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信息年鑒(2013)
- 武漢市信息協會
- 6909字
- 2019-01-03 23:42:56
武漢市地方稅務局
一、信息化建設基本情況
信息化技術及其應用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稅收工作發展的方向和未來。武漢市地方稅務局稅務信息化建設已有二十年歷史。從國地稅機構分設的1994年至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發展的2013年,武漢地稅走過二十年的輝煌歷程。武漢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地方稅費收入大幅增長,基層稅收一線工作人員的戶管量和工作量也成倍增加。信息化建設在推動武漢地稅稅收管理現代化中始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武漢地稅從手工操作到實現計算機稅收征收管理,從區局數據集中到全市地稅稅收征管大集中,直至省級集中,武漢地稅始終把稅收信息化建設作為解決好征管過程中“質”與“量”矛盾的有效途徑,武漢地稅稅收信息化建設也始終走在全國地稅系統前列。
(一)武漢地稅信息化建設組織機構情況
1994年,國地稅分設,武漢市地方稅務局正式成立。成立之初,武漢地稅信息化建設工作隸屬計劃財務處。1998年4月,計算機中心正式成為獨立機構,2011年改稱為武漢地稅技術管理處(災備運維處),現涵蓋稅收風險防范指揮中心職能。武漢地稅下屬18個區級單位,1個直屬征收管理局和1個市局稽查局。除漢南區地稅局、東湖生態區地稅局、化工區地稅局等3個區級局,直屬征收管理局和稽查局外,其余各單位皆設有技術管理科。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市地稅系統共有技術管理專業人員58名,其中:博士1名,碩士21人,本科31人,專科5人;獲得中級職稱24人,納入省地稅局專業技術人才庫人員50人。武漢地稅技術管理處現擁有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的江漢中心機房(含工作區)和200平方米的漢陽數據備份機房,全市地稅年均計算機建設經費超過1千萬元。
(二)武漢地稅信息化建設歷程
1.基礎建設期(1995年-1999年)
按照國家稅務總局提出的“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集中征收、重點稽查”征管改革的指導思想,建設市局和各分局為中心的計算機局域網,建立各分局征收大廳,推行集中申報、上門征收的新稅收概念,實現了以分局局域網為基礎,高檔微機為服務器的分局級信息集中處理模式。
開發和推廣了全市統一的稅收征管軟件、發票處理軟件、納稅宣傳電子大屏和觸摸屏查詢系統以及地稅財務經費管理軟件等。
2.轉型建設期(2000年-2004年)
開始建設全市地稅系統廣域網,在此基礎上在全國率先開發以B/S/D三層架構為基礎的、適合現代經濟制度和稅收改革的稅收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全市地稅系統數據和應用的大集中。
該系統開通了OA系統、管理服務、申報征收、會統核算、報表處理、發票管理、納稅人查詢、110舉報、決策分析、稅源稅收實時監控及分析、個體雙定戶計算機核稅、稅源GIS查詢、綜合查詢等應用功能,同時開通了武漢市地稅局對外門戶網站(www.whtax.gov.cn)。
3.深化建設期(2005年-2008年)
