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信息年鑒(2013)
- 武漢市信息協會
- 3863字
- 2019-01-03 23:42:58
武漢市教育局
一、教育信息化建設基本情況
根據《武漢市教育云示范工程實施方案》(武政辦〔2012〕148號)精神,2012年11月24日武漢市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暨武漢教育云示范工程啟動。全市積極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搭建教育資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2012-2013年實施全市中小學“班班通”工程及全市80間教育云錄播教室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2.38億元(市級投入1.37億元,區級投入1.01億元),共為全市中小學配備“班班通”設備1.5萬余套,建設80間教育云錄播教室。2012年,全市完成小學8622個班級“班班通”建設。
在全市中等職業學校間建成了“一站一平臺”——武漢市中職門戶網站、武漢市職業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實現了應用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基于“云”的信息化管理服務。立足中等職業教育信息網、管理系統、教師個人空間和中職學校網站集群服務器,構建了一個綠色、節能、高效的門戶網站和武漢市中職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
全市招生考試工作自1993年開始使用光電閱讀器采集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以下簡稱中招)報名信息,并在評卷中對答卷的客觀題采用了機讀閱卷模式。在不斷探索中,將現代技術手段融入中招工作中,2013年中考報名信息、志愿信息、考務信息、招生計劃信息等均實現數字化,且實現了網上報名填報志愿、計算機自動編排考場、網上評卷、遠程網上錄取等全過程的計算機管理模式。
二、2013年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基礎教育,武漢教育云項目推進
1.基礎環境建設
推動“寬帶網絡校校通”,制定寬帶網絡校園接入指導意見,加強與網絡運營企業溝通,已先后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2013年,江岸、江漢、硚口、武昌、洪山、東湖高新、東西湖、蔡甸、新洲等9個區中小學,已全面完成光纖接入校園,全市中小學基本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
實施“班班通”建設工程,2013年中學已完成6393個班級“班班通”建設任務。同時,開展錄播教室建設,各區已建有30間標準錄播教室,全市基本完成30間標準錄播教室和50間簡易錄播教室建設任務。
推進“學習空間人人通”,2013年,全市有989所學校、57959名教師、95190名學生已開通教育云平臺的網絡空間,全市中小學專任教師學習空間開通率力求達100%。
2.教師應用能力培訓
堅持抓好教師培訓,引導教師成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參與者、支持者、實踐者。
全員通識培訓,組織開展市級教育云平臺應用和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培訓。培訓教育管理人員、教科研人員和骨干教師8000余人次;暑假,全市中小學專任教師參加了教育云平臺應用和空間建設校本培訓,專任教師網絡學習空間開通率近80%。
專題提高培訓,組織高效課堂師資建設信息技術專業能力培訓。培訓骨干教師100人次;啟動教育云及教育信息技術能力遠程培訓,培訓骨干教師5000人次;組織教育云實施項目管理人員20余人次赴海外研修培訓。
賽事活動促訓,各區組織開展競賽、評比等活動,引導教師提高信息應用能力。硚口區開展機構空間、教師空間建設評比,以及空間應用的“視頻優質課大賽”,并開展與成都市友好學校的同步課堂遠程教學教研互動;洪山區搭建微課程云平臺,舉辦第二屆微課程大賽暨全國“微課程”大賽選拔賽,組織教師上傳、交流微課程;東湖高新區開展教師空間評比和教育技術能力比賽,推進教學空間資源的規?;瘧?。
3.數字資源建設
武漢市積極探索數字資源建設途徑,與天喻公司簽署《武漢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合作協議》,形成教育行政主導、企業參與建設、學校購買服務的機制,著力打造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的武漢教育資源云。
市場采購資源。組織由校長、特級教師、教研人員組成的專家團隊,提出資源需求意向,評審、推薦優質資源,協助天喻公司做好優質資源采購工作。2013年武漢市教育云平臺已經接入央館、101網校、明博、學而思等第三方優質資源。
自主研發資源。市教科院對已積累的6.2TB教育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并積極與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對接整合。同時,啟動優質資源研發,制定資源建設規范、建設計劃,組織特級教師、教研人員開發資源。
廣泛征集資源。指導天喻公司開展全市優質教育資源征集,引入市場機制,制定優質資源評審、獎勵辦法,鼓勵教師創生資源、上傳資源、應用資源,激發教師參與資源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推進應用試點
制定了《武漢教育云資源建設與應用辦法》,在全面推進的同時,抓好107所教育云試點學校,創造經驗,抓點促面,推進數字資源規模化應用。通過典型引路、綜合激勵等方式,引導學校、教師積極探索數字化高效課堂、同步課堂、探究性學習、名師工作室、網絡協作教研這五種規模化應用,并通過常規教學教研渠道,開展了一系列信息技術環境下新型教學模式研討及展示活動,為探索教育云環境下的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起到了較好的引領示范作用。
