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相關文獻研究綜述

由于RME還處于早期的起步發展階段,所以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RMEE信息支持的相關研究。經過廣泛的文獻調研發現:目前的RMEE信息支持研究散落在以下三大類研究主題之中:微型企業及其支持、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農民創業及其支持。

1.2.1 微型企業及其支持研究

1.2.1.1 國外微型企業研究現狀

1.國外微型企業界定的討論

國外對微型企業的界定主要基于兩個標準,即投入規模(包括資產總額和雇員人數)和產出規模(年銷售額),而日本還考慮到了微型企業的產業特征,如表1.1所示。

表1.1 國外對微型企業的界定

由此可見,國外對微型企業的規范界定較多,各個國家都根據自己的情況,具體給出了對微型企業的明確定義,但在投入規模(包括資產總額和雇員人數)和產出規模(年銷售額)等量化標準方面不甚統一。這一定程度反映了微型企業的多樣性,在不同的國家都有不同特點。

2.國外微型企業支持現狀

國外對微型企業支持的研究和實踐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個人創業的蓬勃興起和企業規模不斷變小、東亞金融風暴給大規模企業沉重的打擊等多個因素交織,使學者們將研究視野轉移到微型企業上來。早期國外的微型企業一致支持把金融作為一個主要的切入點,由此產生了“微型金融”,并成為業界和學界共同關注的重點。微型金融是以低收入群體為目標客戶,向他們提供貸款、儲蓄、保險、轉賬服務和其他金融產品的金融業務。其中,小額信貸是微型金融發展的重心,它是指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額度較小、以反貧困促發展為宗旨的信貸活動,主要有數額小(一般為5000元以下)、期限短(一般為1年之內)、利率較高、無擔保、分期付款等特點(歐陽紅兵和胡瑞麗,2007)。綜合有關文獻資料,國外提供微型金融服務的模式主要如下:發展中國家大多由非政府、非營利組織、專門提供微型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例如,孟加拉的Grameen銀行)(Asif,2006; Jonathan, 1999; Pankaj,1996)、商業銀行提供;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例)則主要由政策性農村金融體系、農村合作金融體系以及農業保險體系三大體系提供(劉姣華,2008; Michael,2002)。

此外,國外大多數研究都是結合實際需要來開展的,見諸文獻的研究很少,研究成果多以具體措施的形式出現。美國、歐盟和日本等部分國家在微型企業支持方面的措施如下。

(1)美國促進微型企業支持方面的措施。在促進微型企業發展方面,美國主要采取了以下幾方面措施:建立和健全相關法律體系、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建立貸款及信用擔保體系、稅收優惠(蔡翔等,2005)。2003年6月,美國頒布了《微型企業援助法》,該法擴充了美國的微型企業項目(援助貧窮國家人民建立微型企業的項目),使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中有更多人獲得了成功的希望。

(2)歐盟促進微型企業支持方面的措施。改善微型企業發展的法律政策環境,具體包括:不斷完善競爭法律和政策;改善商業、立法和監管環境;減免稅收,簡化稅收程序。建立系統完備的支持服務體系,具體包括:設立專門的微型企業服務機構;教育、培訓和技能開發;快速低成本設立企業;加強微型企業的技術能力;促進中小企業國際化;充分采用電子商務。改善微型企業的融資環境和信用體系,包括:針對特定新設企業提供貸款或資金支持;提出激勵小額貸款的措施;發展風險投資;對欠發達地區微型企業投資(張政軍,2006)。

(3)日本促進微型企業支持方面的措施。主要有:制定與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相關金融體系;形成面向微型企業的中介服務網絡;建立公共服務機構。此外,日本微型企業支持還與其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密不可分的,日本中小企業社會服務體系主要包括:第一,增強中小企業生存發展能力的服務機構。主要有行業協同組合、企業服務中心、中小企業創業投資;第二,為中小企業提供經營、技術指導和信息咨詢的服務機構,包括企業家培訓機構、技術革新開發機構、信息服務機構;第三,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信貸服務的機構。包括中小企業金融機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第四,促進中小企業出口和國際化的服務機構(蔡翔和趙君,2007)。

