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心理學1:日常的設計(增訂版)
- (美)唐納德·A·諾曼
- 2719字
- 2019-01-03 20:03:19
日用品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是一本有關日用品心理學的書,側重說明人們如何理解那些配備旋鈕、刻度盤、控制鍵、開關、指示燈和儀表的物品。我們剛剛分析過的幾個例子說明了一些設計原則,其中包括:注重可視性、給用戶提供正確的操作線索、讓用戶得到操作動作的反饋。這些原則構成了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研究人和物相互作用方式的心理學。一位英國的設計家曾經注意到,建造旅客候車棚所用的材料會影響破壞公物者的行為,從而認為物品中也存在心理學。
預設用途
英國鐵路局發現他們用強化玻璃做外板筑起的旅客候車棚經常被人砸碎,而且破壞速度不亞于修復速度。后來,他們用三合板代替了強化玻璃,這種破壞公物的行為就很少再發生——盡管砸爛三合板和砸爛玻璃費的力氣差不多,人們也頂多就在上面寫一些字。迄今為止,還沒有人提出是否有所謂的“物質心理學”,但有證據表明它的確存在。
——摘自W ·H ·梅奧爾的《設計原則》(1979年)
其實,人們已經開始研究物質心理學,這是一門研究物品預設用途的學問。預設用途是指物品被人們認為具有的性能及其實際上的性能,主要是指那些決定物品可以用來作何用途的基本性能(見圖1-5和1-6)。椅子能夠起到支撐作用,因此可以讓人坐,也可以被拿走。玻璃是透明的,能被砸碎。木材通常堅硬、不透明,可用于支撐或雕刻。平坦、透氣的表面上可以寫些東西,因此木料也可用于書寫。英國鐵路局面臨的問題是:如果在候車棚上安上玻璃,破壞公物者就會把它砸碎;如果用三合板,就會有人在上面亂寫亂刻。不同的材質,會引發不同的問題,鐵路局的人一時也難以找到一個萬全之策。
預設用途為用戶提供了操作上的明顯線索。平板是用來推的,旋鈕是用來轉的,狹長的方孔是用來插東西的,球是用來拋擲或上下彈跳的。如果物品的預設用途在設計中得到合理利用,用戶一看便知如何操作,無須借助任何的圖解、標志和說明。復雜的物品也許需要說明,簡單的物品應該不需要。如果簡單物品也需要用圖解、標志和說明書來解釋操作方法,這個設計就是失敗的。

圖1-5 門的預設用途
門上的金屬配件可以向用戶暗示正確的操作方法。左圖的扁平橫把清楚地表明正確的開門方法是往里推。這是一個很好的設計。右圖中的門在內外兩面各有一個把手,外面是一個比較短的垂直把手,表明開門時應該往外拉;里面是一個比較長的橫把,說明只有往外推,才能把門打開。用戶一看到這兩種金屬附件,就知道開門時,應該用手將其握住,而這些金屬附件的大小和位置則表明門是往外推,還是往里拉。
我們在使用日常物品時,因果關系心理學也在起作用。一種狀況緊接在一個動作后發生,人們就會認為這個動作是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例如,動一下計算機鍵盤,計算機緊接著就出現了故障,你會很容易認為是你把計算機搞壞了,盡管這兩件事不過是巧合而已。對因果關系的錯誤推導是眾多迷信產生的根本原因,人們使用電腦或家用電器時的一些奇怪行為,大多是由一些錯誤巧合引起的。當一個動作沒有產生明顯的效果,你會下結論說這個動作沒有起到作用,于是進行重復操作,希望能夠有效果。有些早期的計算機文字處理器不顯示操作結果,結果使用戶不斷重復鍵入指令,造成很多麻煩。因此正是設計上的問題導致人們形成了錯誤的因果觀念。

