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蛇毒溶栓治“腦梗”
從上世紀中葉就開展的蛇毒溶栓,如今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蛇毒主要有神經毒、心臟毒、出血毒及溶血毒等,由于蛇的毒液中含有豐富的酶,其中有些酶與蛇毒的毒性關系較大。毒蛇咬傷如不及時處理和治療往往會因此而致命。
蛇毒毒液的主要成分為蛋白水解酶、精氨酸酯酶、激肽釋放酶、蛋白質、毒素和各種氨基酸。目前比較常用的蝮蛇抗栓酶就是從蝮蛇蛇毒中分離出來的以精氨酸酯酶為主要成分的一種酶制劑,它能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血脂,并能減少血小板數量及抑制其黏附和聚集功能。對腦血栓形成(“腦梗”)、脈管炎和高黏血癥均有顯著的療效。國外有人用蛇毒治療癌癥,發現它具有很強的止痛作用。
“人工瞌睡蟲”,會用才管用
唐先生最近睡眠不佳,總是難于入睡。同事告訴他用數數的方法可入睡,但數了幾晚,一直數到一千也未奏效。鄰居老薛長期失眠,他服舒樂安定效果很好,就給了他幾片,但是吃了一片并不管用;老薛叫他吃兩片試試,但是還是難于入眠,于是只得去看醫生。醫生詢問了病情后,告訴他說,你是屬于“入睡困難”這一類型的失眠,我開給你海樂神(三唑侖)吃吃看。當晚唐先生服了海樂神后,很快就“夢見周公”了。
某重點中學的譚老師,是高三的班主任,為了使學生高考的升學率達標,他頗費心神,于是患了失眠癥,一年多來都是靠安眠藥陪他入睡,這就保證了他優異的教績。可是年度體檢卻發現他的轉氨酶升高,肝功能也有異常。醫生確認系安眠藥引起的毒副作用,囑他停服安眠藥,改用中藥酸棗仁湯內服。遵醫囑停改用藥后睡眠仍可保證,一個月后復查肝功和轉氨酶均恢復正常。
提起安眠藥,大家都會想到《西游記》中孫悟空的“瞌睡蟲”——王母娘娘要開蟠桃會,邀請了各路神仙,卻惟獨沒有孫悟空的份兒,悟空氣不過,拔下幾根毫毛變作瞌睡蟲,使看守的侍衛們昏昏睡去,悟空趁機將酒水果品一掃而盡。這種神奇的“瞌睡蟲”起效快,又沒有什么副作用,收起來也不會出現“戒斷癥狀”。可我們目前的新舊安眠藥——人工“瞌睡蟲”還沒有達到這種水平,在使用中會出現毒副作用、耐藥性、依賴性等問題。因此,我們使用安眠藥就不能像《西游記》中的老孫用“瞌睡蟲”那么隨便,而要合理應用,下面就跟大家談談合理使用安眠藥的問題。
(一)失眠的類型
失眠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①起始失眠——即入睡困難型失眠。這種類型的失眠其主要特點是夜間精力充沛、思維奔逸、上床后輾轉難眠,毫無困意,直到后半夜才由于極度疲勞而勉強入睡。②間斷失眠——即熟睡困難型失眠。這種類型的失眠其主要特點是睡眠程度不深,夜間常被驚醒,醒后久久無法再眠。這種類型的人通常更為焦慮痛苦。間斷失眠常見于體弱有慢性病及個性特殊的人。③終點失眠——終點失眠,即睡眠早醒型失眠。這種類型的失眠其主要特點是清晨很早就醒來,后半夜一醒即再難入睡。白天精神狀態差,常常打盹,常見于動脈硬化病及年邁的老人。
(二)安眠藥的分類
根據藥物開發實踐和化學結構的差異,大致可以分為一、二、三代安眠藥。①第一代安眠藥是巴比妥類。巴比妥類藥物可分為長效類、中效類、短效類。長效類有巴比妥、苯巴比妥;中效類有異戊巴比妥、戊巴比妥;短效類有司可巴比妥(速可眠)。由于這類安眠藥的治療指數較低,需中等劑量才改善睡眠,藥物之間相互影響比較大、大劑量可影響呼吸等缺陷,目前已經少有人服用。②第二代安眠藥是苯二氮?類(安定類)。是目前臨床上的首選安眠藥物并被廣泛應用。根據作用時間長短也分成長效類、中效類和短效類。長效類有安定、利眠寧;中效類有硝基安定、舒樂安定、羅拉、舒寧等;短效類有三唑侖、多美康等。③第三代安眠藥是新一代的安眠藥,如思諾思、佐匹克隆、扎來普隆等。它們口服吸收良好,半小時達血液濃度高峰,藥物代謝排泄快。本類藥物治療指數高,安全性高。基本不改變正常的生理睡眠結構,不產生耐受性、依賴性。
(三)注意對號入座
對起始失眠者(入睡困難),要用短效類藥物。這類藥物半衰期短,不足10小時,服用后可使病人很快入睡,且第二天起床沒有宿醉感,如苯二氮?類的三唑侖(海樂神)、咪噠唑侖(速眠安)等,非苯二氮?類的思諾思、佐匹克隆等。對間斷失眠者,可選用中效類藥物,這類藥物半衰期稍長,多為10~20小時,可加深慢波睡眠并縮短其時間,如舒樂安定、阿普唑侖等。終點失眠者(早醒失眠病人),應采用長效類藥物。這類藥物半衰期長,為20~50小時,可延長總的睡眠時間,如安定、硝基安定、氟安定等。