1.2.1.2 國內微型企業研究現狀

20世紀末,臺灣經濟研究院葉怡妮等提出了要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框架內成立微型企業發展論壇。這一建議得到亞太國家和地區的響應,推動了政界對微型企業的關注。自1999年以來,APEC組織連續6年將微型企業發展作為重要議題,2002年被定為“微型企業年”。我國也有學者們關注到微型企業蓬勃興起的現實,意識到在我國必須設立微型企業類別并對此加以研究的必要性。但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對于微型企業的研究卻尚未引起我國學術界的重視,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對微型企業的界定、增設微型企業類別的必要性和微型企業作用等問題上。

1.國內對微型企業界定的討論

與國外已經比較規范的界定相比,國內由于對微型企業的研究起步晚,目前還沒有形成意見一致的界定。加之,政府官方在對企業類別進行劃分時,僅僅分為大、中、小型3種企業,并未將微型企業獨立出來,因此,對微型企業的界定也僅僅局限于學術研究的討論中。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表述有:莫榮首次對微型企業的標準進行了研究,他把7人及以下的注冊企業為微型企業(王振,2002)。蔡翔等(2005)提出了相似的觀點,認為微型企業是由貧困家庭擁有與經營的、員工不超過7人的企業。后來的學者對雇員人數、資產特征等進行改進,徐凌云(2005)則認為“微型企業”是指“雇員人數在10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以及工商登記注冊的個體和家庭經濟組織等。許賢明和陳劍林(2006)認為微型企業是雇工人數在10人以下、產權和經營權高度統一、自主經營、以家族式的管理為主、在同行業中不占壟斷地位的規模微小企業。

總之,國內對微型企業的界定沒有考慮產出規模,只考慮投入規模,而國內界定存在的意見分歧體現在:雇員人數、資產總額、創業動機、是否包含沒有工商登記注冊的小商小販和家庭經濟組織、個體戶是否屬于微型企業、流動性攤點是否屬于微型企業。

2.國內微型企業支持研究

盡管微型企業在國內還沒有合法的地位,但在全國范圍內已有一定程度的實踐發展。尤其在東部發達地區,其發展已具有相當規模,引起了地方政府和學者們的密切關注,因此部分學者意識到在我國必須設立微型企業類別并對此加以研究的必要性,相繼展開了相關支持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議。但總的來看,我國對于“微型企業”支持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較少。其中,主要的幾個代表性觀點如下:

莫榮(2001)提出兩點建議:①提供“微型貸款”支持和服務;②建立包括教育培訓、咨詢指導以及信息網絡等方面支持與服務的社會化支持與服務體系。

蔡翔和趙君(2007)提出了5個方面建議:①建立健全扶持微型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②設立微型企業專門管理機構;③構建支持微型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④完善微型企業擔保體系,拓展融資渠道;⑤建立微型企業信用評級體系。

鄭立成(2009)在其碩士論文中提出了較詳細的對策:①建立“微型金信貸”支持與服務體系;②建立社會化支持與服務體系,具體包括設立自主創業與微型企業育成中心,發揮社會團體和中介組織的作用等;③建立我國促進微型企業發展的政策支持與服務體系;④構建微型企業發展聯盟,包括生產加工聯盟、市場營銷聯盟、技術(創新)聯盟等。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對微型企業及其支持的研究都處于起步階段,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措施需要進一步歸納和完善,對于RMEE信息支持研究而言,這些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是,由于微型企業的研究大多都沒有對農村和城市的微型企業加以區分,其研究重點主要放在城市微型企業上,由此得出的結論和政策建議,對于解決遠離城市的RME的問題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時,對大多數研究都是以綜合性支持為主,對于單項性信息支持的研究還十分少見。

