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疾病護理常規(6)

2.中醫治療

(1)內治法

1)解毒湯:茯苓皮10g,茵陳12g,防己12g,薏苡仁30g,防風10g,白芷10g,地膚子30g,金銀花12g,連翹12g,魚腥草30g,焦山梔6g,烏梢蛇15g,老鸛草20g。每日1劑,水煎服。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止癢。主治春季卡他性結膜炎及一切過敏性眼炎,眼瞼濕疹等。使用本方時,要因癥而用,隨癥加減。若癢甚者,加苦參12g;瞼皮濕爛,體壯者,加石膏30g。

2)消炎湯:生地10~30g,丹皮10g,黃芩10g,赤芍10g,木賊10g,蟬蛻6g,歸尾15g,桑白皮30g,金銀花20g,連翹10g,桔梗10g,白蒺藜12g。先將藥放人藥鍋中,用清水浸泡20分鐘,再煎20~30分鐘,取藥液150ml,加水再煎取藥液150ml,將2次煎出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飯后30~60分鐘和晚上臨睡前各服1次。用治結膜炎,淚囊炎。若眼球疼痛難忍者,加玄胡6g;口干口苦者,加麥冬10g,龍膽草10g;大便秘結者,加酒軍3~6g;眼癢者,加白鮮皮20g。

3)清肝明目湯:菊花9g,密蒙花9g,谷精草9g,山梔6g,金銀花15g,連翹15g,川黃連6g,桑葉9g,生地9g,赤芍9g,茅根15g,桔梗6g。每日1劑,水煎服。清熱解毒,涼血消炎。主治急性結膜炎,癥見雙目紅腫疼痛、有異物感、分泌物多、視物不清。

(2)外治法

1)針灸治療:風重于熱者,瀉太陽、外關、少商為主;熱重于風者,瀉合谷、曲池為主;均配合眼周穴位。太陽、合谷若點刺出血,效果更好。眼周及頭面穴位采用0.5~1寸針灸針進行針刺,進針深度0.2~1寸;腰背四肢穴位采用0.5~1.5寸針灸針進行針刺,進針深度0.5~1寸,本病不適宜采用灸法。

2)推拿按摩:參考眼保健操,指導患者進行自我推拿按摩。

3)耳穴治療法、穴位貼敷法、熏洗療法等。

(3)民間驗方

蒲公英湯:鮮蒲公英120g,干品用60g,水煎2碗,濾凈。一碗內服,一碗外洗患眼。

二、護理

(一)護理評估

(1)患者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健康史。

(2)眼部情況:眼部有無刺激感和充血、分泌物是否變黏性液及膿性,偶有眼瞼水腫,視力下降。

(3)患者的現病史、既往史、過敏史。

(4)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治療的配合程度。

(5)中醫臨床辨證,舌象、脈象,情緒狀態。

(二)一般護理

(1)保持病室清潔、整齊、安靜、安全、舒適。

(2)按眼科一般護理常規進行。

(3)協助醫師對患者進行視功能檢查,做好護理記錄。

(4)患者出現眼脹、頭痛、眼壓增高時,報告醫師。

(5)心理護理評估病人心理狀態以及對疾病認識程度,加強溝通、疏導,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三)常見癥狀及證候施護

(1)風重于熱型:癥見胞瞼腫脹,白睛紅赤,痛癢兼作,畏光多淚,頭痛鼻塞,惡風發熱。

證候施護:①眼疼者減少光線刺激,冷敷。②中藥沖洗結膜囊,做結膜囊分泌物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③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緒緊張或急躁。

(2)熱重于風型:表現為白睛浮腫,赤痛較甚,胞瞼紅腫,熱淚如湯,怕熱畏光,口渴尿黃。

證候施護:①保持環境清靜舒適。②飲食宜清涼降火,保持大便通暢。③滴眼藥水,涂藥膏,患眼忌包蓋。④觀察眼疼、畏光、流淚等癥狀。

(3)風熱并重型:癥見白睛赤重,痛癢兼有,惡寒畏光,頭痛鼻塞,發熱,口渴欲飲,便秘尿赤。日久失治者,可轉變為慢性。

證候施護:①創造良好環境,避免憂思傷脾。②宜食補脾宜氣之品,如山藥、蓮子等。③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防勞傷脾,參加適宜體育鍛煉。

