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臁瘡(2)

  • 皮膚病中醫經驗集成
  • 徐三文 梁延平 唐島主編
  • 4888字
  • 2016-10-10 16:53:00

(3)恢復期以益氣養陰活血為法則 此期患者創面肉芽新鮮紅活,膿水較稠,疼痛好轉,或從四周收縮,周圍出現白色上皮,創面逐漸收縮,或中間出現點狀上皮,逐漸擴大,匯合成片,或整片結痂,痂下愈合,口干,便秘,舌紅,食欲缺乏,脈象細數等。此時濕邪已漸去,陰液虧耗,以病后氣虛,陰陽失調,脈絡瘀阻為主要病機,證屬氣陰兩虛,脈絡瘀阻型。治以益氣扶正,和營活血。以益氣養陰活血之劑,疏利阻滯,濡養瘡口,方用補陽還五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偏于陰虛者加龜板、鱉甲;偏于陽虛者加狗脊、巴戟天、蠶繭。創面可外用白糖、蛋黃油、蜂蜜等,再外敷生肌橡皮膏。如創面表淺,可外敷地榆油,促進創面結痂,結痂后繼續地榆油紗條,直至創面痂下愈合,結痂脫落。

楊文水診治經驗

(1)內服方藥 ①化瘀解毒湯藥用金銀花、生黃芪各60g,玄參、當歸各30g,桃仁、丹參、甘草各15g,牛膝、紅花各10g。若濕盛者酌加車前子、澤瀉、茯苓;局部痛甚者酌加乳香、沒藥、罌粟殼;毒熱盛者酌加連翹、山梔子、黃連、黃芩;失眠多夢者加炒棗仁、合歡花、遠志;中氣虛者加人參、白術。②消核丸藥用斑蝥3g,炮山甲6g,粳米、朱砂各適量。先將斑蝥、炮山甲研為細末,用粳米汁和勻為丸,朱砂為衣,每丸重0.09g,每料藥合成100丸。成人每次口服1丸,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服藥期間忌飲茶。如服藥后出現頭暈,耳鳴,小便困難等反應時,應減量或停藥。小兒、孕婦忌服。

(2)外用方藥 ①熏洗方藥用川椒、艾葉、威靈仙、大黃、黃連、赤芍各15g,荊芥、防風、紅花、當歸、透骨草各10g,芒硝20g。每日1劑,熏洗患處2次,每次30分鐘。②潰瘍軟膏藥用金銀花、白蠟、丹參、甘草各50g,乳香、沒藥、血竭(另研)各30g,象皮25g,蜈蚣30條,冰片(另研)20g,全蝎50條,香油1000g。上藥除血竭、冰片、白蠟外,余均入油內浸泡3天,然后用慢火熬至藥枯黑浮起為度,以紗布濾過藥渣后,再將藥油煮沸,下血竭末熬沸,再下白蠟后離火,待稍溫則將冰片末傾入油中攪勻,候冷待用。③濕疹散藥用煅石膏15g,氧化鋅3g,寒水石9g。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

(3)治療方法 先用消毒棉球蘸凈潰瘍面上的膿性分泌物,然后囑患者將煮熱的熏洗藥液傾入干凈的瓷盆中,將患處置于盆上,用干凈的毛巾覆蓋,使熱氣熏蒸患處,待藥液溫度適宜后即蘸洗瘡面及周圍,洗畢以消毒紗布拭干潰瘍面,視瘡面大小,將潰瘍軟膏均勻涂于消毒紗布上,厚2~3mm,敷貼于患處。膿腐較多者可1~2天換藥1次;腐肉漸脫,肉芽漸轉紅活,膿性分泌物減少者可3~5天換藥1次。3個月為1個療程。下肢潰瘍常因膿液的侵蝕,使瘡面周圍出現濕疹滲液、紅腫糜爛,此時,可用干棉球拭凈滲液,用熏洗藥液洗后,以濕疹散均勻撒于瘡口周圍潰瘍面,上敷貼潰瘍軟膏。伴有下肢靜脈曲張者,可采用寬繃帶沿向心方向纏縛整個小腿,注意松緊適度,切忌上緊下松。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均常規服用消核丸及化瘀解毒湯。

