中成藥,而且也不適合吃中成藥。比如,有些孩子,食道狹窄,或者吞咽能力比較弱,吃藥時很容易卡在喉嚨里,苦不堪言,甚至造成一些不可預知的風險。
不僅如此,很多中成藥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對于一些脾胃功能不好的患者來說,藥物進入胃部后,可能會刺激腸胃,導致身體出現不適癥狀。而且,中成藥中往往也具備一些“毒性”。對于肝腎功能不健全的人來說,這些毒性可能會增加肝腎的負擔,給身體帶來很大的傷害。
鑒于以上這些缺點,很多人其實并不適合內服中成藥。當然,對于這些人而言,總有一些中成藥是適合的,總有一些治療方法是適合的。內服的藥物不能吃,那么,就不妨嘗試一下一些外敷的中成藥。
中成藥的外治法,向來都被中醫所推崇。中醫認為,人體的皮膚是有孔竅的,能夠自由呼吸。當中成藥敷在皮膚表面后,就會被皮膚的孔竅所吸收,然后,在血液中運行,從而避免了被臟器直接吸收后,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實際上,外敷中成藥的方法最適合兒童與婦女。首先,兒童的臟腑功能發育不完全,內服中成藥,可能會造成臟腑的損傷,而且,還會出現嘔吐反應。而婦女在生理期的時候,有些中成藥也不能吃,以免損害身體機能。其次,婦女、兒童在外敷中成藥的時候,具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那就是他們的皮膚相對細膩、柔嫩,毛孔相對疏松,外敷藥物時,藥物更容易進入身體,因此,治療見效快,效果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外敷的中成藥是不能用來內服的。像一些傷濕止痛膏,就不能用來內服,患者只需要按照說明書進行用藥即可。另外,有一些內服藥可以用來外敷,只不過外敷的時候,可能需要稍微進行加工,而不是全部直接拿來用。
比如,內服藥是水劑,那么,就可以直接用來外敷。像藿香正氣水,既可以用來服用,也可以擦在皮膚上,用來治療手足癬真菌感染的皮膚病。如果內服藥是丸劑、散劑或者片劑,那么,在外敷時,應該先將藥物碾碎,加上水、蜂蜜、白醋或者相關的藥水進行調和,然后才能上藥。水、蜂蜜和白醋通常具有軟化皮膚和藥物的效果,還能夠保證藥物緊緊地粘貼在皮膚上,有助于藥物吸收。而使用藥水來調和,不僅具有前面幾種功效,還有助于加強藥效。
那么,中成藥一般適合敷在什么位置呢?
在外敷中成藥的時候,最好將藥物敷在人體皮膚最薄弱的地方,尤其是人體的穴位上。很多人會在肚臍眼上貼一些藥膏。這些藥膏實際上就是中成藥。因為人體的肚臍眼就是神闕穴。這是人體的養生大穴,連接著人體經絡和五臟六腑,可以用來調節陰陽,補充元氣。外敷這個穴位,對很多疾病都有療效。中醫常常將補中益氣丸碾碎,然后加白醋調勻,外敷在神闕穴上,主要用來治療胃下垂。
另外,像腳底的涌泉穴也是經常用來敷藥的穴位,但凡頭部疾病,以及一些引熱下行的,都可以將中成藥敷在涌泉穴上。比如,頭痛可將正天丸碾碎,加上白醋調和,敷在涌泉穴上。
其余一些與疾病相關的穴位也可以采用外敷中成藥的方法來進行治療。比如,感冒咳嗽、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肺炎等病癥,可以將相關藥物外敷在肺俞穴上;嘔心、反胃、胃痛等病癥,可以將藥物敷在胃俞穴上。通過在穴位上外敷中成藥,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節人體氣血的功能,最終達到引血歸經、治療疾病的功效。
對于不喜歡、不適合內服中成藥的患者來說,外敷藥物是非常適用的辦法。當然,也有很多患者不適用外敷。比如,有皮膚過敏癥狀的人就不適合在皮膚上敷藥。對于不同的患者來說,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用藥方法。有的患者也可以采取內外一同用藥的方法,這樣就能夠更好地治愈疾病。
使用中成藥注意事項
相對于西藥和純中藥來說,中成藥具有很多優勢,在使用的時候,可以兼具西藥與中藥的優點,因此,非常適合日常生活用藥。不過中成藥具有這些優點,并不意味著它在用藥的過程中就沒有任何副作用,也不意味著患者可以隨便用藥。對于患者來說,無論自己的病癥嚴重與否,無論自己的藥物是否很有效,在用藥時,都應該堅持科學的用藥原則,要注意一些基本的事項。
