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有一個你溫暖學生的心(2)

大學是傳授普遍知識的場所,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和發現,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它描繪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對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約翰·紐曼

力量

想到大學,總是會讓我想到文化以及文化的力量。文化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它是獨立的,又是可以被理解、被接受和被轉化的行為,大學同樣具有這樣的力量。

之所以堅持大學功能要以“培養人”作為核心功能,是因為如果從知識傳播的角度來看,不讀大學一樣是有辦法獲取知識的。但是學校除了知識傳播之外,還有一個不可替代的功能,就是給予學生大學所特有的精神特質,這種特質會讓學生走入社會時,具有一種內在的韌性,以及獨特的優勢,這種韌性或者獨特性就是大學精神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特質,這就是大學的力量。

當你進入一所大學生活一段時間之后,因為共處于一種環境中,大學文化體現出自身的優勢,人與校園便共存相融并迸發出異樣的光彩。大學因為學生永葆青春和時代的活力,學生因為大學沉淀永恒價值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學生與大學互動的過程中,自我演繹和深入創造的理由樸素而充分。因此,無論是風格各異的教師與課程,還是各色紛呈的校園活動,或是學生自己所經歷的孤獨、調適與團隊融合,都會讓學生有機會經歷成長。大學生活價值追求可以讓學生有機會去體味其中的差異,讓人在心儀已久之際又可以進行選擇,這是大學的魅力,無可替代并不能低估。

我反對家長簡單地把大學理解為一個學習知識的場所,認為只要保證孩子能夠學好知識就是完成了大學教育。其實,大學真正的力量,來自于對學生心性成長的幫助,這可以從兩個視角去詮釋。

從文化的角度看,大學教會學生怎樣思想。大學造就了許多文明的知識先驅,締造了許多讓人景仰的思想豐碑。我還深深地記得1988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學習時,傾聽羅國杰教授講授倫理學帶給我的震撼,那一瞬間似乎打開了一扇窗,窺見哲學之美,接近30年的時間里,哲學在我內心中占有一個特殊的位置,讓我可以理解倫理學以及哲學之美。在北京師范大學的兩年間,穿梭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之間,有時也去北京電影學院,去聽盡可能多的講座,這一段人文學科的熏陶,讓我受益無窮。

的確,大學中最令人陶醉的地方,就是能夠接受各種出色思想的熏陶,經常聆聽名家教授的直面教誨,這無疑是一段不可復制的重要人生過程。一方面,通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可以掌握專業知識與工具方法,可以擁有技能與探索未知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與學者和成功人士的交流,學會正確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可以應對紛繁的社會現象,處理復雜的現實關系。擁有這種思考能力,使學生獨立處世,并且可以避免人生失敗,從而獲得成功的利器。因此,大學之力量,是讓學生獲得一種自我認知的價值情思和獨立思考的文化境界。

從學習的角度看,大學教會學生怎樣讀書。這一點我自己是最大的獲益者。因為在偏僻的小鎮長大,來到大學之前,沒有機會看到很多書,幸運的是中學時,卻讓我遇到影響我一生的書之一——《居里夫人》。這本書給了我極大的幫助,讓我知道,不管條件如何不盡如人意,只要努力一定會成功。我第一次走進華南理工圖書館時,可以用震驚來形容自己站在書架前的感受,在那之后,便把自己泡在圖書館里,閱讀成為我大學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光,以至于日后有學生問我,最喜歡校園什么地方,我會說燈火通明的圖書館。

大學催生了我對書籍忠貞不渝的情感,使我甘愿與書籍結為伴侶從而擺脫漫漫人生旅途中的孤獨。事實上,對我影響至深的人與事很多,但是我會很篤定地認為最大影響的還是書。200年前的英國物理學家赫胥黎曾經預言,未來文化的消亡并非由于文化專制主義而是因為娛樂化時代的到來。在這樣的時代,人們因為擁有多元的求知選擇,或者能夠以娛樂替代求知而會放棄讀書,沒人讀書也就沒有人寫書,倘若真是這樣,文化自然就會走向消亡。因此,把讀書視為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這應該被視作是一個社會、一座城市極為珍貴的興旺向上的文化形態。當我來到埃及的亞歷山大,站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圖書館門前時,我知道人類開始具有了一種獨特的生存能力。今天我們感恩于大學,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大學賜予我們獨一無二的對知識的熱愛和閱讀鑒賞的能力。