陳興之診治經驗

(1)清熱利濕,驅邪通絡 徐靈胎云:“諸痛癢瘡,皆屬于火。”下肢慢性潰瘍屬于外癥,自然也屬于火癥,由熱毒所致。但慢性潰瘍有其特殊性,這便是熱邪下迫,遇濕邪合而聚阻于下焦。濕為陰邪,其性濁滯,阻礙氣機,致使熱毒更加結郁,纏綿不清。又濕邪有內外之分,下肢慢性潰瘍之濕屬內濕,多因脾失健運,水濕停聚。濕有阻滯上焦、中焦、下焦之分,下肢慢性潰瘍便是濕阻下焦,故多發病于下肢。就癥狀而言,下肢慢性潰瘍既有熱癥之特點,也有濕癥之特征。如瘡邊皮色暗紅,瘡面伴有腐肉,流溢出灰黑或帶綠色穢臭膿水,甚有痛感。伴有濕疹,瘙癢無度。小便不利,苔膩脈緩。下肢慢性潰瘍多屬濕熱合邪之癥,治當清熱利濕。而熱因腎火旺盛,濕因肝脾失調,且肝腎系于下焦,故清熱利濕當注重用清肝腎、燥脾濕之藥物。

(2)養陰益血,祛腐生肌 徐靈胎云:“膿流肉腐,皆傷于陰。”下肢潰瘍患者,病程一般較長,短者年余,長者十余年,甚者幾十年。陳老根據徐氏真言,以為久病必傷陰。臨床所見,有些長期不愈,癥情嚴重者,瘡口糜爛,膿液腥臭,穢水淋漓,疼痛難忍,晝夜難眠,出現口干,便秘,舌紅,食欲缺乏,脈象細數等陰虛火旺癥狀。如此必大傷人體陰液,影響瘡口愈合。故陳老在治療過程中,在注重清熱利濕的同時,還十分注重養陰。通過滋養陰液,使內熱得消,脾胃得健,患者祛腐生肌之能力得以加強,亦即扶正之功得以加強。

對于治療下肢慢性潰瘍,其扶正作用之另一方面,即為益血活血,因濕邪膩滯,氣血不暢,阻礙生機,須以益血活血之劑疏利阻滯,濡養瘡口,對有靜脈曲張者,更應如此。

根據“清熱利濕,活血通絡,養陰益血,祛腐生肌”的治則,經過總結與篩選,陳老之內服方以五味消毒飲和四妙丸加減。五味消毒飲主清熱解毒,四妙丸主清熱利濕,而養陰益血視需要隨癥出入,于方中加減。陳老使用養陰藥視傷陰程度而定,對長期不愈者,膿流肉腐盛者,一般要加重分量。常喜用何首烏、黃精、玉竹等味。益血活血藥多選用牛膝、丹參、當歸、桃仁等。

(三)內服效驗方

臁瘡飲

(1)處方 黃芪50g,當歸、桃仁各20g,人參9g,白術、赤芍、白芍、連翹、金銀花、白芷各10g,茯苓、川牛膝、蒲公英、地龍各15g,紅花12g,柴胡、甘草各6g,全蝎5g,皂刺18g。本方有清熱化腐,托里生肌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另用芝麻搗為糊狀,爐甘石碾細末,以3∶1制成散劑,外敷臁瘡上,每日換藥1次。

五色湯

(1)處方 茯苓、薏苡仁、黃芪、烏桕根各9g,黃柏、荊芥、紅花、白礬各3g。本方有益氣祛濕,解毒消癰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時配合外用大楓膏:大楓子100個,枯礬1.5g,川椒末、輕粉各3g。用真柏油調搽。

