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結構思考力?
結構可以說是萬物之本。大到宇宙星系,小到顆粒塵埃,無論是高樓大廈、動物與植物、機器與網絡、思想與觀念、人與社會,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結構,這些事物也是通過其特定的結構來體現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我們很難想象沒有結構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的,在《科學與藝術的結構》一書中引用了路易斯·卡特爾筆下的場景,來詮釋如果沒有結構我們所處的環境:
所有的鞋子——
船只和封蠟——
所有的卷心菜和國王們——
大海為何沸浪盈天——
豬玀是否也生有雙翼。
在物質世界,人們通過結構來認識物質。結構構成了世界,人們也是不斷地通過對事物結構的認識來加深對事物的了解和體驗。比如,當年原子發現的歷史,從最開始的“原子不可再分”觀念到蛋糕式無核模型、行星式有核模型、量子化的原子結構模型,再到中子假說等。發現原子的質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但是原子核的體積僅占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原子內部有一個很大的空間,若將原子比作一個龐大的體育場,而原子核只相當于一只螞蟻。同時核外電子只能在限定的軌道內繞核運轉,按能量高低而距離核遠近不同。人們通過原子內部結構的不斷認知,終于發現原來這么小的原子跟宇宙的美也是統一的。
在思維世界,人們也同樣通過結構來認識事物、認識其中的規律和美。舉個例子,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同行看門道”,同行與外行的差別就在于是否具備這個行業的思維結構。比如,你聽音樂可能就聽個好聽還是不好聽,但專業人士就會聽出和聲、旋律、節奏、音長、音強等。因為音樂本身就是通過聲音長短強弱有規律的不同組合形成節奏,節奏也是音樂的基礎結構,節奏再加上音高的不同組合就形成了旋律,旋律再加上音質的不同組合又形成和聲。這些要素層層構成了整個音樂的結構,所以專業人士聽,不光是好聽不好聽,更可以品味出其中無限的美感體驗。
顯然人們對各個領域的結構進行了廣泛的科學研究。
結構存在于每個整體與局部關系的無窮變化中,每個局部表現整體,而局部的意義又由整體來決定。因此,當我們面臨一個問題時,如果可以從結構的視角去審視和思考,一定可以讓我們看得更全面、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