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帶狀皰疹(3)

馬齒解毒湯

(1)處方 馬齒莧、大青葉、紫草、敗醬草各15g,黃連、酸棗仁各10g,煅龍骨、煅牡蠣各30g。丘皰疹簇集者,加丹皮、生地;有大量血皰疹或數群成串小瘡堆集者,馬齒莧加量,并酌加金銀花、連翹、澤瀉;皰潰破且糜爛者,馬齒莧加量,并酌加龍膽草、木通、蒲公英、地?。粍⊥凑?,去酸棗仁,加延胡索,不效加罌粟殼;后遺疼痛者,單服全蝎粉2~3g,每日1~2次。本方有清熱解毒,斂瘡止痛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同時配合運用外治法敷患處:皰壁未破者,用黃連、黃芩、土大黃、黃柏、芙蓉葉、澤蘭葉各30g。共研末,麻油500ml加溫,加入黃蠟125g溶化制成膏藥。潰破滲出或糜爛者,用地榆、馬齒莧各30g,水煎取液濕敷。

血府逐瘀湯

(1)處方 當歸15g,赤芍、生地、枳殼、延胡索各12g,桃仁、紅花、川芎、柴胡各10g,丹參30g,甘草3g。氣滯者,加川楝子、郁金、香附;血熱者,加丹皮、山梔、黃芩等;氣虛者,加黨參、白術、黃芪;痛甚者,加烏梢蛇、全蝎。本方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馬齒莧合劑

(1)處方 馬齒莧60g,大青葉、蒲公英、柴胡各30g,牛蒡子15g,絲瓜絡10g。肝膽火旺,皮損為紅粟狀者,加龍膽草12g,澤瀉10g;脾胃濕熱,瘡破流液者,加黃連、升麻各3g;眼結膜和角膜有病變者,加木賊草、谷精草各12g;虹膜睫狀體炎者,加青葙子、密蒙花各12g;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15g。本方有瀉火解毒,清熱利濕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另可外用青黛粉20g,雄黃粉15g,芒硝粉10g,以絲瓜汁調成糊狀外涂皮損處。

五味消毒飲

(1)處方 金銀花、當歸、赤芍、生地各15g,野菊花、川芎各10g,蒲公英、地丁、紫背天葵各12g。熱毒重者,加連翹、板藍根各15g;口苦、尿赤者,加龍膽草6g,炒梔子10g;便秘者,加熟大黃6g;皰疹生于腹部及下肢者,加炒黃柏、牛膝各10g;結痂而癢痛纏綿者,加大生地量為20g,土茯苓25g。本方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活血涼血,化瘀通絡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解毒利濕飲

(1)處方 川黃連5~10g,炒黃柏12g,白鮮皮20g,萆薢15g,炒乳香、炒沒藥、生甘草各10g,魚腥草30g,地丁8g。熱重于濕者,加金銀花、連翹、炒黃芩各10g;濕重于熱者,加木通10g,炒薏苡仁30g;濕熱并重者,加車前子(包煎)25g,木通10g,滑石(包煎)20g;氣滯血瘀者,加青皮20g,桃仁(研沖)15g,紅花6g。本方有解毒利濕,活血通絡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同時外用藥,以上方研細末,將菜油煎熱,再入藥末,調成糊狀,冷后備用,每日擦患處3~5次。水皰消退后,若有色素沉著明顯者,用消斑酊劑(紅花、土茯苓各等份,用75%的乙醇浸泡24小時后備用)外擦。

加味三豆飲

(1)處方 赤小豆30g,綠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g,生甘草、澤瀉各10g。皰疹大,漿液混濁者,加滑石15g,車前子(包煎)10g;若皰疹根周皮膚紅腫、痛甚者,加白木通10g。本方有清熱解毒,利濕退疹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忌食生冷、油膩、葷腥之品。若皰疹大,可用消毒的注射針頭或三棱針將皰疹輕輕挑破,使漿液流出,以減輕脹痛。

