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人與自然的奧秘(4)

地殼的觀念

◎李四光

人們都以為我們住在地殼的表面,實際上我們并非住在地面,卻住在地中。我們的頭上還有一層空氣壓著我們,包著我們。這層氣殼的厚度,大致在三四百千米以上,不過愈向上走,氣殼的密度愈小,壓力也愈小,高到四五十千米的地方,氣壓已經比一厘米水銀柱的壓力還小。我們住在氣殼底下,正和許多海洋生物住在海底,抑或蚯蚓之類住在土中相類。氣殼的組成,并非上下一致的。下部氧氣較多,所以生物得以生活。愈往上走,氮氣愈多,到100千米以上,幾乎完全是氮氣。再上氦氣(He),更上氫氣(H)成了主要的成分,嚴格地講起來,這一圈大氣,要算是地球的皮表,要算是地殼,但是因為流質的關系,普通不認為它是地殼。我們不獨不認大氣層為地殼,連那海洋也不認為是地殼的一部分。

實際上所謂地殼者,雖無嚴密的定義,然大致可說是指地球上部由普通巖石組成者而言。普通人所見者,只是巖石層的表面。地質家所見者,也不過從最新的地層到最老的地層以及各種所謂火成巖,一名凝結巖。那些極新的地層到極老的地層在一個地域總共的厚度,至多也不過20余千米。然則我們怎樣知道地下還有類似地表的巖石?又怎樣知道這些巖石往下伸展到一定的厚度?更怎樣知道地下是固質或液質抑或氣質造成的?這些問題如果都是懸案,我們有何理由說出地殼的名詞。

然而地殼的名詞,久已被人用了。地殼上的人們,不見得對于地殼有極明顯的了解。只是揣想著地下的材料總和在地表露出的材料不同。這種觀念的發動,大約一面受了星云學說的影響,一面又因為火成巖和地溫的分配,似乎地下愈到深處,溫度愈高,若溫度超過一定的限度,一切的固質,不免變為流質,火山爆裂,巖流迸出,驟然一看,似乎都可以作流質地球的證據。而所謂地殼者,正如地殼包著卵白卵黃。可是天體力學者告訴我們,這樣雞蛋式的地球,是不能成立的。如果地球簡直像雞蛋式的構造,它早已受不起旋轉和日月吸引的力量,它決不能成現在這樣的形狀。

傳統思想,如此的混沌。因之,對于地殼這一個名詞,我們不敢任意接受。我們如若還想利用這一個名詞,不能不作進一步的追求。且看我們能否替它找出相當的意義,地殼的命運,就決在這些。我們沒有方法去打極深的地洞,看里面的情形。現在世界上用人工鑿出最深的地洞,也不過2000多米。地球如此之大,就是再鑿穿2000米,也算不了一回事,況且愈到深處,工作的困難,增加愈多。我們還要知世界上有許多的事物,我們盡管能看見,能直接地感觸,我們不見得就能認識,就能了解。觀察是一回事,了解又是一回事。所以要看地球內部的情形,不能用肉眼,只能用智眼,不能直接地檢查,只好用間接的方法探視。間接的方法,可分為下列幾項,當然,僅就重要者而言:①地溫;②巖石的分配;③地震;④均衡現象(內義均從略)。

依前述種種觀測判斷,地球的表面,除了大氣層和海洋之外,確有較輕的巖石,造成地殼在大陸方面。地殼可分為兩層,其間界限,不甚清楚,一名里殼一名表殼,表殼由酸性巖石,如花崗巖之類造成。里殼由基性巖石如玄武巖玻璃之類造成。在海洋方面,尤其是太平洋方面,似無表殼,只有里殼。大西洋為一個比較新成的海洋,所以情形稍有不同。表殼的厚度,至少有15千米,也許到20千米以上。里殼的厚度,大致與表殼相等。兩殼總共的厚度至少有30千米,也許厚到45千米。這是就普通的厚度而言。在特別的地方,它的厚薄,也許不是完全一致,不過不能超過此限太遠。地殼以下,便是極基性而且甚重的巖石,與造成地殼的材料,性質頗有差異,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情形,如是而已。

(本文節選自《地殼的概念》)

地球的特點、規律和狀況

◎[美]房龍

◎譚旭東 謝毓潔 譯

古代的人們深信:地球是一個小小的黑色物體,孤獨地懸浮在宇宙中心。

地球不是真正的圓球,它兩極稍扁,呈橢圓形。什么叫“兩極”呢?如果你用一根毛衣針筆直地從蘋果或橘子的正中心穿過,穿出的兩個洞就是蘋果或橘子的兩極了。地球的兩極,一個是北極,位于大海之淵;另一個是南極,位于高山之巔。什么叫兩極“扁平”呢?因為地球的赤道直徑要比兩極間的軸線長1/300。物理學知識告訴我們,哪怕是一粒灰塵在自轉,它的兩極也會自然扁平的。所以驗證這個事實,就并不需要你作一位極地探險家,去做實地考察了。