打造高效課堂,促進教與學方式變革。“十二五”期間,武漢市啟動了中小學“高效課堂”建設工程,積極開展數字化高效課堂規模化應用,打造數字化高效課堂。全市543所學校在教育云平臺開通高效課堂應用;開展“教育云平臺下教學策略研究”等課題研究;武昌區探索電子教材,開發教學資源,將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引入課堂,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江岸區承擔全國高效課堂巡禮展示活動,數字資源的有效應用,得到了與會代表的贊譽,《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媒體給予報道;蔡甸區開展“導學微視頻”評比,組織教師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學,制作導學微視頻;洪山區利用高效課堂應用客戶端,舉辦高效課堂展示活動,引導教師將教育云應用于課堂。
啟動探究性學習,促進學習方式變革。鼓勵學校利用現有網絡和云平臺,嘗試使用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指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資源,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武昌區三道街小學試點“電子書包”向學生推送學習資源;硚口區崇仁路小學嘗試“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的新方式;江漢區紅領巾學校開展基于平板環境下的“云課本”探究性學習;東湖高新區光谷四小等3所學校試點“隨身學—電子書包解決方案”。
開展網絡教研,促進教研方式變革。武昌區建立網絡教研平臺,實現跨區域教師網上集體備課;積極打造“區域性教研協作體”,建立“網上名師工作室”,實現優質資源共享;開展高效便捷的網絡研課,進行片際間網絡教研,促進教研效益最大化;東湖高新光谷一小設立名師講堂,開設專題講座,并利用虛擬課堂、合作交流、知識建構、反思總結等應用工具遠程指導教研活動,為名師工作室規?;瘧梅e累經驗;武漢市與上海、南京、成都、寧波和佛山等地建立了網絡教研關系,開展了同步課堂教學、專家點評等交流活動。
推行同步課堂,促進薄弱學校享受優質資源??偨Y推廣江岸區教育聯盟片等區域內開展同步課堂經驗,擴大同步課堂試點規模,確定88所城鄉中小學開展結對活動,明確結對職責和任務,建立同步課堂工作機制,由優質學校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輸送優質資源,實現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二)中等職業教育
2013年,全市中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為指導,圍繞《武漢市中等職業學校信息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繼續完善了武漢市中職門戶網站建設,進一步完成了平臺建設,進一步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武漢市中等職業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完善了教育教學信息化服務體系,深化了各類應用系統的開發和應用,保證了武漢市中職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召開了“職成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與課程資源建設的融合”專題研討會、中職信息技術教研中心組工作部署會暨教學研討會。在全市中職學校中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競賽,該課程競賽推動了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促進了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同時也提高了學校為培養學生信息化操作能力的教學質量。武漢市中職學生在參加省技能高考中,計算機操作技能合格率達到87%。2013年,武漢市中職學校代表湖北省組隊參加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榮獲5個一等獎,2個三等獎。
(三)教育科學研究
制定標準,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根據武漢市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設項目技術標準,《武漢市中小學“班班通”工程配套設備標準及技術參數》、《武漢市中小學錄播教室建設標準》, 《武漢市中小學互聯網線路接入規范》等,為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確立了重要依據。
開展競賽評比,提升師生信息素養。組織開展了“第十一屆武漢市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NOC)”及“2013年武漢市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大賽”等競賽評比項目,推出的優秀學生參加全國信息技術創新實踐活動評比,榮獲NOC創新大獎1個、一等獎7個、二等獎15個、三等獎23個,推出的優秀教師參加第十七屆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大獎賽,獲得一等獎2個,二等獎6個,為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四)招生考試
短信服務平臺。2013年,首次使用“湖北陽光招生短信服務平臺”向6.5萬名考生發放登錄網報系統密碼,進一步減少了對考生填報志愿的人為干擾。在中考之前,又使用該平臺發放提示考生查詢中考時間、科目、考點、成績、錄取結果等信息路徑的短信,受到考生及家長的歡迎。
遠程網上錄取。2013年市招生考試辦公室投入近百萬元用于購置服務器、防火墻等設備,自行研發程序,首次在中招錄取技術手段上實行遠程網上錄取方式。為穩妥推進,仍要求各招生學校派工作人員進入錄取現場,從試行的情況看,縮短了錄取工作時間,降低了錄取工作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整個過程平穩順利,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自學考試繼續實行網上報名繳費,網絡課程學習平臺于2013年開始運行。成人高考不僅實行了網上報名,2013年在全省率先實行了網上繳費,極大地方便了考生,兩項工作受到社會和考生的好評。
(武漢市教育局 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