解毒止痛靈

(1)處方 黃芩10g,連翹、僵蠶各20g,板藍根、延胡索各25g,柴胡、香附、川楝子、薄荷、陳皮、甘草各15g。本方有清熱解毒,疏肝通絡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6日為1個療程。同時配合外涂2%甲紫。

皰疹止痛靈

(1)處方 延胡索、丁香、王不留行、大青葉、梔子、黃芩、柴胡、車前子、當歸各15g,磁石、板藍根各50g,郁金25g,龍膽草、生地各20g,澤瀉、木通、甘草各10g。病在頭頸部、面部者,加菊花;病在下肢者,加牛膝;并感染者,加金銀花、蒲公英。本方有清熱解毒,散郁止痛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四)中藥外治方

雄黃洗劑

(1)處方 雄黃、明礬各20g,大黃、黃柏、側柏葉各30g,冰片5g。

(2)方法 上方除雄黃、冰片外,將其余藥物加溫水浸泡20分鐘,然后文火煎30分鐘,煎至300ml左右濾出,加入雄黃、冰片粉末,充分混勻后,以不燙手為度,用紗布或脫脂棉蘸藥液洗患處,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藥液洗后保留,下次加溫再用。

解毒洗劑

(1)處方 馬齒莧、透骨草、蛇床子、苦參各20g,黃柏、威靈仙各15g,荊芥、防風、川椒、艾葉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藥加水1000ml,煎煮取汁300ml,趁溫濕敷或冷濕敷于患處。每日2~3次,每次30分鐘。

半夏合劑

(1)處方 生半夏9g,生南星、半邊蓮、白芷各12g,雄黃6g,冰片3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成細末,裝瓶備用。若患處未見潰破流水者,可取藥末適量,用白酒調成糊狀涂于患處;若見破潰者,可用菜油調涂。每天上藥3~4次,一般1天即可見效。

雄礬蜈蚣散

(1)處方 雄黃10g,明礬5g,蜈蚣1條。

(2)方法 將3味藥共研細末,用凡士林或香油調成糊狀藥膏外涂患處,每日1~2次。

馬王冰寒散

(1)處方 生馬錢子、王不留行各15g,冰片5g,寒水石30g,雄黃、明礬各25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治療時用濃茶水調成稀糊狀,涂于患處,每日2次。要現用現調,不可將藥末全部調成糊狀放置,以免凝結失效。

三黃二香散

(1)處方 生大黃、川黃柏、川黃連各30g,制乳香、制沒藥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瓶裝備用。用時以細茶葉適量泡濃汁調藥末成糊狀,外敷患處,干則易之。

豆根皰疹散

(1)處方 山豆根50g,黃連(焙黃)、青黛、爐甘石(火煅)各30g,雄黃、密陀僧各20g,朱砂、輕粉、蟾酥、冰片各10g。

(2)方法 將上藥分別研成極細末,然后混合和勻過100目篩,經高壓消毒后儲瓶備用。用時,局部先用3%碘酊消毒,以三棱針刺破水皰后,取蓖麻油調散呈糊狀,涂搽患處,每天3~5次,7天為1個療程,必要時包扎。

大黃五倍膏

(1)處方 生大黃、黃柏各2份,五倍子、芒硝各1份。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過120目篩,加凡士林配成30%的軟膏備用。用時,常規消毒皮損部位,按皮損面積大小將藥膏平攤于紗布或麻紙上約0.2cm厚,貼敷患處,用膠布或繃帶固定,隔日換藥1次。

特效蛇丹膏

(1)處方 黃連30g,蚤休50g,明雄黃60g,琥珀、明礬各90g,蜈蚣20g。

(2)方法 先將蜈蚣放入烘箱內燒黃,然后分別取上藥研細粉,經100目篩選過,混勻裝瓶備用。取藥粉適量,用麻油調成糊狀,即成膏。使用時先在皮損處以生理鹽水清洗局部,并用滅菌棉球揩干,然后將本膏涂布在滅菌紗布上敷貼患處,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三生草麥膏