閱讀使我們得以快速地了解世界,使我們能夠快速地融入世界并努力與世界同步。正如我所研究的中國企業成長歷程所感受到的那樣,對于所有成功的企業而言,設定標桿企業并全力學習,是其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人們可以舉出無數的例子:美國GE公司的觀念革命,要求GE全員“全力以傾”向日本的豐田公司學習;中國臺灣的宏碁可以說是在惠普的帶動下走出堅實的步伐;當韓國的三星以日本的索尼為神,仰視10年之后,索尼說三星是神,需要仰視。中國的華為更是把學習、追趕和超越愛立信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取得了驚人的成長并于2013年超越愛立信,一躍成為行業的全球第一。

透過成功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每件事,我們都會發現,這些企業運用了很多大家熟悉的管理概念,并將它們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管理方法,今天很多很流行的管理術語,諸如全面質量管理(TQM)、共同的價值觀、持續改善、共同遠景、學習型組織、管理創新、知識管理等,在成功企業中被轉換成具體的實實在在的做法和解決之道,它們正是這樣最終獲得成功。這些成功企業同樣經歷了金融危機、市場巨變、全球化浪潮、技術革命等一系列市場急劇變化的考驗,它們還能夠持續保持增長,是因為它們把所有其他企業成功的要素轉化為自己學習實踐的行動。

所以我非常喜歡經典著作、前沿理論、優秀企業案例,以及成功的企業領導者的傳記和思想,正是這些知識和成功案例的分享,幫助中國企業和企業的領導者擁有強有力的知識基礎,從而持續在變革之中獲得成長。我們承認中國的企業由于特殊的背景,企業家往往會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心血在技術之外,但是不能依此認為中國企業處在復雜的發展環境中,就無法成為像IBM一樣的企業。柯林斯曾經說過: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擔任建立杰出企業組織的主角。雖然中國企業離優秀和卓越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只要愿意學習,了解這些成功的經驗并非只有“別人”可用,你也可以學習這些成功的經驗,像郭士納、杰克·韋爾奇一樣:傾注自己的財產、名譽和生命,全力以赴地學習和超越,竭盡全力將企業發展成為世界一流企業。

在學校與管理碩士班的同學談論今天做管理的困境,班里同學不斷地告訴我,他們的困難在于環境的多變,政府政策的多變,人員素質低,中國文化根深蒂固,我很能夠感受他們的困難。但是要知道管理者總是可以超越環境、順應政策、超越人員素質、超越中國文化的糟粕,這里需要一個最根本的東西,就是“心定”,需要像那些執著于遠大目標和理想的企業領袖一樣,單純地做事,單純地對待變化,沿著自己對規律的理解,找到成功的軌跡。

書籍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超越環境從而獲得“心定”。環境固然是一個無法改變的東西,正如佛祖的智慧,非幡動、非風動,而是心動;環境的確會變化,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認知能否超越環境的變化。記得有一次在課堂上,講授如何應對變化,我把自己的理解分享給學生,變化最成功的方式是,改變自己而非改變環境。此時,學生才清楚變化只是源于自己的心態,如果自己的心態是接受變化的,那么環境的變化只是一個因素而已,因為自己的心態可以使環境的每次變化,都可以轉化為自己的每個成功因素。

人的根本就是要靜靜地觀察和了解自己內在的思想和意識,反觀內心來感受世事,正如南懷瑾所言,我們所感受到東西,一部分是由于感覺所生的思想和觀念,如痛苦、快感、飽暖、饑餓等,都是屬于感覺的范圍,由它而引發知覺的聯想和幻想等活動。一部分是由于知覺所產生的意識思想,如莫名其妙的情緒、郁悶、苦惱、對自己和別人之間所產生的各種事情的不同思維等,當然包括知識學問的思維,以及自己能夠觀察自己這種心理作用的功能。

人應該知道,自己是有著感覺和知覺兩部分的思想意識在作怪的。所以痛苦、快樂也好,莫名其妙、郁悶也好,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的感覺和知覺的范疇,如果我們愿意放棄這些對思想意識的刻意追逐,就會有一種雁過長空,風來水面的體驗,所謂踏雪飛鴻,了無蹤跡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為的,都只是一片浮塵光影而已,根本是無根可依的。因此,我們會知道,心中的一切一切,都是庸人自擾,由此再進一步,我們就會明白六祖所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心得境界了,我們也就能夠體會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你的想象沉浮在世間而已。

