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心理急救
  • 牧之
  • 1294字
  • 2019-01-03 21:05:39

第1章 大家都有病:誰的心理不迷茫

總感到心急如焚,焦急煩躁,心緒難有安寧的時刻?經常憂心忡忡,悶悶不樂,給人一種心事重重的感覺?總擔心會有什么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擔驚受怕中過日子?總感覺自己不如人,別人什么都比自己好,經常自怨自艾?一到公司大腦就像上了發條?害怕與人來往,對人總懷有戒備之心?明知根本無必要卻不能克制?我們究竟怎么了?

關鍵詞

心理異常 心理失衡 變態 應激 興奮 狂躁不安 抑郁

你的心理異常嗎

心理異常,是正常心理活動中的局部異常狀態。平時人們所說的“心理困惑”“心理困擾”等,指的就是這種常見心理異常,也常常被簡稱為“心理問題”。

常見心理異常是人們在人生的各年齡階段都會遇到的普遍的心理失衡狀況,如青年大學生在社會適應、身心成長、人格發展中產生的學習焦慮、交往障礙、戀愛困擾等心理問題,成年人的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事業、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問題。

常見心理異常與其他各種類型的心理異常相比較,通常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

1.情景性

常見心理異常常由特定的情景所誘發,與特定的情景緊密相關。也就是說,常見心理異常的發生僅局限于某種或某些情景刺激而尚未泛化,情景刺激具有特定性。例如大中小學生考試時的過度緊張反應(看錯題、看漏題、回憶不起復習過的知識內容等),是由考試情景誘發的,與考試氣氛緊密相關。這種緊張反應在其他各種非考試情景中通常不會出現。情景性的心理反應失常,在正常的活動中雖然也時有可見,例如第一次登臺演出、第一次獨自駕車外出等,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緊張反應,即正常心理活動中的緊張反應等心理反應失常,與某種情景也緊密相關,但這種性質的心理反應失常,通常可以通過不斷適應某種情景而逐漸減少以至最終消失。經常登臺演出,經常獨自駕車外出,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而不再出現緊張反應。同時,正常心理活動中的心理反應失常,在各種“第一次”或具有相當刺激性的情景中都會出現,其程度和表現也大同小異。然而常見心理異常的反應則不然,不僅只對某種特定的情景作出異乎尋常的強烈心理反應,以致不為常人所理解和認同,而在其他情景即使是在“第一次”或具有相當刺激性的情景面前也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反應,似乎只對某種特定情景(例如考試情景)“情有獨鐘”。而且某種特定情景反復出現,也難以通過不斷適應而逐漸減少異常反應,甚至還會出現“越演越烈”的趨向,以至最終演變成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2.偶發性

絕大多數常見心理異常并不經常或持續出現,而是偶發的、暫時的。這一方面是指脫離某種特定的情景,常見心理異常就不復存在。例如,對考試情景會產生強烈緊張反應的學生,在大多數非考試情景下都表現正常。而某種特定情景并非經常或持續出現,因而常見心理異常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會有所顯現。同時,在某種特定情景下,有時也會不出現異常的心理反應,或者這種反應比較微弱。另一方面是指常見心理異常常常會自行緩解,或者是出現異常反應的頻率逐漸減少,或者是強度逐漸減弱,或者是一段時間后自行痊愈。當然常見心理異常也可逐漸演變成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3.無病理性變化

常見心理異常的心理狀態沒有病理性變化,即精神活動正常,不存在智力遲滯、情緒淡漠、病態自信等心理過程障礙以及由心理過程障礙引起的怪癖、對立、麻木等行為障礙,不存在朦朧、夢幻、嗜睡、昏睡、昏迷等各種層次各種程度的意識水平降低和喪失現象,不存在對時間、地點、人物識別錯誤的“定向力缺損”,不存在否認自己心理問題的“自知力缺乏”。

具有常見心理異常的人,其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在通常情況下給人的感覺都是正常的,即使在特定情景下出現了常見心理異常的某些征象,通常也不認為是一種心理異常的表現。其原因就是不存在與常人比較有明顯不同的病理性精神癥狀。

