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李老師的金箍棒:戒尺奉上
- 快樂琴童養(yǎng)成計劃
- 李淼
- 863字
- 2016-08-12 09:25:29
和風(fēng)細雨、諄諄教導(dǎo)和怒目金剛、威嚴震懾,哪樣才是智慧的教育方法?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在鋼琴教室跟媽媽們聊天。
“有天我給她輔導(dǎo)作業(yè),”如媽說,“講了半個小時,她心不在焉,就是不會;最后我狠狠給了她一栗子,敲得她頭上起個大包,結(jié)果她立刻會了。您說氣不氣人!”
“氣人!”媽媽們笑作一團。
“光是講道理有時候真沒用,還是得拿大棒。”
因為有人提到孩子會背誦《弟子規(guī)》,因此話題自然而然就聊到了古人的教子方法——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怎么辦?
剛好我在看蔡禮旭老師講解的《弟子規(guī)》,其中就提到當孩子犯錯時古人的教育方法,于是我將其分享給大家。我并不鼓勵媽媽們照單全收,只是希望古人的教育智慧能給家長們以啟示。
古時候,當孩子犯了錯,第一步,父母會命令孩子跪下,面壁思過。老祖宗知道人的姿勢與心理行為之間有著微妙的聯(lián)系,膝蓋一彎,傲慢尊大之心便能被快速降服,心就能慢慢安靜下來;而只有心安才能夠?qū)徤魉伎肌C姹谑切问剑歼^是實質(zhì)。讓孩子自己想錯在哪兒,要他自我反省。
第二步,戒尺奉上。思過之后,孩子奉上戒尺。父母拿著戒尺,讓孩子自己說,錯在哪兒?
第三步,受教。父母會邊用戒尺打孩子的手心邊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真正明白自己錯在哪兒;同時告訴孩子,打,是要你知錯,今天被父母教訓(xùn),長了記性,長大后就不會因為犯錯被別人打,被別人教訓(xùn)。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長善而救其失”。“怒目金剛”是為了讓孩子長記性,不再犯錯。如果父母是因為失去耐心,隨性發(fā)作,拿教訓(xùn)孩子解氣,其行為就背離教育的本質(zhì)了。
父慈子孝的“慈”,是說父母能從孩子的角度為他們考慮,只做真正有利于孩子的事情。真正的“慈”需要敏感,需要智慧,需要和風(fēng)細雨、諄諄教導(dǎo),也需要怒目金剛、威嚴震懾。
孩子犯錯的時候,就是我們予以教育的時候。
古人的教子方法讓我想起小吉米。
那天我代吉米媽媽批評教育小男孩的無禮,至此,教育的動作還沒有結(jié)束。如果吉米媽媽能配合老師做機會教育,就不應(yīng)該輕易放過孩子,因為只有媽媽親自出馬,老師的“前奏教育”才會真正在生活中由父母配合落實,真正讓孩子“長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