1.2.2 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研究

由于農村信息服務與RMEE信息支持有著相似的支持對象——農村居民,因此農村信息服務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供RMEE信息支持研究借鑒。在此需要說明的是,信息支持是一個比信息服務內涵更廣的概念,信息服務是信息支持中的一種具體的體現形式。因此,農村信息服務研究是屬于農村信息支持研究的一部分內容,本書將兩者聯合起來統稱為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研究。

1.2.2.1 國外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研究

從國外來看,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體系本身較為完善,其研究是結合實際需要來開展的。因此,見諸于文獻的研究很少,而且大部分主要是論述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的建設成果。

1.國外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實踐現狀

發達國家的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體系,主要是由政府建立的完善,該體系建設的主要特點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①充分發揮信息對政府和經營者決策的基礎性作用。例如,美國農業部在全國建立了龐大的市場信息網絡,收集和發布官方的信息。②建立功能完善的農業信息化組織體系機構。以美國農業部外國農業服務局為例,它承擔著一系列美國農業在海外的項目活動,包括市場開發、國際貿易協定和談判,以及收集、分析、統計和發布市場信息。③健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政策法規,推行農業信息服務的法制化。美國政府通過立法授權形式,將農產品市場信息收集、發布工作納入美國農業部的政府職能(阮懷軍等,2001)。④加大對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以美國、歐盟、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農業信息服務方面都有較大的投入,主要用于項目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建筑與規劃等三個大的方面。此外,國外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呈現出集成化、專業化、網絡化、多媒體化、綜合化、全程化的發展趨勢(趙元風,2002;溫繼文等,2006)。

2.國外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研究動態

從已有的文獻來看,國外對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研究為數不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有關信息搜集和利用的研究,主要探討在信息環境中、信息源的有用性和可行性對個人的信息搜集和利用的限制問題。Lee Hur-Li(2003)就分析了信息用戶與其信息環境的互動,以及此類信息環境中的信息資源結構如何影響信息用戶的搜尋行為。Pkoniger和Kjanowitz(1995)指出,結構缺失而不是總量匱乏,是導致人們處理信息效用低下的原因。要通過設計信息甄別方法、選擇時間、信息結構以及信息選擇時序來提高其利用信息的效果。

(2)農村居民對信息的應用研究,主要探討農村居民對技術創新、現代信息技術等信息的采納和使用問題。Amir和David(1999)提出了基于一種新作物建立了農民采用創新技術的動態決策模型,探討農民對于創新的感知、管理技能、風險偏好及決策。他們認為,在創新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著潛在有價值的信息,能夠影響創新產品的價值。隨著農民使用技能的熟練,對于創新的感知、管理技能以及風險偏好,農民可以更好地進行決策。Hollifield和Joseph(2003)研究了影響農村居民一定時期內采用信息技術的參數。研究發現,在使用基礎在線服務的過程中城鄉數字差距處于增長狀態,因而得出了信息技術的應用對農村發展商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議鼓勵當地鄉鎮企業采用信息技術作為信息擴散最大化以及提高新型需求水平的工具。Sharon等.(2004)研究了電子信息訪問程序的維數,包括用戶、用法、組織能力、數據特性和技術。

(3)有關信息中介組織的研究。信息中介組織的研究工作在近些年成為國外學者的又一研究熱點,研究焦點集中在信息中介組織在傳遞信息價值過程的地位和作用。Varian(1998)指出:信息實際上能夠很好地被市場上的組織進行把握。信息可以在市場上進行買賣并在場外進行交易。Ryan(2002)通過對三類信息服務組織(盈利性企業、非盈利組織、政府部門)進行研究指出,“雖然很多類型的信息能夠通過盈利性組織獲得,但是具有社會收益性的信息仍需要從政府或非營利組織的資助獲得,以便于能夠實現信息的社會最佳消費水平。

1.2.2.2 國內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研究

與國外相比有所不同,由于我國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正處于建設時期,全國各地對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的發展戰略研究較多,分析和探討某一地區的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現狀和發展策略的研究相對較多,對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體系相關內容的研究文獻近年來也相繼出現。

