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晝夜變化有什么規律?
在日常生活中,隨著睡眠和清醒、白晝和夜間、休息和活動的更替,血壓皆呈節律性的波動。近年來由于動態血壓監測技術的推廣應用,對血壓的這種晝夜變異及其臨床意義有了更深的了解,發現無論正常對照組還是高血壓組,血壓都呈晝夜節律特征性變化,即白晝血壓高于夜間。正常對照組與高血壓組晝夜變化程度明顯不一樣,高血壓組變化程度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從白晝到夜間,高血壓組收縮壓下降幅度為10.33%,舒張壓為10.40%,而正常對照組收縮壓為15.97%,舒張壓為14.98%,兩組差異顯著。說明高血壓病患者對血壓的調節能力呈下降趨勢,這種能力的下降,可能會導致高血壓病患者靶器官更長時間處在高負荷狀態,從而導致高血壓并發癥的發生。夜間的血壓變化受人的體力、腦力活動的影響較少,主要由交感迷走神經的調節,有文獻報道高血壓病患者夜間外周交感神經系統功能較正常人明顯增高,這種外周交感神經系統功能增高,導致了高血壓組夜間血壓高于正常對照組。
11.什么是臨界高血壓?
人的血壓具有一定的波動性,會受到勞動、情緒、冷熱等許多因素的影響,人為的劃定一條血壓值界限來判斷正常或不正常則較為困難,所以,一些臨床工作中引入了“臨界高血壓”這個術語。以前把臨界高血壓稱邊緣性高血壓,即指血壓水平介于正常血壓和高血壓之間的狀態。國內一般將舒張壓大于90毫米汞柱而小于95毫米汞柱的血壓稱為臨界高血壓;也有人認為,舒張壓波動在92.5~99毫米汞柱者,沒發現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有器質性損害者可定為臨界高血壓。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高血壓專家委員會確定的高血壓標準中,臨界高血壓為收縮壓142~159毫米汞柱,舒張壓90~94毫米汞柱。現在,人們對臨界高血壓的危險性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測量血壓有偏高傾向時,即能引起注意。
雖然早期高血壓病患者屬臨界高血壓范圍,而臨界高血壓并不一定完全轉變為高血壓病患者。有的人血壓可逐漸恢復正常;有的人幾十年僅僅表現為輕度血壓升高,而不出現全身各器官的合并癥,所以臨界高血壓不等于早期高血壓。對于臨界高血壓不要急于用藥物治療,也不要輕易診斷。因為診斷后常會對患者心理、工作上增加一些思想壓力和負擔。初次測血壓為臨界值,之后可以每隔1~2周測一次,連續觀察一段血壓情況,如果確實為高血壓,就給予藥物治療;如果觀察幾次后血壓下降至正常,就不能診斷為臨界高血壓。
12.高血壓病是如何分期的?
計算血壓的單位一般有毫米汞柱(mmHg)和千帕(kPa),兩者之間是可以換算的,他們之間的比例大約為7.5∶1,換算時就可以簡單地用毫米汞柱乘以4再除以30,就得到血壓的千帕值,反之也可以。
正常的血壓范圍是收縮壓在90~140毫米汞柱(12.0~18.7千帕)之間,舒張壓在60~90毫米汞柱(8.0~12.0千帕)之間,高于這個范圍就可能是高血壓或臨界高血壓,低于這個范圍就可能是低血壓。
在緩進型高血壓病患者中,絕大多數的病程經過和發展是非常緩慢的,自發病開始要經過10~20年時間才進入后期。為了有助于掌握病情的發展和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臨床上一般以舒張壓的高度和合并腦、心、腎及眼底的損害程度作為高血壓病分期的標準,可將高血壓病分成三期。
(1)第一期:血壓達到確診高血壓水平,舒張壓大致在12~13.3千帕之間時,是高血壓病的早期,此時血壓往往有波動;有時也可降至正常,收縮壓也可以在年齡組正常高值范圍,但基本上沒有心、腦、腎、眼底等病變。對于第一期患者的診斷要慎重,需多次反復測量血壓。以免將緊張、情緒激動或體力勞動后所引起的暫時血壓升高誤診為高血壓。
(2)第二期:血壓達到確診高血壓水平,舒張壓在13.3千帕以上,并有心、腦、腎之一的器質性損傷,但器官功能尚能代償。①心臟增大:物理檢查如叩診法或X線透視或拍X線心臟常規片時顯示心臟增大;心電圖示左心室肥厚勞損改變。②眼底可見中度動脈硬化。③尿常規化驗可出現尿蛋白陽性、紅細胞等。
(3)第三期:血壓持續升高,舒張壓常常超過16千帕,身體主要臟器如腦、心、腎等損傷明顯,其代償功能已經喪失,從而發生心力衰竭或腦血管意外或腎功能衰竭,同時有夜尿增多、浮腫少尿、頭痛、惡心、嘔吐、半身麻木等癥狀,眼底檢查可見動靜脈交叉壓迫、滲出等病變。化驗檢查可見尿素氮升高、貧血。本期為疾病后期,一般不能再從事日常緊張工作和勞動,應以休息為主。
13.什么是兒童高血壓?
