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丹毒(3)

  • 皮膚病中醫經驗集成
  • 徐三文 梁延平 唐島主編
  • 2639字
  • 2016-10-10 16:53:00

化斑解毒湯

(1)處方 玄參、知母、石膏、人中黃、黃連、升麻、連翹、牛蒡子各9g,甘草1.5g。

(2)方法 上藥用水400ml,加淡竹葉20片,煎至320ml,不拘時服。適用于三焦風熱上攻,至生丹毒,延及全身癢痛者。

白虎加味湯

(1)處方 生石膏、荊芥、桑白皮各6g,知母、半夏、生甘草、薄荷、葛根各3g,麥冬9g,防風1.5g,竹葉30片。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適用于鬼火丹(小兒丹毒),手足陽明經風熱,面上先赤腫,漸漸由頭而下,蔓延至身,亦赤腫者。

黃芩四物湯

(1)處方 黃芩30g,當歸(酒洗)、生干地黃、赤芍藥、川芎各15g,何首烏(去粗皮)、草烏(炮去皮)、玄參各4.5g,甘草18g,薄荷葉6g。

(2)方法 上藥切碎,每服6g,水100ml,煎至70ml,無時溫服。適用于諸瘡、丹毒、赤瘤、燥癢。

芩連消毒湯

(1)處方 柴胡、甘草、桔梗、黃連各2.5g,川芎、防風各4.5g,黃芩、羌活、連翹、射干、白芷、牛蒡子各6g,荊芥、枳殼各3g。

(2)方法 將上藥銼散,加生姜水煎,臨服加竹瀝、姜汁同服。先加大黃利1~2次,后依本方去大黃,加人參6g煎服調理。適用于大頭瘟(顏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而發熱惡寒,頭項腫痛,脈洪者。

四妙勇安湯

(1)處方 玄參15g,當歸10g,金銀花20g,甘草6g。發于顏面者,加牛蒡子、桑葉、菊花;發于胸腹者,加柴胡、龍膽草、郁金、黃芩;發于下肢者,加黃柏、豬苓、赤小豆、牛膝;若伴有高熱者,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血熱者,加丹皮、赤芍、紫草;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反復發作,纏綿不愈者,加路路通、雞血藤、防己、冬瓜仁;腫脹明顯者,加澤瀉、薏苡仁、木瓜、乳香、沒藥。本方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時配合外治:先將鮮馬齒莧60g搗爛,然后把馬勃60g,樸硝90g,冰片5g研細末,再混合一起,加適量香油調成糊狀,外敷患處,紗布包扎,每日1次。

苦參青黛湯

(1)處方 苦參、蛇床子、地膚子、黃柏、白芷、金銀花、菊花、石菖蒲、青黛、滑石、石膏各10g。面部丹毒者,去黃柏、石菖蒲,加升麻、薄荷;胸腹部丹毒者,去白芷、石菖蒲,加龍膽草、山梔;四肢丹毒者,去菊花、白芷、石菖蒲,加桂枝、桑枝或蒼術、牛膝;嬰幼兒丹毒者,加川黃連、山梔。本方有清熱利濕,祛風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升麻葛根湯

(1)處方 升麻、干葛、白芍、柴胡、黃芩、山梔各3g,木通、甘草各1.5g。

(2)方法 上藥以水300ml,煎至240ml,不拘時候,母子同服。適用于小兒丹毒,身體發熱,面紅氣急,啼叫驚搐。

升清消毒飲

(1)處方 牛蒡子、玄參、人中黃、菊花、桔梗各9g,紫背浮萍12g,川黃連1.8g,連翹、薄荷、僵蠶各6g,升麻2.4g,鮮荷葉1小張。便實者,加大黃;渴甚者,去升麻,加石膏、天花粉。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適用于重癥大頭瘟,憎寒發熱,頭面焮腫,破流穢水,狀如爛瓜者。

活血通脈飲

(1)處方 赤芍、土茯苓各60g,丹參、金銀花各30g,當歸、川芎各15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治療期間,同時應用白花丹參注射液靜滴。適用于復發性丹毒屬血瘀型者。