1.國內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實踐現狀

1994年,我國農業部首次提出了旨在推進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金農工程”,由此正式拉開了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序幕。隨著“金農工程”和“政府上網工程”的實施,各級農業部門圍繞推進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中心工作,發揮各自優勢,積極推進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和信息服務,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農業信息化工作穩步推進,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以及國家有關農業的行業管理部門都積極利用各自優勢推進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工作,逐步普及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力度不斷加大,農業領域信息技術開發利用取得初步成效。農業部、科技部、中國氣象局等部門開通了“中國農村科技信息網”、“中國興農網”,幫助農民增加對市場、科技、政策等信息的了解。農業信息服務模式不斷創新,涌現出一批生動的典型實例。各地農村信息服務機構以市縣、鄉鎮農村技術研究、教育、推廣部門為基礎,與當地農村社會管理、文化、衛生、氣象、林業、水利、新聞宣傳等部門有機協作,對農民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服務,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多方參與的農村信息支持與信息服務新格局。

2.國內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研究動態

國內關于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多。從研究角度來看,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基于國家視角研究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的發展戰略;二是基于地方視角分析和探討某一地區的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現狀和發展策略(李應博,2005)。從研究層面來看,主要研究集中在3個層面上:

(1)基于信息技術的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信息工程技術及農業信息技術體系方面(梅方權,2001;王人潮等,1999)。

(2)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的內容與模式研究,如梁計南等(2003)從農業信息的溝通、傳播、采集、加工、咨詢服務等角度展開應用研究;王文生(2007)對政府主導推動模式、行業協會或合作經濟組織自我服務模式、批發市場輻射擴散模式、龍頭企業一體化帶動模式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3)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問題和對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國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對策研究方面。何泳辛(2001)提到了農村信息服務的機構設置要抓好縣級和基層兩級組織建設和信息管理工作。張玉香(2003)提出新時期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要以強化信息服務為核心,以建設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系統為切入點,建立健全應用系統,整合資源,放大窗口,健全制度,完善服務網絡,全面建設“金農工程”,提高農業領域決策管理、生產、經營、科技推廣和農產品流通等多環節、多層面的信息化水平,增強信息服務整體功能。譚英(2007)采用了調查的手段,對農民信息需求、農民信息渠道、鄉村信息傳播效果、傳播模式進行了全面的揭示。于良芝(2007)考察了政府支持的有組織的信息服務在農民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民間信息服務、大眾傳媒、人際交流等信息渠道的補充作用,剖析了制約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信息服務利用率的原因,提出了農村信息服務應該從“面向農村”轉向“面向農民”的可行性較強的對策。

綜上所述,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已被我國學者高度關注,研究中涉及的相關問題涵蓋面很廣泛,但問題和對策的研究居多,基礎理論研究居少,尤其缺乏從理論角度分析我國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體系構建及運行機制方面的研究。農村信息服務和信息支持與RMEE信息支持具有共同的“三農”背景,因此國內外農村信息服務和信息支持的相關研究成果將會為RMEE信息支持研究提供豐富資料和經驗。

1.2.3 農民創業及其支持研究

1.2.3.1 國外農民創業及其支持研究

盡管農民創業活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但從已有文獻來看,國際上針對農民群體創業及其支持的研究非常稀少。國外對其研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對農民創業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從影響農民創業的各種因素入手,探討它們與農民創業行為的關系,例如社會資本對農民創業的影響(Ma Zhongdong,2002),農民受教育程度、創業技能與其創業的概率關系(Marcel,2003; Pieter, 2007),財產繼承對農民創業的影響(David,1998)。

(2)婦女創業研究,即關注農村婦女的創業行為。Sandra(2007)在一項對五位農民婦女微觀創業主體的研究中指出:在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婦女找工作相對難,因而在諸如擴大養殖、租借土地、出售農園產品、燒烤和家政等方面進行創業成為她們重要選擇之一,他發現農村婦女創業常常打上深深的性別與傳統文化烙印,她們的創業行為通常是對外部威脅和不利影響的一種反應。