你的心理失衡了嗎

在多數情況下人們的心理是處于失衡狀態的。在心理學上,心理失衡是指人的心理失去和諧而處于理念、情感和行為的沖突狀態。

在不同的人身上,心理失衡有不同的表現。有的表現為不分是非的逆反和抵觸、不問對象的瘋狂報復、不遺余力的謾罵攻擊等,一些青年人尤其如此。有的人則表現為情緒消沉、悲觀厭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閉等,否定自己的價值進而否定人生的意義。還有的人心理失衡之下,為求得內心的寧靜,無論什么問題都無原則地順應別人,以致形成了逆來順受的庸人性格。

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很多,又因人而異,非常復雜。愿望不能實現、需要得不到滿足、處理不好人際關系、經受不了挫折、適應不了環境、惡疾纏身等等,都是心理失衡的誘因。心理學研究認為,種種原因可以歸結為兩類:外界壓力,為客觀原因;心理調控失敗,為主觀原因。

心理失衡的危害是嚴重的,不但會造成人心理上的病變,還可能帶來身體上的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須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就是指人們用升華、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來調節對某一事物得失的認識。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平衡是指個體在觀念認識、情緒反應、行為傾向等方面的和諧反應狀態。心理平衡應表現為沒有欲望和觀念的沖突或沖突被調勻;心平氣和,沒有緊張、焦慮、畏縮等不良情緒反應等。

中國人之所以用“心理平衡”一詞來形容這一心理調節過程,離不開我們“陰陽對立、福禍轉換”的遺傳“文化基因”。自古以來,中國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在看待個人的榮辱得失時,很講究內心的平衡之道。可以說,中國人用“心理平衡”一詞形容自我的心理調節是個必然。實際上,心理學中的“內向”“外向”的概念即含有陰陽平衡之意,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讀了老子《道德經》之后創造的。

那么心理平衡與心理健康是什么樣的關系呢?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但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標準的規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隨著社會及個體的變化不斷地調整。另外,心理活動形式豐富多彩,絕非千篇一律。心理活動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是僵死的狀態。心理健康就是不斷向良好心理特征變化的過程,是人通過不斷心理調整達到的一種良好狀態。不斷調整的過程,就是把種種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調適為心理平衡的狀態。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過程的終點和心理健康狀態的表現。可以說,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雖是重要標志,但如果認為心理平衡就代表著心理的健康,那么你就走入了誤區。通常人們會認為心理健康是平衡與適應,并把平衡理解為內心無沖突,把適應理解為對周圍環境的順從。但這兩種理解都不能說是心理健康的表現。例如,一個滿足現狀、沒有追求、不思進取的人,由于不會有挫折感、不會有沖突,其內心一般頗為平衡,但能說他心理健康嗎?再比如,今日社會上到處都是見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左右逢源、上下討好的人,實在不能說他們心理健康。實質上,心理健康應該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你的心理有障礙嗎

心理障礙,又稱情感性精神障礙,是一組以情感改變為基本特征的障礙。廣義的包括精神科所有常見的異常情感,如焦慮、恐懼等,這里的情感性精神障礙則僅限于以情感高漲或低落為主要特征,其伴有相應認知、行為改變,間歇期精神狀態基本正常,預后一般較好,但有復發傾向。心理障礙是精神科常見疾病之一,發作較輕者未必達到精神病的程度。

心理障礙的發生,與某些生物因素尤其是遺傳、心理社會因素如創傷性生活事件(親人亡故、重大經濟損失等)以及慢性心理社會刺激(失業、慢性疾病等)有密切關系。

心理障礙的發作可表現為狂躁相或抑郁相及持續性心理障礙這一亞型。狂躁癥主要以情緒高漲、容易激惹等為主。與所處的境遇不相稱,可興高采烈、興奮不安、自我評價過高、激越甚至發生意識障礙,嚴重者可出現與心境協調或不協調的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抑郁癥則以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征,伴對日常生活喪失興趣,精力減退,精神運動性遲滯,自卑、自責甚至自罪,思維遲緩,言語少,食欲下降,性欲減退,失眠等,可以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狀態,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個別病例中焦慮和運動性激越比抑郁更顯著。一般預后較好,少數病程遷延。

心理障礙是一種以心理癥狀為主的精神障礙。心理障礙的不同診斷類型主要取決于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以及伴隨的癥狀。

你的心理有危機嗎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面臨的心理壓力越來越重。我們可以這樣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出現心理危機。