首先,購買和使用中成藥時,一定要針對自己的病癥來用藥,而不是跟隨別人的經驗來用藥。對于病人來說,一定要依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具體癥狀來用藥,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跟風吃藥。畢竟同一種疾病,往往會因為病因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癥狀。如果只是看病吃藥,那么,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尋找適合自己的藥,這是用藥的一個重要原則。
其次,不要過度迷信中成藥。很多患者認為中成藥是萬能的,無論大病小病、急性病,都選擇服用中成藥,結果反而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其實,對于一些嚴重的疾病,或者一些突發性的疾病,最好立即趕往醫院治療。此外,有些癥狀看起來雖然不那么嚴重,但很可能是某些大病的征兆,患者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去醫院檢查和治療,而不是服用中成藥來調養。
第三,用藥的時候,一定要嚴格按照醫囑,或者藥物使用說明書,不能自作主張多吃或者少吃,更不能擅自加入其他藥物配合治療。如果有加入用藥的必要,也應該先去咨詢醫師和藥師,絕對不能私自配藥。
第四,用藥需要及時調整。對于患者來說,如果服用的中成藥在三四天之內都沒有起效,那么,就要及時咨詢醫師,要求及時更換藥物。另外,人體的一些疾病會慢慢發生變化。比如,寒熱轉化,或者病情會加重,這時候也應該根據具體的病癥,選擇更換藥物。尤其是當患者用藥一段時間之后,發現身體出現不適,應該立即停藥,并咨詢醫師。
第五,不同的人群應該使用不同的中成藥。尤其是兒童,應該按照自身的體質來用藥。如果使用的是成人中成藥,那么。就要適當減少用量。而且兒童用藥一定要在家長的監護之下進行。家長如果不好把握,那就要遵從醫囑。
除了以上這些用藥原則之外,還有兩個方面也要引起患者足夠的重視,那就是注意用藥的時間與用藥的禁忌。這些通常關系著用藥安全和療效,也是患者容易忽視的因素。
在用藥時間方面,通常有一些嚴格的規定。比如,絕大多數病癥,在用藥時可以選擇在兩餐之間,或者睡覺之前用藥,也可以遵從醫囑用藥。但是,有一些特殊疾病,在用藥時間上應該嚴格進行把控。比如,治療胃病、消化系統疾病的中成藥,一般在飯后半小時服用。如果患者有胃潰瘍、腹瀉等癥狀,就應該在飯前服用,或者遵從醫囑用藥。一些通便藥以及滋補類的中成藥,最好在空腹或半空腹狀態下服用。治療失眠的藥,應該在睡前半個小時服用。治療哮喘的藥物,最好在哮喘發作前兩個小時服用。而治療月經的藥物,可以在月經前和經期服用。
而且,中成藥的禁忌也有很多。比如,患者要弄清楚是內服,還是外敷,外用藥內服可能會引起中毒,內服藥外敷也可能會降低藥效。過敏體質以及孕婦應該禁止用藥。用藥期間,不能食用刺激性食物。病癥消除后,要及時停止用藥,以免引起藥物中毒。中成藥與西藥最好隔開一個小時服用。
此外,如何確保中成藥的藥效與安全,也很重要,而這種安全主要體現在藥物的購買和保存上。
很多患者在購買中成藥的時候,只注重藥名,卻很少關注其他細節。實際上,想要保證藥物安全有效,在購買前一定要買到好藥。首先,要對癥買藥,而且認準國藥準字號,要優先選擇名牌老店的藥物,要看清藥物的成分、功效、主治病癥。其次,要注意觀察藥物的顏色、形狀、味道,以及包裝。有異樣的話,多半是過期或將要過期的產品,或者質量不合格。這類中成藥絕對不能買。
如果患者一次性購買了很多中成藥,那么,一定要注意保存,平時要將藥物放在陰涼通風處,還要放在深色瓶子里,避免紫外線的照射。內外用藥應該分開存放,最好貼上標簽,了解藥名、功能、主治病癥、用法用量。中成藥不宜存放太久,開封后的藥物更是要及時處理,放在兒童難以夠到的地方。
其實,只要保證科學的用藥方法,重視相關的注意事項,或者遵從醫囑,就一定能有效杜絕一些醫療事故,并更好地利用中成藥治療疾病。
