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人人都要成為奮斗者

華為的成功是通過無數人無怨無悔、艱苦奮斗的工作過程得來的。任正非在《天道酬勤》一文中用一段優美的文字形容華為人開拓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艱苦奮斗精神:“我們不得不在夾縫中生存。當我們走出國門拓展國際市場時,放眼望去,所能看得到的良田沃土,早已被西方公司搶占一空,只有在那些偏遠、動亂、自然環境惡劣的地方,他們動作稍慢,投入較小,我們才有一線機會。為了抓住這最后的機會,無數優秀的華為兒女離別故土,遠離親情,奔赴海外。無論是在疾病肆虐的非洲,還是在硝煙未散的伊拉克,或者海嘯災后的印尼,以及地震后的阿爾及利亞……到處都可以看到華為人奮斗的身影……”正是這一批批艱苦奮斗的華為人,使華為的業務以驚人的速度擴大。

迎難而上

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一文中提到,干部要有敬業精神、獻身精神、責任心和使命感。一句話,要準備吃苦。有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哀莫大于心死”,要知道:“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因此,要正視困難,要有敢把困難踩在腳下的自信心。要戰勝困難,首先要戰勝自己,怨天尤人、不思進取,無異于自絕歸路,要有“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拼搏精神,“臨大節而不可奪志”的不屈精神,“壯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可喪其志”的犧牲精神,自強、自立,迎接挑戰。只有面對現實,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勇往直前,才有光明的前途。

任正非倡導的這種迎難而上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內在的精神激勵。它喚醒了人們的潛在的英雄主義情節,當人們處于這種情緒中,無論是在實現過程中,還是已經實現,都能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巴基斯坦代表處的條件相對較差,卻是華為在海外最大的代表處,人員和業務布局在全國有三十多個專區,華為在這里有著巨大的市場機會。

據說在1494號站附近是巴基斯坦最熱的地方,在白天,河水都是燙的。有一次,代表處員工不小心將車開到水里去了,明知道河水很燙,但員工們二話不說,跳進水里將車子推了出來。后來,據曾在那里工作過的華為人說,在巴基斯坦1494站工作的華為人還經常遭遇龍卷風。如果站在山頂上,總是能“欣賞”在地面、峽谷刮起的龍卷風,由遠及近,有時會同時看到四五個龍卷風,飛沙走石,場面“非常壯觀”。而這些,華為的員工只是當成一次奇妙的經歷罷了。


巴基斯坦代表處的華為人,面對艱苦的環境和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沒有抱怨生活的艱苦,而是以一種樂觀、積極、自然的心態去面對,并扮演著奮斗者的角色,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巴基斯坦代表處的華為人之所以如此執著,不顧酷熱、飛沙走石,并不僅僅因為“華為在這里有著巨大的市場機會”,而是他們挑戰環境和自我的行為能夠讓他們與眾不同——獲得更高層次的精神愉悅。

先苦后甜

任正非在《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公司發展這么多年,員工絕大多數沒有房子住,我們發揚的是大慶精神——“先生產,后生活”。


1991年9月,華為租下了深圳寶安縣蠔業村工業大廈三樓,集中全部資金和人力,開發生產華為品牌的新型用戶程控交換機。此時,華為僅有幾十名員工,資金嚴重短缺,華為人沒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利用。為了節約成本,華為人堅持了“先生產,后生活”的原則:幾十個人把一層樓分隔為單板、電源、總測、準備四個工作區;宿舍、倉庫、廚房也設在同一層樓。宿舍里面十幾張床挨著墻一溜排開,床不夠,就用泡沫板上加床墊代替。整層樓沒有空調,只有吊扇,在大部分時間里,他們都會汗流浹背。

拿著很少的工資,還經常加班,華為人堅決不要加班費,而且依舊干勁十足。實在太累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上找張泡沫板、紙板,席地而臥,醒來接著干。有時睡到半夜,突然到貨,不論是很重的蓄電池,還是機柜,大家都立即起來,卸完再睡。在交貨時期異常緊張的情況下,很多人甚至足不出戶。很多員工在這里工作了幾個月,對周圍的交通、環境依然沒有什么概念。甚至到了1999年,很多華為的高層還居住在郊區的民房內。


正是這種“先生產,后生活”的艱苦奮斗精神,讓華為人奮發進取,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華為人的這種奮斗者精神在任正非的《天道酬勤》中被描繪得淋漓盡致:“18年來,公司高層管理團隊夜以繼日地工作,有許多高級干部幾乎沒有什么節假日,24小時不能關手機,隨時隨地都在處理隨時發生的問題。現在,更因為全球化的時差問題,總是夜里開會……”

華為倡導這種精神是與它的處境息息相關的。那時,世界通信巨頭云集中國,都想在中國這塊巨大的市場上“狠狠地咬上一口肉”,以華為當初的實力來說,想要打破這種壟斷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隨時都有被“吃掉”的危險。

