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通常把消化不良分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因此,必須進行相應的多種檢查,以確診原發(fā)病,然后有的放矢,標本兼治。通過對原發(fā)病的治療(治本),隨著病情改善,消化不良癥狀也會隨之改善。在治本的同時,也可以有選擇地投用助消化藥以治標。如慢性萎縮性胃炎,可選用胃蛋白酶合劑或多酶片;慢性胰腺疾病,可選用胰酶片等。對單純性消化不良,按其對某種食物進食過多,或食后消化不良來選擇促消化藥物。如進食肉、蛋、豆類蛋白食物所致者,選用胃蛋白酶或胰酶;吃米、面、紅薯等淀粉成分多的食物所致者,選用含淀粉酶的促消化藥物。
(三)選藥合適,用藥合理
助消化藥是促進胃腸道消化過程的藥物,其大多數本身就是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如鹽酸和多種消化酶制劑;當消化液分泌不足時,用它們能起到代替療法的作用。另外,有些藥物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并增強消化酶的活性(如康胃素等),或制止腸道過度發(fā)酵(如乳酶生等)。下面談談如何合理選用助消化藥。
(1)胃蛋白酶:一種消化酶,常用于進食蛋白性食物過多或缺乏胃蛋白酶所致的消化不良、病后恢復期的消化功能減退、慢性萎縮性胃炎等。但胃蛋白酶必須在酸性條件下才能發(fā)揮作用,故常與稀鹽酸合用,于飯前或飯時服用,不宜與硫糖鋁、堿性藥物同服。
(2)稀鹽酸:10%的鹽酸溶液,內服能增加胃液的酸度,增強胃蛋白酶的活性。可用于各種胃酸缺乏癥及發(fā)酵性消化不良,于飯前或飯時服用,用前須用溫開水稀釋成1%溶液,服后用水漱口,以免腐蝕牙齒。
(3)胰酶:多種酶的混合物,主要為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其在中性或弱堿性的環(huán)境中活性較強。主要用于食欲不振及肝、胰疾病引起的消化障礙。于飯后服用,片劑不可嚼碎,不宜與酸性藥物并用。
(4)多酶片:含有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等成分,適用于治療消化不良、慢性萎縮性胃炎、病后胃功能減退、飲食過飽、異常發(fā)酵,尤其是老年人胃腸脹氣等癥。飯前服,不能嚼碎。不宜與硫糖鋁、胃舒平、胃得樂、洛賽克、雷尼替丁等合用。
(5)復方淀粉酶粉:又稱胖得生,含有淀粉酶與胰酶、乳酶生等成分,適用于治療消化不良、小兒積食、腸內發(fā)酵、腹脹等,于飯前或飯時服。
(6)康胃素:可促進唾液、胃液、胰液、膽汁、腸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增強消化酶的活性和調節(jié)胃腸功能。適用于慢性胃炎、老年人消化不良、嬰兒厭食及孕婦的胃腸功能紊亂,于飯前服。胃酸過多或急慢性胰腺炎病人禁用。
(7)乳酶生:系活乳酸桿菌的干燥制劑。它能在腸內分解糖類,產生乳酸,使腸內酸度增加,從而抑制腐敗菌的繁殖和蛋白質的發(fā)酵,減少腸內產氣,故適用于治療消化不良、腸脹氣及小兒飲食失調引起的腹瀉等癥。此藥宜在飯后用冷開水送服,不可用熱開水,否則活菌將被殺滅而失效;也不宜與抗菌藥物或吸附性藥物(如藥用炭)合用。
(8)消脹片:含二甲硅油與氫氧化鋁成分,可降低胃腸內氣體微泡的表面張力,以促使氣體微泡破裂而釋放出氣體,排出體外。適用于治療胃腸脹氣,在氣體排出后有助于消化。
其他助消化的中成藥(如保和丸、大山楂丸等),均可對癥選用。應注意的是,消化酶制劑應密封貯存在冷暗處,若超過有效期,則不可服用。
選對胃藥,別踩“剎車”當“油門”
近幾個月來,的哥老張感到反酸、腹部不適、胸骨后疼痛及燒灼感,自認為整天開車因飲食不節(jié)引起的“胃病”,便自行到藥店去購來阿托品片內服以解胃痛等不適。但是,服藥后癥狀未減,于是又改服654-2。豈料用藥后不僅不奏效,反而出現胸骨后燒灼感,只得歇車前往醫(yī)院就診。醫(yī)生詢問病情并進行胃鏡檢查,確診他患了胃食管反流癥。接診醫(yī)生告訴他,你吃錯了藥,你這老司機竟然把“剎車”當“油門”了。你這病本來食物就“前進”不順,而且還往上反流,應當踩“油門”促進食管和胃部蠕動,讓食物順利下行。可你吃的阿托品和654-2是減少胃動力的解痙藥,它們減弱食管和胃的蠕動,松弛食管下括約肌而致胃排空延遲,胃潴留加重,反而加重胃食管反流癥狀。
