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對此課題的重視、關注和興趣,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但真正訴諸文字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這兩個時期,生態環境學在我國方興未艾,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對生態環境最為關注和重視的時期,許多探討文章和介紹生態環境現狀的資料不斷見于報端。從接觸這些大量的、驚心動魄的關于沙漠化漫延、沙塵暴狂獗以及水危機、森林銳減、物種滅絕等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資料中,和對天氣變暖、氣候反常、持續高溫干旱感同身受的體察中,“事在耳目之內,思出風云之表”(清·李漁),一種憂患和危機意識油然而生。身處極貧之地,知物力之最艱;面對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亦知人與自然和諧之最重要。“事危而志遠,情迫則思深”,這種感受會使人產生一種使命感,促使對人與自然關系的不懈思考,甚至為此滎繞于心,焦慮不安,如同魚鯁在喉,總想一吐為快。在一種有意無意的“自然狀態”下,“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隨收集資料、隨思考、隨補充修改,如此反復斷斷續續十余年才連綴成篇。1985年寫了一篇《綠葉》時,對生態環境的重大意義及其觀念意識似乎還處于懵懂狀態,但通過在《綠葉》中的自由聯想和對“綠葉”內蘊奧妙的解讀,不自覺地萌發了生態危機意識,成為產生生態觀念以及對其意義認識和近十年來常常難于安寢而思考思索人與自然生態環境關系的濫觴。

通過對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發展關系的思考,也對中國古代“有生于無”的哲學思想有了深刻理解。中國先賢早就有“氣”是物質世界本原的卓越見解,《黃帝內經·道原》認為“道”無名無形混同太虛,雖然“人皆用之,又莫見其形”,但卻能使“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淮南子·原道》認為“虛無者,道之舍也”,天地陰陽二氣交感而萬物生焉。老子謂“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又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道”和“物”實際指的就是充盈于天地宇宙間的氣態物質元素。其雖無形,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在無處不在的流行中,賦物化形于萬有,正如《北溪字義》所云:“老氏說無,要從無而生有”, “自無而入于有”。現代科學證明,天之氣候、地之生態變化,將影響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生存和發展。可以說整個生態環境,像水、空氣、草木、森林、沙漠、江河湖泊、氣候氣象等,這些好像是人類“身外之物”與人類無涉的東西,以及更有看不見的磁場、引力場和“暗物質”等,均可以看做是“無”。可是自然萬象、人類生存發展本生入這個“無”中,一刻也離不開這個“無”,正是這個“大無”孕育產生了“萬有”。自然萬象包括人類都生存于這個“無”中,都存在并發展于這個“無”的環境中。誠所謂“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

現在沙塵暴頻繁、持續高溫干旱、沙化擴展、江河斷流、湖泊干涸、北方冬無雪、春無雨以及南北氣候顛倒等反常現象,在近二十多年這么短的時間里形成如此反差、發生如此“劇變”,足可說明生態環境惡化之速,從而使在過去本不起眼的小草、綠葉成為現在全世界渴求的東西而身價百倍。綠葉的功能遠非僅起光合作用,還有調節人類精神、撫慰人類心靈的作用。當人類到了刻意追尋綠色寄托情思,當現代科技、現代物質文明為解決人類生存發展而不得不求助于綠葉時,也就足以證明在當今地球上綠色是多么彌足珍貴。從人類寄情于綠葉背后的心理深處,人們感悟到,綠葉才是生命之源,人類生存發展之基,萬象生機之本,人類衣食父母,如同一部“大含細入”的自然生命史籍。

對綠色價值的理解莫過于非洲國家利比亞,據資料介紹,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國旗、樓房百葉窗、大門、鐵絲網、報紙通欄標題和街上標語,連樓房的走廊和居住的帳篷都是綠色的,利比亞人生活在沙漠之中,植被貧乏,他們之所以酷愛綠色,是因為綠色代表生命。

西晉潘岳《西征賦》中說:“廖廓恍惚,化一氣而甄三才,此三才者,天地人道。”在對綠葉、綠色和生態危機的思考中,才深深意識到人與自然不是“自然而然”的關系,好像突然從以前那種“無窮無盡”的抽象觀念中一下跌落到“有限”的可具體量化概念上。從對人與自然的宏觀感覺,到對人和自然的整個生態系統是相互依存發展機制的探究,不僅有一種“當時若不登樓望,誰信東流海樣深”的感覺,而且產生一種強烈的憂患危機意識。