一般認為,學齡前兒童血壓>110/70毫米汞柱,學齡兒童血壓>120/80毫米汞柱,青少年血壓>130/90毫米汞柱,均應視為兒童高血壓。兒童高血壓分為繼發性和原發性兩類。近年的研究證實,10歲以下的兒童高血壓,80%以上可能為繼發性高血壓,主要繼發于腎臟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或內分泌系統疾病,如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腎病綜合征、腎動脈狹窄、大動脈炎、主動脈縮窄、嗜鉻細胞瘤、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等。而年齡較大的兒童,則原發性高血壓的比例較高。因此兒童高血壓應查明原因,對癥治療。
14.什么是妊娠高血壓?
妊娠血管疾病:主動脈狹窄、多發性大動脈炎等。顱腦病變使顱內壓增高也可引起繼發性高血壓。
高血壓綜合征是繼發性高血壓的一種,也有叫做“子癇前期-子癇綜合征”的。通常與妊娠20周后發病,表現為體重增加過快,每周增加超過0.5千克,下肢、腹壁水腫,嚴重的出現腹水,逐漸出現高血壓。
臨床診斷標準為妊娠20周后血壓超過130/90毫米汞柱,或血壓較以前升高超過30/15毫米汞柱,并伴有蛋白尿及水腫。
妊高征最嚴重階段就會發生子癇,患者會出現眼球固定、瞳孔放大、口角和肌肉震顫乃至肌肉強直等癥狀,患者甚至會進入昏迷。
15.高血壓為何會“纏上”年輕白領?
近年來年輕人的高血壓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上海市最近的調查發現,該地區高血壓現患率為33. 21%,其中城區高血壓現患率為34.19%,鄉村高血壓的現患率為31.16%,均為男性高于女性。
高血壓病患者群患病狀況是“一高二低”:“一高”是患病率高;“二低”是知曉率低與血壓有效控制率低。高血壓病患者中僅有1/3強的人知道自己患病,不足1/4的人血壓控制在正常值范圍內。
調查顯示,35歲以下的年輕人大約占了高血壓病患者的20%,10年前這個比例還不到10%。由于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長期處于緊張的狀態下,導致腎上腺素過多分泌,引起血管收縮,最終導致高血壓;而他們沒有規律的生活方式也容易導致高血壓。高血壓還可導致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富貴病”的出現。
由于每個高血壓病患者在每天的不同時間,血壓波動規律不一樣,患者常常不知道自己究竟有無高血壓或什么時候服降壓藥比較合適。通過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不僅可以明確高血壓的類型,而且讓患者隨時了解其血壓波動的規律,指導其準確用藥和規律生活,更好地避免腦卒中等疾病的發生。
16.什么是老年性高血壓?
世界衛生組織將老年人高血壓規定為年齡在65歲以上(我國規定為60歲以上),血壓持續或3次非同日測量,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
這些患者有動脈硬化的臨床表現,如眼底動靜脈交叉呈銅絲狀或銀絲樣改變,主動脈、腹主動脈鈣化(在X線片中能清楚地表現出來),聽診主動脈區有收縮期雜音,出現老年斑等現象。胸腹部X線檢查、心臟和腹部超聲波檢查對于評價這類患者的預后是非常有用的。老年人高血壓中收縮壓的升高與腦卒中、冠心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密切相關。
17.什么是更年期高血壓?
目前國際上已公認的更年期是從40歲開始,更年期反應可持續約10余年。此時體內的雌孕激素水平起著明顯的變化。首先出現月經紊亂,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陣發性潮熱及潮紅,這種潮熱多發生在絕經前后的數年,其發生率65%~80%,同時伴有波動性血壓增高,這種血壓是以收縮壓增高為主的,其可能的原因為交感活性增高所致。此外可能還伴有心悸、心前區不適等神經興奮性體征。
18.血壓居高不下是何因?
血壓居高不下會對心、腦、腎等器官產生嚴重損害,導致一系列并發癥,如心力衰竭、腦卒中、腎功能不全等。因此,長期而有效地控制血壓對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在治療過程中,不少高血壓病患者吃了不少藥,但血壓控制不理想,不是降不下來,就是忽高忽低。這是怎么回事呢?