(1)處方 生半夏、五倍子、生黃柏、伸筋草、麥粉各等份。

(2)方法 先以麥粉炒五倍子至熟,與黃柏、半夏、伸筋草碾為細末過篩成粉備用。用時加入陳醋攪拌為糊狀,文火煎至外觀呈棕黑色,約七八成熟即可裝瓶備用,宜當日配制為佳。紗布放入1%的腐殖酸水溶液中浸濕,做成腐殖酸敷料備用。用時視皮損情況不同確定,不全性帶狀皰疹一般只需在局部常規消毒后,單純涂敷本膏;其他型尚需先清除膿液痂皮,再依次敷用腐殖酸敷料和本膏,忌與其他藥膏同時涂敷。因藥膏內水分易于蒸發,一般需每日換藥1次。敷貼時按皮損面積大小,將本膏平涂于經消毒過的白麻紙上,一般厚約0.5~1cm,然后貼于患處,固定即可。

四黃當歸膏

(1)處方 黃連、黃柏、片姜黃各9g,生干地黃30g,當歸尾15g,香油360g。

(2)方法 用香油將藥物煎枯,去渣,下黃臘120g,熔化后過濾,傾入干凈容器內備用。用時取藥膏20g加青黛粉適量攪勻后外敷患處。每日2~3次。

二黃柏枝膏

(1)處方 雄黃、大黃各15g,柏樹枝50g,冰片3g,麻油適量。

(2)方法 將柏樹枝燒灰,與雄黃、大黃共研極細末,麻油放在勺中加熱,沸后倒入藥末,涼后入冰片攪拌成糊狀。用藥膏均勻地涂敷于患處,外用敷料包扎,每日早晚各1次。

清熱解毒液

(1)處方 七葉一枝花30g,金銀花10g,蛇床子90g,白鮮皮、兒茶、半邊蓮各60g。

(2)方法 將以上方藥浸入75%乙醇100ml中,浸泡1周后,去渣過濾裝瓶備用。用時取藥液用消毒紗布擦洗患處,每日4~5次。

紫黃皰疹液

(1)處方 取紫草∶大黃∶75%乙醇為1∶5∶50。

(2)方法 將以上方藥置杯中,放置72小時后制取棕黃色浸出液備用。用時以棉簽將制取液涂在皰疹表面,每日5~6次。

復方蜈蚣油

(1)處方 蜈蚣10條(切碎曬干),明雄、白芷、甘草各9g,香油60g。

(2)方法 前4味藥共為細末,用香油浸一宿后外用。治療時以藥棉蘸藥油外涂患處。

復方冰烏油

(1)處方 冰片5g,雄黃、朱砂、白礬各8g,川烏、草烏、細辛、白芷各7g。

(2)方法 將上方藥研末混勻后加麻油適量和二甲基亞砜3ml調呈稀糊狀,涂于皮損及疼痛區域,然后用薄層紗布覆蓋,嚴禁入口。每日2~3次。

上海民間方

(1)處方 杠板歸、四季青、虎杖各15g,穿心蓮9g。

(2)方法 將上藥共研細末,用麻油調成稀糊,外涂患處。

山西民間方

(1)處方 油菜葉(鮮葉)60g,白礬9g。

(2)方法 先將上藥共搗如泥,待患處用75%乙醇消毒,并用消毒針點刺出血后,再外敷藥泥。

湖南民間方

(1)處方 鮮夏枯草、毛芹菜各50g。

(2)方法 將上藥共搗爛,用布包好置米泔水中,1~2小時后取出擠汁,外涂于患處,每日3~5次。

陜西民間方

(1)處方 雄黃粉10g,獨頭大蒜2瓣。

(2)方法 將大蒜去皮后同雄黃共搗成稀糊,外涂患處。

北京民間方

(1)處方 鮮馬齒莧30g,冰片3g。

(2)方法 將馬齒莧搗爛,取汁,與冰片共調勻,外涂患處。

安徽民間方

(1)處方 鮮野桃樹葉60g,白礬3g。

(2)方法 將上藥共搗如泥狀,外敷患處。

湖北民間方

(1)處方 鮮野棉花嫩根25g,雄黃粉5g。

(2)方法 將上藥搗碎后,用開水浸泡取汁,外涂患處,每日3次。

云南民間方

(1)處方 鮮急性子、鮮七葉一枝花各20g,冰片5g,雄黃10g。

(2)方法 將前2味藥共搗如泥,后2味藥共研細粉,混合后,再加菜油適量,調勻,外敷患處。

河北民間方

(1)處方 青黛6g,雞蛋清50g。

