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學習是對自己的教育(6)

  • 大學的意義
  • 陳春花
  • 4955字
  • 2016-08-04 17:28:29

的確,懂得愛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如果不懂得愛,哪怕是擁有足夠的知識,也會讓人陷入無知之地。記得錢穆先生一句名言:“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視本國以往歷史無有一點價值,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看看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錢穆先生所提醒的情形,卻是被他說中了,知識水平不低的人,不抱懷溫情與敬意,不懂愛以及如何去愛,會讓歷史與現在,甚至未來都失去了價值。

回顧人類的悲劇史,固然有利益和權力的紛爭與操縱,但是更直接的原因是缺失愛。我總是無法理解希特勒時代,那些參與直接殺害人類的人,也是知識水平極高的人,如果簡單地從服從命令以及狂熱追隨去理解,未能完全說服我,但是如果從愛泯滅的角度,這是根本的原因。

所以,擁有知識的人更要懂得愛,懂得對生命的愛,對生命的敬畏,這是人類趨于和諧美好的根本之道。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人與人的關系中,我們要學會尊重差異,敬畏自然,讓我們在理解知識規律的過程中,看到生命的有限性,從而更能欣賞生命,珍惜和提升生命的意義。這是一個學生需要完成的教育履歷,需要獲得內在沉淀的品性,以及獲得畢業證書的真切內涵。

可惜的是,人們會看到一些令人心痛的大學生行為,冷漠看待世事的態度,毫無熱情的生活,自私自利的選擇,對愛的狹隘占有,以及傷害他人的生命。這些行為與大學生組合在一起的時候,真的非常痛心,因為這是絕對不應該出現的情形。知識本身就是在傳遞宇宙規律與生命規律的,如果沒有窺探到這一點,如果沒有去感應到愛并懂得愛,又怎樣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光大生命呢?

人的一生需要多種要素組合才可以達成理想并取得成功,很多時候人們并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事物本身的規律,獲得支持與欣賞,相互扶持和幫助,才有機會超越自己。

第一次聽到《感恩的心》這首歌和看到手語表演時,眼淚忍不住流出來,人生活在世界上會有很多選擇和機遇,也會有很多不同的文化和價值判斷,但是這個世界還是會有一些普世價值,超越這些界定,而最珍貴的就是感恩的心。感恩,是一種美德,是獲得持續成長的動力來源,是獲得信任的基礎,更是一種境界,當你擁有了感恩的心,你會懂得愛,從而獲得生命的真諦。

過去,我是一個非常害怕海水的人,一直以來我都不能夠面對一望無際的水面,感覺那是浩瀚和不可測,感覺那是無盡的變化。每次面對大海,我常常有很深的孤獨感,也曾經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更喜歡草原,因為那是可以堅實地踏在地上,與土地接近和依靠,大海沒有給我這份安全和依靠。所以在很小的時候,與大堂哥去到公海坐他設計的船初航時,總是很懼怕留在船艙,大堂哥希望我到甲板,能夠親近大海,但是我沒有做到。2007年的冬天,三亞的海給了我特殊的感受。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浮起的感覺,那種漂浮和溫柔,好像生命第一次展開,這樣生長的感覺,感到了自己的尊嚴和變化,竟然會覺得自己就是張橫渠所說的可以“為天地立心”的那個人!

一直喜歡這個故事:圓澤(又做圓觀)是唐朝一位高僧,有一天他與好友李源行經某地,見有個大腹便便的婦人在河邊汲水,圓澤于是與李源道:“這個婦人懷孕三年未娩,是等我去投胎,我卻一直躲著,如今面對面見了,再也不能躲了,三天后,婦人已生產,請到她家看看,嬰兒如果對你微笑,那就是我了,就拿這一笑作為憑記吧!12年后的中秋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時我們再相會吧!”

當晚,圓澤就圓寂了,婦人同時產下一個男嬰。第三天,李源來到婦人家中,嬰兒果真對他一笑。12年后的中秋夜,李源如期到天竺寺尋訪,才至寺門,就見一牧童在牛背上唱歌:

三生石上舊精魂

賞月吟風不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

此身雖異性常存

這就是“三生有幸”的由來!人與情景的銜接和感觸,讓我徒生萬千情感來,“慚愧情人遠相訪”,隔世也要尋訪的真情給我無盡的感動。是啊,不論世事如何,人們似乎需要尋找的正是內心的這份力量和感動,只有這樣人才可以真正地活著。

