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五言古詩(2)
- 唐詩三百首
- 蘅塘退士
- 4906字
- 2016-09-06 13:13:53
【賞析】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辭官取道秦州入蜀途中所作,這時安史之亂發生已經有五年,詩人主要描寫了“佳人”在戰亂后的凄慘遭遇和她的高潔情操。這首五言古體詩,詩人通過描寫佳人這個形象,既展現了當時的社會情況,也從中寄托了詩人高潔的志向和情操。佳人的悲慘遭遇和她美麗高潔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人頓生同情和敬佩之情,引起很多人思想上的共鳴。語言樸素誠懇,含蓄蘊藉,感人肺腑。清人黃生評曰:“偶有此人,有此事,適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詩。”(《杜詩說》卷二)
夢李白二首
杜甫
【其一】
死別已吞聲[1],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2],逐客無消息[3]。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4],路遠不可測。魂來楓林青[5],魂返關塞黑[6]。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7]。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8]。
【注釋】
[1]吞聲:泣不成聲之意。
[2]瘴癘:瘴氣疾疫。
[3]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4]恐非平生:疑心李白已死。
[5]楓林:李白放逐之地多楓林。
[6]關塞:指杜甫所在的秦州之地。
[7]顏色:指容貌。
[8]這句指李白處境險惡,告誡李白多加小心。
【賞析】
杜甫《夢李白》詩有兩首,這篇寫初次夢見李白時的心情,表達對朋友生死吉兇的關切。此詩描寫亦真亦幻的夢境,言為心聲,沉痛之音發于至情。
【其二】
浮云終日行[1],游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2],苦道來不易[3]。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4],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5],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注釋】
[1]浮云:飄游不定的云。游子:此指李白。
[2]告歸:辭別。局促:不安的樣子。
[3]苦道:反復地訴說。
[4]冠:帽子、冠冕。蓋:車蓋。冠蓋:指達官貴人。
[5]孰云:誰說。網恢恢:《老子》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句子。
【賞析】
天寶三年(744),李白、杜甫初會于洛陽,便為至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李璘之亂被流放夜郎,二年春遇赦而還。杜甫只知李白被流放,不知赦還。這兩首詩是杜甫聽聞李白流放消息后,憂思成夢而作。第二首寫夢中所遇李白的形象,抒發對故友遭遇的同情。也體現了李杜兩人兩心相契,感人至深的友誼。
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王維開元九年(721)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因故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后辭官隱居,開元二十二年(734)張九齡為中書令,其擢升王維為右拾遺,當時王維作《獻始興公》,稱贊張九齡的政治主張,表達他想要成就功績的心情。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為監察御史,奉使出塞,在那里寫下了一些邊塞詩。天寶中,王維的官職屢次升遷,安史之亂前,官至給事中。安史之亂中,兩京陷落,王維被俘,被逼任偽職。安史之亂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又稱其為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上元二年(761)去世。
王維多才多藝,精通佛學,擅長作畫、寫詩,通曉音樂,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人稱“詩佛”。王維在邊塞詩、山水詩等方面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尤其擅長五言律絕。王維在描寫自然風景方面,具有獨特造詣,描寫準確、精練,往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高遠。今存詩四百多首。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1]
王維
圣代無隱者[2],英靈盡來歸[3]。遂令東山客[4],不得顧采薇[5]。既至金門遠[6],孰云吾道非[7]?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8]。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9]。行當浮桂棹[10],未幾拂荊扉[11]。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吾謀適不用[12],勿謂知音稀。
