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知識作為個人技能,才可激發創新訴求;知識作為社會建構,才能引發創新沖動;知識作為話語敘事,才能充盈創新特質。我蠻認同這種觀點,運用想象力去辨察事物,事物將不再是純粹的事物,它被賦予產生豐富思考和進行改造的全部可能。我喜歡流連于大學的校園,不是因為它的建筑或者校園之美,而是因為校園中彌漫著想象的味道,散發著創造的氣息。只要你走在大學校園里,一份從容便會化解開,人在從容中會被激發,內心深處就會萌發出被喚醒的、創造的智慧和生活的激情,這是大學讓我最動心的地方。
20世紀90年代,為啟動華南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業大賽”做了一次講座,這次講座讓我印象很深,在體育館里滿滿的學生,我用了“創造性思維”這樣一個主題與大家交流。這次講座中的一個環節是,要組建10個隊伍展開競賽。令主辦方和我都驚訝的是,組建隊伍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學生工作處不得不改變工作程序,增加了一個前期競賽的單元,讓更多學生欲望得以呈現。再后來,我知道華南理工的學生參加全國的“挑戰杯”創業大賽獲取到非常好的成績,也知道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創新的種子總是埋在這些年輕學子心中,只需要一個萌發的土壤。
擁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讓人受用終生。借助于想象力,人類在過去的50年時間里發現和駕馭自然的力量,超過了此前全部人類歷史時期的總和,太空漫步、海底穿行、生命奧秘的解構,幾乎我們開始了前所未有的人類的一個嶄新歷程。
創造性的思考通常由想象力培養獲得。想象力根據其功能,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綜合型想象力”,一種是“創造型想象力”。綜合型想象力是這樣一種能力,人可以把舊有的觀念、構想和計劃重新組合,推陳出新。這項能力沒有任何創造,它只是將經驗、教育和觀察作為材料進行加工。它是發明家最常使用的能力。通過創造型想象力,人類的智慧可以無限擴展,“預感”和“靈感”就是通過這種能力獲得的,所有基本構想或新構想正是通過這種能力產生的。其實創造型想象力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創造力。我非常喜歡電影《阿凡達》,驚訝于視覺沖擊的同時,更加震驚的是這部電影所表現出來的想象力和對未來的理解,它雖然只是一部電影,但是通過想象的安排,人類感知到自己的渺小和狹隘,也感知到不可知世界的浩大,這就是想象力的魅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一個人做某些事情會比其他人做得更好。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從未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真實的原因是他們沒有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或者創造力。一部分人隨遇而安,得過且過,一部分人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這些人有一個共性就是沒有釋放自己創造性的思考。愛迪生在他工廠的四處都掛上這樣一塊牌子“一個人除了老老實實認真思考之外,沒有什么捷徑可走”。他認為此話千真萬確,“幾乎沒有哪一天不發現這句話是多么的刻骨銘心的正確”。
如果你真的想探索多一點的東西,就要創造性地思考,看山一定不是山,看水一定不是水,想起自己學習一些社會科學的感受,社會科學如果從學科的角度理解,可以用文學、史學、哲學的思維方式來表達,很多創造性的思維來源于對文史哲的理解。
已經不太記得是誰這樣描述文史哲的,但是我很喜歡這個描述,因為這個描述讓我理解具有文史哲的基礎,對形成創造性思考有很大的幫助。文學是什么?文學就是窗外的一棵樹,如果你直接描述這棵樹就不是文學,而必須在樹旁邊有水,描述樹在水中的倒影,這棵水中的樹就是文學。史學的概念是什么?如果你能夠尋找到一面鏡子,在鏡子里尋找到你的影像。如果可以在以往歷史中找到與現在類似的東西,就可以判斷現在的問題如何解決,理解現在的問題,需要考慮歷史、考慮變化,唯此才可看透現在的每個問題,歷史的方法就是教曉人們在看事情的時候,學會回歸到從前,尋找類似的事,以古為鏡、以史為鑒就是這個意思。哲學的啟示是斯芬克斯之謎:人面獅身的神守在人要走過的路口,它會問每個路過的人,什么動物早上四條腿走路,中午兩條腿走路,晚上三條腿走路。答對了它就放你過去,錯了就被推下懸崖。這個故事的奧秘就是謎面和謎底都是“人”。文史哲的方法就是幫助人們學會透過現象獲取本質的認識,而在對現象的理解中需要有創造性的思考能力。