按照國家稅務總局提出的“以信息化建設為突破口,推進征管改革,逐步建立現代稅收征管運行機制”及信息化整合的新思路,以金稅三期工程為契機,全面整合稅收管理信息系統的各項應用,打造“一戶式”管理平臺,同時完善異地災備體系,啟動數據倉庫建設,實現決策分析功能,并通過財稅庫行聯網,推行網上報稅,達到資源充分利用、信息充分共享,應用高度集中、高度一體化的全新目標。
4.騰飛建設期(2009年-2013年)
武漢地稅高度認識省級大集中的戰略意義,全面推廣和運用省局核心征管軟件,截至2013年12月31日,武漢地稅應用省局稅費征管核心系統征收稅費超過2700億元,惠及超過40萬納稅戶和280萬社保費繳納人。
武漢地稅遵循核心在省局,應用在市局,操作在區局的理念,打造了集成了行政執法崗責管理、稅收風險管理、納稅評估管理、電子征管資料管理、協稅護稅管理、房地產稅收一體化管理、房地產評稅管理、稅費保障管理等在內的22個應用子系統的“信息管稅”平臺,為各級稅收管理人員提供一個稅收應用管理的門戶系統,實現統一窗口登錄,統一平臺應用。
(三)武漢地稅信息化建設情況及成效
20年來,武漢地稅不斷強化信息化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打造武漢地稅應用特色的“信息管稅”平臺。逐步形成了統一的開發框架,建立了技術應用標準、數據接口標準,提高平臺的可擴展性和規范性,使之成為全市信息化應用建設的有效載體。同時平臺以信息共享和網絡基礎為支撐,以信息采集為基礎,以征管流程再造為導向,以風險管理為主線,以“三辦一中心”的實體化運作為目標,不斷推進稅收工作的整合,實現武漢地稅稅收管理立體化、專業化、團隊化、協作化的信息技術支撐,滿足稅收管理職能專業分工和稅收組織機構專業分工要求,傾力打造武漢“數字地稅”。
1.稅收信息化建設基礎不斷加強
(1)軟硬件環境框架。武漢地稅建設完成了建筑面積近1200平方米的江漢中心機房(含工作區),并與200平方米的漢陽數據備份機房形成主備結合的涉稅數據管理機制,擁有10臺套不同型號IBM小型機、50多臺套在用服務器和4套專用儲存,存儲容量50T,。其“信息管稅”應用平臺按照B/S/D(瀏覽器/Web應用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三層架構的應用模式搭建完成,其核心及下屬子系統部署在基于小型機、大型儲存設備和內部高速城域網的硬件基礎上,擁有核心路由器和交換機設備130臺套,網絡節點35個,中心安全設備7臺套。全市地稅內部專網實現全覆蓋,并與省地稅局、武漢市政務內網,市國稅局、市社保局和市人行金庫網絡互聯互通。全市地稅建立覆蓋基層區局、直屬局和稽查局的視頻會議系統,個人計算機設備配備至每位稅務干部。武漢地稅依托省地稅局統一的外網出口,有效支持納稅人網上辦理各項涉稅業務,24小時自助服務、微信平臺和12366納稅服務語音平臺服務全市納稅人。在軟件資源上,武漢地稅選用與省地稅局稅費征管核心系統一致的SYBASE數據庫、WEBLOGIC中間件和SYBASE IQ數據倉庫等作為應用軟件環境支撐,與省地稅局實時進行數據交換。整個信息化建設運行環境能夠滿足省地稅局信息安全管理要求和武漢地稅稅收征管工作需要。
(2)數據資源框架。整個系統地稅依托省局回放數據,結合武漢地稅自行采集的涉稅數據、外部稅費保障及第三方數據、行政管理數據等資源,并探索使用社會公開媒體信息資源進行風險數據收集,建設搭建完成了武漢地稅ODS(開發數據庫)數據庫和數據倉庫,同時按照市地稅局信息管理的要求,集成整合以外部數據交換管理平臺為核心的數據集市,這樣的數據資源基礎可以滿足武漢地稅“十二五”規劃發展的要求。