清·沈德潛:“反復曲折,使落第人絕無怨尤。”
(《唐詩別裁集》卷一)
【注釋】
[1]綦毋潛:綦毋為復姓,潛為名,字孝通,王維好友。
[2]圣代:偉大的時代,對當時的美稱。
[3]英靈:杰出的賢才。
[4]東山客:東晉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此處泛指歸隱的賢才。
[5]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齊兄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此處代指隱居。
[6]金門遠:指難以見到皇帝。
[7]吾道非:《孔子家語·在厄》記載:“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陳蔡發兵圍孔子,孔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吾何為至此乎?’”是指孔子嘆自己的政策得不到實行,半途受阻。
[8]京洛:指洛陽。
[9]同心:指志同道合的朋友。違:分離。
[10]行當:將要。浮桂棹:代指劃船。
[11]未幾:不久。
[12]“吾謀”句:說綦毋潛此次落第是偶然失敗,不必喪氣,還會有人賞識你的才華。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圍繞送友還鄉,層層深入,娓娓道來。詩人對綦毋潛科舉落第的事反復勸慰,鼓勵他不要灰心喪氣,等待賞識自己才華的人。表達了詩人對朋友懷才不遇的同情和關愛,寫得委婉盡致。
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1],問君何所之[2]。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3]。但去莫復問[4],白云無盡時。
【注釋】
[1]飲君酒:勸君飲酒。飲,使動用法。
[2]何所之:到哪里去。
[3]歸臥:隱居。南山:終南山。陲:邊緣。
[4]但:只。
【賞析】
這首《送別》,王維以禪入詩,富于機鋒。王維的詩歌創作中吸收了禪法中通過直覺、暗喻、比擬、象征來寄寓深意的方法。王維這首詩中,就將自己內心世界幽微復雜的感受濃縮在“白云無盡時”這幅自然畫面中,從而達到了意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清·沈德潛:“白云無盡,足以自樂,勿言不得意也。”(《唐詩別裁集》卷一)
青溪[1]
王維
言入黃花川[2],每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3]。聲喧亂石中[4],色靜深松里。漾漾泛菱荇[5],澄澄映葭葦[6]。我心素已閑[7],清川澹如此[8]。請留磐石上[9],垂釣將已矣[10]。
【注釋】
[1]青溪:在今陜西勉縣東。
[2]言:發語詞,無意義。黃花川:在今陜西鳳縣黃花鎮附近。
[3]趣途:趣,同“趨”,指走過的路。
[4]聲:流水聲。色:山色。
[5]漾漾:水波動蕩。菱荇(líng xìng):泛指水草。
[6]葭(jiā)葦:蘆葦。
[7]素:向來。閑:悠閑淡泊。
[8]澹(dàn):恬靜安然。
[9]磐石:大石頭。
[10]將已矣:將以此度過終生。
【賞析】
此詩借助對青溪的描寫,來寓意自己的平日夙愿。詩人以青溪的淡泊,比喻自身的追求。全詩自然雅致、輕松適意,然而又韻味無窮。詩人筆下的青溪是喧鬧與沉靜的統一,活潑與安詳的糅合,幽深與素靜的融和。清代黃周星評價王維詩說:“右丞詩大抵無煙火氣,故當于筆墨外求之。”(《唐詩快》卷四)
渭川田家[1]
王維
斜陽照墟落[2],窮巷牛羊歸[3]。野老念牧童[4],倚杖候荊扉[5]。雉雊麥苗秀[6],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7],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8],悵然吟《式微》[9]。
【注釋】
[1]渭川:即渭水。田家:農家。
[2]墟落:村落。
[3]窮巷:深巷。
[4]野老:老農。
[5]荊扉:柴門。
[6]雉雊(zhìgòu):野雞鳴叫。秀:禾穗搖曳。
[7]荷(hè):扛著。
[8]即此:就這樣。此,指上述詩人見到的農家情景。
[9]《式微》:《詩經·邶風》有《式微》篇,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句。王維取該文中歸隱之意,表達他對歸隱田園的向往。
【賞析】
該詩描寫了一幅自然如畫的田園風景,表達詩人對隱居田園的向往。這首五言古詩,全篇不事雕繪,用白描手法,將自然風光如詩如畫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清新自然,情景交融,情趣盎然。清人王夫之評道:“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前八句,皆情語,非景語。屬詞命篇,總與建安以上合轍。”(《唐詩評選》卷二)
西施詠[1]
王維
清·沈德潛:“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入后人手,征引故實而已。”(《唐詩別裁集》卷一)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脂粉[2],不自著羅衣。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3],效顰安可希[4]。
