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微型企業創業:信息需求與信息支持研究
- 鄧衛華
- 3426字
- 2019-01-04 00:27:47
第1章 緒論
1.1 本書研究的背景、目的與意義
1.1.1 本書研究的背景
“三農”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三農”問題從原來僅僅是宏觀層面的農業產業問題演變成以收入、消費、就業為中心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其中,表現最為突出就是農民增收乏力。為此,學者們從農村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民市民化等不同角度探討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途徑和措施,以求減少農民,實現農民的穩定增收。20世紀末期,進城打工開始成為農民增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一條主要途徑。然而,增收并未因此實現,卻又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至此,諸多模式都沒有能夠根本解決“三農”的問題。因此,如何正視“三農”問題的癥結、如何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可持續生計問題,仍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從國際經驗來看,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和支持某一弱勢群體創業,從而使他們擺脫弱勢地位進而走上發展之路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韓志新,2009)。國際上的許多研究也都把創業看做是個人擺脫勞動力市場上受歧視地位的一種發展戰略(Lundstrom et al.,2005)。因此,科學借鑒國際經驗,立足于農村、農民、農業,從“三農”內部解決“三農”問題,鼓勵和推動農民創業是一條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從全球經濟發展趨勢來看,農民創業不僅是我國特有國情下的產物,也是創業型世界、創業型社會到來的大勢所趨。1985年,“現代管理之父”Drucker提出“人類已進入創業經濟時代”的前瞻性論點。隨后的20多年時間內,創業發展使全世界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創造就業機會到推動創業改革,從創建全新企業到形成風險資本,從提高競爭力和生產力到促進社會變革,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實現了那些渴望自足、經濟獨立、自我決定生活方式的年輕人的夢想,而且這種局面將長期延續,會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深遠影響。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近年來民間創業活動十分活躍。早在2007年,清華大學創業研究中心發布的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的早期創業活動指數(TEA指數)為16.2%,即每百名18~64歲的中國成年人中,有16.2人參與到了創辦時間不超過3年半的創業企業中去,在全球創業觀察項目的42個成員中排在第6位,進入了創業活動最活躍國家的行列,超過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高建等,2008)。在這一數據中,農民創業占有相當的比例。根據浙江省有關調查數據顯示,該省2008年度有78.2%的中小企業是由農民自主創辦的。現實中,在我國長三角地區、京津地區、珠三角地區、西部地區等特定的區域創業活動中,農民已成為創業人群的主力軍。其中,以返鄉農民工、失地農民和留守農民為主體所建立的農村微型企業(Rural Mini-Enterprises,簡稱RME)大量涌現,并以其投入少、規模小、經營靈活等優勢成為農民創業的首選模式。所謂RME就是雇傭員工(包括自我雇傭)低于10人、具有固定經營場所或固定經營業務、產權與經營權高度統一的農村經營單位(農村微型企業創業支持體系研究課題組,2010)。RME在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就業、推動農業創新、催生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然而,由于RME的特殊性,農村微型企業創業(Rural Mini-Enterprises Entrepreneurship,簡稱RMEE)卻面臨著諸多問題,可以概括為“兩大困境”。第一,“創業失敗率”很高。“創業失敗率”是衡量創業績效最重要的指標,通常用新企業的存活年限來表示。根據作者所在課題組的調查數據表明,約有五成的RME僅能存活1年半左右,能夠存活5年以上者往往不到30%,所調查的RME平均壽命只有2.9年。由此可見,大多數RME不能順利渡過生存期步入穩步發展階段(農村微型企業創業支持體系研究課題組,2010)。第二,“創新層次性”較低。創業是一個創新過程(Shane,2000),但不同創業類型的創新層次卻存在差異。以傳統的創業二分法(Timmons,1999)為例,機會驅動型創業的創新層次顯然高于生存推動型創業的創新層次。目前,RMEE大多以生存推動型創業為主,其創新層次相對較低。調查數據表明:機會驅動型創業占總數的25%左右,僅為生存推動型創業的1/3(農村微型企業創業支持體系研究課題組,2010)。總之,較高的創業失敗率將直接阻礙RME的創業和發展,而較低的創新層次則最終影響到RMEE對于農村經濟增長的價值創造潛力。因此,如果不盡快擺脫這“兩大困境”,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進程將受到嚴重的影響,最終帶來新的“三農”問題。