(四)合理用藥要點
使用安眠藥要掌握如下10項要點:①從最小劑量開始,以最小藥量達到滿意的睡眠為上策。②單一用藥,一般情況下以服用一種安眠藥為佳,不應同時服用多種安眠藥,以避免或減少其副作用。③間斷給藥,患者最好連續服藥5天后,停藥兩天;或將兩種藥物間隔交替使用。④短期使用,一般不應超過3~4周,很多“上癮”的患者是因為長期服藥所致。⑤注意藥物反應,不少安眠藥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使用中應予注意;長期使用者應定期檢查肝腎功能。⑥長期使用時應不斷更換品種,這樣可以提高睡眠質量,又可避免對安眠藥產生的耐藥性和依賴性。⑦停藥不宜太急,以防發生戒斷癥狀或撤藥反應;應逐步減少藥量(每次減原量的25%),循序漸“退”直至完全停藥。⑧盡量選用副作用較小的非苯二氮?類藥,如思諾思、佐匹克隆、扎來普隆等。⑨喝酒后不宜服用安眠藥,以免中樞神經過度抑制造成傷害。⑩安眠藥是處方藥,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特別是增加用量或撤藥時,要向醫生“請示”。
應提醒注意的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肝腎功能不全者、睡眠呼吸障礙者和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及重癥肌無力患者等6種人不宜服用安眠藥。
如何選好用好避孕藥
2008~2009年出任臺灣馬英九政府的行政院長、湖南籍學者劉兆玄曾經對避孕幽了一默,他說:避孕的結果——不成功,便成“人”。因此,為享床笫之歡而無意“造人”者,切勿忘記避孕!雖然避孕措施有多種,但是,其中口服避孕藥應用最為普遍。藥物避孕是世界公認的一種有效的避孕方法。目前常用的多為女用避孕藥。藥物避孕對人體的最大益處在于能有效的避孕,其優點是具有可靠性及可逆性,不影響停藥后的生育功能。口服避孕藥多數都能在藥店里買到,非常方便。不過要正確應用才能保證避孕成功并減少其副作用。
(一)常用避孕藥的用法
口服避孕藥分短效、長效、速效三類。①短效口服避孕藥——有三相避孕片、復方炔諾酮片(口服避孕片1號)、復方醋酸甲地孕酮片(口服避孕片2號)、復方炔雌醇片(0號避孕藥片)等,進口藥有媽富隆、敏定偶等。三相避孕片在月經來潮后第三天開始服用,每晚1片連續21天;口服避孕片1號、2號、0號,從月經來潮后第五天起每晚服1片,連續22天;媽富隆、敏定偶自月經來潮后第一天開始服用,一日1片,連續服21天。②長效口服避孕藥——有復方18-甲基炔諾酮月服片,復方16-次甲基氯地孕酮月服片等。長效避孕藥一般每個月只服一片即可有效。即在月經來潮第5天服藥一片,第25天服藥2片,以后每月按第2次服藥的同一日服一片。③速效口服避孕藥——主要適用于分居兩地的夫婦臨時短期探親時避孕所用,故又叫探親避孕藥,有炔諾酮探親片,探親避孕藥1號(甲地孕酮探親片),53號探親避孕片,18-甲基炔諾酮探親片及氯醚避孕片等。其好處是不受月經周期限制,何時探親何時服用。
用短效避孕藥時不得漏服,如果漏服,就會出現陰道出血,叫突破出血。突破出血發生率與漏服關系密切,因此服藥期間應避免漏服。萬一漏服,第二天早晨應及時補服1片。如果漏服出血多如月經,則應停止用藥,把它算做一次月經,第五天再開始服下一周期的藥。近年來人們發現,可干擾口服避孕藥作用的藥物有多種,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撲癇酮、利眠寧、安定片等。此外,較長時間使用青霉素、紅霉素、氯霉素,以及抗結核藥物利福平等,也可能影響避孕效果。因此避孕藥不宜與這些藥物同服。
(二)緊急避孕藥的應用
不提倡使用緊急避孕藥進行事后避孕,但年輕的人們總會有過度興奮、忘乎所以而出現“險情”者,因此,只得亡羊補牢進行緊急避孕。緊急避孕藥的主要成分是孕激素。常用者有毓婷、諾爽、保仕婷及米非司酮片。一般是房事后72小時內服第一片,12小時后再服1片,越早服用效果越好。其副作用比較明顯,故不宜經常緊急避孕,按藥品說明書,1個月內只能使用一次緊急避孕藥。
(三)短效避孕藥的副作用及對策