(3)系統應用框架。按照省地稅局信息系統開發要求,以武漢地稅系統標準和數據接口標準為基礎,建成了武漢地稅“信息管稅”應用平臺。其整合稅收管理業務子系統、納稅服務子系統、數據綜合查詢利用系統、行政管理子系統等。從而統一窗口登錄,統一平臺應用,向上與省局稅費核心系統融為一體成為其有效補充,下與武漢市經濟、稅收綜合環境相匹配,實現業務一體化、行政管理一體化和信息一體化的總融合。在此基礎上,市地稅局同步建設了測試環境和教育培訓環境作為綜合補充。
2.地稅“信息管稅”工作成效顯著
武漢地稅全面推動“信息管稅”工作,依托自身建設的信息管稅應用平臺,貫徹武漢市地稅局“抓大、控中、協小”戰略和稅源專業化改革的要求,按照以風險管理為主線的工作思路,打造了包括行政執法崗責、風險管理、稅源專業化、稅費保障、零散稅收管理、電子稅源管理、電子征管資料、稅務審結、房地產一體化、重大工程項目、房地產評稅、重點稅源管理、欠稅管理、待解專戶管理、減免稅管理、執法責任制、三代手續費兌付、數據查詢分析、績效考核、稽查管理、學習積分等功能的支撐平臺。其既滿足市地稅局按業務歸口設置功能模塊的組織架構,又滿足了下屬各基層單位按專業化改革要求的崗位職責功能分工要求,實現事項處理要求設置崗位、職責和權限,做到依崗盡職、依職定權。通過稅收信息化建設工作不斷強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面貫徹風險管理主線的理念。市地稅局籌建武漢市地方稅務局稅收情報中心,立足定位成為國內一流、系統領先的稅收情報機構。與湖北省圖書館攜手合作,依托湖北省數字圖書館建設湖北省數字圖書館武漢地稅分館,實現稅收情報中心的文獻中心、期刊中心功能,成為稅收宏觀動態的專業研究中心;以省局稅費保障辦法及市局財源建設平臺為基礎,實現第三方數據管理;與武漢大學開展技術合作,集成武漢大學最新的互聯網信息搜索的專利技術,開發稅收情報中心專用軟件平臺,通過對涉稅情報數據的挖掘分析和加工,實現情報分析功能;通過對情報分析結果的任務流轉,對形成的稅收風險任務進行再分析、識別、排序和任務推送,實現稅收風險應對處置一體化管理。
(2)不斷滿足稅收征管改革發展要求。市地稅局審時度勢在全省地稅率先提出開展稅源專業化試點工作,掀起推行涉稅事項大前置,“先辦后審”的深化稅源專業化改革新潮。前臺受理辦理納稅人申請的事項,后臺審核跟蹤管理,稅管員從“管戶”向“管事”徹底轉變,并通過制定新的崗責體系,推動先辦后審工作進一步發展。據此,武漢地稅不斷建設和完善“信息管稅”應用平臺下的體現稅收專業化管理的行政執法崗責系統,以涉稅事項管理為基礎的征收管理新流程。在業務信息流轉管理中體現了因事設崗,因崗定人,一人多崗,一崗多責的原則,實現專業化、團體化、協作化的有機結合。在工作流和人員崗位權限設定上,按事項處理的崗位、職責和權限,設立“先辦后審”管理模塊,做到依崗盡職、依職定權。實現一是以事項處理為主線,建立按崗位職責為劃分標準的專業化稅收征管工作處理流程。二是以納稅人辦理事項大前置為基礎,全面支撐先辦后審革新。三是以考核電子化為目標,建立健全以工作任務事項處理為代表的過程考核和以稅收收入完成情況、執法責任為代表的結果性評價相結合,人工評議和計算機評議相結合的稅收執法風險預警評價體系。
(3)不斷推動稅源分級分類管理。系統建設完成了重點稅源戶、個體戶管理、零散稅源管理、欠稅管理系統,并綜合數據資源建設了以數據倉庫為核心的數據查詢分析系統,從而形成包括地理電子影像在內,涵蓋二維報表和各類圖形等展現形式在內的綜合稅源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市地稅局進一步按行業專業化管理要求建設完成了土地稅源管理、重大項目工程和房地產行業管理的支持系統,形成橫向按稅源大小分類,縱向按行業分類相結合的綜合稅源管理體系。
