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洛士遠征羅馬的戰爭
漢尼拔(公元前247-前183年),迦太基(今突尼斯,與羅馬隔海相望)著名的軍事統帥、古代杰出的軍事家。公元前221年,漢尼拔擔任迦太基駐西班牙軍隊的最高統帥,著手進行征服羅馬的戰爭準備。

盧浮宮的漢尼拔雕像
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故名。第一、二次布匿戰爭是作戰雙方為爭奪西部地中海霸權而進行的擴張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則是羅馬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爆發,漢尼拔率領迦太基軍隊開始對意大利的大規模軍事遠征。當漢尼拔越過阿爾卑斯山,突然出現在北意大利軍隊面前時,就像是神兵從天而降,大出羅馬人意料,整個羅馬被恐慌不安的氛圍籠罩著。

一尊象征羅馬城的莊嚴雕像
爾后,漢尼拔率領軍隊直搗意大利的中南部,在特拉西美諾湖、坎尼等會戰中,多次大敗羅馬軍隊,尤其是坎尼戰役后,羅馬已經陷入了絕境之中,漢尼拔幾乎就要實現其征服羅馬的夢想了。然而好景不長,不久羅馬人就扭轉了戰局,漢尼拔最終沒有能完成其征服羅馬的宿愿。這是為什么呢?對此史學家有各種解說。
有人認為:漢尼拔之所以沒有征服羅馬,是因為共和制羅馬當時正處在蓬勃發展的時期,盡管它是一個貴族共和國,不同階層的平民和貴族之間都存在著矛盾,但是在平民經過兩個多世紀的斗爭后,廢除了債奴制度(債奴制是公元4世紀初期古日爾曼人攻陷西羅馬帝國后建立法蘭克王國后,開始實施的一種土地和奴隸相聯系的制度,具體內容是大量平民因為破產而淪落為各個封建領地的領主的奴隸,無償為領主服勞役與土地都成為了封建領主的附庸,債奴制到了后期由于土地的大量兼并而瓦解),獲得了一定的政治權益之后,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得到了調整,平民在國家生活中的積極性大為提高,國家政治生活也暫時比較安定,這些為羅馬戰勝漢尼拔的進攻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社會前提。同時,在與迦太基作戰的問題上,羅馬奴隸主統治階級的內部是比較一致的,羅馬進行戰爭的主要工具是組織嚴密的軍團,這些軍團是由羅馬公民組成,平民特別是農民是羅馬軍團的中堅力量。由于他們希望從戰爭中獲得自己的一份土地,因此作戰的時候特別盡力,這就使羅馬在對外擴張中具有強大的力量,它在布匿戰爭過程中雖然屢遭失敗,但在每次失敗之后又可以迅速得到人力、物力的補充,直到最后取得勝利。

羅馬城的藝術
相比之下,迦太基在許多方面遠遠不如羅馬。迦太基在征服北非土地之后,統治階級內部明顯分成了兩派:一派代表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主張主要維護和鞏固在非洲的利益;另一派為商業集團,主張繼續進行海外擴張,擴大在海外的利益。兩派之間一直進行著尖銳的斗爭,他們的政見總是不一致,影響和左右了迦太基的對外政策。漢尼拔代表的主要是后一派的利益,他們主要活動的基地和據點是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而在迦太基國內和政府內部,往往是地主派占了上風。漢尼拔轉戰意大利期間,一直沒有得到過迦太基政府的支援,原因就是如此。漢尼拔雖然具有杰出的軍事才能,但是統率的是一支孤立無援、與本國幾乎斷絕關系、主要由雇傭軍組成的軍隊,而且是在他國領土上作戰的,再加上漢尼拔為把一切反羅馬力量團結起來的偉大計劃由于東方各國君主間的矛盾和相互妒忌而導致失敗。所以,他們的處境十分困難。
也有人認為,漢尼拔沒有征服羅馬的原因,其致命錯誤就是在戰略上沒有適時地將打擊重點放在攻占羅馬城上。當漢尼拔取得一系列的勝利后,特別是在坎尼會戰(發生于公元前216年,乃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主要戰役)之后,羅馬軍的主力已經不復存在了,整個半島的大部地區已經擺脫了羅馬的控制,羅馬城幾乎成了孤城,而漢尼拔軍卻正是兵威極盛之時。如果漢尼拔能抓住這個時機給予羅馬城狠狠一擊,他們攻占羅馬城的可能性就極大。因為羅馬城是羅馬人的“心臟”,它的存在是羅馬復興的希望,在基本不受戰火摧殘的情況下,羅馬人沒有必要向漢尼拔投降,更不會自行崩潰。由于羅馬城的存在,羅馬人有了重建軍備的基地,而其他尚在堅持的羅馬城堡也有了自己的精神寄托。漢尼拔在戰略上犯的這一錯誤是沒有辦法彌補的,因為在以后的歲月中,類似坎尼戰役以后所出現的那種良機就再也沒有出現過,說得更夸張一點,羅馬人保住了一個羅馬城便贏得了整個戰爭,而迦太基人忽視了一個羅馬城便輸掉了一場戰爭。這是漢尼拔的悲劇所在。此外,漢尼拔的極端復仇思想與盲目自信的情緒禁錮了迦太基軍的行動,他們靜靜地看著羅馬軍隊由弱變強,從而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漢尼拔之所以失敗,關鍵的一點在于他兵力太少和羅馬軍事指揮藝術的改進。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說:只要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留在一起,他就能擊敗羅馬人,但是當他不得不把衛戍部隊留在各個城市的時候,當他要保衛他的同盟者的時候,當他要圍攻要塞或者當他使自己的要塞不受羅馬人圍攻的時候,他的兵力就太少了;而他的一部分車隊就是被這樣零敲碎打地消耗掉的。羅馬軍隊歷次出征之所以容易取勝,是因為在出征時都是全力以赴的;他們出征的成果之所以難以保持,是因為要保持它們時只能使用自己一部分的兵力。同時,在戰爭后期,羅馬人握有主動權卻不與漢尼拔進行大規模的會戰,這恰恰是羅馬軍事指揮藝術改進的表現。羅馬人雖然擁有的絕對優勢,依靠這個優勢也許能直接打敗漢尼拔,但這樣做毫無疑義,面對漢尼拔這樣一位天才的統帥,這種勝利是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才能換來的,最后也很可能出現得不償失的局面。相反,羅馬軍隊在確保取得境內戰場主動權的前提下,將這個優勢轉到境外去,轉用到沒有漢尼拔的地方去,那么用同樣的優勢同樣的代價,他們必然會取得更大的勝利。這無疑是正確的決策,此后羅馬軍隊入侵迦太基本土,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總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種能使人完全接受的觀點。漢尼拔為什么沒能征服羅馬,仍然是個未解之謎,有必要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