(3)對中國農民創業的研究。Sandeep(2007)利用1981~2000年中國20年的農村勞動力數據,分析農民自雇對農民創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得出的結論之一是大多數農民的自雇行為都是有效率的,并處于呈不斷增長態勢,年紀越年輕、受教育越高、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農民越傾向于從事自雇經濟活動;農民自雇行為促進了農民創業,對農村經濟增長具有正向的拉動作用。

1.2.3.2 國內農民創業及其支持研究

近年來,隨著農村創業潮的興起,我國學者圍繞農民創業及其支持問題展開了積極探索,農民創業支持已經成為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目前,學者們主要從以下角度進行研究:

(1)關于失地農民創業研究。失地農民是指基于城市建設用地需要,而征占農用地所產生的失去土地集體所有權或經營權的農業人口。關于失地農民創業的研究是農民創業研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陳世偉等(2007)以景德鎮失地農民創業為例,分析了針對失地農民創業存在的政策制定不透明、政策實行效果不佳、政策監控不力、政策內容不科學等方面問題,從政策制定機制、執行機制、監控機制等提出完善失地農民創業政策的建議。田睿寰等(2009)從失地農民自主創業面臨的資本不足、市場信息不暢、政策引導有限等困難出發,就如何培育和激發失地農民自主創業增收能力,提出了如建立失地農民創業基金、構建失地農民貸款信用體系、成立失地農民創業資金互助組織、完善創業環境及失地農民創業培訓等方面的建議。郭風田(2006)研究指出,我國目前失地農民長遠生計的保障方面存在制度性缺失,未來應建立起失地農民的可持續長遠生存戰略。并從創業輔導、創業支持基金、創業機會平臺、創業服務等幾個方面詳述了如何構建失地農民創業支持體系。

(2)返鄉農民創業問題研究。農民工作為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由農村勞動力流動遷移而產生的特殊群體,近年回鄉創業成為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中的一個特殊現象,農民工回流(返鄉)創業問題受到國內學者普遍關注,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該領域的研究。從現有文獻上看,主要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因素分析。關小燕(2006)實證分析了各種農民工資源稟賦對創業行為的影響作用,研究結果表明農民工人力資本是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而經濟資本的影響處于次要位置,最后提出應大力發展農民職業培訓教育,以提高農民的創業能力的建議。②農民工返鄉創業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王翠絨等(2006)界定了“新質或新型農民工”,從其社會環境、文化程度、接受信息能力等各方面分析農民工的發展趨勢,并認為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給予政策、資金、技術等支持才是真正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有效途徑。

(3)關于一般農民創業問題研究。主要探討農民創業的基本特征、影響因素、存在問題、區域差異等,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農民創業現狀、影響因素及所面臨的問題等層面上的研究。嚴文清等(1996)從土地資源緊缺、人口增長和總量龐大以及糧食相對不足3個方面分析了制約我國農民創業的因素,進而提出了農民創業的八大方略。②農民創業與增收關系研究。溫銳(2004)認為農民增收關鍵在于強化農民自我創業能力的經濟基礎、信貸激活、外向發展和科技運用四項功能上,而不應幫助農民具體如何增收或讓農民等待別人幫助增收,自主創業才是農民持久增收的有效途徑。③農民創業行為的區域差異性研究。郭軍盈(2006)構建農民創業活動指數,將我國農民創業分為最活躍區、活躍區、一般活躍區和最不活躍區,實證分析了影響我國農民創業的區域差異主要是體制性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

(4)關于農民創業培訓的研究。主要探討培育農民創業型人才,提供農民創業能力等問題。中國科協“新農村建設創業能力研究”課題組(2007)將培育創業型新農民與建設創業型新農村聯系起來,他們認為提升農民創業能力,可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長、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積極引導和大力推進以“普通農民開創家業、能人開創產業、各級組織開創事業”為核心的農村創業活動,是提高農村自身發展能力,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蔣平(2008)總結了目前我國農民創業培訓的主要做法,指出國內存在培訓教師知識更新不快、培訓資金缺乏及后續指導不夠等問題,最后作者從保障機制、監管機制等四個方面提出完善農民創業培訓的對策。研究方法主要是描述性分析和個案分析等。趙西華(2005)從地方的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及特色產業角度,研究農民創業技術培訓的不同農戶需求的層次性,并從組織管理、培植模式、生產效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幾個角度構建新型的農民創業培植評價指標體系。