對世事和外物的理解,不能簡單地以自己的理解來認識,需要擴展自己的視野和認知來理解,這就需要人們在不同的學科領域里掌握其精髓,正如上面描述的對人文科學的理解一樣,對自然科學的理解需要同樣的比喻和想象力。自然科學的精神可以用數學的精神來表達,數學可以用兩個典型的原理來描述:極限和微積分。這兩個原理表達一個根本的含義就是無限接近真理,而無限接近真理就是數學精神的表現。因此對于認識事物來說,不要滿足于求一個解,要真正想訓練你的創造性思維,一定要去找多解,也許你會認為世界上很多事情是無解的,我承認存在這樣的情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學會如何尋求解決方案。我們在自然科學里培養數學精神,在社會科學里培養人文精神,當擁有這些基礎的知識訓練的時候,可以確信你就擁有了認識世事的能力。因此,不要單純地認為讀書就是為了考試,還要學會訓練自己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只有獲得了創造性思維方式,才會讓你得到真正的成功和發展,所以普通人和成功人之間,為什么會有很大區別,是因為普通人的創造性思考不夠。
網絡的存在,讓很多人喪失了思考和創作的能力,這一點讓我非常擔心,因為得到信息實在太容易了。但是,要知道,得到信息并不意味著,真正了解信息本身的含義和內在關系。我擔心學生養成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用信息堆砌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用別人的想法表達自己的觀點,用信息去佐證判斷而不是自己分析得出結論。之所以會形成這些習慣,就是信息量太多了,學生可以隨便在任何一個地方找到信息和相關的觀點,然后把這些信息和觀點聯結起來,這些復制的信息竟然被學生認為是自己的結論。真的非常擔心這一現象,因為這樣的結果會喪失學會創造性思考的能力。
今天很多東西都是直接借用、借鑒甚至直接拿來,真的希望多些創造的部分。拿來主義是創造性的一種,我不反對,而且我認為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的確需要借拿來主義,認真學習和消化。但是大學生畢竟是有智慧的一批年輕人,假設大學生只會拿來主義,那就非常令人擔心了。如果大學生不能創造性思考,怎么能夠做創造性貢獻。大學生一定要學會創造性思考、探索、面對問題,一定要用創造性思考來鍛煉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幫助自己,也才有機會幫助社會進步。
你可能會發現身邊總有一些人非常幸運,他們總是毫不費力地取得其他人需要艱苦跋涉才能得到的一切;他們總是走在正道上;他們的行為舉止總是恰當得體;他們學習什么都輕而易舉;他們無論開始做什么,總能窺見其奧妙輕松完成;他們和自身保持著永恒的和諧,從不需要反思自己的作為,也不需要經受艱辛的考驗。這些人所展示出來的幸運,都是源于這樣一個關鍵的原因:他們掌握了創造性思考的能力。
這種思考的結果,的確是一種智慧,人的心智如果發揮這種智慧,就可以被利用并引導幫助解決一切問題,認識這種思考的力量,明白這樣的事實,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不斷的變化,不同的重點,特別的理解,獨到的見解,創新的表述等,這一切都可以表明創造性思考的力量,到目前為止,所有世紀中最偉大的發現,就是思想的力量。
思考的創造力是由什么構成的?它是由創造性的理念構成的;反過來,這些理念通過發明、觀察、應用、鑒別、發現、分析、控制、管理、綜合等手段,運用物質和力量,使自身客觀化。當你潛入思考的深海,思想的活力就迸發了出來;當思考突破自我的藩籬,就進入永恒的和諧之中。在這個自我思考的過程中,誕生的將是智慧,它可以帶領你了解事物本質的知識和領悟原理。我們知道有許多人取得了看似不可能的成功,有許多人實現了自己一生渴求的夢想,有許多人改變了一切,包括他們自身。我們有時會為這種無堅不摧的力量而驚嘆,但是,其實這一切都來源于我們的創造性思考能力,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形成這種能力并合理地運用它。
