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五言古詩(3)
- 唐詩三百首
- 蘅塘退士
- 4379字
- 2016-09-06 13:13:53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1]
孟浩然
夕陽度西嶺[2],群壑倏已暝[3]。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4]。樵人歸欲盡[5],煙鳥棲初定[6]。之子期宿來[7],孤琴候蘿徑[8]。
【注釋】
[1]業師:法名業的僧人。山房:山中房舍,此指僧房。丁大:作者友人,名鳳,排行老大,生平不詳。
[2]度:越過、落下。
[3]壑:山谷。倏:一下子。
[4]滿清聽:滿耳是清脆的聲響。
[5]樵人:打柴的人。
[6]煙鳥:暮靄中的歸鳥。
[7]之子:這個人。
[8]蘿徑:爬滿藤蘿的小路。
【賞析】
此詩是詩人在山中等待朋友到來而朋友未至時的情景。詩人自由揮灑,任意點染,將黃昏時的山中景色勾勒得頗具特色。整首詩詩中有畫,清秀徹骨。“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兩句是此詩名句。
清·沈德潛:“山水清音,悠然自遠。末二句見‘不至’意。”(《唐詩別裁集》卷一)
王昌齡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任秘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中宏詞科,改任汜水(今河南鞏義市東北)縣尉,遷江寧丞。約開元二十七年(739),被貶嶺南。開元二十八年(740)任江寧縣丞,天寶七年(748)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故世人稱其“王江寧”或“王龍標”。安史之亂起,王昌齡回鄉,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終年六十歲。
王昌齡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游,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他的詩文題材廣泛。有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詩文凄怨,意境深遠;有抒寫思婦情懷的《閨怨》和表現少女天真浪漫的《采蓮曲》,筆觸細膩,清新優美;還有送別詩等。王昌齡尤其擅長七言絕句,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他的《出塞》意境開闊,感情深沉,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其詩今存一百八十多首,七絕七十五首,五絕十四首。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1]
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2]。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3]。荏苒幾盈虛[4],澄澄變今古[5]。美人清江畔[6],是夜越吟苦[7]。千里其如何,微風吹蘭杜[8]。
【注釋】
[1]從弟:堂弟。山陰:今浙江紹興。崔少府:即崔國輔,開元中授職山陰縣尉。少府,官名,秦置,為九卿之一,次于縣令。唐時科舉出身的士子也任其職。
[2]帷:簾幕。
[3]演漾:月色如水般搖蕩。
[4]荏苒(rǎn):漸漸,指時間推移。幾盈虛:月亮反復盈缺。
[5]澄澄:指月色清明。
[6]美人:指自己思慕的人,這里指崔少府。
[7]越吟:楚國莊舄(xì)唱越歌以寄托鄉思。后以此比喻思鄉之情。
[8]蘭杜:蘭花和杜若,都是香草。
【賞析】
本詩主題為“玩月”。詩人與堂弟南齋高臥,逢月初升。清輝遍地,月色如水。作者描寫月光極具特色,尤其是“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一句,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清·沈德潛:“高人對月時,每有盈虛今古之感。”(《唐詩別裁集》卷一)
丘為
丘為(生卒年不詳),字號不詳,唐代詩人,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市)人。累官太子右庶子,卒年九十六歲。與劉長卿、王維等友善。《全唐詩》收其詩十三首。
尋西山隱者不遇
丘為
絕頂一茅茨[1],直上三十里。扣關無僮仆[2],窺室惟案幾[3]。若非巾柴車[4],應是釣秋水[5]。差池不相見[6],黽勉空仰止[7]。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及茲契幽絕[8],自足蕩心耳。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興盡方下山[9],何必待之子[10]!
