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演習部

選劇第一

【原文】

填詞之設,專為登場;登場之道,蓋亦難言之矣。詞曲佳而扮演不得其人,歌童好而教率不得其法,皆是暴殄天物,此等罪過,與裂繒毀璧等也。

方今貴戚通侯,惡談雜技,單重聲音,可謂雅人深致,崇尚得宜者矣。所可惜者:演劇之人美,而所演之劇難稱盡美;崇雅之念真,而所崇之雅未必果真。尤可怪者:最有識見之客,亦作矮人觀場,人言此本最佳,而輒隨聲附和,見單即點,不問情理之有無,以致牛鬼蛇神塞滿氍毹之上。極長詞賦之人,偏與文章為難,明知此劇最好,但恐偶違時好,呼名即避,不顧才士之屈伸,遂使錦篇繡帙,沉埋瓿甕之間。湯若士之《牡丹亭》、《邯鄲夢》得以盛傳于世,吳石渠之《綠牡丹》、《畫中人》得以偶登于場者,皆才人僥幸之事,非文至必傳之常理也。若據時優本念,則愿秦皇復出,盡火文人已刻之書,止存優伶所撰諸抄本,以備家弦戶誦而后已。傷哉,文字聲音之厄,遂至此乎!念,則愿秦皇復出,盡火文人已刻之書,止存優伶所撰諸抄本,以備家弦戶誦而后已。傷哉,文字聲音之厄,遂至此乎!

明末刻本《邯鄲記》插圖

吾謂《春秋》之法,責備賢者,當今瓦缶雷鳴,金石絕響,非歌者投胎之誤,優師指路之迷,皆顧曲周郎之過也。使要津之上,得一二主持風雅之人,凡見此等無情之劇,或棄而不點,或演不終篇而斥之使罷,上有憎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觀者求精,則演者不敢浪習,黃絹色絲之曲,外孫齏臼之詞,不求而自至矣。吾論演習之工而首重選劇者,誠恐劇本不佳,則主人之心血,歌者之精神,皆施于無用之地。使觀者口雖贊嘆,心實咨嗟,何如擇術務精,使人心口皆羨之為得也。

昆曲《牡丹亭·游園》

【注釋】

①氍毹:原指毛織地毯。舊時戲臺演出常鋪紅色氍毹,因以氍毹或紅氍毹代稱戲臺。②錦篇繡帙:指華美的篇章。③咨嗟:嘆息。

【譯文】

戲曲的創作,是專門為了登臺演出;登臺演出的規矩,卻是很難說清的。詞曲寫得好而演員沒有找好,或是演員好可是教導卻不得法,都是暴殄天物,這種罪過,與撕裂綢緞、毀壞玉璧的罪過等同。

現今的達官顯貴,都討厭談論雜技,只看重戲曲,可以說是品味高雅、崇尚得當的了。可惜的是,演員漂亮,而所演的戲劇卻很難盡善盡美;崇尚高雅的念頭很真誠,但是所推崇的高雅卻未必真的高雅。非常奇怪的是:極其有見識的觀眾,也作矮人看戲狀,別人說這出戲最好,也就動輒隨聲附和,見到戲單就點這出戲,也不問有沒有情理,以至于牛鬼蛇神塞滿了舞臺。極其擅長詞賦的人,卻偏要和曲詞為難,明知道這出戲最好,但害怕違背眾人所好,一提到此句的名字就趕緊回避,不管有才之士是否委屈,就這樣好曲目被深深埋沒了。湯顯祖的《牡丹亭》和《邯鄲夢》得以盛傳于世,吳石渠的《綠牡丹》和《畫中人》能夠偶爾在舞臺上演,都是才子們僥幸得來的事,并非文采極好就必能流傳的常理。如果根據現在演員的本意,那么就會希望秦始皇再生,燒盡文人已經刻印的書,只保存演員自己杜撰的抄本,讓千家萬戶去傳唱才罷休。可悲啊!戲曲作品的災難已經達到這種程度了嗎!