2008年J.K.羅琳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時說過一段話:“我的第二個主題:想象力的重要性,因為這是重建我生活的一部分。想象力是人類獨具的能力,設想還不存在的事物是所有發明和創新的源泉。這種改造和揭露的能力,使我們能夠對自己未經歷的苦難者產生同理心。”她和哈佛畢業生回顧了自己20多歲在倫敦總部的大赦國際研究部門工作的經歷,并分享自己的所得“不同于這個星球上的任何其他生物,人類可以學習理解未經歷過的東西。他們可以設身處地為別人想當然,這是一種能力就如我虛構的魔法世界一樣”“我們不需要魔法來改變世界,我們自身已經擁有了需要的所有力量:我們有能力更好地想象”。J.K.羅琳用她的想象力戰勝了自己的困頓和貧苦,而人類也用想象力戰勝了自己的困頓與迷茫,每個人都會如此。
著名教育家亨利·紐曼早就說過,大學不能保證培養出名人天才,大學訓練是達到一種偉大而平凡目的的手段。請大家好好珍惜在大學的這段時光,擁有想象與創造的能力,你們可以在平凡中達成偉大。
直到最后我才明白,宇宙中一切能量的源泉竟是“愛”。
——愛因斯坦
愛
很多時候,我的內心中總會浮出泰戈爾和他創辦的大學。1901年泰戈爾40歲,在寧靜的帕德瑪河畔一面寫作,一面管理希拉伊達哈田莊十余年后,他懷著“要從用磚頭、木材建造的房屋監獄解救城里的孩子”的決心移居桑地尼克坦,向父親討要到一塊地,開辦了教育中心。
學校最初只有包括其長子在內的5名學生和5名老師。“我才疏學淺,但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我繪聲繪色地為他們講《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里的故事,引得他們時而傷心落淚,時而又笑得前仰后合”“孩子們在這兒歡快地奔跑、爬樹,清脆的笑聲在天空中回蕩……見此情景,我覺得他們得到了極其珍貴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兒童內在大門的開啟。泰戈爾認為,教育務必要尊重兒童自發的活動。“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解釋意義,而在于去敲那心的門。如果我們叫一個兒童敘說出在這樣的敲門時,他心里所感覺的是什么,他便會說出些非常聰明的話來,因為內部所發生的感覺比他所能用言語表白的更為偉大”“只要大門開啟,內宅的重門就能相繼打開”。
我為泰戈爾的實驗所感動,更認同他對教育目的的詮釋,在我看來,這扇大門就是“愛”。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懂得什么是愛,并且在內心中真正能感受并呈現出愛及快樂,懂得愛的學生,知道慈悲與憐憫,知道外事外物獨立的意義,知道宇宙與自然的優美。因為懂得愛,在學生年輕的心靈中,會培養其普遍而深刻之同情心,以去除一切人與人之間,包括民族間的嫉妒和誤解。
有人問我,讀過大學的人與沒有讀大學的人之間有什么差異,我回答說,在大學校園度過四年的人,會有一種特性,會寬容很多,會能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不同的意見,會懂得珍惜并做出選擇,能夠與自然融合,親證人性,發展心靈。沉浸在校園里,知識教會學生用理性去理解自然之美,大學精神會讓學生擁有寬廣的胸懷以及美好的秉性,而這些是源于懂得愛,并能夠真正擁有內心的快樂。
20世紀80年代末,愛因斯坦的女兒Lieserl出于執行父親的命令而不是為了出版,將愛因斯坦寫的1400封信捐給了希伯來大學。一直到愛因斯坦死后20年才公開其中的內容。這一封就是他寫給女兒Lieserl的信,愛因斯坦在信中寫道:
有一種無窮無盡的能量源,迄今為止科學都沒有對它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這是一種生命力,包含并統領所有其他的一切,而且在任何宇宙的運行現象之后,甚至還沒有被我們定義。這種生命力叫“愛”。
當科學家苦苦尋找一個未定義的宇宙統一理論的時候,他們已經忘了大部分充滿力量的無形之力。愛是光,愛能夠啟示那些給予并得到它的人。愛是地心引力,因為愛能讓人們互相吸引。愛是能量,因為愛產生我們最好的東西,而且愛允許人類不用去消除看不見的自私。愛能掩蓋,愛能揭露。因為愛,我們才活著,因為愛,我們死去。愛是上帝,上帝就是愛。
如果我們想要自己的物種得以存活,如果我們發現了生命的意義,如果我們想拯救這個世界和每個居住在世界上的生靈,愛是唯一的答案。
我最喜愛的兩位偉人,泰戈爾與愛因斯坦都在清晰地指引一個共同的方向:要了解愛并懂得愛。泰戈爾更是把這種教育理念直接付諸行動,親自創辦教育中心,甚至不惜貢獻自己的諾貝爾獎獎金,到處行乞,只為把學生培養成他期待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