普濟消毒飲

(1)處方 黃芩、柴胡各6~12g,黃連、桔梗、升麻各6~9g,連翹、玄參、僵蠶、陳皮各9~15g,板藍根、牛蒡子各10~20g。發于頭面者,加金銀花、桑葉、梔子;發于胸腹腰臀部者,加龍膽草、知母、丹皮;發于下肢及足背部者,加川牛膝、黃柏、薏苡仁、萆薢。本方有清熱解毒,理氣通絡之功。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時配合外治:發于頭面部者,以金黃散調敷患處;發于其他部位者,用黃柏、馬齒莧、蒲公英、蒼術敷洗患處。

雙解通圣散

(1)處方 防風、荊芥、連翹(去心)、當歸、赤芍、炒白術、梔子各4.5g,黃芩、桔梗各6g,滑石、石膏各9g,生甘草3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適用于腿游風(丹毒),兩腿內外,忽生赤腫,形如堆云,焮熱疼痛者。

(四)中藥外治方

升麻湯

(1)處方 升麻60g,漏蘆、黃芩(去黑心)各90g,梔子(去皮)30g。

(2)方法 以上方藥細銼。每次用15g,以水750ml,煎至450ml,去渣,下芒硝5g,攪勻,以紗布重浸湯中,溫溻患處數十遍,每日2次。

白玉散

(3)處方 寒水石(煅存性,水飛)、樸硝、姜黃、當歸各30g,青黛、甘草、黃柏末各9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芭蕉根汁加蜜調,以鵝翎掃上,干則再敷。

如冰散

(1)處方 樸硝150g(研),蛤粉、寒水石各90g,白芷30g,冰片3g(研)。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和勻,用新汲水調,稀稠適度,雞翎涂掃,不令藥干。

祛毒散

(1)處方 川升麻、漏蘆、川芒硝、黃芩各60g,梔子仁3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搗為粗末,每用兩匙頭,以水300ml,煎至200ml,去渣兒,趁微熱以軟布蘸藥拓瘡上,以消為度。

清苦散

(1)處方 芙蓉葉、桑葉、白蘞、白及、大黃、黃連、黃柏、車前子、白芷、雄黃、芒硝、赤小豆各1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用蜜水調敷患處。

硝黃散

(1)處方 樸硝30g,大黃(細末)3g。

(2)方法 以上2味藥共研混勻,水調勻。先用一小刀刺破丹毒,去赤暈惡血毒汁,再用雞毛蘸藥,時時涂搽。

金花散

(1)處方 郁金、黃芩、甘草、山梔、大黃、黃連、糯米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為細末。蜜和冷水調,以鵝毛涂掃患處。

敷藥散

(1)處方 綠豆30g,蟬蛻3g,荊芥穗、澤蘭、連翹、白芷、蔓荊子各9g,秦皮、夏枯草各6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面,每次用9~12g,淡蜜水調敷患處。

四味散

(1)處方 明雄黃、蘇雄各120g,白礬240g,冰片6g。

(2)方法 將白礬砸成細面,然后徐徐兌入雄黃和蘇雄,研勻后再把冰片研粉兌入即成。用時,藥粉適量,傾入碗內,以山西陳醋調成膏狀,敷于患處,薄厚約1分左右,如藥干后再用毛筆蘸醋涂藥上,以保持該藥濕潤直至8小時左右,然后以小米水洗干凈。

青黃散

(1)處方 青黛、地榆、赤小豆各30g,大黃25g,苦參10g,梅片9g,白及20g,食醋適量。

(2)方法 將大黃、苦參、地榆、赤小豆、白及共打碎成粉過篩,將梅片在瓷碗內研成細末,再拌入青黛,合并以上幾種藥粉拌勻,貯存瓷罐內,勿泄氣。治療時根據患部紅腫范圍,取適量藥粉兌入食醋,調成稠糊狀。用前洗凈患部,然后用壓舌板均勻地涂抹一層藥物,蓋上紗布,用紗布繃帶外固定,每日2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山县| 喀喇沁旗| 甘谷县| 三原县| 樟树市| 巴里| 渝北区| 新巴尔虎右旗| 韩城市| 博野县| 宝鸡市| 千阳县| 定陶县| 嘉兴市| 新昌县| 应用必备| 安平县| 屯留县| 绿春县| 开远市| 江津市| 中阳县| 石屏县| 绩溪县| 邮箱| 金寨县| 雅江县| 荣成市| 马关县| 开原市| 万山特区| 唐河县| 永昌县| 萝北县| 普格县| 修文县| 苗栗县| 万载县| 南丰县| 宁化县| 钟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