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漲薪30倍:財務職場透視
- 李燕翔
- 979字
- 2019-01-04 00:50:20
開場白 初次見面,認識一下
我叫米粒,當然這不是我的真名,它的由來是這樣的:在歐美外資企業工作的人多數都會給自己起個英文名字,而且無論職位高低,無論是口頭交流還是書面的郵件往來,都習慣直呼對方的英文名字,包括職場外的私交。我在外資機構工作長達十幾年,一直用Michelle作為英文名字。可能由于Michelle這個名字總被英語不夠好的同事發錯音,所以除了必須用英語交流以外的場合,大家都習慣叫我米粒。
我是一名70后,在20世紀90年代上的大學,那時國家剛取消大學生畢業分配,所以我與年長幾歲的師兄師姐們不同的是,在工作伊始就可以自主擇業。那時正規本科院校的大學畢業生如果不考研、不留學,大部分會去國企或體制內的單位工作,但是年紀稍長的人都知道,90年代中后期國企發展進入困境,大部分國企常年虧損,所以給員工開出的工資也很低,我大四求職時面試的國企都只給出幾百元錢的工資。那時的中國還沒有成為“世界工廠”,像樣的中國本土民營企業寥寥無幾,外企卻大規模進入中國,不過真正自建工廠運營的外企不多,策略上偏好尋找中國本土企業作為合作伙伴,所以很多老的國企就利用這個時機,與外企合資建廠,從合資公司獲取利潤分紅彌補虧損。我如果要去體制外公司工作,最多的選擇就是這些有著深厚國企根基的中外合資企業(老外把它稱為JV),但是,這些JV大部分延續了老的國企的低工資,出于不甘,我從此就在通向“純種”外企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在經歷了各種JV和“雜牌”外企后,在跨入21世紀的元年,我終于如愿進入一家“純種”外企——本書暫且稱它為E&P,書中的大部分故事都發生在這家公司。
E&P這種外企可簡稱為MNC(跨國公司)或全球化公司。它是我過去職業生涯中工作時間最長的公司,因此即使目前我已離開E&P多年,但在E&P公司工作期間發生的故事,還是在我的職場記憶中占據了最大的空間,不論是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積累,還是對職場生存與發展的感悟,在E&P我都學到了太多。雖然,目前E&P在中國市場上已日漸沒落,但我不想讓那些職場記憶也隨之淡去;還有我在財會領域奮斗多年形成的對財會職業發展的思考,不想把它們當作與朋友閑聊時的碎碎念。或許這些職場觀點是基于北美文化和企業管理哲學的價值取向,但我相信有很多還是能給在體制外私營公司工作的年輕人帶來思考。
好吧,不啰唆了,正式開講我的職場經歷。當然,因為我是做財會的,所以職場故事是和財會實務技能一起講的。看熱鬧還是看門道,您隨便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