(四)健康指導

(1)嚴格注意個人衛生和集體衛生。提倡勤洗手、洗臉和不用手或衣袖拭眼。

(2)急性期患者需隔離,以避免傳染,防止流行。一眼患病時應防止另一側眼感染。

(3)嚴格消毒病人用過的洗臉用具、手帕及接觸醫療器皿。

(4)醫護人員在接觸病人之后必須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必要時應戴防護眼鏡。

(5)新生兒出生后應常規立即用1%硝酸銀眼藥水1次或涂0.5%四環素眼藥膏,以預防新生兒淋菌性結膜炎和衣原體性結膜炎。

(五)藥膳食療方

(1)取人乳或鮮牛乳滴入眼內,閉眼10分鐘,每日2次,每次2滴,連用2天,忌辣。

(2)用苦瓜250g(干苦瓜125g),木賊草(筆殼草或筆筒草)15g,共煎湯(中老年人一次服用量)。先將鮮苦瓜洗凈剖開去瓤,切成小薄片,木賊草切成3~5cm長的短節,兩味同時放入瓦鍋,注入清水,文火煎至兩碗,將渣濾去服用。早晚各1次,3天1個療程,可治愈。

第七節 慢性淚囊炎(漏睛)

一、概述

(一)定義

西醫定義:由于鼻淚管的阻塞或狹窄而引起,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眼病,好發于中老年女性,農村和邊遠地區多見。常見于沙眼、淚道外傷、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下鼻甲肥大等阻塞鼻淚道,淚液不能排出,長期滯留在淚囊內。表現溢淚、有黏液或膿性分泌物自淚小點流出等癥狀。

中醫定義:漏睛是指大眥部常有涎水或膿汁自淚竅外漏為特征的眼病,又名目膿漏(《諸病源候論·目病諸候》)、漏睛膿出外障(《秘傳眼科龍木論》)。相當于西醫學之慢性淚囊炎?,F代醫家認為,漏睛是一種常見病,成人或老年人最多,青年及兒童則較少,女性多于男性。有一眼獨病者,也有兩眼俱病者,但以一眼獨病為多。多為椒瘡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并有可能演變為漏傭瘡。另外,邪毒長期伏于內眥,膿汁不盡,若行眼部手術或目珠外傷,尤其黑睛破損,皿邪毒乘隙而入,可繼發凝脂翳、黃液上沖等嚴重變癥。

(二)病因和病機

由于鼻淚管的阻塞或狹窄而引起,常見于沙眼、淚道外傷、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下鼻甲肥大等阻塞鼻淚道,淚液不能排出,長期滯留在淚囊內,淚液中的細菌,如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在此滋生,刺激淚囊壁,引起淚囊黏膜慢性炎癥,產生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

(三)臨床表現

1.西醫癥狀

(1)溢淚,內眥部結膜充血,皮膚常有濕疹。

(2)以手指擠壓淚囊部,有黏液或膿性分泌物自淚小點流出。

(3)由于分泌物大量聚積,淚囊逐漸擴張,內眥韌帶下方呈囊狀隆起。

2.中醫辨證分型

(1)風熱停留:大眥頭皮色如常,或睛明穴下方稍顯隆起,按之不痛,但見有少量濁粘淚液自淚竅溢出,或按之而出。自覺隱澀不舒,時而淚出,或時覺有涎水粘睛。

(2)心脾濕熱:大眥頭微紅,稠粘膿液常自淚竅溢出,浸漬瞼眥,拭之又生,尿赤,苔黃膩。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

