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死因之謎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雅典城邦的公民。和同時代的孔夫子一樣,他用言傳身教的方式,積極倡導他的學說,影響了同時代的許多人。他弟子眾多,可以說是有很多跟隨者,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他的學生柏拉圖了。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的一個民眾法庭以投票的方式,判處蘇格拉底死刑。他隨后服毒而死,這年蘇格拉底71歲了。
蘇格拉底是歷史上第一位被判處死刑的大哲學家。他的死,震動了當時的希臘乃至世界,并以它的悲劇色彩而震撼著后人的心靈。同時,他的死也成了一個難以解開的謎。人們不禁要問,像蘇格拉底這樣終生以討論哲學問題為唯一樂趣的人,至多也不過是同其伙伴們閑談形而上學的人,在后人眼里又是如此偉大的哲學家,是觸犯了哪條法律而終受極刑的呢?而在雅典這樣一個標榜自由和民主的城邦里(伯里克利在公元前430年一次著名的葬禮演說中即如此標榜過),又是怎樣會發生這樣的慘劇呢?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后就形成了現在的局面。

蘇格拉底雕塑

蘇格拉底要從阿絲帕婭處帶走阿希比爾德斯
判決蘇格拉底的直接起因是公元前399年三位雅典公民美利圖斯、阿尼圖斯和萊孔對蘇格拉底提出公訴(按照雅典的法律,每個雅典公民都有權對危害雅典城邦的行為或個人提出公訴),指控他不尊敬神靈和毒害青年。一個由501名雅典公民組成的陪審團在聽取了雙方的辯護和證詞以后,以281票贊成,220票反對的結果判蘇格拉底有罪,并處以死刑。但是,學者們很難相信,就憑這樣的兩條并沒有多少確鑿證據的罪狀便足以判處蘇格拉底極刑嗎?
其背后一定還隱藏著更深刻的原因。然而至于這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卻又各執一詞。有人認為是因為他在和同伴們的討論中毫不留情地揭雅典社會名流們的短,而得罪了許多人,這引起了許多人的忌恨而最終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這種說法完全沒有根據。在《申辯篇》里,柏拉圖詳細描述了蘇格拉底如何為證實德爾斐的阿波羅神諭“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而各處抨擊雅典各界的名流,讓他們丟盡了臉而終于遭到忌恨。
也有些人認為是出于政治報復,這同雅典當時的政治局勢有著密切的關聯。民主政治在雅典已經推行了一個世紀,而且深入人心。但在公元前5世紀末,卻屢屢受挫。公元前411年,受西西里遠征失敗的余波沖擊,雅典民主政治第一次被推翻,被一個400人會議組成的寡頭政府所取代,此后不久,400人會議也垮臺了,民主政治隨后得到恢復。
公元前404年,持續了幾十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雅典最終被斯巴達所打敗,在斯巴達的操縱下,一個由30人執政的僭主政府上臺,雅典民主政治再次被推翻。這兩次顛覆活動,深深地震動了雅典公民。而在這兩次的顛覆活動中,雅典反對民主政治的貴族們都充當了急先鋒,這些人中有些是蘇格拉底的學生,這直接導致西西里遠征失敗,而間接導致了第一次顛覆活動的雅典將軍阿爾西比阿底斯曾經是蘇格拉底最親密的學生。然而,他卻背叛了雅典而投靠了斯巴達人。公元前404年,三十僭主的領袖之一克里提阿斯也是蘇格拉底的學生。
事實上,蘇格拉底周圍也確實聚集了一批貴族子弟。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反對雅典民主政治(如柏拉圖)。因此,雅典民主政治在公元前401年再度完全恢復以后,即把蘇氏看做是罪魁禍首之一,而處以極刑。

蘇格拉底塑像
美國著名記者撰寫的《蘇格拉底的審判》一書,對這個問題再度做了探討。他認為蘇格拉底同雅典民主政治的矛盾,有自己更深刻的原因。蘇氏的判決,主要不是因為他的學生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反動者,也就是說,這不是因為政治報復,而是因為蘇格拉底的思想從根本上是同民主政治的原則相悖的。

著名歐洲油畫《蘇格拉底之死》
蘇氏認為,統治一個社會的不應該是少數人,也不應該是多數人,而應該是“有智識的人”(色諾芬語),也就是說,一個社會應該由那些知道如何管理的人來統治,由專家統治。基于這點,他不贊成所有現存政治制度,也包括雅典民主政制。但是在雅典,任何人都有思想和言論的自由,因而這種思想仍然得到了容忍。然而,到了公元前5世紀末,由于雅典民主政治連連遭受挫折,民主派因而對反民主的思想越來越感到害怕,喪失了從意識形態上同它抗衡的信心,而終于采取了這種從肉體上消滅對手的極端措施,造成了這一幕悲劇。
當然,這些都是后人的分析,而在當時,人們也許確實相信,蘇格拉底的過錯是對神的不敬和對青年的毒害,至少陪審團里的501人中有大部分人相信。阿里斯托芬在《云》一劇中也把蘇格拉底描述成一個蠱惑青年的能手,這可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當時人這樣的想法,我們也不能一概否定。不過,即便如此,蘇格拉底之死這個謎仍然沒有完全解開。
我們知道,蘇氏有幾次避免被判刑的機會,雅典的民眾法庭的審判程序是這樣的:在原告和被告各自陳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后,由陪審團投票表決被告是否有罪。如果表決有罪,再由原告和被告各自提出對被告處以什么樣的刑罰,然后陪審團再次投票,選擇其中比較合適的刑罰。
而在蘇格拉底被判有罪后,他本可以提出比較合適的刑罰,來博得陪審團的同情。他可以提議被流放到某個地方,這是當時比較重的懲罰。但是蘇氏并沒有這么做,而是故意激怒了陪審團。他先提出自己應受的懲罰是由政府把他作為有益者供養起來,給他提供免費就餐,而后又提出罰款3000德拉克馬(古希臘貨幣單位,約人民幣70多元),但這也是一個較輕的懲罰,蘇氏的弟子和朋友都勸他提出了一個重的罰款,并主動幫他出錢,但蘇氏都一一拒絕了。
即使是在判決以后,他也有機會逃走,而且他的弟子和朋友們也為他安排好了一切。但他再次拒絕了。他自己選擇了死,為什么呢?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謎。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