(4)不斷深化稅收協作工作實效。建設了統一并覆蓋市區兩級工作要求的全市地稅稅費保障信息交換平臺,與地方稅費征收保障小組成員的信息交換平臺互聯互通,建立稅費協稅護稅系統將第三方涉稅信息比對工作電子化,實現涉稅信息利用和管理的制度基礎,實現外部信息的充分利用和強化內部征管管理的雙贏,有效堵塞稅收漏洞,提高了信息支撐體系下稅費征收效能。
(5)不斷提高涉稅資料電子化管理的水平。建立并不斷完善了電子征管資料管理系統,通過影像化涉稅資料,并集合征管系統中電子征管數據,聯動二維條碼技術實現紙質資料的電子檔案化管理,系統數據集約、來源廣泛,分類設置、體現專業,易于管理、查閱方便,實時采集、及時歸檔,標準規范、提高效能,監控前移、方便考核,為規范稅收執法的過程和提升稅收資料管理效能提供。
3.人才隊伍基礎不斷夯實
武漢地稅始終在信息化建設中加強培訓,以考促學,不斷提高全市地稅系統干部隊伍駕馭信息化技術的能力。一是全面啟動全市計算機專業人才選調工作。通過內部挖潛,不斷充實計算機人才隊伍。二是加強專業技術骨干培訓。為提高稅務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素質,掌握各項新興技術和發展趨勢,市地稅局積極開展專項的稅收高級技術人才培訓和計算機技術人員學歷學位繼續教育,同時按年開展技術人員專業提升培訓。這些舉措為武漢地稅“數字地稅”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后盾。三是全力提升全員信息化操作技能。武漢地稅在武漢市第十五屆職業技能大賽,開展了地稅信息化征管項目的競賽活動,實現競賽考試全程計算機化。在工作中,市地稅局貫徹落實市地稅局黨組抓培訓、抓信息錄入、抓應用、抓優化、抓考核的“五抓”要求。結合重點工作抓應用,結合專業化改革促應用,結合日常工作抓操作。既重視專項達標考試,又抓好信息化操作日常培訓。全市3500余名地稅干部使用電子化考試系統落實培訓效果,推行學習檔案電子化,全面提高稅務干部隊伍特別是基層稅務所工作人員駕馭信息化技術的能力,讓各個工作崗位的干部職工在日常工作中能熟練掌握各信息系統的操作技能。
二、2013年信息化建設基本情況
2013年武漢市地方稅務局信息化建設工作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全市地稅工作重點,以情報中心建設為載體,以行政執法崗責體系新平臺為依托,穩扎穩打全力推進各項工作。一方面狠抓黨員作風建設,一方面狠抓基礎工作落實,攻堅克難,不畏人先,勇于創新,為進一步深化地稅征管改革夯實基礎。截至2013年底,全市地稅專業在崗計算機管理人員58名,投入信息化建設、維護及運行保障資金2900余萬元,稅收信息化建設成果不斷鞏固。
(一)規范行政執法流程,平臺支撐有效體現
為深入推進“先辦后審”工作,市地稅局反復征求意見和咨詢論證,結合征管改革、“先辦后審”、“三辦一中心”實體化運作、一級稽查的運行情況,堅持以風險管理為導向,在分級分類的基礎上,圍繞風險的推送和應對,確定涵蓋辦稅服務廳、稅源管理所、納稅評估所、稽查局、機關業務部門(含“三辦一中心”)五大序列、共21個執法崗位。為保證新崗責體系運行順暢,基層工作有抓手,市局考核有依據,市局技術處堅持以閉環管理為目標,明確崗位與崗位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職責分工與銜接,通過待辦任務工作流程化管理打通了征、管、評、查、服五大環節。在崗位職權設定上,以專業化管理為基礎,在每一個部門設立一個主崗,承擔本部門的主體業務,并根據實際靈活設崗。2013年4月,新崗責管理平臺在武漢地稅下屬江岸、武昌、青山、漢南、江夏等5個區局進行試運行,6月在全地稅系統實現全面推廣,全年共發起依申請待辦任務事項98636條,依職權待辦任務105235條,全面實現規范稅收執法流程,拓展“先辦后審”功能和為基層減負增效的目標。