防苓湯

(1)處方 土茯苓120g,茯苓、防己、防風各60g,木瓜、黃芪、當歸各30g,羊蹄(后蹄)1只,魚腥草500g。本方有益氣和血,解毒祛瘀之功。

(2)方法 煮羊蹄、魚腥草,濾湯煎藥,去渣內服。另外煎魚腥草湯洗去瘀,后用桑白皮、樗白皮共搗成餅,麻油和敷。

五皮丹參湯

(1)處方 丹皮、黃柏皮各10~15g,大腹皮、茯苓皮、蒼術各10~20g,白鮮皮、丹參各10~30g,桃仁8~15g,紅花10~12g,路路通15~30g。熱毒重者,加金銀花、連翹;濕盛者,酌加滑石、土茯苓、車前子、威靈仙、木瓜;氣虛者,加太子參、山藥;血虛者,加當歸、雞血藤;腎虧者,加干地黃、懷牛膝、鹿角膠、附片。本方有清熱利濕,活血散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同時配合黃柏、苦參等量煎水外洗。

當歸黃芪湯

(1)處方 當歸、防己各15g,黃芪、丹參各20g,赤芍10g,紅棗10枚,土茯苓30g,炙甘草6g。兼陽虛者,加附子、肉桂。本方有溫經益氣,活血利濕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健脾潤膚湯

(1)處方 黨參、茯苓各15g,蒼術10g,白術、當歸、生地、赤芍、白芍各12g,丹參20g,雞血藤30g,陳皮6g。下肢腫甚者,加黃芪;瘡周色淡、肉芽灰暗者,加附子、肉桂;腎虛者,加鹿角霜。本方有健脾益氣,養血活血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

通絡解毒湯

(1)處方 金銀花、蒲公英、當歸、赤芍、川牛膝、生地黃、紫花地丁、丹參各30g,紅花、川芎各15g,木通、通草各12g,絲瓜絡20g。濕盛者,加薏苡仁、蒼術各10g;寒重者,加桂枝12g;腎虛者,加川斷、杜仲各15g。本方有清熱利濕,通絡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同時配合外用三七膏(紅升丹、乳香、血竭各9g,煅石膏24g。共研極細末,加70%凡士林制成軟膏)及復方黃柏液(金銀花、蒲公英、黃柏、連翹各適量,水煎外洗)。

健脾除濕湯

(1)處方 生薏米、生扁豆、山藥各15~30g,芡實、枳殼、萆薢、黃柏、白術、茯苓、大豆黃卷各9~15g。本方有健脾,除濕,利水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內服。

清解散瘀湯

(1)處方 野菊花15g,千里光20g,金銀花、蒼術、黃柏、刺蒺藜各12g,蜈蚣2條,苦參、當歸、白芍各10g,水蛭6g,牛膝9g。本方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和營化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內服。

黃芪內托湯

(1)處方 黃芪、黨參、當歸各15g,川芎、白芷、金銀花、防風各10g,黃連、桔梗各9g,廣木香、甘草各6g。氣虛重者,加重黃芪、黨參用量;血瘀重者,加重當歸、川芎、丹參用量;濕熱重者,去黃芪,加蒼術、白術、黃柏、牛膝;周圍皮膚癢甚者,加荊芥。本方有益氣排膿,解毒生肌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同時配合糖、蜜、胰島素處理瘡面。

當歸拈痛湯

(1)處方 當歸20g,茵陳、葛根各30g,黃柏、苦參、連翹、豬苓各12g,炒蒼術、防風、羌活、知母各10g,木瓜25g,升麻3g。兼氣虛者,加黃芪15g,黨參12g;腎虧者,加熟地、山萸肉各12g;筋骨萎軟者,加懷牛膝12g。本方有清熱利濕,活血通絡,逐瘀消瘡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扶正通脈湯