不少人也像的哥老張一樣,當出現上腹部不適、反酸、胃部隱痛時,往往便自認為得了“家常胃病”,便自作主張去藥店購藥實行“自治”。提起“胃藥”,首先就會想到顛茄、阿托品、654-2之類的解痙藥。其實,不少胃病使用解痙藥并不對癥,而是需要胃動力藥來進行治療。
近年來,功能性胃腸病已受到廣泛的關注,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特發(fā)性便秘、胃輕癱等,這些功能性胃腸病的癥狀大部分和胃腸動力障礙有關,表現為胃排空延緩,胃竇、幽門和十二指腸協(xié)調異常或腸通過過慢,患者可有腹脹、噯氣、惡心、嘔吐、便秘等,為解決胃腸動力障礙需用胃腸促動力藥,以增強胃腸道收縮力和加速胃腸運轉及減少胃腸內容物通過時間。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促動力藥已發(fā)展到第三代。茲將常用的胃腸促動力藥的選擇及使用要點介紹如下。
(一)第一代胃腸促動力藥
甲氧氯普胺為第一代胃腸促動力藥,其商品名為胃復安、滅吐靈、嘔感平、撲息吐。之所以稱為“胃復安”,乃其有胃腸促動力作用,它作用于胃腸道平滑肌,可增加食管下端括約肌的張力,使其壓力增加,防止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另外可以增加食管和胃的蠕動,促進胃的排空,臨床上可用于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糖尿病性胃輕癱、胃食管反流病等。之所以稱為“滅吐靈”、“嘔感平”、“撲息吐”,乃其有阻斷延髓催吐化學感受區(qū)的多巴胺受體,而具有較強的中樞性鎮(zhèn)吐作用,故可用于治療和預防惡心、嘔吐。但其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反應也是最常見的副作用,可出現嗜睡、倦怠、疲勞,較大劑量時可有錐體外系反應,如靜坐不能、焦慮、激動、肌張力障礙、下肢肌肉抽搐等,在老年病人,可有帕金森綜合征反應。另外還可出現乳房增大、溢乳、月經不規(guī)則等。停藥后這些副作用可逐漸消失。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應慎用。
(二)第二代胃腸促動力藥
多潘立酮為第二代胃腸促動力藥,其商品名為嗎丁啉、胃得靈、哌雙咪酮。它主要作用于胃腸道,對腦的影響很小。主要是增加胃的收縮和蠕動,加強胃內固體和液體的排空,還可協(xié)調胃竇和十二指腸運動,它的適應證和胃復安大致相同,也可治療胃部脹滿引起的惡心、嘔吐。常見的副作用有口干、頭痛、高泌乳素血癥引起的乳房增大、疼痛、溢乳等。由于不易通過血腦屏障,極少引起椎體外系的不良反應。
(三)第三代胃腸促動力藥
(1)西沙比利是第三代胃腸促動力藥,其商品名為普瑞博思、西沙普雷特。它對整個胃腸道包括從食管到肛門括約肌均有促動力作用,能增強生理反應,恢復正常的動力模式。西沙比利已廣泛用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輕癱、功能性便秘,以便秘為主的腸易激綜合征等,它還是惟一治療假性腸梗阻有效的促動力藥。其副作用小,一些反應如腸鳴、腹痛、稀便其實是腸動力增加的表現,多見于開始用藥的起初幾天里,繼續(xù)用藥后這些反應常自然消失。由于它的作用較胃復安和嗎丁啉均強,作用于全消化道,安全性好,一般認為可作為當前治療胃腸動力障礙的首選藥物。
(2)莫沙必利是新型的第三代胃動力藥,其商品名有貝絡納、美唯寧、加斯清等。主要用于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及手術后使用。能增強胃腸運動,但不影響胃酸分泌。無錐體外系反應和腹瀉等副作用、耐受性好是它的優(yōu)勢。
(3)鹽酸依托必利也是新型的胃腸促動力藥,其商品名有奧為仙、比佳斯、代林、凱亭、瑞復啉等。主要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其特點是全胃腸道促動力作用,無錐體外系副作用。
以毒攻毒,狠招克頑癥
“以毒攻毒”一詞,出自明代陶宗儀的《輟耕錄》,其中有“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的論述。所謂“以毒攻毒”乃指用有毒的藥物來治療毒瘡等因毒物而起的疾病。唐代的張鷟在他的筆記小說集《朝野僉載》中記錄了一則毒蛇治病的故事,說是陜西商縣有人患麻風病,被家人所逼,搬到山里筑茅屋而離群獨居。有烏蛇墜酒罐中,其不知曉,但飲酒后病情逐漸改善,喝到酒罐底見有蛇骨,方知是毒蛇之蛇毒之治療作用。這可能是我國歷史上“以毒攻毒”療法取效的較早“病例報告”。其實,我國古代采用某些毒物治療頑癥的例子不少;近代國外采用世界上最毒的毒物——肉毒素A已被用作面部除皺的“毒針”而風行世界。“毒針”除了除皺,還可用于治療面肌痙攣及頑固性偏頭痛。最近美國科學家還從毒蝎中提煉的藥物治療腦癌(腦神經膠質瘤)初見成效。