總之,上述研究對農民創業的現狀、特點、制約因素、發展前景以及政策支持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對RMEE及其信息支持研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但是,相關研究還缺乏針對中國農村實際的深入分析。

1.2.4 相關研究述評

從國內外的大量文獻調研來看,已有研究大多都與RMEE信息支持有所關聯,雖然得出了許多富有啟發意義的結論,但由于RMEE的獨特性,這些結論顯然不能直接應用于RMEE信息支持,只能部分借鑒??傮w來看,已有的研究存在如下問題。

(1)目前RMEE信息支持研究缺乏系統全面的理論研究。綜觀近期大量文獻,與RMEE信息支持直接相關的研究數量較少,大部分研究僅與其每個方面有所關聯,而且這些文獻大多僅是對特定地區特定時點的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的個案和局部對策進行研究,而對整體性信息支持模式設計和體系建設較為忽視。這些研究成果難以抓住其實質,所提出的對策建議只能作為特定研究對象的應急之舉,不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因此,本書認為,要解決RMEE信息支持的根本問題,必須結合RMEE信息活動的具體特點對其信息支持進行系統全面的理論研究。

(2)對RMEE信息需求沒有一個清晰認識,因此信息支持缺乏科學的依據。需求導向是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理論的基本原則之一。然而,現有研究沒有對RMEE信息需求進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一個完整的需求框架,不能在RMEE信息支持與信息需求的供求之間建立起科學的、緊密的橋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依據信息科學理論,RMEE信息需求應當是一個典型的信息運動過程,其過程規律將揭示信息與RMEE之間的耦合關系,這將是開展信息支持的關鍵問題。然而,現有研究往往局限于對RMEE信息需求的靜態描述,而不完全揭示其內在的信息運動本質,由此提出的信息支持模式難以上升到應有的理論高度。

(3)沒有科學回答RMEE信息支持的過程機制問題。RMEE信息支持面向復雜的RMEE信息需求活動而提出來的,其過程機制應當遵從RMEE的信息運動的一般規律。然而,RMEE的信息運動的一般規律是什么?以此為依據,信息支持應如何展開?如何構建出科學的RMEE信息支持模式?已有研究對上述問題鮮有涉及。基于以上理由,加強RMEE信息支持的過程機制研究將十分必要。

(4)忽視了非正式信息溝通在RMEE信息支持中的重要作用。非正式信息溝通通常是指面對面的、口頭的、雙向交流的信息交流。長期以來,農村居民日常生產生活中信息需求的滿足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這種親友、鄰里及鄉親之間的非正式信息溝通。非正式信息溝通是一種自然形成的RMEE信息支持模式,與農村信息環境和農民信息使用習慣有著極強的吻合性。更重要的是,非正式信息溝通作為一種組織學習的主要方式,對于信息支持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現有研究大多忽視了非正式信息溝通在RMEE信息支持中的重要作用,即便涉及,也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書認為,將非正式信息溝通納入RMEE信息支持的整體模式很有必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闸北区| 鲁山县| 玉门市| 宁河县| 昌吉市| 马边| 大余县| 泰宁县| 游戏| 东方市| 德清县| 甘孜| 漳州市| 磴口县| 曲靖市| 鄢陵县| 莒南县| 沁源县| 六枝特区| 淮滨县| 吴旗县| 嫩江县| 且末县| 枣庄市| 康马县| 赞皇县| 扎囊县| 宣化县| 偃师市| 玛曲县| 德惠市| 海兴县| 平遥县| 二连浩特市| 砚山县| 石河子市| 乌兰县| 库尔勒市| 河曲县| 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