我們稱地球為行星。這個詞是希臘人發明的。他們很早就觀測到,有的星星在天空不停地轉動,有的則靜止不動。于是,他們將前者稱為“行星”或“流浪星”,后者為“恒星”。其實恒星也在運動,只不過希臘人是用肉眼觀察天空,沒有望遠鏡,所以觀察不到恒星的運動。星星這個詞悅耳動聽,它和梵語“點綴、播、撒”有關,的確,夜晚的天空中閃爍著點點繁星,好似無數朵火苗點綴著天空,多么美麗迷人的景象啊。

地球不僅自轉,而且圍繞看太陽轉動。太陽的體積龐大表面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是地球上光和熱的源泉。

古代的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被汪洋大海包圍的一小塊陸地,孤立地懸浮在空中,好似斷了線的風箏,好似穆罕默德的木棺。當時只有極少數的希臘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敢于提出質疑。幾個世紀過去了,經歷了艱難而又執著的探索,先知先覺者得出一個結論:我們腳下的土地并非是一個圓盤,而是一個球體,它沒有靜止地懸浮于空中,更不是宇宙的中心;相反,它快速地圍繞著太陽轉動。

而行星無一例外地圍繞著太陽轉動,它們和地球共屬于太陽系,沿著各自的軌道有條不紊地運行。

教會于公元4世紀初執掌大權后,如果有誰敢宣稱地球是圓形的,他將會被送上宗教法庭,他為自己的言行付出生命的代價。我們沒有必要苛求教會,因為那些最早皈依基督教的人大多愚昧無知,他們深信世界末日即將到來,而耶穌為了拯救自己的子民,將在一片榮光中重返地球——他的受難地。如果地球是圓的,那么耶穌豈不是要東奔西走,一會兒到東半球,一會兒到西半球?這種想法簡直是褻瀆圣靈,大逆不道。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基督教的信徒們不得不接受了地圓說。大約到了公元15世紀末,地圓說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因為它建立在古往今來的事實觀察基礎上。

首先,當我們靠近一座高山或一艘輪船時,先躍入我們視野的總是它們的頂部,然后它們的全貌才一一現出。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

其次,不管我們身處何方,我們的視野范圍總是圓形的。當我們乘坐熱氣球升到空中,或者我們登上高塔,因為視野開闊了,所以我們看到的圓形也變大了。只有地球是圓形的,我們的視野范圍才是圓形的,如果地球是方形或三角形的,那么地平線也應該是方形或三角形的。

第三,發生月偏食時,月球上出現的地球陰影是圓形的。物體什么樣,影子就是什么樣,這是常識。

第四,既然其他行星和恒星都是圓球,為啥地球要與眾不同?

第五,麥哲倫[1]的船隊從西向東航行,最終回到了他們的始發地,還有庫克船長[2]也是率領探險隊從西向東航行,最后的幸存者也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國。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最后,當我們向北極進發時,我們頭頂的星座接二連三地消失在地平線上,而我們向赤道方向前進時,那些星座又會越升越高。

所有的事實都指向一個真理——地球是一個圓球體。

地球有兩個近鄰,一個是太陽,一個是月亮。每隔24小時,太陽就向地球上大約1/2的生命提供光和熱。月亮沒有太陽那么熾熱明亮,然而它的力量也不可小視。

太陽很大,月亮很小,地球的大小介于兩者之間。如果把太陽比作一個直徑為3英尺(1英尺=0.3048米)的圓球,地球就是一粒豆子,而月亮只有針尖大小。雖然月亮很小,不過相比于太陽,它離地球的距離要近得多,所以它對地球的引力也非常可觀。

假如地球上全是山石,那么月亮對地球的引力則微不足道。可是地球上3/4的表面都覆蓋著海洋,而海洋則會隨著月球的轉動潮起潮落。

我們用“潮汐”來描述海水的運動。在銀色的月光下,一條寬約數百英里(1英里=1.609千米)的水帶奔流不息,一旦它涌入海灣、港口,就像咆哮如雷的野獸,激起數十英尺高的巨浪。而當月球與太陽同處一個方向時,對海水的引力就更為強大。