(2)方法 將青黛研為細粉,與雞蛋清共調勻,外涂患處。

(五)針灸治療法

毫針法

(1)取穴 外感風熱型取風池、曲池、合谷、外關、陽陵泉、血海等穴;熱毒內蘊型取阿是穴、華佗夾脊穴,配曲池、外關、陽陵泉等穴;脾虛濕盛型取足三里、期門、淵液、豐隆、支溝、阿是穴等;氣滯血瘀型取章門、露風、支溝、陽陵泉等穴。

(2)操作 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快速針刺,外感風熱型、熱毒內蘊型用瀉法,脾虛濕盛型、氣滯血瘀型用平補平瀉法。

電針法

(1)取穴 局部阿是穴,遠端取雙側太沖、陽陵泉、內關。

(2)操作 局部皮膚常規消毒,用2寸毫針沿皰疹四周圍刺,針尖向病灶中心,每隔2~3cm平刺1針。針柄接G6805電針治療儀,隔數針通電1針,共4~6支,選疏密波,頻率為300次/分鐘,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火針法

(1)取穴 肺俞、肝俞、膽俞、脾俞,病變在腰以上者配支溝,病變在腰以下者配陽陵泉穴。

(2)操作 皮膚常規消毒后,用自控彈簧火針,通過自控升降器與彈簧的作用調節針刺深度至1~3mm。將針燒灼至針尖紅而亮時刺入穴位,快刺疾出。每3日針刺1次。

耳針法

(1)取穴 肝區、神門、內分泌、交感。

(2)操作 耳郭區嚴格消毒后,用0.5寸毫針以快速無痛進針法刺入耳穴,行強刺激手法,留針20分鐘,每日1次?;蛴猛醪涣粜凶讯ㄙN壓,每3~5天交換1次,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5~6次,每次5分鐘。

皮膚針法

(1)定位 取發病部位的一側,沿著神經分布,由背部脊柱旁始至前正中線止(不論有無疼痛及皰疹)。

(2)操作 常規消毒后,用皮膚針由后往前依次叩刺,已產生疼痛及皰疹處重叩,以皮膚微出血為度。叩刺區加拔火罐。每天1次。

三棱針法

(1)取穴 病變局部阿是穴。

(2)操作 患處皮膚嚴格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皰疹患處起止部位,擠出污血數滴,繼而圍刺患處四周,再點刺皰疹局部患處,擠出污血后用乙醇棉球消毒,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穴位注射法

(1)取穴 肝膽濕熱型患者取肝俞、膽俞、太沖等穴;疹分布在第1~3胸椎取大杼、風門、肺俞穴;在大腿外側者取環跳、足三里等穴;在三叉神經第1和第2支所屬范圍者,分別取攢竹和四白穴。

(2)操作 局部常規消毒后,取醋酸潑尼松1ml,2%普魯卡因4~6ml,充分搖勻,行穴位注射封閉,每日1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城县| 吉林省| 霍城县| 托克逊县| 吉隆县| 丹东市| 夏邑县| 万州区| 科尔| 丰城市| 大足县| 剑阁县| 元朗区| 永定县| 沅陵县| 博白县| 农安县| SHOW| 阿尔山市| 临城县| 五台县| 陈巴尔虎旗| 石楼县| 美姑县| 海安县| 峨眉山市| 南昌县| 英吉沙县| 乌鲁木齐市| 紫阳县| 阿鲁科尔沁旗| 裕民县| 中超| 沁源县| 蕲春县| 白水县| 黔西县| 全南县| 渝北区| 巩义市| 朔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