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與自然的奧秘(5)
- 古生物及古人類(中國青少年科普分級閱讀書系)
- 葉永烈主編
- 4108字
- 2016-10-11 10:26:30
地球上的水分布很不均勻,大洋、內陸海和內陸雪原的水量很多,當空氣受熱上升時,正巧和水受熱上升后形成潑水蒸氣的過程合拍,熱空氣和水蒸氣不分彼此地融會在一起。當空氣變冷后,水蒸氣遇冷凝結,變成了雨、雪或者雹,降落到地球表面。
降水與風的關系就是這么密切。假如一道山脈阻隔了沿海地區與內陸,那么沿海地區就會濕潤多雨,因為高山地區氣壓低,風在這里被迫升高了,濕潤的風在高空變冷后,水蒸氣也就凝結成雨,紛紛灑落地面。等風好不容易地吹到山的另一面,它早已毫無水分,成為干巴巴的風了。
地球上的熱帶地區降雨穩定向且豐沛,道理顯而易見。這兒的地表蓄積了足夠的熱量使空氣升高,然后水蒸氣遇冷后凝結成雨。太陽并不是永遠直射著地球,它時而偏北,時而偏南,所以赤道地區也有四季之分。這里的四季很有意思,兩個季節暴雨連綿,兩個季節滴雨不下。
要是風從寒冷的地方吹向溫暖的地方,那么風吸收的水量就會增加,當然水蒸氣也不會遇冷變成雨,所以被這樣的氣流控制的地區,哪怕10年都不會下一場雨,成為干燥的沙漠。
地球有無數的秘密等待人們探索。比如,地球的表面是否堅如磐石?科學告訴我們:巖石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堅不可摧。滴水可以穿石,風吹雨打可以將一座高山夷為平地。如果時間足夠長久,過了11600萬年,甚至喜馬拉雅山也會消失。
如果你有興致的話,可以做一個有趣的小實驗:取出半打干凈的手絹,將它們平整地疊放在桌面上,然后從兩邊向中間緩緩推動這疊手絹。你發現了什么?這疊手絹上出現了一堆奇形怪狀的皺褶,有的凸起像山峰,有的深陷如山谷,有的層疊似丘陵。地球的表面——地殼——和地球一起在太空中高速旋轉,熱量在旋轉中不斷地散發,失去了熱量的地殼會緩慢地皺縮、褶曲、變形,就像這堆被擠成一團的手絹。
目前最權威的猜想是:自形成之日起,地球的直徑已經皺縮了大約30英里。30英里作為直線距離并不算長。不過你要明白,地球的表面是彎曲的。地球的表面積是1.9695億平方英里,如果它的直徑突然縮小了幾碼,則將引發一場驚心動魄的災難。
幸而大自然的性情不算暴烈,她一點一點地創造著奇跡保持著整個世界的平衡。如果她要使一片海洋干涸,那么她就會在另一個地方創造一片新的海洋;如果她要磨平一座高山,那么她會在地球的另一個地方豎立一座新的高山。當然,地殼運動是如此的緩慢悠長,人類短暫的生命無從一覽地殼數千萬年的變化,這只是我們一廂情愿的想法罷了。
大自然雖然性格溫和,不過她也架不住人類的胡作非為。有了蒸汽機和炸藥,地表能在瞬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加上人類對木材的貪婪,森林和灌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連綿青山轉眼就變成黃土高原。森林消失了,綠色的植物消失了,巖石表面的土壤消失了……雨水變成波濤洶涌的洪流,從山頂沖向山谷,災難來臨了……
這是危言聳聽嗎?不,絕不是。我們不必親臨冰川期,感受那神秘的力量在北歐和北美大陸上鋪下的厚厚冰雪,還有山區中座座危崖。我們只需回顧羅馬時代,看看那些一流的拓荒者是如何摧毀了自然環境,徹底改造了半島的氣候,而這些只用了不足五代人的力量。勤勞謙卑的印第安人世代耕耘著南美洲的肥沃土地,而西班牙人來了,他們蹂躪著印第安人,也摧毀了這片土地。