中成藥說明書先看“用于”后面的第一句
很多人在藥店買藥時,都會發現有處方和非處方藥品的區別。所謂處方藥,是指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的藥品。而非處方藥,是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自行判斷、購買和使用的藥品。中成藥就是非處方藥,因此,在購買的時候,常常不需要醫生過多的指導。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在購買中成藥時,會忽略一些細節。比如,忘了看說明書。調查研究表明,只有部分人買藥時,會先詳細閱讀使用說明書。而多數人在買藥之前,可能僅憑借經驗或者別人的指導,就直接購買并加以使用。
這樣的習慣并不好。事實上,仔細閱讀說明書,往往能夠有效降低誤買、錯買、誤用藥品帶來的風險。當然,在很多時候,也許買藥者并不了解自己該如何閱讀中成藥的說明書,或者說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來閱讀。那么,怎樣看使用說明書,才是科學合理的做法呢?看使用說明書時,最要緊的是看什么內容?
其實,多數人都在看,自己買的中成藥主要治療什么病,卻往往忽略了病因和癥狀。而這就是閱讀使用說明書時最應該看重的。眾所周知,我們在閱讀使用說明書時,都會看見這樣一行字,該藥品主要用于××××引起的××××(病癥)。這句話其實包含了很多意思:首先,它會明確地告訴患者,這個中成藥主要是用來治療什么病的,而最重要的是,它會告訴我們,這個中成藥主要用于治療哪一種病因引起的疾病。
很多人可能有些疑惑,只要這種中成藥是治療某種疾病的不就行了,還要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病?從表面上來看,似乎很有道理。但從醫學的角度來說,了解病因則很有必要,因為同樣的疾病,往往由不同的病因引發,而且會出現不同的癥狀。因此,在治療這些不同的病癥時,肯定不能選擇同樣的方法和藥物。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很多中成藥會說明該藥品主要用于“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燒流鼻涕。為什么說明書上一定要特別標注是風寒感冒引起的,而不是直接說感冒引起的,或者直接說用于治療發燒、流鼻涕?原因就在于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都可能會引起發燒、流鼻涕。如果不加以分辨,胡亂用藥,很可能會加劇癥狀。因此,最科學的用藥應該是徹底了解癥狀,然后對癥下藥。
另外,有些人平時出現食少腹脹、泄瀉乏力的癥狀,然后貿然去藥店購買補中益氣丸之類的中成藥進行治療,卻沒有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引起的這些癥狀。如果這些癥狀是脾胃氣虛引起的,補中益氣丸自然會起到不錯的治療效果。可是急性腸炎同樣會引發“食少腹脹、泄瀉乏力”的癥狀,如果服用補中益氣丸來治療急性腸炎,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還會耽誤治療。
中醫在治病的時候,向來注重對癥下藥,而對癥下藥的前提,就是弄清楚病因。這樣一來,在選擇藥物治療的時候,才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消除病患。而患者在購買中成藥的時候,也是一樣,一定要注意看清楚說明書,尤其是看清該藥品主要用于治療什么病因引起的疾病。這樣可以通過病因來判定自己購買的藥物是否正確。如果僅僅是“對病看藥”,很有可能因為用錯藥而帶來負面影響。
便宜中成藥吃錯很傷身
疾病通常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這些心理負擔一方面來自于病痛帶來的身心傷害,另一方面則是經濟負擔。絕大多數患者都會關注藥物的價格,都會盡量想辦法減少用藥成本。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或者需要長期用藥的患者,通常都會有意識地表現出看病難、看病貴的擔憂。