(1)類早孕反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甚至乏力、頭暈等類似妊娠早期的反應。輕度者不需特殊處理,堅持數日可自行減輕或消失。個別重者需口服維生素B620mg、維生素C100mg、山莨菪堿10mg,每日3次連續7日,癥狀可以緩解。
(2)月經周期改變或閉經:服藥期間可抑制下丘腦內源性激素分泌,故可改變月經周期,使經期縮短,經量減少;若過度抑制下丘腦軸,則出現閉經。閉經時應當停用避孕藥,再加用促進排卵的藥物。
(3)陰道流血:不規則少量陰道流血,又稱突破性出血。若服藥前半周期出血,多為雌激素不足,不能維持內膜完整性所致。對此,每晚應加服炔雌醇0.005mg。若在服藥后半期出血,多為孕激素不足引起。可每晚增服避孕藥1/2~1片,加服藥物均應與避孕藥同時服至第22日停藥。若接近月經期出血或出血多如月經,則應立即停藥,至出血第5日再開始服用下一周期的藥物。
(4)體重增加:在服藥的前3個月內,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水、鈉潴留,一般無須處理,可減少食鹽的攝入,停藥后體重可恢復。
(5)面部色素沉著:少數婦女可出現淡褐色的面部蝴蝶斑。對此,可以在飲食中增加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強光照射,出外時涂抹防曬霜。
身懷六甲,如何合理安全用藥
沒有病的人需定期就診,沒有病的人被收留住院,這種人就是孕婦。妊娠是生理現象而不是病理反應,因此,嚴格地說孕婦不應稱為“患者”。不過孕婦也可能生病,生病的孕婦就是“患者”,于是就要吃藥。孕婦吃藥寶寶“作陪”,因此一人吃藥可影響兩條生命的安全。
(一)藥物致畸“再回首”
藥物致畸事件中,最著名的是“反應停”事件。“反應停”的通用名為“沙利度胺”,于1957年首次推向市場。該藥能在婦女妊娠期控制精神緊張,防止孕婦惡心,并有安眠作用,于是很快風靡歐洲,進而行銷美、日等國。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導致大量“海豹畸形嬰兒”出生。經過調查證實,孕婦從停經算起,34~54天內服用此藥后往往就會使胎兒致畸。這種嬰兒手腳比正常短,甚至根本沒有手腳,形似海豹,故稱為“海豹胎”。截至1963年,在世界各地如西德、美國、荷蘭和日本等國,由于服用該藥而誕生了1萬2千多例形狀如海豹一樣的嬰兒。這就成為20世紀最大的一宗藥物災難性事件。
另一起藥物致畸事件是在1940~1971年,約有三百萬孕婦通過服用乙烯雌酚來治療高危妊娠,如流產、早產、子癇前癥。后來卻發現,服過此藥的孕婦所生的女兒中約25%的有子宮頸、陰道、子宮發育不全的情況,這些影響大部分發生在懷孕18周前服藥。
(二)“傷胎”藥物“排行榜”
關于藥物的致畸及“傷胎”風險,目前國內外多引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根據藥物對胎兒的危害性,將藥物分為A、B、C、D、X等五級,茲將各級的常用藥物列述如下。
A級表示該類藥物對胎兒的影響甚微。常用藥物如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氯化鉀、左甲狀腺素鈉等。應當提醒的是,這類藥物并非就可任意濫用,若不遵照醫囑或自行加大劑量等不規范用藥仍然有一定危險。
B級表示該類藥物的致畸作用并未在妊娠首3個月的婦女中得到證實(也沒有對其后6個月的危險性的證據),常用藥物如阿莫西林、氨芐西林、頭孢類抗生素、紅霉素、阿奇霉素、甲硝唑、克霉唑、阿昔洛韋、胰島素、法莫替丁、布洛芬(但是妊娠晚期因布洛芬副作用較大,應慎用。)
C級表示該類藥物只有在權衡了對孕婦的好處大于對胎兒的危害之后,方可應用。常用藥物如阿司匹林、氫化可的松、慶大霉素、硝苯地平、茶堿、制霉菌素、氧氟沙星、諾氟沙星等。
D級有明確證據顯示,藥物對人類胎兒有危害性。常用藥物如白消安、碘、磺胺甲唑、卡馬西平、勞拉西泮、西拉普利、紫杉醇等。
X級對動物和人類的藥物研究或人類用藥的經驗表明,藥物對胎兒有危害。而且孕婦應用這類藥物無益,因此禁用于妊娠或可能懷孕的患者。常用藥物如利巴韋林(抗病毒藥物)、三唑侖、艾司唑侖、氟伐他汀、洛伐他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