外來侵略者剝削、奴役著土著居民的辦法易如反掌——斷絕土著居民的食物來源。美國政府將野牛斬盡殺絕了,勇敢無畏的印第安戰士還能怎么樣?他們變得骯臟、懶惰,居住在有限的保留地上。美國政府難道沒有為自己的愚蠢、殘酷付出代價嗎?美國大平原和安第斯山脈的現狀完全是美國政府咎由自取。
土地是人類生命的源泉,沒有什么比土地更重要的資源。所以,各國政府都不再姑息對土地的無恥侵害了。人類無法改變地殼運動,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多造一片綠地,善待土地。
說完了陸地,我們再來說說海洋。海洋覆蓋著地球表面近3/4的面積。海洋最淺的地方只有2英尺,而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深達3.5萬英尺,位于菲律賓群島以東。
世界上最廣闊的海洋是太平洋,它有6850萬平方英里;其次是大西洋,它有4100萬平方英里;最后是印度洋,它有2900萬平方英里。除了世界上的三大洋以外,內陸海約2000萬平方英里,河流、湖泊的總面積達1000萬平方英里。面對海洋,人類的確只能望洋興嘆。除非我們重新長出鰓,否則我們無法到水里生活。
陸地也不是處處適合人類居住。這里有500萬平方英里的沙漠和1900萬平方英里的荒原,還有許多廣袤的地區,要么像喜馬拉雅山那樣海拔太高,要么像兩極那樣溫度太低,要么像南美洲沼澤那樣濕度太大,要么像非洲中部的森林那樣過密,總之它們都無法開發利用。要是老天爺多賜予我們一些土地,我們肯定會倍加珍惜的。
或者,我們能將海洋重新變為陸地?不過,有一個問題非常關鍵:海洋并非是多余的,它就像一個巨大的蓄熱池,儲存著太陽的能量。地質考古學的研究發現,史前時代的陸地面積非常大,而海洋面積比現在小很多,而當時的氣候非常寒冷。目前地球上陸地與海洋面積的比例是1∶4,這個比例恰到好處。只要保持這個比例不變,地球上的氣候就能長久地繼續下去,人類就可以永居樂土了。
太陽和月亮吸引著海水上漲,升高的海水有一部分變成了水蒸氣,然后北極的寒冷將水蒸氣變成了冰。氣流,也就是風不僅直接影響著人類生活,也影響著海洋。
當一股氣流鍥而不舍、長年累月地吹向海洋表面,海水就會順著氣流的方向漂流。要是有幾股氣流從幾個方向一起吹,那么這些水流就會彼此抵消。不過當風總是朝一個方向吹的話,比如赤道兩邊吹來的風,它們產生的漂流就會成為真正的海流。
海流對人類的貢獻何在?我們先說說日本海流,它是太平洋中最重要的海流之一。一股信風從北向東吹,于是太平洋海面就有了響當當的日本海流。完成了在日本海的使命之后,日本海流橫跨北太平洋,給阿拉斯加送去溫暖的祝福,繼而它又掉頭南下,為加利福尼亞創造舒適的氣候。
還有神秘的墨西哥灣流,它約有50英里寬,2000英尺深。在悠久的歲月里,它不僅為北歐提供了墨西哥灣的溫暖,而且為英格蘭、愛爾蘭和所有北海國家帶來繁榮富庶。
墨西哥灣流的形成頗有傳奇色彩,它發源于北大西洋渦流,而后者是一個巨大的漩渦,在大西洋的中部不停地旋轉,裹挾著無數小魚和浮游生物的海水被卷入漩渦中心,就像一片藻海。中世紀的水手們堅信,一旦船只被信風吹入這片藻海,生存的希望將十分渺茫:船只失去了方向,船上的水手因缺水而死亡。萬里晴空下,充滿死亡氣息的船只永遠地上下漂浮著,好像一個無聲的警告,警告那些膽敢冒犯神靈的人。直到哥倫布的船隊安全地穿過這片藻海,它的傳說才告一段落。
北大西洋渦流的一部分涌入到加勒比海,和一股從非洲海岸西行而來的海流匯合在一起。加勒比海實在容不下這么多的海水,于是它們浩浩蕩蕩地奔往墨西哥灣。
墨西哥灣對如此多的海水也無能為力,它干脆把佛羅里達和古巴之間的海峽當作噴頭,把這股熱流噴射出去得了。這股被噴射出來的熱流就是大名鼎鼎的墨西哥灣流了,它的時速高過每小時5英里,難怪古代的航船寧肯繞道而行,也不愿意在此逆流而上了。