心理危機,可以指心理狀態的嚴重失調,心理矛盾激烈沖突難以解決,也可以指精神面臨崩潰或精神失常,還可以指發生心理障礙。

典型的個人心態具有以下幾點:

·遭遇重大心理壓力的生活事件;

·患者出現一些不適,但都構不成精神病的程度,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診斷;

·依靠個人的能力無法應付或適應;

·產生極大的心理痛苦。

人的一生中,每一個階段都會出現危機,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的危機。年輕人一般會遇到一些諸如戀愛婚姻、工作職業、人際關系、環境適應方面的危機。而老年人則有以精神、軀體疾病為主的危機。

當一個人出現心理危機時,當事人可能及時察覺,也有可能“不知不覺”。一個自以為遵守某種習慣了的行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潛在著心理危機。染有嚴重不良癮癖的人,常常潛伏心理危機。當戒除癮癖時,心理危機便會暴露無遺。

心理危機的表現形式很多,現舉下例加以說明。

馮艷,32歲,一家音像公司的老板。她是生意場上的女強人,由于商場如戰場,整天打打殺殺,稍有不慎,就會有閃失,所以工作壓力大,每天清晨起來都會擔心這一天有什么不好的事情發生。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也不敢休息,生怕一休息,倒霉的事情會發生。這樣一天到晚,精神都繃得特別緊,覺得馬上就要繃斷了,自己快要死了。

小張,21歲,某大學學生。因與男朋友在校外同居被老師發現,受到了處分,覺得面子上過不去,老師同學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她還擔心學校把這件事告訴父母,覺得活著也沒臉見人了。

林嬌,34歲,家庭主婦。因丈夫生意做大后,有了錢,整天在外面花天酒地,不顧家,還在外面包二奶,產生婚姻危機,自己隨時都有可能成為棄婦,想把丈夫和第三者殺死。

許多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或重大的刺激時,若用以往應付問題的方法失敗了,就會出現心理失衡,產生悲觀、煩惱、焦慮、抑郁、孤獨等消極情緒及行為紊亂等,甚至產生自殺或他殺的念頭。專家認為,有了心理危機,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輕則導致神經衰弱,重則患上抑郁癥或精神錯亂。

一般來說,每個人、每個階段、每個年齡層都有心理危機,只不過有的人能順利渡過,有的人卻打上了解不開的千千結,變得性格內向,不善于人際交流,遇事多敏感、想不開,凡事愛鉆牛角尖。

資料表明,心理危機男人比女人多,年輕的比年紀大的多,接受中等教育水平的多,工人、職員、學生、干部、管理人員、科技人員、教師、醫務工作者和無固定職業人士居多,未婚的比已婚的多。

能不能克服心理危機,首先取決于一個人的自信心。

其次,在個人無法應對的時候,要積極地尋求幫助。

第三,危機干預可以幫助人們進行“人格塑造”,幫助人們恢復自信,從而利用個人的能源——個人的智力、智慧和信心,改造心理缺陷,發揮自己的潛能。當一個人在心理失衡的情況下,如果有一些專門的機構和專業人員來干預一下,傾聽他們的訴說,及時地幫他們拂去陰影,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或許苦悶的心情會變得開朗,覺著生命沒有意義的大多會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第四,家庭、社會也要給以關心互助。

你的心理健康嗎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不僅是沒有心理疾病,而且是一種持續的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況。在這種狀況下,主體能做出良好的適應,能充分發揮身心潛能。

可見,心理健康包括了兩層含義:首先是沒有心理疾病,這是心理健康最起碼的要求,就像沒有身體疾病是身體健康的最基本條件一樣;其次是保持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姿態,這是心理健康的本質含義,意味著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傾向,使一個人處于最佳心理狀態。

下面是心理健康的七項標準說,也是所有標準說法中最為各國心理學家所認同的。

1.正常的智力水平

智力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一個人生活、學習、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智力不是某種單一心理成分,而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能力以及實踐活動能力的綜合,是大腦活動整體功能的體現,其中思維能力是核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過于遲鈍或敏感、思維出現妄想、出現幻覺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現。

2.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是一個人所具有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具體是指一個人在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其身心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對自己、對他人、對外界事物的個性特征,又被稱為個性或個性心理。人格的各種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有機結合而形成一個整體。健全的人格是指構成人格的諸要素,如氣質、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觀等各方面均平衡、健全的發展。