本病應與淚道阻塞相鑒別,二者相同的臨床表現是均有溢淚;不同的是淚道阻塞者按壓內囊區或沖洗淚道時均無黏液或膿液流出;而本病按壓內囊區或沖洗淚道時,均有黏液或膿液自淚小點流出。

2.鑒別診斷

(1)皮脂腺囊腫:位置表淺,一般無瘺管。

(2)寒性膿腫:結合X線照片及詳細病史,即可確診。

(五)常見并發癥

長期慢性淚囊炎,對眼部安全是一嚴重威脅。如角膜感染,葡行性角膜潰瘍或眼部貫通傷,內眼手術時可引起眼內眼甚至全眼球炎,而致視功能喪失。

(六)治療

1.西醫治療

(1)勤滴眼藥:各種抗生素眼藥水頻滴患眼,但首先應將淚囊膿液擠壓干凈。

(2)淚道沖洗:用生理鹽水或抗生素、激素或酶抑劑(如α-糜蛋白酶)沖洗。

(3)探通與擴張:經過一個時期沖洗,待分泌物消失時方可采用,但禁用暴力,以防形成假道,使感染擴散,導致加重其阻塞程度。

(4)手術療法:以淚囊鼻腔吻合為主,亦可作淚囊摘除。應根據情況選擇其適應證。如萎縮性鼻炎、狼瘡、結核、梅毒患者,淚囊周圍組織炎癥或篩竇化膿性炎癥,惡性腫瘤,角膜炎癥,內眼炎,眼外傷等應首先考慮淚囊摘除以達安全。

2.中醫治療

(1)內治

1)風熱外侵:方用白薇10g、石榴皮10g、防風9g、白蒺藜10g、羌活8g、蒲公英15g。如頭暈眼花,腰膝酸軟者,為肝腎不足之象,可加菊花、枸杞子、補骨脂各12g。

2)心有伏火,脾蘊濕熱:方用柴胡9g、梔子11g、羌活9g、升麻6g、甘草6g、黃芩9g、黃連5g、大黃6g、茯苓10g、草決明12g、赤芍12g。如膿多黏稠,可去羌活,加天花粉10g,漏蘆10g,乳香、沒藥各9g,以加強清熱排膿,祛瘀消滯的作用。

(2)外治法

1)八寶眼藥水點患眼內眥角,1日3次。

2)淚道沖洗,可用黃連水沖洗淚道,每日1次,以清熱排膿。

3)漏睛久不愈,可考慮手術治療,徹底根治。

(3)民間驗方

1)經冬桑葉10g煎水,倒入凈杯中熏洗患目,每日2次。

2)青魚膽1個、孩兒茶10g,一起煮熟,候冷,用青魚膽汁水點眼內,一日2~3次。

二、護理

(一)護理評估

(1)患者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對淚道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情況。

(2)眼部情況:有無溢淚、膿性分泌物,結膜有無充血,淚囊區有無紅腫、疼痛、有無膿腫形成。

(3)患者的現病史、既往史、過敏史。

(4)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手術及治療的配合程度。

(5)中醫臨床辨證,舌象、脈象,情緒狀態。

(二)一般護理

(1)保持病室清潔、整齊、安靜、安全、舒適。

(2)手術前后護理:做好淚囊鼻腔吻合術、淚囊摘除術或鼻內鏡下鼻腔淚囊造口術的圍術期護理。①向病人解釋手術目的、方式,消除其緊張、恐懼心理。②術前3天應用抗生素液沖洗淚道,1%麻黃堿滴鼻。③術后半臥位,利于傷口積血的引流,減少出血。切口加壓包扎2天,觀察傷口滲血情況,出血量較多時可行面頰部冷敷。手術當天勿進過熱飲食。④注意鼻腔填塞物和引流管的正確位置,囑病人勿牽拉填塞物及用力擤鼻。⑤用1%麻黃堿滴鼻,以收斂鼻腔黏膜,利于引流。⑥術后第3天開始連續進行淚道沖洗,保持淚道通暢。⑦7天拆除皮膚縫線,同時拔去引流管,囑病人定期復查。