(1)白大褂效應。有些人一見到醫生就緊張,血壓也隨之升高,甚至服用降壓藥后,也無濟于事,醫生一量血壓就高。這部分“患者”在家里自測血壓是正常的,24小時動態監測血壓也在正常范圍內。這種高血壓在醫學上被稱為:“白大褂高血壓”,顯然這是一種偽高血壓。對策:通過心理疏導,消除精神緊張。因不是真正的高血壓故無需藥物治療。
(2)忽視自我治療和調養。現已知道,高血壓除與遺傳有關外,與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關系。精神緊張、食鹽過多、吸煙酗酒、缺乏運動、身體超重等因素均可導致血壓升高,并使降壓藥物的療效降低。對策:改善生活方式,也即我們常說的自我治療和調養,包括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具體飲食方面,應該低鹽(每日不超過5~6克)、低脂肪、適當增加鉀與鈣的攝入,運動項目最好選擇有氧代謝運動(如快步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但不宜做劇烈運動。
(3)藥物使用不當。其中包括:藥物用量不足、劑量偏小;單一藥物療效不佳時,未采取聯合用藥;不了解藥物代謝的半衰期,服用間隔過長;服藥依從性差,經常漏服或未堅持長期治療;其他藥物的拮抗作用,比如擬交感神經藥中的麻黃素,非甾體類消炎藥消炎痛、布洛芬等,避孕藥、糖皮質激素等本身都有升壓作用,若與降壓藥聯用,將會使后者的療效大打折扣。對策:遵循個體化用藥原則,從小劑量的單一藥物開始,逐漸加量,如果效果仍不理想,考慮不同種類的降壓藥聯合應用。提倡使用長效制劑,注意藥物的合理配伍。
(4)腎損害對高血壓治療的影響。研究表明,長期高血壓可致腎小動脈硬化,使腎臟血流減少而受損;腎損害反過來又能加重高血壓,形成惡性循環,給降壓治療帶來困難。對策:調整改善腎功能,選擇對腎臟有保護作用的降壓藥物,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洛汀新等,同時可配合使用利尿劑雙氫克尿噻等,以減輕水鈉潴留。需要強調的是,對高血壓的治療一定要從早期開始并持之以恒,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高血壓對靶器官的損害。
(5)繼發性高血壓未針對病因治療。繼發性高血壓約占全部高血壓病患者的5%,發病年齡較輕,均由某些特定的病因引起,常見的有兩大類,即腎性高血壓由急慢性腎炎、腎囊腫、腎動脈狹窄等引起,內分泌性高血壓由嗜鉻細胞瘤、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皮質醇增多癥、甲亢等引起。繼發性高血壓往往血壓長期居高不下,藥物治療很難奏效。對策:明確病因并徹底祛除(包括手術治療),血壓即可恢復正常。當然,有些因病變特殊,其原發病無法根治,血壓亦難以控制。
(6)藥品本身質量有問題:如過期、變質及假冒偽劣藥品,患者服用了非但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還會引起不良反應。對策:提高自我保護意識,看病要去正規醫院,徹底杜絕假冒偽劣藥品,當然還要靠行政執法部門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19.高血壓病有哪些并發癥?
高血壓并發癥主要是大小血管的病變。心、腦、腎等器官是高血壓的損害對象,在醫學上被稱為高血壓的靶器官。①心:高血壓可以引起心肌肥厚及心力衰竭,還可以引起心絞痛及心肌梗死,長期的高血壓還會使心室擴張,形成高血壓心臟病。②腦:高血壓可以引起腦動脈硬化,最后引起腦卒中,包括腦梗死和腦溢血。③腎:高血壓可以引起腎動脈硬化,影響腎功能,甚至會導致尿毒癥。以上這些疾病,在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癥狀。高血壓病患者一旦出現這些靶器官的損害,即為高血壓三期。
產生這些并發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血壓使動脈產生了一系列變化,尤其是全身小動脈的長期痙攣,可能使血管壁發生營養不良性變化,內膜下蛋白性物質沉積,纖維組織增多,中膜肌層肥厚,動脈彈性減低,以致管腔變窄。由于小動脈內的變化,管腔內的沉積增厚變窄,醫學上稱此為“玻璃樣改變”。全各器官組織內的小動脈都會受到影響,其中尤以腎細小動脈最明顯。因為小動脈痙攣,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心臟為了維持暢通的血液循環,必須加倍努力地收縮,才能使血液達到各處,其結果是心臟過于勞累,左心室肥厚以至擴張。腎臟則因腎小動脈硬化,形成腎缺血,最后產生高血壓素,促使全身小動脈痙攣,這樣又加重了高血壓,形成“惡性循環”。腎臟長期缺血,發生營養不良變化,腎功能也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