世界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浪潮已經把人類帶入了嶄新的信息經濟社會,信息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對于RMEE而言,信息不僅影響了其他創業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可以通過減少和替代物質資源的消耗,產生新的生產力效應。顯然,在RME的創業過程中,信息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性創業資源,它將為擺脫“兩大困境”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契機。然而,由于RME受地理位置、市場結構、經濟發展狀態等因素制約,它們大多都處于一種“信息貧瘠”的狀態。因此,必須構建科學的RMEE信息支持模式,為RMEE提供高效的信息支持。
現階段,傳統的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建設在RMEE信息支持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自“金農工程”提出十余年來,關于對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建設的推進工作已經在全國大規模展開,特別是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建設成效相當顯著。農業信息數據庫數量明顯增長,涉農信息網站日益增加,農村信息服務在縣、鄉、村級的傳遞模式不斷創新,并在實踐中積累了十分寶貴的信息化經驗。然而,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體系畢竟不是專門針對RMEE而構建,在支持內容、傳輸渠道和支持方式等方面都不能滿足RMEE的特殊要求。因此,如何借鑒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支持的建設經驗,結合RMEE信息需求的客觀規律,建設覆蓋全國縣鄉的RMEE信息支持體系,已成為我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基于此,本書將從RMEE信息需求入手,嘗試構建符合我國“三農”實情的RMEE信息支持模式。
1.1.2 本書研究的目的
本書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以信息科學理論的基本原理為指導,探索RMEE信息需求的客觀規律,構建科學有效的RMEE信息支持模式與實施策略,以解決當前困擾RMEE的信息約束問題,具體如下:
(1)信息需求分析是信息支持研究的起點,然而傳統的信息需求理論僅僅將信息需求理解為對一定數量、質量的靜態信息內容的需求,無疑這種相對狹隘的觀點不能有效指導信息支持模式的設計與實施。事實上,信息需求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主體面臨了現實問題需要解決,而現實問題解決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信息運動過程。由此,本書將首先論證信息需求的動靜二重性特征,并建立科學的RMEE信息需求動態模型,然后以此為框架展開實證調查進行驗證與完善。
(2)針對RMEE信息需求特征設計科學的信息支持模式是本書的重要研究目的。在研究過程中,將結合動態維度的RMEE信息需求特征,揭示RMEE信息支持的過程機制,并應用協同理論與博弈論方法,以信息支持的主體要素作為切入點構建RMEE信息支持協同模式,以達到發揮協同效應的最終目的。
(3)在我國農村社區中,個體之間的非正式信息溝通與互幫互助非常頻繁,能夠幫助個體有效解決各種現實問題,然而已有的相關研究很少關注這一點。事實上,創業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信息活動。由此,本書將充分利用農村社區網絡中的這種人際信息溝通,將其視為一個協作式學習的過程,從而為RMEE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1.1.3 本書研究的意義
(1)理論意義。本書首先論證了信息需求的動靜二重性特征,以此為基礎闡述了RMEE信息需求概念的科學內涵。由此,本書關于信息需求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能有效豐富當前傳統信息需求理論體系,為信息需求研究的縱深拓展提供新的思路。其次,本書借鑒信息運動過程模型,建立RMEE信息運動過程模型,以此為基礎揭示RMEE信息支持的過程機制。相關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經典的信息運動過程模型,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創業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為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創新提供借鑒。同時,RMEE信息支持是中小企業創業管理的核心問題之一,本書的研究,在理論上能進一步深化、豐富和拓展中小企業創業管理的研究內容,進而推進創業管理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學科價值。
(2)現實意義。在實踐應用上,本書對RMEE信息支持研究的結論能夠有效促進RMEE信息需求的滿足,進而緩解RMEE中的各種信息約束問題。對于RMEE主體來說,特別有利于他們獲取所需的RMEE信息,以提高RMEE信息獲取和利用效率,進而提升其創業能力。對農村社區來說,可以憑借社區網絡的優勢,通過網絡結構優化和信任文化培育,加快農村社區對RMEE的信息支持力度,進而不斷提升社區的整體競爭力;對于政府來說,可以借鑒本研究的相關成果建立全國范圍內的RMEE信息支持體系,以更好地滿足RMEE的公共信息需求,對于嘗試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