(1)處方 黃芪、丹參各15g,黨參、茯苓、當歸各12g,白術、赤芍、川牛膝、紅藤各10g,虎杖9g,甘草6g。瘡面滲出較多者,加蒼術、車前子、澤瀉各10g;瘡面污穢暗滯者,加地龍6g,路路通10g;瘡面周圍皮膚肥厚、色素沉著明顯者,加三棱、莪術各9g,炮山甲6g;瘡面周圍皮膚潮紅者,加金銀花藤、薏苡仁各10g。本方有益氣活血,解毒通絡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時配合外治:用丁桂散作摻藥,均勻撒在瘡面上,蓋黃連膏,每日1換;腐盡肌生,瘡面紅活者,改用Ⅱ號紗條或黃連膏摻冰石散換藥,每日1換或隔日1換。

四妙勇安湯

(1)處方 金銀花、蒲公英、益母草各30g,當歸、玄參、川牛膝各18g,連翹10g,紫花地丁12g,野菊花、川芎各15g,丹參20g,全蝎6g,蜈蚣2條。本方有清熱利濕解毒,活血化瘀通絡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清水煎2次,上午、下午分服。3煎外洗患部,每次30分鐘,每日外洗2~4次。外洗后用貝復濟藥液噴于創面,采用暴露療法。

益腎化瘀湯

(1)處方 生黃芪20g,丹參、知母、黃柏、丹皮、澤瀉各6g,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白花蛇舌草、懷牛膝、制乳香、制沒藥各10g。熱甚者,加金銀花10g,龍膽草6g;濕甚者,加蒼術、生薏苡仁各10g;膿水淋漓者,加黨參20g,當歸10g;流水腥臭者,加土茯苓、大貝母各10g;膚色紫暗者,加紅花、桃仁各6g。本方有補益脾腎,活血化瘀,解毒通絡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連服7劑為1個療程。同時配合外治法:先用生理鹽水或1%新潔而滅按外科常規消毒法,清洗瘡口,拭凈滋水并用燈照或艾薰局部,有溫熱感(切忌燙傷皮膚),然后根據滋水多少分別摻上少許生肌拔毒散、珍珠粉、潰瘍散(青黛、輕粉、冰片、烏賊骨、白及、爐甘石等)等藥末,然后用氟輕松軟膏、綠藥膏、三黃珍珠膏等攤敷于消毒敷料上,覆蓋于潰瘍面,用繃帶自下而上纏繞于小腿脛,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益氣解毒湯

(1)處方 生黃芪、蒲公英各30g,川黃柏、懷牛膝、金銀花各15g。本方有補益氣血,清熱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20天為1個療程。同時配合外用黃藥膏:煅蛤殼粉1000g,大黃粉120g,炮象皮60g,冰片20g。臨用時以生桐油適量調制。注意蛤殼務必煅透后久貯6個月以上,且研為極細末入藥。治療時將瘡面用過氧化氫或生理鹽水洗凈,將黃藥膏調敷于患處,干凈紗布包扎,隔日換藥1次。

萆薢滲濕湯

(1)處方 萆薢、澤瀉各12g,黃柏9g,丹皮、滑石各15g,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30g。局部紅腫焮熱者,加金銀花30g,地丁15g,白花蛇舌草可加至60g;早消暮腫,屬氣虛者,加黃芪15g,黨參12g;局部浸淫潰爛者,加苦參30g,白芷12g;烏黑不痛者,加肉桂9g,女貞子15g。本方有清熱利濕,活血祛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根據瘡面情況,外用藥可酌選九龍丹或九龍合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普湖县| 丰城市| 汝南县| 重庆市| 沂南县| 东港市| 繁峙县| 盘山县| 会泽县| 赤壁市| 祁连县| 枣强县| 萝北县| 锦州市| 灌阳县| 洛南县| 江安县| 确山县| 东丽区| 荃湾区| 新乐市| 绵竹市| 县级市| 嘉善县| 舒城县| 彩票| 柳河县| 正阳县| 卢氏县| 长葛市| 思南县| 淳安县| 枣庄市| 平顶山市| 通道| 疏勒县| 从化市| 马边| 高台县| 阿克陶县| 广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