墨西哥灣流從墨西哥出發,沿美國東海岸一路北上,一旦受阻后便向東而行,穿過北大西洋,在紐芬蘭的淺灘附近與拉布拉多海流匯合。要知道墨西哥灣以溫暖而名揚天下,而拉布拉多海流源自格陵蘭島的冰山,水溫寒徹肺腑,它們的相遇注定要產生茫茫大霧,加上這片海域漂浮著大量的冰山,可想而知在過去50年的航運史上,這片水域是多么臭名遠揚了。
大量的冰山卷入兩股海流匯合而成的巨大渦流中,在海面上一面旋轉,一面溶化。這些融化中的冰山無論說它們有多么危險都不過分,人們在海面上只能看到殘存的冰山頂部,卻看不見深藏在海面下的冰山底部,而冰山底部呈狼牙狀,它們也確實像狼牙一樣鋒利,能夠輕而易舉地刺穿航船的鐵殼。目前,這片海域已成為禁地,各國海船都謹慎地避開這里。只有美國巡邏隊在此觀察瞭望,負責炸毀小冰山,并且向過往船只發送大冰山出現的警告。
這里險則險矣,不過也是捕魚人的天堂。北冰洋的魚群習慣了低溫的拉布拉多海流,猛然遇到溫暖的墨西哥灣流,一時間真不知如何是好:是重返北極呢,還是逗留此地?還沒等它們作完決定,法國漁夫早就眼疾手快地把它們撈進網里了。這些法國漁夫的祖先們早早地光臨過美洲大淺灘,幾百年后才有人陸續前來。200年前的法蘭西帝國占領了北美大陸的大片土地,離加拿大海岸不遠的兩個小島——圣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至今仍是法蘭西帝國的兩塊領地。常言道,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然而。在哥倫布出生前150年,諾曼底漁夫就探訪過美洲海岸,光顧了這片島嶼。
墨西哥灣流還要遠行,它繼續北上,悠閑地跨過大西洋,在西歐海岸呈扇形散開,拍打著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丹麥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海岸。給這些國家和地區帶來溫和舒適的氣候。這么一路走來后,這股神奇的海流裹挾著大量的海水投入北冰洋的懷抱中。這些海水是如此之多,甚至比世界上所有大河的水量還多,以至于北冰洋也難以笑納,于是北冰洋就傾倒出自己的海流——格陵蘭海流。還記得嗎,拉布拉多海流就誕生于格陵蘭海流。
這是個趣味盎然的故事。
不過它僅僅是背景——關于氣象學、海洋學和天文學的背景而已。接著,我們這場劇目中的角色將紛紛登臺亮相。
現在讓我們拉下帷幕。
當幕布再次升起時,新的一幕就開始了。
下一幕說的是人類尋找道路的歷程。他們征服了山川、海洋和荒漠,創造了真正的人類的家園。
地球打聽自己的年齡
◎楊向紅
地球天天圍繞著太陽轉呀轉,從不知疲倦。不知過了多久,他偶然看到一位畫家把他畫成須發蒼蒼、滿臉皺紋的老爺爺,他以為自己已經老了??墒怯诌^了幾天,他看到另一個畫家把自己畫成一個稚氣十足的兒童,他頓時傻眼了,我究竟是老人還是娃娃?我的年齡有多大?該去問誰呢?
他轉哪,轉哪,忽然看見一只蜉蝣在池塘上空快樂地飛翔。
地球輕聲問:“快樂的小蜉蝣,你知道我的年齡嗎?”
注釋
[1].麥哲倫(約1480—1521):葡萄牙航海家。1519年奉西班牙政府之命率隊進行環球航行,本人死于途中。1522年9月,船隊中的“維多利亞”號返回西班牙,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旅行。
[2].庫克(1728—1779):英國海軍軍官、探險家。他發現了夏威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