我認為按照《春秋》筆法,對于賢者要求全責備。當今舞臺上瓦釜雷鳴,金石般的悅耳之聲已經絕跡,這不是演員投錯了胎、師父指錯了路,而全是戲劇評論家的罪過。假如身居要職的人,有一兩個推崇風雅的,凡是看到這種不合情理的戲劇,或者棄之不點,或者沒演完就讓它停演。上面有憎惡的人,下面必定有更憎惡它的人。觀眾追求精妙,那么演員就不敢隨便演出,絕妙的好戲不用刻意尋求自己就會出現。我認為演技的高超最重要的是選擇劇本,就怕劇本不好,那么戲班主人的心血和演員的精力就全都花在了沒用的地方。觀眾雖然嘴上贊嘆,心中其實在咒罵,何不在挑選劇本時務必求精,讓人們心服口服。

別古今

【原文】

選劇授歌童,當自古本始。古本既熟,然后間以新詞,切勿先今而后古。何也?優師教曲,每加工于舊,而草草于新。以舊本人人皆習,稍有謬誤,即形出短長;新本偶爾一見,即有破綻,觀者聽者未必盡曉,其拙盡有可藏。且古本相傳至今,歷過幾許名師,傳有衣缽,未當而必歸于當,已精而益求其精,猶時文中“大學之道”、“學而時習之”諸篇,名作如林,非敢草草動筆者也。新劇則如巧搭新題,偶有微長,則動主司之目矣。故開手學戲,必宗古本。而古本又必從《琵琶》、《荊釵》、《幽閨》、《尋親》等曲唱起,蓋腔板之正,未有正于此者。此曲善唱,則以后所唱之曲,腔板皆不謬矣。舊曲既熟,必須間以新詞。切勿聽拘士腐儒之言,謂新劇不如舊劇,一概棄而不習。

蓋演古戲,如唱清曲,只可悅知音數人之耳,不能娛滿座賓朋之目。聽古樂而思臥,聽新樂而忘倦。古樂不必《簫》、《韶》、《琵琶》、《幽閨》等曲,即今之古樂也。但選舊劇易,選新劇難。教歌習舞之家,主人必多冗事,且恐未必知音,勢必委諸門客,詢之優師。門客豈盡周郎,大半以優師之耳目為耳目。而優師之中,淹通文墨者少,每見才人所作,輒思避之,以鑿枘不相入也。故延優師者,必擇文理稍通之人,使閱新詞,方能定其美惡。又必藉文人墨客參酌其間,兩議僉同,方可授之使習。此為主人多冗,不諳音樂者而言。若系風雅主盟,詞壇領袖,則獨斷有余,何必知而故詢。

噫,欲使梨園風氣丕變維新,必得一二縉紳長者主持公道,俾詞之佳者必傳,劇之陋者必黜,則千古才人心死,現在名流,有不以沉香刻木而祀之者乎?

【注釋】

①衣缽:衣,袈裟;缽,食具。佛教禪宗自初祖至五祖皆以衣缽相傳,作為傳法的信證,亦泛稱師徒傳授繼承。②《簫》、《韶》:傳說中虞舜時的音樂。③縉紳:古代稱有官職的或做過官的人,也作搢紳。

【譯文】

選擇劇本教授戲童,應當從老劇本開始。老劇本已經練熟了,然后再間或穿插一些新戲,千萬不能先教新戲而后教舊戲。為什么呢?師父教戲,每每嚴格要求舊戲,而對新戲草草了事。因為舊戲人人都熟習,稍有錯誤,就能看出好壞;新戲人們只是偶爾看到,即使有破綻,觀眾聽眾未必都知道,那么缺點就能完全隱藏。況且舊戲流傳至今,經歷過許多名師,衣缽相傳,有不當的地方也必然已經妥當了,而且精益求精。好比八股文中的“大學之道”、“學而時習之”命題的諸篇文章,名作如林,沒有敢輕易動筆的人。新戲就如同巧妙搭配的新題目,偶爾有一點長處,就會引起主考官注目。所以開始學戲,必須以舊戲為宗。而舊戲中又必須從《琵琶記》、《荊釵記》、《幽閨記》、《尋親記》等戲唱起,因為唱腔的純正沒有超過這幾部戲的。這些曲目擅長演唱了,以后所唱的曲子,唱腔就都不會錯了。舊曲已經唱熟,就必須穿插學習一些新曲。切莫聽信拘束、迂腐的儒生的話,認為新戲不如舊戲,一概拋棄不學。