圖1-6 失敗的預設用途
我不得不在櫥柜門上系一根繩,以表明正確的使用方法是往外拉。
兩萬種日用品
日用品的數量驚人,可能高達兩萬種。真的有這么多嗎?你不妨看看周圍:電燈附屬裝置、燈泡、電源插頭、墻板、螺絲釘、時鐘、手表和表帶。我面前就擺著12件不同功能、顏色和樣式的文具用品。我們穿的衣服面料各異,也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和風格。還有各式各樣用來扣緊衣服的小部件——紐扣、拉鏈、按扣和系帶。再看看家具和廚房用具,也各有不同的外觀和用途。書桌上也有不少東西——曲別針、剪刀、紙張、雜志、書和書簽。在我目前使用的工作間內,隨便一數就有100多件物品。每件物品都很簡單,但卻有著不同的操作方法、設計風格和專門用途,需要學習才能正確地使用。再者,大多數的物品都是由許多部件構成的。一個訂書機有16個部件、家用電熨斗有15個部件、簡單的浴缸——淋浴兩用裝置有23個部件,你很難相信這些簡單的物品有這么多部件吧?下面列舉一下水池的11個部件:排水口、排水口周圍的凸緣、水塞、水盆、肥皂盒、溢水出口、噴水口、水塞下的小鐵桿、固定裝置、熱水開關和冷水開關。我們若把水龍頭、固定裝置和水塞下附著的小鐵桿拆開,構成水池的部件數目還會增加。
《世界物品圖解大詞典》(What 's What: A Visual Glossary of the Physical World)一書中有1500多幅圖和照片,描繪了2.3萬件物品或物品部件。研究視覺的心理學家歐文·比德曼估計“一個成年人可能要接觸3萬件不同的物品”。不論確切的數目是多少,如此多的物品無疑會使人們的日常生活復雜化。假設一個人只需花一分鐘來學習使用一件日用品,那么學習使用兩萬件物品則要花去兩萬分鐘,即333個小時(相當于一個人一周工作40個小時,總共工作8周)。當我們正忙著做一件事時,一些新的物品還會突然出現在眼前,令我們迷惑和分心,那些原本簡單的日用品卻干擾了我們手頭的重要工作。
人們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在人類思維和認知心理學領域里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另一部分答案存在于物品外觀提供的信息中,也就是日用品心理學中,還有一部分答案則來自于產品的設計,即設計人員把操作方法明朗化,并利用人們已知的其他物品。以下便會談到設計中的一個關鍵環節——設計者把對人的理解和對物品功能的理解聯系起來。
概念模型
圖1-7中的自行車看起來相當奇怪,你可以看出這是一輛無法使用的自行車,因為你在頭腦中已形成了對這種物品的概念模型。自行車的各個部件呈現在你的眼前,它們的功能也很清楚,因此你能夠模擬其操作過程。
物品的表面結構,尤其是物品的預設用途、限制條件和匹配,可以幫助人們了解該物品的使用方法。以剪刀為例,即使你以前從未見過或使用過剪刀,你一看也能明白它的使用方法有限。剪刀柄上的圓環顯然是要讓人放東西進去,而惟一合乎邏輯的動作就是把手指放進去。圓環的大小決定了使用上的限制:圓環大,則可以放進數根手指,圓環小,則只能放進一根手指。同時,剪刀的功能不會受到手指位置的影響:放錯了手指,照樣可以使用剪刀。你可以弄明白剪刀的使用方法,是因為剪刀的各個部分顯而易見,功能也很清楚。剪刀的設計突出了概念模型,并有效利用了預設用途和限制條件。

圖1-7 卡洛曼雙人自行車(情侶車)
舉一個相反的例子。電子表的前面和側面通常有2~4個按鈕,這些按鈕有什么功能?如何設定時間?人們無法知道。因為按鈕和功能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也沒有任何操作上的限制條件和匹配關系。使用剪刀時,動動手指就可以移動刀片,然而電子表和萊茨投影儀卻沒有表明按鈕和功能之間的關系,用戶看不到操作可能產生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