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九嶷巖里流黃河
- 不見黃河心不死:黃河傳說故事
- 本社
- 1455字
- 2016-09-29 09:43:53
九嶷山有座九嶷巖,九嶷巖里有一條陰河。它迂回九轉,激流奔瀉。陰河水在黑沉沉的巖洞里流呀,流呀,據說可以一直流到廣東哩。這里的瑤、漢老鄉,都把它叫做“九曲黃河”。
九嶷山里怎么會有黃河流淌呢?這里有個古老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洪水泛濫成災,舜帝就派鯀去治理洪水。鯀治水的辦法很笨,他用的是筑堤堵截的辦法,哪里洪水泛濫,就在哪里堵塞。結果堤越筑越高,水越堵越多,洪災也就越來越大。舜帝憂心如焚,鯀也十分焦躁。他聽說玉帝有一種神土,名叫“息壤”,能夠自己生長。心想:若是用“息壤”來筑堤,水漲堤自高,就不怕洪水再猖狂,那該多好呵。于是,他就偷偷上天去,竊取“息壤”。誰知他性情急躁,動作粗魯,被守衛“息壤”的天將發覺了,將他繩捆索綁,押送到玉帝駕前。玉帝一聽他是來竊取神土的,勃然大怒,下令將他處斬。可憐鯀為了制伏洪水,被玉帝砍下了腦袋,獻出了自己的性命。
鯀死以后,他的兒子禹決心繼承父親遺志,治理水患,消滅洪災。禹采取的措施和他父親不同,他不筑堤,也不堵漏,用的是疏通河道,導流入海的辦法。當時水患最厲害的是黃河,禹就首先治理黃河。
黃河源遠流長,流到龍門山的時候,遇到阻攔,就亂沖亂撞,四處奔流,所以這里水災最為嚴重。鯀曾經筑堤九十九次,竟垮了九十九回。這一回,禹不筑堤了,天天去開山。龍門山盡是石頭,用錘子捶,鏨子鑿,好難鑿啊!禹一怒之下,頭一搖,腳一蹬,變成了一只碩大無比的巨熊。這只熊好威武啊!他釘在這龍門山上,一個勁地咬,一個勁地扒,足足七七四十九天沒動窩,硬是把龍門山扒開了一個九十九丈寬的大缺口。如今你到龍門山上去看一看,還有禹變成熊口咬腳扒的痕跡呢!眼看黃河水嘩啦啦地穿山而過,再也不遍地亂流了,禹才笑瞇瞇地將身一抖,恢復了人形。老百姓那個歡喜勁真是沒法提了。人們歡樂夠了就扛上鋤,提起鍬,跟著禹去開挖河道。
禹治水是因勢利導,根據地形決定開河辦法,所以河水乖乖地聽從他的指揮。他見大地北方地形復雜,這兒是高山,那兒是平地,這里有陡嶺,那里有深潭,河道不能照直走呀,于是就決定讓這萬里黃河,避開山,躲開嶺,過平川,闖深潭,彎彎曲曲地流向東洋大海。
黃河這樣流究竟行不行呢?禹想把這個辦法向舜帝報告。當時,舜帝正在南巡,一時間哪能回到北方來察看黃河呢?而且治理的河道又這樣長,舜帝也沒有工夫走遍這九曲黃河的每一道彎彎拐拐呀!怎樣才能把治河的細枝末節講清楚,而又讓舜帝少花時間呢?禹皺著眉頭,邊走邊想,不覺來到了王屋山。一位八百八十歲的老頭兒,摸著八尺八寸長的白胡子,抖動著三寸三分長的白眉毛,笑嘻嘻地對禹說:“你不曉得把黃河搬給舜帝看看呀?”禹心中陡地一亮:對,做個黃河模型獻給舜帝看!于是,他挖來五臺山的膠泥,鑿下太行山的石塊,捏呀捏,塑啊塑,忙了七天七夜,做成了九曲黃河的模型,連夜趕到九嶷山,獻給了舜帝。
舜帝看到這座模型,好不高興呀!他只見萬山叢中,驚濤奔騰,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一條黃河水,浩浩蕩蕩,流了半個神州。舜帝眉開眼笑,一把拉住禹說:“你干得好哇,水就該這樣治!”舜帝見禹年輕能干,一心為著老百姓,是個有魄力、有智慧、勤勞勇敢的人,后來就把帝位傳給了他。
當時,九嶷山的老百姓看了這座九曲黃河的模型,人人驚嘆,個個夸贊。人們要記住禹治水的功績,都請求舜帝把模型留在九嶷山,好讓后世子孫觀賞。舜帝答應了老百姓的要求。但是,這珍貴的模型,可不能讓它日曬雨淋,弄壞了喲。于是,舜帝選定了一座幽深的巖洞,鄭重地把模型放了進去。不信,你到九嶷山來看看,那九曲黃河,正在九嶷巖里,滔滔奔流哩!
楊鵬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