演古戲,比如演唱清曲,只能讓幾個知音聽著悅耳,而不能使滿座賓朋都感到愉悅。聽古樂會讓人犯困,聽新樂卻使人忘記疲倦。古樂不必是《簫》、《韶》等雅樂,《琵琶記》和《幽閨記》等戲曲,也是今天的古樂。然而選舊戲容易,選新戲困難。因為教授戲曲的人家,主人必然有許多瑣事,并且恐怕不一定懂戲,勢必會將選戲的任務委托給門客,或詢問戲師。門客怎會全是通曉音律的人,多半也是聽戲師的。而戲師當中,粗通文墨的也沒有幾個,一看到才子作的劇本,就想回避,因為雅俗不能相容。所以請戲師,必須要選稍通文理的人,使其閱讀新戲,才能判定出好壞。還必須要讓文人墨客參與討論,兩方觀點相同,才能傳授給戲童練習。這是對于主人繁忙并且不懂音樂而言的。如果主人是風雅的盟主、詞壇的領袖,那么自己決定就夠了,何必知道還故意向別人詢問?

唉!要使戲曲界的風氣變新,就必須有一兩個德高望重的人來主持公道。如果這樣,好戲必然得以流傳,粗陋的必然被拋棄,那么古今的才子才能瞑目,現在的戲曲名流還有不對他們頂禮膜拜的嗎?

劑冷熱

【原文】

今人之所尚,時優之所習,皆在熱鬧二字;冷靜之詞,文雅之曲,皆其深惡而痛絕者也。然戲文太冷,詞曲太雅,原足令人生倦,此作者自取厭棄,非人有心置之也。然盡有外貌似冷而中藏極熱,文章極雅而情事近俗者,何難稍加潤色,播入管弦?乃不問短長,一概以冷落棄之,則難服才人之心矣。

予謂傳奇無冷熱,只怕不合人情。如其離合悲歡,皆為人情所必至,能使人哭,能使人笑,能使人怒發沖冠,能使人驚魂欲絕,即使鼓板不動,場上寂然,而觀者叫絕之聲,反能震天動地。是以人口代鼓樂,贊嘆為戰爭,較之滿場殺伐,鉦鼓雷鳴而人心不動,反欲掩耳避喧者為何如?豈非冷中之熱,勝于熱中之冷;俗中之雅,遜于雅中之俗乎哉?

【譯文】

現在人所崇尚的,藝人們所學習的,都在于“熱鬧”二字;冷靜文雅的戲曲都是深惡痛絕的。戲文太冷清,詞曲太文雅,原本足以令人厭倦,這是作者自找的,并非有人存心厭棄。然而也有一些外冷內熱的戲曲,有一些文辭典雅而故事庸俗的曲詞,將它們稍加潤色,配上音樂,就會有所改觀。這有何難?不問好壞,一概拋棄不用,則難以使才子們心服。

我認為戲曲沒有冷熱之分,只怕不符合人情。比如劇中的悲歡離合,都是人情的必然,能讓人哭、能讓人笑、能讓人發怒、能讓人驚恐,即使停止鑼鼓,臺上寂靜無聲,而觀眾的叫好聲反能震天動地。這是用人的嘴代替鼓樂,用贊嘆成為戰爭,相比滿場打殺,戰鼓雷鳴,觀眾卻無動于衷,反而想捂住耳朵避開喧囂,又如何呢?難道不是冷中之熱勝過熱中之冷,俗中之雅遜色于雅中之俗嗎?

昆曲《長生殿》劇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阳县| 定南县| 康马县| 琼中| 布尔津县| 富锦市| 英山县| 江永县| 招远市| 福贡县| 贡嘎县| 英德市| 漳浦县| 迁西县| 涟源市| 卢湾区| 芦溪县| 阿拉善右旗| 湟源县| 安化县| 临猗县| 张家界市| 石柱| 苏尼特右旗| 临夏市| 德惠市| 光山县| 思南县| 丰原市| 四平市| 安义县| 富锦市| 芮城县| 定襄县| 伊川县| 武夷山市| 灵宝市| 仁化县| 梅州市| 平南县| 同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