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很多患者會購買一些便宜的中成藥,以此來減少購買藥物的成本,從而替自己和家人減輕經濟負擔。從這一方面來說,似乎也無可厚非,可是從健康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做法并不可取。
世界上幾乎每年都有很多因為服用便宜藥品而導致患者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在我國,也有很多患者因為過量服用了價格便宜的中成藥,而發生中毒現象。這些悲劇實際上給我國的藥品市場敲響了警鐘,同時,也為患者的科學用藥敲響了警鐘。
其實,所謂的便宜中成藥,指的是那些價格相對較低的中成藥。這類中成藥的成分、功效都很有限,而且吃多了會給身體帶來比較大的負面影響。比如,很多人喜歡吃火鍋,可是吃完火鍋又怕上火,于是,每次都會選擇服用清火梔麥片來解決問題。可是,時間一長,他們會慢慢發現藥物開始失效,而且,還慢慢帶來副作用,導致臉上出現痘痘,脾胃功能也開始下降。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個現象,并不是因為他們購買的清火梔麥片不好,或者說他們所購買的藥物無法用來“降火”。清火梔麥片是用于清熱解毒的中成藥,藥中主要含有穿心蓮、梔子、麥冬。這幾味中草藥對肺胃熱盛所致的咽喉腫痛、發熱、牙痛、目赤等都很有療效,算得上是不錯的涼血藥。而且,這種藥價格便宜,根本不會對患者造成什么經濟負擔,因此,非常受歡迎。不過,是藥三分毒,清火梔麥片也有一些弊端,當患者長期服用后,就會傷胃和脾臟。一旦脾胃不好,就會給身體帶來很大的負擔。
還有一種常見的便宜中成藥也具有類似的危害,那就是牛黃解毒片。也許有些人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他們可能每天都在吃,或者說經常吃這個藥。他們都清楚牛黃解毒片是清熱瀉火藥,一些牙床腫痛、大便不通或口舌生瘡的患者,會選擇服用它來緩解癥狀,而且用起來效果也還不錯。但是,如果當這些熱證的患者知道牛黃解毒片含毒,估計很多人都不會再去購買這種便宜的中成藥了。
作為常見的清熱解毒藥,牛黃解毒片中的確含有一種劇毒物質:二硫化二砷。盡管牛黃解毒片中的砷元素很少,平時服用根本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但是,長期服用之后,砷元素會在人體內慢慢堆積,最后引發中毒現象。曾經就有一個女孩因為連續兩年都大劑量服用牛黃解毒片,結果引發砷中毒,出現聲音嘶啞、頭發脫落、皮膚異化等癥狀。
正是因為患者對藥物的濫用,導致一些家庭常備的中成藥變成了“毒藥”。一方面,他們覺得這些中成藥很便宜,自己無需花太多的錢,就可以把一些小毛病治好,因此,在購買和使用的時候,毫無顧忌。另一方面,這些藥物的確具有非常不錯的療效,而且服用也簡單方便。只不過患者可能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藥三分毒。
任何一種藥物,一旦過量服食,肯定會造成毒素在體內的積累,最終反噬身體,給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而且,那些價格便宜的中成藥,在制作上往往沒有那么精細,內部藥物的搭配也不會太講究。有些還會使用一些價格低廉的替代品。這些都增加了便宜中成藥的毒性和服用風險。
所以,無論藥物是昂貴還是便宜,用藥時都應該堅持適度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亂吃多吃,更不能對藥物產生依賴感。凡事適可而止,只要病癥有所改善,就要適當減少或停用。如果效果不明顯,則應該咨詢醫生,或者改換另一種藥物。畢竟長期服用一種藥物,對身體絕對沒有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