(二)發揮信息管稅優勢,技術支撐全面優化
2013年,武漢地稅進一步完善信息管稅平臺各子系統,充分發揮信息管稅優勢,通過穩步實現征管資料電子化管理,積極探索并完善征管資料電子化管理,初步建成電子化管理系統及平臺。全市地稅掃描歸檔涉及20萬戶單位納稅人和21萬個體工商戶影像資料80余萬份,自然人資料12萬份,業務工作資料4000份;稅收征管資料電子化管理系統運行基本正常,初步實現了與業務流程的有效銜接;通過扎實推進基礎數據清理,完成涉稅信息處理948912條,數據清理初見成效;完成績效考核系統和存量房評估系統非住宅部分的研發;實現納稅評估與電子征管資料系統評估資料文書數據共享應用;組織零散稅源系統升級換代,計算機自動產生市、區局日常需要的各類數據和報表,分析稅收管理的風險并加以應對;拓展國地稅聯合辦證功能,擴大共享數據范圍;推廣辦稅服務廳公共管理服務系統和執法文書管理系統,輔助性辦公功能進一步充實,基層減負效果明顯。
(三)創新風險管理理念,情報管理跨越升級
為解決征納雙方信息不對稱,提高稅收征管的科學化水平,市局黨組高度重視,從戰略高度出發,籌建武漢市地方稅務局稅收情報中心,立足定位成為國內一流、系統領先的稅收情報機構。建設完成湖北省數字圖書館武漢地稅分館,實現稅收情報中心的文獻中心、期刊中心功能,并以省局稅費保障辦法及市局財源建設平臺為基礎,實現稅收情報中心的第三方數據中心功能。運用最新的互聯網信息搜索的專利技術,開發稅收情報中心專用軟件平臺,通過對涉稅情報數據的挖掘分析和加工,實現稅收情報中心的情報分析中心功能;通過確定稅種管理類、征管行為類、行業管理類和外部信息類等“四類重點”的風險事項,在優選風險事項,嚴控風險總量的同時,做好內部數據與來自政府其他部門的第三方數據及互聯網信息的過濾、篩查和比對分析,做實市局、區局、稅務所“三級聯動”的銜接機制,確保風險事項一個出口,績效考核一個標準,實現風險任務的過濾式推送、捆綁式推送、均衡式推送。形成從稅收情報數據中心、情報分析中心向稅收風險應對處置中心流轉的新型一體化管理模式。
(四)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安全保駕護航
市地稅局始終對機房基礎設施建設狠抓不放松,著力夯實計算機安全建設基礎。一是強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2013年,實施江漢機房UPS電池在線監測工程和機房滅火系統改造實施,提高了核心機房安全性和電力供應可靠性,以市局機房服務器升級為契機,引進前沿的虛擬化技術以整合硬件資源。二是強化信息化建設運維保障。市地稅局組織了通過小型機及存儲維保招標工作實施,保證機房核心設備正常運行。三是強化信息安全管理。市地稅局在不斷加強信息化應用的同時,特別注重穩定和安全壓倒一切。按國家稅務總局“安全大檢查”的工作要求,對市局機關辦公用內網計算機進行了全面清理檢查,明確責任歸屬,嚴格控制內外網物理隔離,禁用無線網絡設備,組織了全系統“信息與網絡安全”培訓。四是建立健全內部呼叫中心制度。市地稅局配備專人專崗,保證及時、高效的受理并解決系統內各類問題呼叫,截至2013年12月31日,呼叫中心共計受理呼叫單超過3000筆,為省市信息平臺的穩定、高效、持續運行提供保障。

圖2-12 武漢地稅網絡部署拓撲圖

圖2-13 武漢地稅現代化機房

圖2-14 武漢地稅“信息管稅”應用平臺架構
(武漢市地方稅務局 辛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