從人本主義自我實現的需求出發,著名發展心理學家阿爾波特提出了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標準:

·有自我擴展的能力。

·有與他人熱情交往的能力。

·在情緒上有安全感和認同感。

·具有現實性。

·有清醒的自我意識。

·有一致的人生哲學。

3.較強的社會協調性

較強的社會協調性,是指一個人能夠根據客觀環境的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身心行為,達到與客觀環境和睦相處的協調狀態。社會協調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較強的人際關系的適應能力。

·較強的自然環境適應能力。

·較強的適應不同情境的能力。

4.穩定適中的情緒和情感

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樂觀、開朗的心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當然也會有悲、憂、哀、愁等消極情緒體驗,但總能主動調節;同時能控制情緒的過分表達,做到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

5.健全的意志,協調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自覺地確定你的理想目標,并支配自己的行動,努力實現這個目標的心理過程就是意志。意志與行為是一體的:行為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稱為“意志行為”;通過行為,可以看出一個人意志活動的實質。可以通過四種心理品質來衡量一個人意志品質的高低、強弱、健全與否:果斷、自覺、自控、堅韌。

6.和諧的人際關系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也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

人際關系和諧有如下的具體表現:

·在人際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納、尊重,而非心理相克,互相排斥和貶低。

·對他人情感真摯、善良,而非冷漠無情、傷害別人。

·懂得奉獻,以集體利益為重,而非損人利己。

7.心理特點符合心理年齡

心理年齡是指人的整體心理狀況所呈現出的年齡特征,與實際年齡也不完全一致。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八個心理年齡期:胎兒期、乳兒期、幼兒期、學齡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人在不同的心理年齡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點。比如人在幼兒期天真活潑;青少年期自我意識增強,身心飛躍突變,心理活動往往動蕩劇烈;到了老年期,心理傾向成熟穩定、老成持重,但身心功能彈性降低,情感容易變得憂郁。

心理特點符合心理年齡,主要有兩方面的標準:

·個體的實際年齡應當與心理年齡、生理年齡相符;

·個體在不同心理發育期應表現出相應的心理特征。

你的心理處于什么狀態

心理健康狀態與非健康狀態的區分標準一直是心理學界討論的話題,不少國內外心理學學者根據自己研究調查的結果提出了多種心理健康標準。

從健康狀態到心理疾病狀態一般可分為四個等級:健康狀態、不良狀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狀態

心理醫生們通過臨床心理學實踐工作,提出了一套簡捷的評價方法,即從本人評價、他人評價和社會功能狀況三方面分析:

·本人不覺得痛苦。即在一個時間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樂的感覺大于痛苦的感覺。

·他人不感覺到異常。即心理活動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出現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現象。

·社會功能良好。即能勝任家庭和社會角色,能在一般社會環境下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利用現有條件(或創造條件)實現自我價值。

2.不良狀態

又稱第三狀態,是介于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狀態。是正常人群組中常見的一種亞健康狀態,它是由于個人心理素質(如過于好勝、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壓力大、晉升失敗、被上司批評、婚戀挫折等)、身體不良狀況(如長時間加班勞累、身體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點是:

·時間短暫。此狀態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一周以內能得到緩解。

·損害輕微。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比較小。處于此類狀態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只是感覺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沒勁”“不高興”“應付”是他們常說的詞。

·能自已調整。此狀態者大部分通過自我調整如休息、聊天、運動、釣魚、旅游、娛樂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可能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狀態。這小部分人應該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以盡快得到調整。

3.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因為個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狀態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發展的超前、停滯、延遲、退縮或偏離。它的特點是:

·不協調性。其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與其生理年齡不相稱或反應方式與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現出幼稚狀態(停滯、延遲、退縮);兒童出現成人行為(不均衡的超前發展);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異常(偏離)等等。

·針對性。處于此類狀態的人往往對障礙對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環境等)有強烈的心理反應(包括思維及動作行為等),而對非障礙對象可能表現很正常。

·損害較大。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較大。它可能使當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標準完成其某項(或某幾項)社會功能。如:社交焦慮者(又名社交恐懼)不能完成社交活動,銳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礙者難以與異性正常交往。

·需求助于心理醫生。此狀態者大部分不能通過自我調整和非專業人員的幫助而解決根本問題。心理醫生的指導是必需的。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動作行為、意志)并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是大腦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其特點是:

·強烈的心理反應。可出現思維判斷上的失誤,思維敏捷性的下降,記憶力下降,頭腦粘滯感、空白感,強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緒低落或憂郁,緊張焦慮,行為失常(如重復動作,動作減少,退縮行為等),意志減退等等。

·明顯的軀體不適感。由于中樞控制系統功能失調,可引起所控制的人體各個系統功能失調,如:影響消化系統則可出現食欲不振、腹部脹滿、便秘或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等癥狀;影響心血管系統則可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等癥狀;影響到內分泌系統可出現女性月經周期改變、男性性功能障礙,等等。

·損害大。此狀態之患者不能或只能勉強完成其社會功能,缺乏輕松、愉快的體驗,痛苦感極為強烈,“哪里都不舒服”“活著不如死了好”是他們真實的內心體驗。

·需心理醫生的治療。此狀態之患者一般不能通過自身調整和非心理科專業醫生的治療而康復。心理醫生對此類患者的治療一般采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手段。在治療早期,通過情緒調節藥物快速調整情緒;中后期結合心理治療解除心理障礙,并通過心理訓練達到社會功能的恢復,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是什么在影響我們的心理

導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較多,一般認為大致有以下幾種:

1.生物學原因

指遺傳、生化、生理、腦及軀體損傷等因素導致的心理不健康。

遺傳:大量的調查研究資料表明,在心理疾病中,遺傳因素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在精神分裂癥、狂躁性抑郁癥等疾病中,遺傳因素的致病作用較為明顯。

生化:近代神經化學研究表明,中樞神經遞質中的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質代謝失常,可以成為誘發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機體損傷:機體損傷或患病可以引致心理變態。例如腦外傷可引起變態行為;癌癥、糖尿病等可以引起適應不良的人格變態等。

2.心理學原因

指那些因環境條件的變化,通過心理的影響而引起人的心理與行為異常的因素。學術界在闡述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的問題上,形成了心理動力學派、行為主義學派和人本主義學派。

心理動力學派:以弗洛伊德為代表。該學派認為,被壓抑的情緒和心理沖突是心理變態的動力學原因。內在的矛盾沖突或情緒的紊亂是在意識水平之下進行的。個體在無意識中隱藏著被壓抑的本能欲望和沖動,這種欲望和沖動由于社會道德、規范的限制,不能得到滿足。但在某些外界條件的作用下,無意識的矛盾和沖突就會釋放出來,導致某些心理和行為的變態。

行為主義學派:以華生為代表。他們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人的行為,觀察刺激和反應,學習和習慣的表現來解釋變態心理的原因。華生做過模擬性恐怖實驗。他讓一個喜歡玩弄動物的幼兒接觸一只白鼠,幼兒并不害怕白鼠,可以用手觸摸。當他用手觸摸時,實驗者發出可怕的巨響,結果幼兒哭鬧起來,可見幼兒的恐怖行為是由學習和習慣獲得的。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給華生的觀點有力的支持。該學派的觀點認為,人的行為是通過學習和訓練而得到的,心理變態的表現可以看作是學習到的異常行為。

人本主義學派: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羅杰斯創立。羅杰斯認為,人具有自我實現的需要。人本身就有一種自我實現的無限潛能。如果受到巨大挫折,使內在的潛能不能很好地發揮,這時人就產生了自我防御和失調現象。羅杰斯還認為,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人很重視自我價值,愿意得到別人的肯定和尊重。如果失去自尊的需要,其人格正常發育受到影響,就可能導致心理與行為的異常。

3.社會文化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生物學因素決定著心理現象的發生和存在,而社會文化因素決定著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方向。此處社會文化因素包括社會制度、經濟條件、生活與文化水平、倫理道德、教育程度等。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對某些心理疾病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與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給人們的心理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適應調整不良,就會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文化水平低,迷信巫術的人,心理與行為變態就容易發生。

社會文化關系的失調:社會文化關系包括階級、民族、宗教、職業、道德、兩性關系等。關系失調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來自社會生活事件,如配偶死亡、離婚、失業、考試失敗、失戀、家庭不幸、工作緊張等,也有地震、火災等突發原因。如果這種失調的強度大、時間長,就可能導致人發生心理和行為異常。