華為人為了生存下來,可以說靠的就是“先生產,后生活”的艱苦奮斗精神。當一個企業起步或是處于發展階段,或是處于困境,更需要上下同心,無私奉獻。“先生產,后生活”是一種策略,它是以暫時犧牲過剩的物質財富、人的精力來換取績效,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種做法似乎不可取,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企業實現經營目標;其次,它是一種激勵手段,當一個人通過奮斗賺到自己的“第一桶金”的時候,獲得的成就感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因而為員工描述一幅美好的愿景,能有效激發他們自主工作的動力。

以勤補拙

華為在創立之初,踏入新的市場沒有任何基礎,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為了能夠在市場上有立足之地,任正非一直保持著“唯有更多身心的付出,以勤補拙”的信念,夜以繼日地鉆研方案。他們可以為了一個項目在幾個月的時間里,足不出戶,只為自己準備一張床墊,卷放在辦公桌的下面。午休時,席地而臥;晚上加班,累了就在床墊上睡一會兒,醒了爬起來再干。一張床墊成了華為人的半個家,他們攜著這張床墊走過了創業期,走向了國際化。


2000年以前,在深圳華為總部新任職的華為員工(不包括市場人員),會無一例外地跑到華為食堂旁邊的小賣部買一個泡沫墊子。那時候,華為的外協廠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那時西城工廠還在裝修,一家外協廠去送貨,正值中午休息,送貨業務員就地找了張泡沫板在地上睡了一覺,醒來后發現身邊多躺著一人,打完招呼一看,正是我們的任總。


華為自創立起,無數年輕的華為人,經歷無數個挑燈夜戰、在床墊上過夜的日子,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技術突破,開拓了一個又一個市場。后來,在床墊上睡覺的習慣,演變成華為獨特的“墊子文化”。

“墊子文化”伴隨著華為人一路走來,創造了中國企業的奇跡。沒有“床墊”文化,華為不可能從一個只有幾個人的小作坊發展成如今能夠與思科、朗訊等國際大公司比肩的企業。如今,它已經成了華為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任正非對此也非常贊同,他在《天道酬勤》中這樣評價華為的“墊子文化”:


“有一篇文章叫作《不眠的硅谷》,講述了美國高科技企業集中地硅谷中艱苦奮斗的情形,無數硅谷人與時間賽跑,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硅谷的繁榮,也引領了整個電子產業的節奏。華為也是通過無數的優秀兒女貢獻了青春和熱血,才打下今天的基礎。創業初期,我們的研發部從五六個開發人員開始,在沒有資源、沒有條件的情況下,秉承艱苦奮斗的精神,大家以勤補拙,刻苦攻關,夜以繼日地鉆研技術方案,開發、驗證、測試產品設備……沒有假日和周末,也沒有白天和夜晚,累了就在墊子上睡一覺,醒來接著干,這就是華為‘墊子文化’的起源。雖然今天墊子已只是用來午休,但創業初期形成的‘墊子文化’記載的老一輩華為人的奮斗和拼搏精神,是我們需要傳承的寶貴財富。”


作為華為最寶貴的財富上之一,“墊子文化”體現了華為人的艱苦奮斗精神,“墊子文化”已經成為華為人艱苦奮斗的象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也許沒有或很少有太多的資源可以依存,而勤奮是唯一可以彌補資源不足的良方。

繼續艱苦奮斗

華為即使在取得了驕人業績的情況下,仍然延續著艱苦奮斗的精神。在華為公司內部刊物《華為人》上,任正非發表了《天道酬勤》一文警示華為人。


“華為走到今天,在很多人眼里看來規模已經很大了、成功了。有人認為創業時期形成的‘墊子文化’、奮斗文化已經不合適了,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這是危險的。繁榮的背后總是充滿危機,這個危機不是繁榮本身必然的特征,而是處在繁榮包圍中的人的意識。艱苦奮斗必然帶來繁榮,繁榮后不再艱苦奮斗,必然失去繁榮。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華為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感,面對成績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驕不躁。”


華為打開了國際市場,產品和辦事處幾乎遍及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在任正非眼里,華為在海外很多市場才剛剛爬上灘涂,隨時會被趕回海里。

隨著愛立信兼并馬可尼、阿爾卡特與朗訊合并、諾基亞與西門子通信成立合資公司,華為與這些競爭對手之間已經縮小的差距又陡然拉大了。對此,任正非形象地說道:“我們剛指望獲得一些喘息,沒想到又要開始更加漫長的艱苦跋涉。”“華為剛剛積累的一些技術和經驗又將面臨自我否定的局面,華為的發展形勢還十分嚴峻。”

為此,任正非要求華為人不要離開“床墊子”,華為在創業初期形成的“墊子文化”至今仍要堅持和傳承。不奮斗,華為就沒有出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郧西县| 芦山县| 广灵县| 唐山市| 星子县| 新巴尔虎右旗| 通州区| 九江市| 福建省| 分宜县| 华安县| 长汀县| 五大连池市| 湘潭市| 巴东县| 大冶市| 华容县| 油尖旺区| 怀来县| 安新县| 石阡县| 高州市| 永康市| 巴林右旗| 台北市| 东山县| 建始县| 乐清市| 牙克石市| 南宁市| 兴城市| 秦安县| 陈巴尔虎旗| 武清区| 铜陵市| 资溪县| 横山县| 大宁县| 濮阳市| 全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