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臁瘡(3)

加味排膿湯

(1)處方 黃柏、牛膝、枳殼、當歸各15g,桔梗30g,貫眾、甘草各10g,赤芍20g。膿水淋漓清稀,肢體倦怠,屬久病氣虛者,加黃芪30g,黨參20g;瘡口周圍膚色紫暗,痛劇,屬氣滯血瘀者,加乳香、沒藥各15g;下肢重著,瘡口肉色灰白,屬脾虛濕盛者,加白術20g,茯苓15g;局部紅腫,瘡口浸淫瘙癢,屬濕熱者,加金銀花15g,苦參20g。本方有排膿消腫,清利濕毒,活血通絡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連翹解毒飲

(1)處方 木通、防風、羌活、連翹各3.6g,丁香、乳香、沉香、升麻、桑寄生各3g,大黃、黃芩各2.1g,甘草、木香各0.9g,麝香0.15g。本方有疏風解毒,清熱利濕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內服。

臁瘡分期方

(1)處方 急性期藥用金銀花、連翹、蒼術各25g,甘草、天花粉、黃柏、川牛膝、木瓜各20g,貝母、山梔子、地龍、乳香、檳榔、當歸、赤芍各15g,沒藥10g;慢性期藥用熟地、劉寄奴各25g,山藥、當歸、白芍、川牛膝、茯苓、川芎、白術各20g,生黃芪50g,黨參30g,澤瀉、炙甘草各15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天為1個療程。同時配合外治法:樟丹、冰片、松香各15g,龍骨、石膏各50g,珍珠5g,孩兒茶、血竭各25g,黃芩、葛根各30g。上藥共研細末,高溫滅菌。每次換藥前需清潔創面,外撒藥面適量,蓋上創面即可,4天換藥1次。

分濕內化丹

(1)處方 薏苡仁30g,金銀花27g,茯苓21g,生甘草、牛膝、萆薢、半夏各15g,肉桂1.5g。本方有清熱解毒,利濕通絡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內服。

(四)中藥外治方

三葉湯

(1)處方 茶葉、艾葉、女貞子葉、皂角針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藥加水250ml,煎至100~150ml,紗布過濾,取其煎液外洗或濕敷局部潰瘍面,每日3次。

濕敷液

(1)處方 莪術10g,硼酸25g,陳石灰64g。

(2)方法 先取莪術10g研粉后加水600ml煎煮去渣,濾汁460ml;然后取硼酸25g,陳石灰64g,分別加開水500ml熔化,各取澄清液20ml,與莪術煎汁混合裝入鹽水瓶,用高壓蒸汽消毒后備用。用時以滅菌紗布蘸藥貼敷瘡面,稍干后即用繃帶包扎,每日1次,20天為1個療程。

玉紅膏

(1)處方 紫草、象皮、乳香、合歡皮各60g,全當歸90g,生地120g,沒藥30g,甘草15g。

(2)方法 以上方藥用麻油750g,煎枯去渣,再入黃蠟120g,白蠟60g,血竭15g,共煎至滴水不化成膏。攤布及油紙上外敷患處。

生肌膏

(1)處方 制爐甘石50份,滴乳石、琥珀各30份,朱砂10份,滑石100份,冰片1份。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極細末,用凡士林適量,調煮油膏外敷,其中冰片可待用時摻撒在膏藥的表面。

萬靈膏

(1)處方 血余1握,香油1000g,鉛丹500g,乳香、沒藥各9g。

(2)方法 以上方藥中血余、香油同煎,柳條不住手攪,化盡,將鍋下地,入鉛丹放油內滾起,略扇幾下,緊攪不住手,滴水成珠為度。如不成珠,再于火上略煎,候成珠則止,又不可制過了。將乳沒入內攪勻,兒茶、血竭適量加入尤妙。治療時以藥膏紙攤貼患處。

神效膏

(1)處方 花椒49粒,槐枝(長3cm者)49節,黃占30g,輕粉0.6g,枯礬0.3g。

(2)方法 以香油60g,放銅勺內,用文武火熬,先下花椒,煎黑取起;次下槐枝,煎黑又取起;再次下黃占、輕粉、枯礬溶清,入綿紙浸油內,令透不可令焦,取起備用。用時先取槐枝、蔥、椒煎湯,洗瘡令透,拭干,乃將此膏紙貼上,外以單油紙蓋護,敷料包扎,每日換藥1次。

白玉膏

(1)處方 鉛粉、密陀僧、黃蠟各60g,乳香(去油)、沒藥(去油)、象皮、白蠟各15g,輕粉12g。

(2)方法 以上方藥除黃蠟、白蠟外,余俱另研細末,另取桐油500g,放鍋內熬滾去沫,入密陀僧末攪勻取起,入二蠟熔化攪勻,待油稍溫,方入余藥,攪200余遍,以大棉紙攤上陰干,隨瘡大小剪貼。待瘡中毒水流出,膏藥變黑,再換新者貼之。

