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一九百年前范仲淹爭自由的名言

幾年前,有人問我,美國開國前期爭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原文是Patrick Henry在1775年的“Give me liberty,or give me death”),在中國有沒有相似的話。我說,我記得是有的,但一時記不清是誰說的了。

我記得是在王應(yīng)麟的《困學(xué)紀(jì)聞》里見過有這樣一句話,但這幾年我總沒有機會去翻查《困學(xué)紀(jì)聞》。今年偶然買得一部影印元本的《困學(xué)紀(jì)聞》,昨天檢得卷十七有這一條:

范文正《靈烏賦》曰:“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其言可以立懦。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當(dāng)時往往專指諫諍的自由,我們現(xiàn)在叫做言論自由。

范仲淹生在西歷989,死在1052,他死了九百零三年了。他作《靈烏賦》答梅圣俞的《靈烏賦》,大概是在景祐三年(1036)他同歐陽修、余靖、尹洙諸人因言事被貶謫的時期。這比亨利柏得烈的“不自由,毋寧死”的話要早七百四十年。這也可以特別記出,作為中國爭自由史上的一段佳話。

梅圣俞名堯臣,生在西歷1003,死在1061。他的集中有《靈烏賦》。

原是寄給范仲淹的。大意是勸他的朋友們不要多說話。賦中有這句子:

鳳不時而鳴,

烏啞啞兮招唾罵于里間。

烏兮,事將乖而獻忠,

人反謂爾多兇?!?

胡不若鳳之時鳴。

人不怪兮不驚!……

烏兮。爾可,

吾今語汝,庶或我聽。

結(jié)爾舌兮鈐爾喙,

爾飲啄兮爾自遂,

同翱翔兮八九子,

勿噪啼兮勿睥睨,

往來城頭無爾累。

這篇賦的見解、文辭都不高明。(圣俞后來不知因何事很怨恨范文正,又有《靈烏后賦》,說他“憎鴻鵠之不親,愛燕雀之來附。既不我德,又反我怒。……遠己不稱,昵己則譽?!奔杏钟小吨I烏詩》,說,“烏時來佐鳳,署置且非良,咸用所附己,欲同助翱翔。”此下有一長段丑詆的話,好像也是罵范文正的。這似是圣俞傳記里一件疑案;前人似沒有注意到。)

范仲淹作《靈烏賦》,有自序說:

梅君圣俞作是賦,曾不我鄙,而寄以為好。因勉而和之,庶幾感物之意同歸而殊途矣。

因為這篇賦是中國古代哲人爭自由的重要文獻,所以我多摘抄幾句:

靈烏,靈烏,

爾之為禽兮何不高飛而遠翥?

何為號呼于人兮告吉兇而逢怒!

方將折爾翅而烹爾軀,

徒悔焉而亡路。

彼啞啞兮如,

請臆對而忍諭:

我有生兮累陰陽之含育,

我有質(zhì)兮慮天地之覆露。

長慈母之危巢,

托主人之佳樹?!?

母之鞠兮孔艱,

主之仁兮則安。

度春風(fēng)兮既成我以羽翰。

眷高柯兮欲去君而盤桓。

思報之意,厥聲或異:

憂于未形,恐于未熾。

知我者謂吉之先,

不知我者謂兇之類。

故告之則反災(zāi)于身,

不告之則稔禍于人。

主恩或忘,我懷靡臧。

雖死而告,為兇之防。

亦由桑妖于庭,懼而修德,俾王之興;

雉怪于鼎,懼而修德,俾工之盛。

天聽甚邇,人言曷??!

被希聲之鳳皇,

亦見譏于楚狂。

彼不世之麒麟,

亦見傷于魯人。

鳳豈以譏而不靈?

麟豈以傷而不仁?

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

焚而可變,孰為英瓊?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胡不學(xué)太倉之鼠兮,

何必仁為,豐食而肥?

倉茍竭兮,吾將安歸!

又不學(xué)荒城之狐兮。

阿必義為,深穴而威?

城茍圯兮,吾將疇依!

……

我烏也勤于母兮自天,

愛于主兮自天。

人有言兮是然。

人無言兮是然。

這是九百多年前一個中國政治家爭取言論自由的宣言。

賦中“憂于未形,恐于未熾”兩句,范公在十年后(1046)在他最后被貶謫之后一年,作《岳陽樓記》,充分發(fā)揮成他最有名的一段文字: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當(dāng)前此三年(1043)他同韓琦、富弼同在政府的時期,宋仁宗有手詔,要他們“盡心為國家諸事建明,不得顧忌”。范仲淹有《答手詔條陳十事》,引論里說:

我國家革五代之亂,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綱紀(jì)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驕?zhǔn)?,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

這是他在那所謂“慶歷盛世”的警告。那十事之中,有“精貢舉”一事,他說:

……國家乃專以辭賦取進士,以墨義取諸科。士皆舍大方而趨小道。雖濟濟盈庭,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況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將何以救?在乎教以經(jīng)濟之才,庶可以救其不逮?;蛑^救弊之術(shù)無乃后時?臣謂四海尚完,朝謀而夕行,庶乎可濟。安得晏然不救、坐俟其亂哉?

這是在中原淪陷之前八十三年提出的警告。這就是范仲淹說的“憂于未形,恐于未熾”;這就是他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從中國向來智識分子的最開明的傳統(tǒng)看,言論的自由,諫諍的自由,是一種“自天”的責(zé)任,所以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從國家與政府的立場看,言論的自由可以以鼓勵人人肯說“憂于未形,恐于未熾”的正論危言,來替代小人們天天歌功頌德、鼓吹升平的濫調(diào)。

紐約讀書筆記

(原載1955年4月1日《自由中國》第12卷第7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阳市| 襄樊市| 易门县| 凤城市| 南涧| 垫江县| 文成县| 西畴县| 和平区| 项城市| 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自治旗| 沾益县| 南宫市| 利辛县| 囊谦县| 阿勒泰市| 罗田县| 绵竹市| 阿图什市| 启东市| 江西省| 金坛市| 乐清市| 大荔县| 乐东| 宣武区| 临汾市| 招远市| 漠河县| 泽普县| 乌兰县| 广东省| 永新县| 佳木斯市| 宜兴市| 札达县| 元阳县| 邹平县| 尉犁县| 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