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丹毒(4)

  • 皮膚病中醫經驗集成
  • 徐三文 梁延平 唐島主編
  • 2765字
  • 2016-10-10 16:53:00

青寶丹

(1)處方 大黃60g,川黃柏、姜黃各30g,青黛15g。

(2)方法 以上方藥按常規制成粉末狀散劑,用冷開水或蒸餾水調成糨糊狀,敷于患處。敷藥范圍應超過紅腫區0.5cm,厚度為0.1~0.3cm。每日3~4次,5天為1個療程。

消瘀膏

(1)處方 梔子50g,木瓜、蒲公英、姜黃各100g,大黃250g,黃柏15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磨為細末,過篩去渣,用適量蜂蜜和水(蜂蜜、水比例為2∶1)將藥粉調勻成膏,裝瓶備用。使用時把本膏均勻地攤涂在丹毒紅腫部位,稍超出紅腫邊緣,厚度為2mm即可,再用敷料蓋其上。每日或2日換藥1次。

丹毒膏

(1)處方 生蓖麻子仁40~50粒,生巴豆仁7~8粒,制馬錢子粉、生甘草粉2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搗爛,再加香油適量制成膏。根據患部面積大小,攤于塑料紙上,局部外敷,細繩或膠布固定,數小時后,即可見局部紅腫萎縮,漸漸消退,每次可敷10~20小時,一般敷2次,即可治愈。此藥劇毒,不可內服。局部外敷可有輕度癢感,或微熱感,但無其他不良反應。搗膏時不可使用鐵器。

芙蓉膏

(1)處方 黃柏、黃芩、黃連、芙蓉葉、澤蘭葉、大黃各25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面,過篩,用凡士林調成含藥量20%軟膏。外敷患處。

薄貼膏

(1)處方 青黛300g,冰片100g,珍珠30g(研末過120目篩),優質香油3000g,紅丹1600g(烘干過120目篩)。

(2)方法 以上方藥用香油調成藥膏,攤在直徑10~15cm的圓形白布上,每張重8~10g。用時將藥膏適度加熱熔化,覆蓋創面,4日換藥1次。

金黃膏

(1)處方 黃柏、大黃、姜黃、白芷各2500g,天南星、陳皮、蒼術、甘草各1000g,天花粉500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患處,每日1次。

潤肌軟膏

(1)處方 紫草1.5g,地榆15g,當歸、大黃、生地各30g,黃蠟90g,菜油360g。

(2)方法 以上方藥放在菜油中浸3~7天(冬季7天,夏季3天,春秋季5天),然后與菜油同入鐵鍋煎熬,煎至藥枯,撈出藥渣過濾,加入黃蠟,待熔解后呈紫色軟膏。用時,薄攤在棉紙上或紗布上,敷貼患處。

紫色消腫膏

(1)處方 赤芍、升麻各30g,當歸、白芷各60g,貫眾6g,紫草、荊芥穗、紫荊皮、草紅花、兒茶、紅曲、羌活、防風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過重羅。每120g藥面加血竭粉3g,山柰粉6g,乳香粉、沒藥粉各12g,凡士林120g,調勻備用。外敷患處,每日1~2次。熱毒性腫脹勿用。

清熱解毒液

(1)處方 芒硝60g,蒲公英、野菊花、大黃、黃柏各30g;若有足癬者加苦參、土槿皮、半枝蓮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藥水煎至600~1000ml,冷卻后用方紗布濕敷患處,每日6~8次。

外用龍鰍液

(1)處方 紅蚯蚓、泥鰍滑涎、金銀花各300g,紅糖100g。

(2)方法 取活紅蚯蚓放在流水中沖泡30分鐘,洗凈放入盆子里,再將紅糖放入攪拌,待化成水后,將泥鰍滑涎放入攪拌均勻即成,裝瓶備用。將金銀花加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用時先以金銀花水洗凈患部,再用棉球蘸上龍鰍液涂擦于患部,每4小時涂擦1次。

(五)針灸治療法

毫針法

(1)取穴 大椎、雙側曲池。丹毒生于面部者,加取雙側風池、中渚、外關;生于脅下、腰胯部者,加取雙側支溝、血海、委中;生于脛踝部者,加取雙側豐隆、太沖。

(2)操作 常規消毒后,大椎直刺1寸,施捻轉提插瀉法1分鐘;風池向對側眼球方向水平直刺1~1.5寸,施捻轉平補平瀉法1分鐘;中渚直刺0.5~1寸,施捻轉瀉法1分鐘;外關直刺1~1.5寸,施捻轉提插瀉法1分鐘;支溝、血海均直刺1~1.5寸,施捻轉提插瀉法1分鐘;委中可點刺放血,令出血2~4ml;豐隆直刺1~1.5寸,施捻轉瀉法1分鐘。留針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圍刺法