當前,臨床上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療各種頑癥并取得較好的效果。茲舉有代表性的幾種現代“以毒攻毒”療法如下。
(一)阿托品治療有機磷中毒
阿托品(Atropin)乃大家熟悉的藥物,而“阿托品”之名乃是因其有致命毒性而起的。中世紀的謀殺者就有用其原植物顛茄作為毒藥而使人致死的。在希臘神話故事中Atropus、Clotho和Lachosis是掌管命運的三位女神,Atropus是長者,她的兩位妹妹晝夜不停在紡織生命之網,而Atropus卻專司用剪刀剪斷由她妹妹織就的網,以致人于死地。于是這個老大的名字Atropus,將詞尾-us改為-in就成了Atropin(阿托品)這一藥名。
有機磷農藥的中毒機制是通過抑制膽堿酯酶活性,導致體內乙酰膽堿聚積,從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阿托品為節(jié)后抗膽堿藥,能阻斷節(jié)后膽堿能神經支配的效應器中的乙酰膽堿毒覃堿型受體,從而抑制膽堿能神經過度興奮,消除和減輕毒覃堿樣癥狀,興奮呼吸中樞,抑制多種腺體分泌,松弛平滑肌,使心跳加快。它能有效對抗急性有機磷農藥的中毒所致的呼吸中樞抑制、支氣管痙攣、肺水腫、循環(huán)衰竭及其他毒覃堿樣癥狀,從而搶救患者生命,從而發(fā)揮“以毒攻毒”的效應。
(二)氮芥治療惡性腫瘤
氮芥是目前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它的開發(fā)和應用是從殺人的毒氣——芥子氣而來的。芥子氣乃“毒劑之王”,是“一戰(zhàn)”期間德國首先使用的化學武器。這種毒氣因具有芥末味而得名。它能引起皮膚紅腫、起皰,以至潰爛,如侵入人體也可引起全身中毒。1917年,德軍將其制成炮彈,于當年7月12日夜間用這種炮彈轟擊英軍陣地,造成英軍大量傷亡。尸檢發(fā)現,死者的皮膚、黏膜和呼吸道有糜爛壞死,還有全身中毒現象。傷者造血系統(tǒng)抑制、淋巴組織溶解,這一現象引起醫(yī)學家們的注意,并據此推測這種毒氣能“以毒攻毒”,可用于治療造血系統(tǒng)和淋巴組織的腫瘤。
1935年,美國科學家終于合成了一種毒性較低,但作用與芥子氣相似的氮芥。經過動物實驗證明其對淋巴肉瘤及白血病均有療效。自此,各種氮芥制劑相繼問世,用其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淋巴肉瘤及頭頸部的腫瘤都取得肯定的療效。
(三)箭毒治療心衰
治療急性心力衰竭特別是急性左心衰竭,往往首選毒毛旋花子苷K(StrophanthinK)簡稱“毒K”,其后的“K”源于地名Kombe(音譯為康毗或孔貝)系非洲喀麥隆的一個地名,為昔時毒毛旋花這一植物之產地,當地土著將此植物漿汁涂于箭頭射取獵物,中箭的動物往往因毒力攻心而致死或倒地被擒,故以往稱“毒K”為康毗箭毒。作為強心甙,“毒K”的作用與洋地黃類毒甙相似,這種毒甙只要掌握適當的劑量卻有強心作用,因此“毒K”和洋地黃是治療心衰的首選藥物。
中藥中也有一種具有類似洋地黃作用的箭毒——烏頭,《三國演義》中關公刮骨療毒,就是他在攻打樊城時,右臂中了烏頭箭毒之故,因烏頭致其心律失常而使他中箭落馬。烏頭主根之側而生的稚根稱為附子;若主根不附生稚根者稱為天雄,這些“烏頭家族”的成員,均含大毒。在中藥方劑中附子常以其強心作用而被配伍而發(fā)揮“回陽救逆”作用。
(四)砒霜、雄黃治療血癌
砒霜是家喻戶曉的毒藥,其化學名稱為三氧化二砷。砒霜中毒可引起胃腸道、神經、循環(huán)及泌尿等系統(tǒng)的癥狀。一般認為其致死量約為每千克體重2mg。應用砷劑“攻毒”早有先例,在青霉素普遍應用之前,治療梅毒主要就用砷劑。上世紀末,國內外就開始研究用砒霜治療血癌(白血病)。我國在運用砷劑治療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開展較早,且成績顯著。近年來國內專家采用另一種砷劑——雄黃治療血癌,其效果比砒霜更佳。國內一項經歷6年之久的研究成果顯示,采用中藥雄黃的主要成分四硫化四砷可成功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目前,110位接受治療的患者已全部生存了5年以上,實際無病生存率達到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