【注釋】
[1]茅茨:茅草屋。
[2]扣關:敲門。
[3]惟案幾:只有桌案茶幾,表明陳設簡陋。
[4]巾柴車:簡陋的車。
[5]釣秋水:到秋水中垂釣。
[6]差池:原為參差不齊,此處指我來你往,彼此錯過。
[7]黽勉:盡力。仰止:仰望,仰慕。
[8]及茲:來此。契,愜意。蕩心耳,滌蕩心胸和耳目。
[9]興盡:典出《世說新語·任誕》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
[10]之子:這個人,這里指隱者。
【賞析】
本詩是丘為廣為流傳的作品,詩人寫隱逸之情時,又道出別種韻味。整首詩可分為兩部分,前八句寫尋隱者不遇,略有失望惆悵之意,后八句則別開生面,寫隱者的情趣高雅與所處環境的清幽。結句“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更是落拓瀟灑,另辟新境。
綦毋潛
綦毋潛(692—約749),字孝通,荊南(今江蘇宜興市)人。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及第,授宜壽尉,后又歷任校書郎、右拾遺、著作郎等職。天寶末年,歸家隱居。他與王維、張九齡等人多有唱和。王維稱其“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其詩多為隱逸之思。《全唐詩》編其詩一卷。
春泛若耶溪[1]
綦毋潛
幽意無斷絕[2],此去隨所偶[3]。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壑[4],隔山望南斗[5]。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彌漫[6],愿為持竿叟[7]。
【注釋】
[1]若耶溪:即越溪,在今浙江紹興東南若耶山下,據傳為越女西施浣紗處,故又稱浣紗溪。
[2]幽意:指隱居之意。
[3]偶:指二人相遇。
[4]際:正值。
[5]南斗:星座名,因其在北斗之南,故稱南斗。
[6]生事:指謀生之事。這里指仕宦。
[7]叟:老翁。
【賞析】
這首五言古詩大概是詩人歸隱后所寫。若耶溪傳為西施浣紗處,春水清澈,倒映山影,優美如畫。詩人置身其中,內心產生無限情懷。整首詩以行舟為線索,細致入微地描寫了泛舟沿岸的自然美景,無矯揉造作之色。隨著地點和時間的推移,景色也不斷更換,顯得豐滿不瘦薄,畫面不斷跳動,也使清幽的環境變得令人輕松舒暢,使人陶醉。明人譚元春評曰:“妙語浮出,如不經心乎者。”(《唐詩歸》卷十四)
常建
常建(708—約765),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曾任盱眙尉,仕宦不得意,辭官隱居湖北樊山(即今鄂州西山)。其詩題材多為山水寺院。有《常建詩集》一卷,《全唐詩》編其詩一卷。
宿王昌齡隱居[1]
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2]。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3]。余亦謝時去[4],西山鸞鶴群[5]。
【注釋】
[1]王昌齡:盛唐時著名詩人,字少伯,和常建是同榜進士。隱居:指隱居之處。
[2]隱處:隱居的地方。
[3]藥院:指種芍藥的庭院。滋:生。
[4]謝時:擺脫世俗之累。
[5]鸞鶴群:和仙人的禽鳥為伍。
【賞析】
王昌齡和常建是同榜進士,王昌齡曾隱居石門山(在今安徽含山縣境內)。常建曾任職盱眙(今江蘇盱眙)尉,和石門山隔淮河而望。常建辭官返武昌樊山時,大概渡過淮河就近去石門山一游,并夜宿王昌齡隱居處。這首詩就是寫詩人夜宿時的所見所思。詩人筆調簡潔明快,描寫了一個清幽的夜景,然而夜色中美麗的景色,都是為詩人最后勸諷王昌齡蓄勢,景中寄托著詩人深沉的情感。主旨含蓄,情感表達曲折委婉,發人思考。宋人劉辰翁評曰:“清深沉冥,不類色相,景同意別。”(《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卷四)
清·沈德潛:“言欲與偕隱。清澈之筆,中有靈悟。”(《唐詩別裁集》卷一)
岑參