(1)取穴 主穴取皮損周圍、內庭;余毒攻竄型加曲池、合谷,暑濕交阻型加足三里、俠溪、行間,瘀血凝滯型加陽陵泉。

(2)操作 逆經進針取內庭,快速進針,留針30分鐘,將針徐徐抽出?;颊呦轮t、腫、熱、痛處表皮緊張而有光澤,輪廓鮮明可分,以皮損處為中心,離皮損邊界1cm處作圓周,用75%乙醇棉球消毒后,用0.30mm×40mm毫針,每隔1寸左右,針尖指向圓心,與表皮成45°斜刺,將病灶處圍住,留針30分鐘后徐徐取針。配穴用75%乙醇消毒后,快速進針,用瀉法。

粗針法

(1)取穴 神道透至陽。

(2)操作 選用牙科用直徑1.0mm的不銹鋼合金鋼絲加工做成長125mm(針體100mm、針柄25mm)粗針。讓患者端坐,雙手半握拳,屈肘交叉平放在兩臂上,肩下垂,頭部盡量下低,以背部皮膚拉緊使充分暴露椎體棘突。取準穴后,皮膚常規消毒,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緣皮膚,右手持針以30°角快速刺進皮下,繼而將針壓低貼緊皮膚,針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線緩緩向下刺進,針的方向和脊柱中線平行,切忌向側歪斜,一般留針2~8小時。每日l次,5次為1個療程,2療程間休息3天。

火針法

(1)取穴 病變局部。

(2)操作 局部常規消毒后,將針身在乙醇燈上燒紅,對準患部迅速點刺,重新燒紅后再行點刺,如上反復。點刺針數視患部范圍大小而定。

耳針法

(1)取穴 神門、腎上腺、皮質下、枕、內分泌等。

(2)操作 耳郭局部常規消毒,以0.5寸毫針刺入,中強刺激,快速捻轉,留針30分鐘。每次選用2~3穴,可雙耳同時進行,也可單耳交替使用。

眼針法

(1)取穴 雙眼肺區。

(2)操作 眼部常規消毒,針刺時,用左手固定以保護眼球,并使眼眶的皮膚繃緊,右手持30~32號0.5寸毫針,在距離眼眶邊緣外2cm處輕輕刺入。以得氣為度,一般不施手法,留針5~10分鐘。

刺熨法

(1)取穴 病變局部。

(2)操作 患處常規消毒,以梅花針或七星針、滾筒針、縫衣針刺破紅腫區域皮膚,深度達到可致皮膚出血,密度約為每平方厘米刺100~200針,刺后用熨斗或其他熨燙工具在患處反復熨燙1~3分鐘,熱度以患者能耐受、不燙傷皮膚為度,每日1~3次。對不宜皮刺或不宜熨燙部位可單用相宜之治法;對中部出現漿液性水皰者,水皰區域可單熨不刺,其邊緣無水皰區域則仍按前述方法治療。

三棱針法

(1)取穴 阿是穴、委中。

(2)操作 刺血前,先于患處尋找紫暗色充盈的小血脈,如無,可選周圍的小靜脈。然后在選定的刺血部位上用左手拇食指向刺血處推按,使血液積聚于刺血部位,繼之用20%碘酒消毒,再用75%乙醇脫碘。選擇約6cm長的三棱針,右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針尖露出1~2分,對準已消毒的部位快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之出血后讓其自然凝固。患處最多可選4~5穴,隔天1次。

皮膚針法

(1)取穴 大椎、阿是穴。

(2)操作 局部皮膚常規消毒,用皮膚針以重叩法彈刺大椎及病變局部出血,再加拔火罐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江| 富平县| 安岳县| 仪征市| 冷水江市| 楚雄市| 通渭县| 晴隆县| 蓝山县| 涟源市| 辽中县| 新竹市| 昂仁县| 常德市| 滦平县| 石河子市| 嘉义县| 玉田县| 兴业县| 郓城县| 桂平市| 库尔勒市| 遂昌县| 城步| 富裕县| 忻城县| 平陆县| 潜山县| 新乡县| 吉首市| 大竹县| 托克逊县| 台东市| 铁岭县| 巴彦县| 阿图什市| 阿巴嘎旗| 炎陵县| 县级市| 盐山县| 永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