品格所需要的正是一種“無”的境界,正是物質之外的精神之氣,事實上,心靈的豐饒或貧瘠,不在于富貴榮華,亦不在于有權有勢,而在于人的品格的高尚或者卑鄙。如果用現實的流行看法,顯然擁有豪宅、大車的富豪要比那些一無所有的流浪漢更受人尊敬,握有生殺予奪的權力者更受人敬畏,但是我還是堅持應該有一種貴重的價值存在,這種價值與物質財富、權力勢力都沒有關系,就如佛教最先提出的這種形而上的思想體系:若知足,雖貧亦可名為富;有財而多欲,則名之為貧。

僅是短短的一句話,相對于今天的人們的財富觀來說,不能不是一種警醒。知足來源于什么?一定不是物質上的獲得,而是精神上的收獲。閱讀可以幫助我們,能夠與一本好書相遇,能夠安靜下來通過閱讀傾聽心靈,人們所收獲的,會是比物質利益大得多的滿足。對于人生來說,能夠在物欲之外求得心靈的豐富是最為重要的,很多人總是被現實世界的誘惑所困惑,并不知道,在這些誘惑之外還有一個心靈的歸屬,還有一個傾聽心靈的要求。

記得自己在大學時,讀到哲學家康德的“天上有星光閃耀,地上有心靈跳動”時,感動不已,對于上天的敬畏和嚴以律己地守護心靈,不管東方還是西方其實是相同的。只是很多人忘記了這個敬畏的感受,更加喪失了自律守護心靈的能力。日本的中野孝次曾說:“如果說是由于對神佛存在的敬畏之心賦予他們人性的品位的話,那么失去這些支撐的現代人僅只是一群肉體存在而已。”我們是否也僅是后者而已。

自己常常會建議企業以遠景來做激勵,擁有更高遠的理想和追求。當物質的極限一再被打破的時候,如果人的心靈不能夠放開,超越物質獨立存在,再多的物質激勵都不會有效。因此常常會看到,一個員工,僅僅因為簡單的原因就會離開為之付出努力的工作,很多人不愿意承認物質誘惑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但是這樣的轉換還是會因為另外的誘惑不停地調整。

為什么人們樂此不疲地追求利益和物質財富,究其根本的原因是:內心不夠富足而安定。現實已經證明,依靠物質的追求無法真正實現富足,唯有知足才會真正富足,閱讀正是達成這種心態的最佳途徑之一。

大學期間可以說是最單純的一段人生時間,在這里利益之爭并不明顯,物質之間的差異也不是核心所在,學習作為核心任務幫助學生,隔離了與物質世界的相對距離。學生和學生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用知識作為紐帶讓一切顯現得非常簡單。在這種環境下,如果學生愿意的話,其實可以安心閱讀,完全沉浸在知識的氛圍中,完全可以和智者交流。這只需要學生自己愿意,就可以做得到。我極為感謝大學期間養成的閱讀習慣,它讓我終身受益,這是大學傳遞給我的永不枯竭之力量。

大學不在訓練人力,而在培育“人之獨立性”。大學教育在知識以外,更應重視德性的問題。

——赫欽斯

精神

對大學獨有的情結,讓我受益無窮。喜歡在大學校園里漫步,喜歡看夜晚通明的圖書館燈光,喜歡告示板上色彩斑斕的廣告,喜歡沖勁十足的操場,也喜歡清晨樹下喃喃的閱讀聲……1854年,都柏林天主教大學校長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這樣描述大學:一所大學就是一個群英會集的殿堂,天下各處各地的學子到這里來,以尋求天下各種各樣的知識。大學定義本身就足以讓我歡喜與流連,以至于我有很多機會去做一些新嘗試,但是每次我都選擇維持在校園工作的習慣。

每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我都會想辦法去看大學,世界上的大學究竟有多少?沒人統計過。中國有2000多所,美國有6000多所。各國的大學形形色色,各具千秋。盡管大學之間是如此的不同,可是總有一些東西是一樣的,而正是這個特質深深地打動著我。

自從1530年以來,西方世界只有85個機構存活至今,其中就有70所大學。為什么大學會具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為什么大學總是一種象征?為什么大學可以承載歷史和時光?這是因為大學有著精神的特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伽师县| 和龙市| 永顺县| 龙里县| 烟台市| 若羌县| 安新县| 鄢陵县| 洛隆县| 河北区| 成都市| 饶阳县| 延吉市| 西华县| 辉县市| 岑巩县| 沿河| 新余市| 潮安县| 兴业县| 缙云县| 资中县| 双城市| 香格里拉县| 通化县| 山西省| 乐至县| 南充市| 河南省| 福鼎市| 锡林郭勒盟| 南开区| 万源市| 临漳县| 丹凤县| 布尔津县| 加查县| 克山县| 九龙县| 伽师县| 靖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