岑參(715—770),荊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他自幼遍讀經史。二十歲到長安,獻書求仕。不成,漫游長安、洛陽等黃河以北地區。天寶三年(744)進士及第,任兵曹參軍。天寶八年(749),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任書記,天寶十年(751)返回長安。天寶十三年(754)又入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為判官。至德二年(757)才回朝。在這期間,詩人寫下了大量著名的邊塞詩。岑參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后官至嘉州(今四川省樂山市)刺史,所以世稱岑嘉州。任滿罷官,大歷五年(770)卒于成都旅舍。有《岑嘉州集》,存詩三百六十首。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1]
岑參
塔勢如涌出[2],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3],磴道盤虛空[4]。突兀壓神州[5],崢嶸如鬼工[6]。四角礙白日[7],七層摩蒼穹[8]。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9]。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青槐夾馳道[10],宮觀何玲瓏[11]。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12]。五陵北原上[13],萬古青濛濛。凈理了可悟[14],勝因夙所宗[15]。誓將掛冠去[16],覺道資無窮[17]。
【注釋】
[1]高適:唐朝詩人。薛據,荊南人,開元進士。慈恩寺浮圖:即今西安市的大雁塔。浮圖,佛塔。
[2]涌出:形容大雁塔拔地而起。
[3]出世界:出離人世的境界。
[4]磴(dèng):臺階。盤:曲折。
[5]突兀:高聳的樣子。
[6]崢嶸(zhēng róng):形容山高峻拔。鬼工:非人力能為。
[7]礙:阻擋。
[8]摩:挨著。
[9]驚風:疾風。
[10]馳道:可供驅車奔馳的大道。
[11]宮觀:宮殿。
[12]關中:指今陜西中部地區。
[13]五陵:漢代五個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14]凈理:佛家的清凈之理。
[15]勝因:佛教指善因善緣。夙:從來。
[16]掛冠:辭官歸隱。
[17]覺道:佛教的了悟之道。
【賞析】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秋,岑參相邀高適、薛據、杜甫、儲光羲等詩友,同游慈恩寺,見浮圖峻拔,于是同登,并賦詩唱和。高適首作,寫就《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其他人作詩相和,本詩即為岑參的和詩。本詩主要寫慈恩寺浮圖的高峻挺拔和登塔四望的景象,并寄發詩人意欲出世悟道的情懷。
清·沈德潛:“登慈恩塔詩,少陵下應推此作,高達夫、儲太祝皆不及也。薛據詩失傳,無可考。”(《唐詩別裁集》卷一)
元結
元結(719—772),字次山,自號漫郎、元子、聱叟等,汝州魯山(今河南魯山)人。天寶十三年(754)進士及第,安史之亂中,為右金吾兵曹參軍、山南東道節度參謀,討伐史思明。唐代宗時任著作郎,后有兩次出任道州刺史,有政績。后又歷任容州刺史,御史中丞。大歷七年(772)卒于旅舍。有后人輯《元次山文集》十卷,《全唐詩》收其詩二卷。
賊退示官吏
并序
元結
癸卯歲[1],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井稅有常期[2],日晏猶得眠[3]。忽然遭世變[4],數歲親戎旃[5]。今來典斯郡[6],山夷又紛然[7]。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使臣將王命[8],豈不如賊焉。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思欲委符節[9],引竿自刺船[10]。將家就魚麥[11],歸老江湖邊。
【注釋】
[1]癸卯歲:代宗廣德元年(763)。此年被稱為“西原蠻”的少數民族侵略州縣。
[2]井稅:指田賦。
[3]晏:晚。
[4]世變:世道變故,這里指安史之亂。
[5]戎旃(zhān):軍帳。
[6]典:治理。郡:指道州,道州又稱江華郡。
[7]山夷:居住在山上的少數民族。這里指西原蠻。
[8]使臣:指催征的官吏。
[9]委符節:指棄官。符節,是古代朝廷發布命令或調派官員的憑證,派使臣出行時須持符節。委,放棄。
[10]刺船:撐船。
[11]將: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