地球,人類共同之家園;生態環境,人類生存發展之空間,現在竟疲敝到如此程度,不能不說這是整個人類的“迷惘”與“迷失”,這比生態危機本身更加危險,現代人類應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真正覺醒。人類從地球上誕生以來,第一次遇到“生態危機”、“地球危機”、“人口危機”等這類大問題,這也迫使人類第一次對以往在人類與自然關系上存在的“神學”或樸素的純哲學抽象的宏觀詮釋進行反省,進行正本清源,“探之茫茫,索之冥冥”,重新廓清人類生存發展的大源、大本、大道。

人類在不斷拓荒中撩去自然浪漫的面紗,從而不斷逼近自然嚴酷現實中積累起來的理性思維,大大擴寬了人類的視野,甚至已洞察到離人類遙遠的太空領域和能預卜人類未來命運。但現實的生態危機又迫使人類把那歷史眼光和獵奇未知的天性,收回到具體的即時時空中來,甚至需要回到人類初始認識的起點,重新梳理和拾擷人類以往在歷史長河中遺留下的思想珍寶,并把它們銜接起來,進行微觀、內在和具體而科學的考察。

如果說過去人類關注的是形式,那么今天要揭示的是機制。在社會世俗生活中,西方有“沒有免費的午餐”的格言,中國有“天上不會掉餡餅”的俗諺,而今天已把這種人類社會微觀生活經驗上升到人與自然關系的宏觀層面上。這給人類一個重要啟示,人類雖然依賴于自然的恩賜,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并不是純“寄生”的關系,而是包括“能量互換”這一普遍規律。人類對自然的關系,不是純征服的關系,而是尊重自然生態發展規律和保護、改善自然生態的關系。現代人類對這種關系的“解剖”,表明人類對自然的田園牧歌式的童話般的理想,已被危機四伏的生態環境和日益逼仄的生存空間所打破。由此,歷來屬于圣賢哲人遠慮和探討的話題,已變為被廣大普通百姓直接體察、關注和參與并加以討論的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也是人類認識的巨大進步,從而印證了一切被當時視為與現實生活遙遠而不為人們關注的“杞人之憂”,最終會變成常識而為人所接受。實際上,通過對人與自然這一關系歷久彌新的認識,必然深化人類的宇宙觀,使樸素的唯物辯證法從社會生活領域上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關系層面和預見未來上,同時,也深化對西方“人類博愛”和東方深厚的生態倫理文化的認識。經一次危機,人類就提高一次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增強一次解決危機的能力,把自然倫理思想擴充一次,把人類“自由”天性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軌道上推進一步。人類生存發展史證明,“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自然生態觀是有科學內涵的。天地自然生態環境可以影響人類生存發展和心理活動,如《詩》曰:“正月繁霜,我心憂傷;天之與人,有以相通也”。人類活動也能影響自然環境的好壞,如今地球變暖、高溫干旱、沙漠化、物種滅絕、颶風增多,無不與人的活動有關。正如漢朝董仲舒所言“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蘇軾《代張方平諫用兵書》說:“凡舉大事,必順天心。”“天心向背之跡,見于災祥豐歉之間。”

基于以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懵懂認識,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出以下觀點:

第一,通過描述人口、生態和資源的嚴峻現狀和揭示生態環境的優劣對人類生存發展、人類文明興衰、民族存亡和國家貧富強弱、實力大小以及現實競爭力的重大影響,以喚醒和增強人類對生態環境的憂患危機意識,認識人類目前生存發展的環境條件,以提高環保意識。唐朝劉禹錫曾提出的“天人交相勝”的著名觀點,給予了我們有益的啟示,他認為人與自然界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作用。認為自然界的職能在于“生萬物”,人類社會的職能在于“治萬物”。自然界的規律是弱肉強食的生存競爭,人類社會的規律是由禮法制度所規定的是非來維持社會秩序(把此用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就是科學發展,科學規劃),所以“天人不相預”,但又相互作用,天人之間能“交互勝,還相用。”將此觀點進行新的詮釋,那就是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利于人類社會和諧發展;反過來人類社會要想可持續發展得好,走得遠,就要自覺地堅持科學發展觀,保護好生態環境。