人原有的許多高貴品質,似乎在一路追追趕趕里遺失了,但是追趕什么,卻又說不上來,或者只是沿著過去的路重復地走來走去。我們需要了解到的,不管如何追趕?如何走來走去?去體認愛,進而體認生命的尊貴,是人最高貴的品質。張曉風在《敬畏生命》中面對偉岸造物者感嘆道: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之的敬畏,一種由衷的感恩之心,一種對生命的最美好的感情。這才是人類內在的品性,需要大學生在完成大學教育時,內在品性也要完善。

哈佛大學著名的“格蘭特研究”(The Grant Study)研究的是“什么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這項研究已經持續了76年,花費超過2000萬美元,得到如下數據:

與母親關系親密者,一年平均多掙8.7萬美元。與兄弟姐妹相親相愛者,一年平均多掙5.1萬美元。在“親密關系”這項得分最高的58人中,平均年薪是24.3萬美元。得分最低的31人,則平均年薪沒有超過10.2萬美元。哈佛76年的研究結論是:人生成功的關鍵是“愛”。主持這項研究整整32年的心理學者喬治·瓦利恩特(George Vaillant)說,愛、溫暖和親密關系,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應對機制”。

參加研究的一個化名為卡米爾的哈佛畢業生直到35歲才第一次知道被別人全心關愛是什么感受,當時他因肺結核住院,醫護人員給了他一直渴望的愛與溫暖。從此之后,卡米爾從一個自殺未遂的神經癥患者變成了一個負責的醫生、丈夫和父親,他的家人、病人、下屬和朋友都很愛他,最終他在82歲攀登阿爾卑斯山的過程中心臟病突發去世,許多人出席了他的葬禮并向他致意告別。

腦海中依然浮出泰戈爾的樣子,浮出“桑地尼克坦”的和平之院安靜的畫面,泰戈爾在這里啟蒙了印度現代教育,也一樣是我們理解教育的發蒙之地。阿爾貝特·史懷哲說:“正是通過對其他生命的同情與關切,人把自己對世界的自然關系提升為一種有教養的精神關系,從而才賦予自己的存在以意義。”

愛給了每個人真正的力量和美好的品性,也讓每個人獲得了生命最高的禮贊,教育會開啟這扇“愛”的大門。

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們無法獨處。

——拉布葉

獨處

通常意義上,大學畢業的人常常被稱為讀書人,遇到不可解的事情,會說找個讀書人來解決;遇到迂腐情形出現,會說這肯定是讀書人做的事情。我總是把自己劃入讀書人之列,但是到底讀書人是什么樣的一群人呢?我決定嘗試了解一下,自己對這個身份到底有多少認識。

昔日孔子問志,曾皙以“幾人同游、輕裝沐于春風”的志向而得到孔子的贊賞。這種愿望,不可謂不簡單;這種志向,又不可謂不高遠。乃至幾千年過去了,這仍然是讀書人的美麗夢想。

一位大學老教授,久居大學校園,靜心修學育人,不言政治,一向也算安寧快樂。一日見春光大好,于是與家人一同外出郊游。誰知門票不菲,已大大超出預算。中午與家人坐于餐廳,更覺菜單上的數字觸目驚心,妻子兒女也知家境清貧,推說不喜油膩,點來點去只是幾盤青菜。老教授大為不忍,揮毫毅然與下一種海鮮的名字。心中痛惜之余,隨意瞥見鄰桌幾個粗豪大漢豪氣地叫來一桌豐肴美饌,衣著考究。對照自己全家的簡裝粗食,老教授深以為恥。一次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的郊游,打破了幾十年的心境上的安寧,這是我多年的一個教授朋友給我形容的一段生活感觸,也許很多教師已經超越了這個狀態,但是內心的不平靜恐怕更有甚之。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古往今來,真正能入此境界的能有幾人?除非你才高八斗,絕世而獨立,又無欲無求,自身所有已足所欲,才能安貧且不以為恥。即便如此,你的才華必須受到世人的認可,否則世人所認為最失敗的人,不過如此了。

老教授郊游歸來所感受的極度不滿足、不平衡之感,并非源于得不到華麗的衣著,精美的食品給予人的直接物質享受,而是以成功、失敗而論,在自己一向不在意的一方面,產生了挫敗之感。

記得《讀者》上有這樣一則寓言:同病房的是兩位行動不便困在床上的老人。一位老人非常向往靠窗的那個床位,因為那張床的主人總是給他描述窗外的風景。窗外的世界聽起來是那樣精彩,這位老人便每天都眼望那位老人早日死去,自己搬過去親眼看看窗外。終于這一天來臨之時,他懷著激動興奮的心情看到窗外,但是看到的是一堵灰色的墻。由此,又似乎見到讀書人清高的先知先覺之處。