翠玉膏

(1)處方 瀝青30g,黃蠟、銅綠各6g,沒藥、乳香各3g。

(2)方法 先研銅綠為末,入油調勻;再將黃蠟、瀝青火上熔開,次下油,調銅綠攪勻,將乳香、沒藥旋入攪勻;用河水200ml,將藥傾在內,用手扯拔勻,油紙裹,視瘡大小,分大小塊,捻成餅子。貼于瘡上,包扎,3日1換。

臁瘡膏

(1)處方 血竭面、紅粉各6g,乳香面15g,松香面24g,枯礬面、輕粉、官粉、樟丹各12g,銀朱3g,冰片2.4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用大麻油100g調膏。視瘡口大小,取適量攤于油紙上,用另一塊油紙以針刺孔蓋之,將有孔一面貼患處,敷料包扎,2日1換。

紫連膏

(1)處方 黃連10g,黃柏、大黃、紫草各15g,乳香、沒藥各9g,冰片3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過120目篩備用。取香油100ml,炸開后放入黃蠟15g,待冷卻至70℃左右,取上述混合藥粉30g加入油中攪勻冷卻收膏。常規消毒患處,取紫連膏涂于患處,外蓋紗布固定,每日換藥1~2次。

珍珠散

(1)處方 爐甘石(制凈)24g,珍珠(煅凈)3g,琥珀1.2g,鐘乳(甘草湯煮水飛凈)1.8g,朱砂(水飛凈)、象皮(焙干為末)各1.5g,麒麟竭0.6g。

(2)方法 以上方藥研極細末,再按每藥3g,加冰片0.6g,研勻和調。用時摻于創面,外蓋貼膏藥。

生肌散

(1)處方 乳香、沒藥、血竭、雄黃、蒲黃、梧桐子、赤石脂、白芷、樸硝、寒水石、密陀僧、龍骨、輕粉、花蕊石、炮山甲、螃蟹粉、硼砂、蟾酥各15g,朱砂、烏藥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治療時直接撒瘡面,或每張膏藥各放藥末0.5~2g貼傷處。

潰瘍散

(1)處方 大黃、黃柏、白及各50g,密陀僧、兒茶、沒藥各30g,青黛20g,輕粉10g,冰片5g。

(2)方法 將大黃、黃柏、白及焙黃研粉,余藥各研極細末,混合過120目篩,貯瓶高壓消毒。用時常規清潔創面,清除壞死組織,取上藥加2%甲紫適量,調為稠糊,外敷患處,敷料包扎,早晚各換藥1次,10天為1個療程。

鉛石散

(1)處方 鉛丹100g,制爐甘石200g,血竭30g。

(2)方法 以上諸藥共研細末,過100目篩,裝瓶高壓消毒備用。用時患處常規清洗,摻以鉛石散,敷料包扎,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

珠礬散

(1)處方 三七20g,枯礬、冰片、珍珠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藥按比例混勻,細研過200目篩,裝瓶備用。常規乙醇消毒潰瘍四周皮膚,生理鹽水清潔瘍面,再以干棉球拭凈,將上藥撒在傷口上,根據瘡面大小決定用藥多少,一般每平方厘米2~4g,藥粉不宜過厚,以遮蓋為度,忌用敷料包扎,每日換藥1~2次。

藥茄散

(1)處方 茄子100g,地龍25g,豬頭骨30g,側柏葉20g,燈芯15g,冰片10g。

(2)方法 取霜后茄子切片晾干(個小為佳,如急用烘干亦可),地龍、側柏葉除掉雜質洗凈烤干焙黃,豬頭骨煅透,燈芯燒炭,共研細末,冰片研細與上藥混合過篩,裝瓶密封備用。使用時用蜂蜜或食油調上藥涂患處,亦可直接將藥粉撒敷患處,每天2~3次。

蜈蚣餞

(1)處方 桐油60g,獨活、白芷、甘草、蜈蚣各3g。

(2)方法 以上諸藥入油內煎滾,先將臁上洗凈,用白面水調作圈,圍在瘡之四邊,毋令泄氣走油。將腳放平,以茶匙挑油,漸漸趁熱加滿,待油溫取去,以后腐肉風毒自然脫下。用解毒紫金膏搽上,敷料包扎,3日1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雅县| 武鸣县| 临沭县| 樟树市| 大田县| 新巴尔虎左旗| 攀枝花市| 乳源| 木里| 明溪县| 灵璧县| 湟源县| 肥东县| 长葛市| 钟祥市| 南溪县| 大方县| 保山市| 深泽县| 上犹县| 远安县| 古田县| 鲁甸县| 安庆市| 碌曲县| 临高县| 漳州市| 宁夏| 江口县| 灌南县| 阜康市| 绥棱县| 六安市| 蕉岭县| 乐亭县| 平潭县| 武陟县| 金寨县| 湖北省| 田阳县| 永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