第二,通過對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及意義的闡述,昭示出:人與自然資源環境相協調,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因為無論人類創造力多么巨大,科技多么發達,但改變不了人類對自然的依賴關系,人類必須在“天地人”三者關系中正確定位。自然界雖然造化無窮,但有其內在機制,其再生能力和承載力是有限的,其生態功能是有條件的,人類應意識到自然界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生活在一個有限的世界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人類和一切生命的共同基礎,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虐待地球就是挖自己的墻腳,應樹立一切都是有限的觀念,愛惜、體恤、善待和涵養自然。它如同一臺機器,功率是一定的;它如同一頭老黃牛,也需要歇息和吃草;生活在“地球村”,就像家庭過日子一樣,“細水”才能“長流”,揮霍浪費必然破家;“人定勝天”是用在改造改善自然環境上,而不能用在破壞地球這個“天”后還有天外之天的自然放任基礎上;人類生存,社會發展,一切都離不開自然環境條件,一切都受自然規律支配。迄今為止,“哈勃”望遠鏡已能遠眺宇宙,至今還沒發現地球外有其他生命現象。其他星球所以沒有人,沒有生命,是因為沒有地球這個自然生態環境條件;而地球有生命、有人類,是因為有適合生命存在的自然環境條件。沒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就沒有生命,更不用說人類了,這是核心問題。民以食為天,生態環境也是農業乃至一切社會發展的基礎。

第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對策。一是控制人口。生態危機和科技發展,使人類第一次改變了人口觀念。人口多寡不再是決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盛衰強弱、實力大小的關鍵因素,而人口質量、富裕程度和科技水平、生態環境優劣才是決定因素。二是退耕還林、還草,廣植草木,成為人類解危濟難的“救賑”之物,使人類從幾千年的亂砍濫伐中認識到它的生命價值,在可上天入地如此倡明的科技時代,人類對這卑微之物投以深深的一瞥而刮目相看。三是自然生態環境狀況以及諸如種樹種草這樣看似“原始”的勞動,被賦予經濟、政治和社會意義。四是強化環保意識,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如務農、建設、旅游和教育等,都應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置于心中。五是樹立生態保護和建設是重中之重的觀念。要用我們已牢固形成的“凡事抓主要矛盾”的哲學觀點和“抓大事”的傳統工作方法來抓環保,要用我們一貫重視“凡事抓根本”的戰略思維來抓生態建設,要以唯物辯證法的態度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決心來建設生態環境,要認識生態環境又是經濟建設的基礎條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生態建設又是經濟建設中的根本。在這方面黨中央國務院已制定了許多有力政策,采取了許多果斷措施,建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機制,已取得明顯成效。六是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人口與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防止“愈發展愈開發,愈開發愈窮,愈窮愈開發”的惡性循環。七是樹立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觀念。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儲備后續生產力。八是樹立生態經濟學觀念。英國經濟學家沃夫德曾尖銳地指出:一個國家如果只有物質資本增加而環境資本減少,總體資本就可能是零甚至是負值,發展就是不可持續的。不可持續就是“竭澤而漁”, “殺雞取卵”,是破壞生產力,不是發展生產力。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進生產力,就要保護、改善和建設生態環境。

第四,大自然并不吝嗇。只要把人類之愛、社會倫理延及到自然界,作出奉獻,付諸行動,大自然的回報是豐厚的,可以說“立竿見影”。這種典型事例很多很多,人類是有希望拯救自己的。

第五,隨著人口、消費和經濟增長,水資源的消耗也急劇增長,與此同時,水污染和干旱天氣卻又在不斷增多,在這種情況下,水的資源化利用就成為必要,即使“洪水”也有了以往不同尋常的價值。

第六,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形象思維更可說明抽象道理,《淮南子·要略》中說:“物之可以喻義形象者,乃以穿通窘滯,決瀆壅塞,引人之意”, “乃以明物類之感”, “所以令人遠觀博見者也”, “足以觀終始矣”, “洞造化之母也”, “言天地而不引譬援類,則不知精微。”

所以,本書多是對生態環境的遐思、聯想、泛論,從對生態環境變化的親身感受中抒發一些芻蕘之議。多以吾見吾聞,吾學吾知,祇遹先志,廣泛摭裒,不厭脞論,綴字屬篇,以發芻見,以期諏議,希對紕繆不剴之處,予以剟定,修改指正。

王華雷

2013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雄县| 剑川县| 甘南县| 太原市| 分宜县| 驻马店市| 彰化市| 兰西县| 东至县| 咸丰县| 自贡市| 安泽县| 辉南县| 仙居县| 佳木斯市| 平和县| 临沭县| 新化县| 临高县| 静乐县| 肇州县| 凤城市| 启东市| 宁河县| 宾阳县| 开平市| 澜沧| 肥乡县| 板桥市| 砚山县| 商丘市| 姜堰市| 尼勒克县| 瑞丽市| 名山县| 珲春市| 璧山县| 闻喜县| 内乡县| 西昌市| 四子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