(3)指導病人正確滴抗生素眼液,每日4~6次,用藥前先擠出淚囊內分泌物。

(4)術前給予易消化飲食,局麻者術前一餐不宜過飽,以免術中嘔吐;全麻者術前禁食10~12小時,禁飲4~6小時。術后進清淡、易消化、營養均衡的飲食,忌煙、酒。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

(5)心理護理:評估病人心理狀態以及對疾病認識程度,加強溝通、疏導,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三)常見癥狀及證候施護

(1)風熱停留:大眥頭皮色如常,或睛明穴下方稍顯隆起,按之不痛,但見有少量濁粘淚液自淚竅溢出,或按之而出。自覺隱澀不舒,時而淚出,或時覺有涎水粘睛。

證候施護:①對流淚量多者,遵醫囑用濕棉簽(生理鹽水)清潔患眼,每晚睡覺前涂眼膏于結膜囊內。②大便秘結體弱者,可口服蜂蜜水或遵醫囑泡服中藥代茶飲。

(2)心脾濕熱:大眥頭微紅,稠粘膿液常自淚竅溢出,浸漬瞼眥,拭之又生,尿赤,苔黃膩。

證候施護:①創造良好環境,避免憂思傷脾。②宜食補脾宜氣之品,如山藥、蓮子等。③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防勞傷脾,參加適宜體育鍛煉。

(四)健康指導

(1)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治療上持之以恒。

(2)保持眼部清潔,每日擠壓淚囊區(大眼角)2~3次,膿液排干凈后點抗生素眼藥水(如氯霉素、利福平等),每日3~4次。

(3)睡眠充足,保持大便通暢,注意檢查有無全身疾病(如糖尿?。?。

(4)多吃水果,禁食辣椒、大蔥等刺激性食物,忌煙酒。

(5)治療6個月仍不見效者,應當盡早到醫院行手術治療。

(五)藥膳食療方

(1)食療:天仙子3g,生甘草6g,紅棗8個。水煎服,每日2次。

(2)忌過食辛辣炙煿等有刺激性的食物,特別是患眼疾者,更需注意,以免脾胃蘊積濕熱,引發眼病。

第八節 角膜潰瘍(凝脂翳)

一、概述

(一)定義

西醫定義:角膜是眼球最前面的一層透明的薄膜,經常暴露在空氣里,接觸病菌機會多。常因異物等外傷,角膜異物剔除后損傷以及沙眼及其并發癥,內翻倒睫刺傷角膜,細菌、病毒或真菌乘虛而入,引起感染而發生角膜潰瘍。此外,如結核引起的變態反應、維生素A缺乏、面癱及眼瞼瘢痕致眼瞼閉合不良均可引起角膜潰瘍。

中醫定義:中醫眼科稱為“凝脂翳”和“黃液上沖”,根據臨床實踐觀察,認為多因毒邪外侵,肝膽內熱,內熱壅盛,上攻于目;或因肺陰不足,津液短少,內有郁熱,外受風邪,風熱毒邪交攻;或因肝胃實熱,火毒熾盛,上攻于目所致。

(二)病因和病機

1.病因

引起角膜潰瘍的病因極其復雜,外傷與感染,是引起角膜炎最常見的原因;結核、風濕、梅毒、營養不良等全身性疾病,是一種內在性的因素;角膜鄰近組織疾病也可影響,如急性結膜炎、鞏膜炎、色素膜炎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明水县| 凌云县| 辽阳市| 都匀市| 密山市| 盐池县| 邵阳市| 阿拉善左旗| 昭平县| 吉首市| 江源县| 禹州市| 泽库县| 台东市| 馆陶县| 宜春市| 定结县| 丹棱县| 林芝县| 习水县| 镇康县| 南充市| 北碚区| 奎屯市| 宝丰县| 临沂市| 广德县| 肥东县| 额济纳旗| 湘潭市| 诸城市| 五峰| 越西县| 合川市| 五台县| 盐山县| 河东区| 肇东市| 革吉县| 安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