【注釋】
[1]西施:春秋時越國美女。《吳越春秋》記載:“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谷,教以容步,三年學成而獻于吳。”
[2]傅脂粉:傅,即敷。搽抹脂粉。
[3]持謝:奉告。
[4]效顰:典出《莊子·天運》:“西施病心而顰,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效其顰,富人見之,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顰而不知顰之所以美。”安可希:怎能期望別人的賞識。
【賞析】
《西施詠》作于唐玄宗天寶時期。王維所處的盛唐時代,在繁盛的外表下暗藏著傾覆的危機,奸邪小人把持朝權,才俊之士卻屈居底層。此詩通過借詠西施而抒發對當世感憤不平之氣,寓意深微。詩人也借西施的典故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的一點體悟。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孟浩然出身書香門第,年輕時隱居鹿門山苦讀。壯年曾游歷長江地區。開元十二年(724),前往洛陽求取功名,但一無所獲。三年后,他離開洛陽,漫游吳越。開元十六年(728),孟浩然來到長安求取功名,不第。于是在京城逗留,期間和王維、王昌齡結為好友,據《新唐書》中記載,王維曾私邀他入內署,恰逢唐玄宗來到,孟浩然驚慌之下躲避在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稟奏了皇上,玄宗命令他出來,出來后,孟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唐玄宗很不高興,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此將他放歸襄陽。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后,征孟浩然為從事。他任職大概一年左右,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在襄陽和孟浩然相聚,當時孟浩然身上生有惡瘡,因縱情宴飲,“食鮮疾動”去世,終年五十二歲。
孟浩然一生經歷比較簡單,詩作的題材也不寬,但具有獨特藝術造詣。其詩主要寫山水田園生活和行旅等內容。多抒發詩人憤世嫉俗和表達個人感懷。五言居多,現有《孟浩然集》,存詩二百六十多首。
秋登蘭山寄張五[1]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2]。相望試登高[3],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4],興是清秋發[5]。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6]。天邊樹若薺[7],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8],共醉重陽節。
【注釋】
[1]蘭山:一作“萬山”。在湖北襄陽西北。張五:孟浩然友人,未詳。
[2]隱者:指張五。北山二句化用晉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3]相望:互相遙望。
[4]薄暮:傍晚時候。
[5]清秋:清新爽朗的秋天。
[6]渡頭:猶渡口。過河的地點。
[7]薺:薺菜。
[8]何當:何妨,何如。
【賞析】
這是一首在秋天登高望遠,懷念舊友的詩。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一句,頗堪玩味,為后人所稱道。清代張文蓀評價此詩說“超曠中獨饒勁健。”
夏日南亭懷辛大[1]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2],池月漸東上[3]。散發乘夕涼[4],開軒臥閑敞[5]。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6]。感此懷故人[7],終宵勞夢想[8]。
【注釋】
[1]辛大:即辛諤,詩人的同鄉,曾隱居西山,后被征辟入幕。
[2]山光:山上的陽光。
[3]池月:池面上的月光。
[4]散發:指散開頭發。古人都是束發戴冠。長發散落,表明詩人安適瀟灑的姿態。
[5]軒:窗子。臥閑敞:躺在安靜寬敞的地方。
[6]恨:可惜,遺憾。知音:傳說春秋時,伯牙彈琴,鐘子期能領會出伯牙琴中之意,因此,伯牙以鐘子期為知音。鐘子期死后,伯牙便不再彈琴。
[7]故人:舊友。
[8]勞:苦于。
【賞析】
這首詩是孟浩然的代表性作品。本詩抒發了詩人悠閑安適的心情,同時也摻雜著苦無知音的感慨。詩人化閑逸生活情態于輕描淡寫的景色中,讀來自然而親切。這是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沒有深刻厚重的主題,只是詩人在休閑時因景生情,抒寫了自己的安適心情,之后又感慨了一下沒有知音。但是他卻能在看似平常的景物中捕捉到詩意,將筆下的景色和心情寫得細膩傳神,趣味盎然。整首詩自然如行云流水,層次清晰明朗,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朗朗上口。
清·沈德潛:“‘荷風’‘竹露’,佳景亦佳句也,外又有‘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句,一時嘆為清絕。”(《唐詩別裁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