處于今天的社會中,人們面對的是一個復雜多變的世界,知識的更新、修飾、轉換多元而且多變,擁有知識和學習能力的讀書人開始成為英雄。然而,讀書人能起作用,最根本的一點,還取決于他們的理想。我們很清楚地知道,一個社會沒有理想,將難以想象,而一個社會之中若沒有一些人矜持理想,社會也將是毫無生機的。事實上,讀書人的可貴之處正在于此。

這可貴之處就是讀書人擁有獨處的能力,能夠反求內心而得平衡的能力。亞里士多德說過的一句話值得反復回味:幸福屬于那些容易感到滿足的人。這其中包含的寓意,是因為知道自己想要的,并讓這些愿望能夠得以實現,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借助外力。事實上,外在環境的確復雜,如果不能借助于內力,外力是無法給予你確定幫助的,所以需要你自我滿足。

叔本華對社交與獨處有過一段非常精辟的評論,他說:“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謹、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社交聚會。”他還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上流社會參加社交聚會需要把自己變得平庸。”

中學時期,我遇到一位語文老師——李鐵城老師,1981年他回到鄭州后,20年間我們沒有見過面,我有機會去鄭州出差,請鄭州的朋友幫我想辦法找到他,終于我們在鄭州見面了。20年后見到滿頭華發的老師,在一間極普通而簡單的書房里,寫出了被譽為“五四”運動以來闡述人生問題最為精辟的驚世之作《新道德經》,用心血鑄成了《祭炎帝文》《軒轅皇帝之碑》《孔子之碑》等流諸后人的杰作。正如老師所言:“我是一個孤獨的人,我始終處在孤獨中,但我是一個獨立的思想者。”從鄭州回來,我一直沉浸在與老師的交談中,再看老師送的詩詞作品,回想老師對物質生活的淡然,越發了解,品格與境界是由內心的思想而豐滿的。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突然對物質和金錢產生了過度的期望和熱愛,人們都在談論如何賺錢,都在做“創富人生”的規劃,這似乎成了一種時尚、一種價值觀,甚至一種境界,對此我一向都持有異議。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物質至上”的結果,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在一切需要數據化的時代,不能夠用數據標價的一切,都是不值得關注的。如果這是一種潮流的話,李老師的生活方式剛好相反,他一生與金錢無關,他曾經被深圳的一家企業聘請,最終他還是選擇回到書齋,以書本為生;20年后他證明了放棄賺錢的選擇,其正確與價值。他說:如果我不回來,我不可能寫出《新道德經》。反復吟讀老師的作品,會感到一種悠然的舒暢;稍作思考就會明白,我們活的匆忙和煩躁,正是缺乏這種純粹的生活能力所致。我無法評價李老師對名利得失的看法,僅他置身于經濟社會的現實世界中,能夠安然于自己的書房、安然于自己的思想,真的就是足夠我敬仰的了。

我們一直在探討什么是“商道”,在探討什么樣的品格是商業社會所必需的品格,爭論和探討還在繼續,沒有共識的答案,只是現在我才想到無法得到答案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沉迷在物質世界的追求里,一個被物質文明所慣縱的人,怎么可能有著強韌的精神呢?沒有強韌的精神的人,又怎樣可以具有品格,又怎樣可以具有“商道”呢?當人們不斷地為了擺脫物質貧困的狀態,為了過上富裕生活而拼命勞作的時候,不知不覺間我們的精神已經脆弱到不堪一擊的地步。

當“無”成為常態的時候,人們才會對“有”感到無上的滿足和感激,而“有”成為常態的時候,人們不會對“無”產生不滿足感,也就絕不會在內心涌動對“無”的感激之情。我想,李老師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才會滿足于書齋,滿足于撰寫碑文,滿足于做歷史與未來對話的橋梁,也正因為此,李老師才瀟灑地說“我是一個獨立的思想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区| 台前县| 酒泉市| 滨州市| 濉溪县| 石渠县| 墨竹工卡县| 阿拉善右旗| 鹤壁市| 万盛区| 赫章县| 河西区| 甘谷县| 太康县| 贵溪市| 石景山区| 绥阳县| 浮梁县| 桐庐县| 惠安县| 朝阳市| 左贡县| 广宁县| 灵丘县| 得荣县| 莫力| 台江县| 怀仁县| 公安县| 德钦县| 启东市| 金平| 新沂市| 佛山市| 德安县| 郓城县| 高州市| 稻城县| 乐昌市| 绥中县| 将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