社會動亂的心理創傷:長時間的社會動亂或者暴動會對心理造成巨大的影響。

社會緊張狀態的心理作用:人口過密、擁擠、噪聲騷擾、生活貧困、工作緊張、社會犯罪、歧視等,都可以造成緊張狀態。伴隨緊張狀態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如憂愁、悲傷、焦慮、恐懼等,可以擾亂人的心理和行為。

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生活中的每個人,承擔各自的社會責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衛生問題。隨著社會不斷變革,人們的情感、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人際關系在發生變化,引發心理問題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據專家介紹,由于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為增多,加之過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敗的幾率較高,內心失去平衡,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心理專家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常常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直接影響到他的某個具體行為。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衛生比生理衛生顯得更為重要。”從理論上講,一般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自我調節,每個人都可以用多種形式自我放松,緩和自身的心理壓力并排解心理障礙。面對“心病”,關鍵是你如何去認識它,并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它。雖然我們找心理醫生看病還不能像看感冒發燒那樣方便,但只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學會心理自我調節,學會心理適應,學會自助,每個人就可以在心理疾患發展的某些階段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科學知識,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其次,是能夠冷靜清醒地分析問題的因果關系,特別是主觀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對己對人都負責任的相應措施;再次,是恰當地評價自我調節的能力,選擇適當的就醫方式和時機。

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僅要擁有良好的智商,還要有良好的情商。在出現心理問題時,人們開始重視并尋求咨詢和醫療,這是社會文明進步和人們文化素質提高的一種表現。據專家介紹,生活條件越好,文化層次越高,人們對心理衛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隨著文化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心理衛生服務的完善,解決“心病”會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辦法。

測試:看看你心理是否異常

為了明確你是否存在常見心理異常,請你進行“常見心理異常綜合診斷測驗”。你只需在下面的22個描述中,依據自己的真實情況回答“是”或“否”即可。

·你最近是否感到悶悶不樂,常給人一種心事重重的感覺?

·你是否總擔心糟糕的事情發生?

·你是否總是對人懷有戒備之心或者是對他人的不幸無動于衷?

·你是否在公共場合因為一點小事就暴跳如雷?

·你是否總是心急如焚?

·你是否經常自怨自艾、悲觀失望?

·你是否經常疑神疑鬼?

·你最近是否總感到空虛無聊?

·好長一段時間,你是否總是無端煩惱?

·你是否經常感到無精打采?

·你是否有時會失去方向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不知道身邊人都是哪里來的?

·你是否有不知所措的時候?

·你最近是否有身體難以忍受的感覺?

·你最近是否在挫折面前經常一蹶不振?

·你是否常常想出風頭,炫耀自己?

·你最近是否對事物失去興趣,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

·是否不論怎樣眉飛色舞,情緒高漲都不適合你?

·你最近是否喜怒無常?

·你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發怒嗎?

·你最近是否感到了無生趣,情緒持續低落?

·你是否很長時間對什么都很麻木?

·你最近是否即使對自己有切身利益的事情也不關心?

【測驗結果分析】

選“是”記5分,選“否”記0分。

將測驗中你選“是”的選項加起來,看看有多少個,每個記5分。所得的總分就是你的“常見心理異常綜合測驗”的總體得分。這個得分說明你是否具有常見心理異常。分數的意義如下:

如果你的得分在80分以下,說明你心理上沒有異常,不存在任何心理障礙;

如果你的得分是80~100分,說明你具備一些常見心理異常的特征,但只要平時自己注意,并不影響你的生活和工作;

如果你的得分在100分以上,說明你存在常見心理異常,可能會影響你的生活與工作。建議你深入分析自己的心理問題,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矯正自己的心態,同時運用本章提供的方法進行矯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光县| 明溪县| 剑川县| 宕昌县| 阳城县| 肥东县| 天气| 裕民县| 吉林市| 华蓥市| 福州市| 康乐县| 蛟河市| 曲阜市| 伊金霍洛旗| 安徽省| 庆元县| 贡嘎县| 东乌珠穆沁旗| 西城区| 衡山县| 吐鲁番市| 宜春市| 青州市| 梨树县| 三门峡市| 遵化市| 长子县| 泰安市| 从化市| 维西| 惠州市| 兴业县| 连云港市| 白河县| 沈阳市| 渝中区| 闽清县| 叙永县| 连云港市| 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