地球的上空有一層大約300英里厚的氮氣和氧氣,這就是空氣。空氣好比橙皮,地球好比橙肉,它們密不可分,一起轉動著。

大氣層、地球表面和海洋就像一個巨大的實驗室,風暴、雷電、干旱等各種各樣的氣候都在這里誕生,左右著人類的生活。

有三個要素影響氣候的變化,它們分別是土壤的溫度、盛行風和空氣的濕度。

風和人類文明的進程息息相關。要是沒有熱帶海洋盛行的信風,美洲大陸的發現就得等待汽船的發明;要是沒有濕潤的和風,美洲的加利福尼亞和地中海沿岸地區絕不會像現在這么繁榮;還有那些隨風而來的飛沙走石,它們的力量非同小可,能將最險峻的山峰夷為平地。

風是什么?它是一股迂回前進的氣流。氣流為什么會迂回前進?因為溫度高且輕的空氣會上升,那么它的下方就會產生一個真空帶,就像古希臘人說的“大自然討厭真空”,較冷且重的空氣將乘虛而入,及時填補這個真空帶。空氣就這樣流動起來。

為什么空氣有的冷,有的熱?這和太陽的關系很大。如果我們想讓房間里暖和起來,生一只火爐就夠了。而在茫茫宇宙中,太陽就像個大火爐,行星就是等待取暖的房間。離太陽近的地方空氣就熱,比如地球距離太陽最近的地方——赤道;離太陽遠的地方空氣當然就冷,比如地球距離太陽最遠的地方——南北兩極。

太陽照得空氣變熱變輕,熱空氣不斷上升,一直升到地球的上方——大氣層里,不過這兒離太陽遠了,空氣溫度開始下降,冷卻的空氣漸漸變重,重新回到地面;空氣離地面越近,它離太陽的距離也越近,于是它不由自主地再次變熱變輕,升回到高空。空氣就這么周而復始地運動著,直到夕陽西下。

天黑了,沒有太陽的光芒,地球為什么沒有變得寒冷呢?這是因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白天也吸收了太陽的熱量,夜晚大地將熱量釋放出來,溫暖著周圍的環境。地球上的土壤,沙石,樹木以及水,它們都會吸收熱量、散發熱量。不過它們有的吸熱快、散熱也快,比如沙石;而有的則恰好相反,比如水。所以太陽落山后,廣袤無垠的沙漠會很快變得寒氣逼人,而水汽豐潤的森林依然溫暖舒適。

善于思考的朋友肯定會有一個問題,按照離太陽越近溫度越高的原理,那么地球的上方——大氣層——離太陽的距離難道不是比地面要近嗎,為什么大氣層的溫度比地面要低呢?答案在于,大氣層的熱量來源于地球表面,是地球儲存了太陽的熱量,然后再一點點地向大氣層輸送。所以高山之巔永遠是白雪皚皚,因為離地面越遠,山峰獲得的地面熱量就越少。

我們常說空氣,其實空氣并不是“空”的,它里面有許許多多的東西,而且這些東西分量還不輕,它們一層壓一層的,所以最底下的那一層被壓得都快喘不上來氣了。如果我們不時刻呼吸,好讓我們身體內也充滿空氣的話,我們肯定會被壓得像一片葉子。

公元17世紀有一個科學家名叫托里拆利,他是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的學生。他發明了一個儀器,叫氣壓表。氣壓表能夠讓我們隨時隨地測量出空氣壓力的大小。好奇的人們用氣壓表做了很多實驗,結果發現海拔高度每升高900英尺,氣壓就會下降l英寸(1英寸=0.0254米)。

一些物理學家和地理學家開始思考,氣壓的高低是不是和盛行風的方向有什么關系?于是他們日夜鉆研,甚至花了幾個世紀的時間來搜集數據,總結規律,最后他們終于得出一個結論:地球上不同的地區氣壓不同,而風總是從氣壓高的地區吹向氣壓低的地區,風的強度和速度決定于兩個地區的氣壓對比度。現在你明白為什么會有暴風、颶風甚至龍卷風了吧,因為高氣壓區的氣壓太高了,而低氣壓區的氣壓又太低了。

俗話說,通風透氣。風讓空氣循環流動,讓我們時刻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不過這并不是風唯一的好處。吹來吹去的風帶來了降雨,而水則是生命的源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梧州市| 海伦市| 玉环县| 东台市| 泸定县| 三江| 房山区| 淮安市| 武清区| 高陵县| 安图县| 县级市| 丹寨县| 同江市| 美姑县| 垫江县| 原阳县| 丹江口市| 泰来县| 高要市| 团风县| 蓝田县| 平塘县| 平定县| 金湖县| 仙桃市| 佛山市| 武山县| 江都市| 利川市| 孟村| 禹城市| 石城县| 自治县| 丽江市| 陵水| 呼图壁县| 江口县| 望都县| 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