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2:讓世界充滿愛
張冠秀主編的《綠火》終于要出版了,我的眼睛也有點濕潤了。我知道她在這本書中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我只能用文學的想象力和敏感的心靈從她的后記中去體悟,去想象,去尋找。尤其是當她面對孩子們熱烈的憧憬和天真無邪的期待的時候,她心如刀絞。謝天謝地,她總算對孩子們有了一個完滿的交代。她用自己的實踐向孩子們證明了另一件事:承諾,是一份責任,更是一份使命。
閱讀《綠火》的書稿,我感到很驚訝。我原以為這僅僅是孩子們的作文的一個結集,或者是孩子們優秀習作的一個結集。但我發現,我的判斷是錯誤的。這本書沉甸甸的,張揚了一個鮮明的主題:環境保護。它屬于孩子們創作的環境文學的作品,它弘揚的是環保意識。也可以說,它是張冠秀老師帶著孩子們一起身體力行為保護我們的環境而作出的積極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換句話說,它是一本主題鮮明的書,都出自孩子們的創作,屬于環境文學的作品。
這些作者是十二三歲的初中生,看到他們的簡介的時候,我發現,這些作者性格各異,僅憑著文字的簡介,我似乎就看到了每一個孩子的愛好、性格、才華。他們有的喜歡繪畫,有的喜歡閱讀,有的喜歡參加環保公益活動,有的喜歡旅游。他們在學校期間,就取得了各種各樣的成績,如參加各級作文大賽,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都獲得過各種各樣的榮譽。有的作者甚至已經出版文學作品集,成了小名人。這些幸福的孩子,都在無拘無束地發展自己的天性和愛好,我想,這個學校和這個學校的老師給孩子們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從而使孩子們的興趣和愛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和表現。
我很看重這本書,看重這本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最看重的是,孩子們對環境保護的熱愛和他們的作品是一致的,這種言行高度一致的意義遠遠大于一本作品集。這些孩子們,無疑是一顆顆種子,他們會影響身邊的人,用他們的作品影響更多的人。我們這個世界,其實并不缺乏優秀的文學作品,也不缺乏才華橫溢的少年作家,缺乏的是愛心——對環境的熱愛之心,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張冠秀老師孜孜矻矻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教育和實踐,令我欽佩。我始終覺得,我們的教育有很大的缺失,盡管學校是教書育人的所在,但是我們的重心和重點往往都放在教書上,注重知識的傳遞,注重考試成績,但對“育人”這項神圣的使命卻履行得不盡如人意。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冠秀老師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孩子們的作品很豐富,表現手法也多種多樣,有童話,有穿越小說,有幻想小說,有科普小說,有流行小說,而其中的一篇——盡管小作者自稱是小說——竟然用了劇本的寫作方式。他們不拘一格,有天然的幻想力。也許,在我們這些專門搞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人看來,他們太不按常理出牌了。但這正是他們想象力還沒有受到規范和污染的一種證明。非常有意思的是,孩子們對環境的觀照、關注,竟然也非常廣闊,小到蚯蚓、螞蟻、塵埃,大到海洋、地球。我也注意到了,孩子們對環境的關心,不僅來自他們的想象,也來自他們的身邊,如垃圾食品,還來自國外,包括對世界環境遭到破壞的一些新聞事件。他們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感,讓我這個成年人都感到驚訝和慚愧。
我去山東壽光世紀學校講過課,那里的環境讓我感到如沐春風,就像一座漂亮的大花園一樣。我想,正是因為這樣的學校,才會有張冠秀這樣的老師,才會有這樣的學生。和學生們交流的時候,我發現這些孩子們的素質是出奇的好。遺憾的是,我并沒有在去這個學校之前閱讀這本書稿,否則,我一定會和這些作者們進行交流。
這本書的插圖和照片,都出自孩子們和張冠秀老師之手,可以說,這本書是孩子們和張冠秀老師一起動手完成的,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但也充滿了快樂。我相信,這本書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僅是對孩子們成長的記錄,也不僅僅是孩子們成果的展示,它向這個世界表達的是這么一種思想,或者說理想:讓世界充滿愛,讓我們每個人都來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這是我們每個人的神圣使命。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