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預言將自我實現
我想做出這樣的預言:“專家階層的勢力遲早會增強,并動搖日本的產業界?!?/p>
在職業化的時代,資本主義越來越純粹,自由競爭越來越健全,真正擁有實力的人越來越受到推崇。企業家無處不在,他們根據問題、情況和優先順序,利用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努力鉆研、力求在更高水平上解決問題的專家不斷增多,這正如電腦處理信息的能力在不斷提高一般。如今,這樣的時代正在到來。
各位讀者,你們聽說過“預言的自我實現”這種說法嗎?這是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K·默頓提出的一個概念,他是羅伯特·C·默頓的父親。羅伯特·C·默頓曾經與邁倫·斯科爾斯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1998年破產的投機性投資集團——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的創始人之一。這種說法指的是以沒有確鑿證據的預言為契機,喚起一種新的行動,這種行動最終使起初的預言變為現實?;诖?,我做出了文章開頭的預言。
被稱為“專家”的這個社會階層并非與生俱來,而是由真正擁有實力的人們組成的。我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預言,是因為我非常希望這個社會階層的勢力增強,能夠有越來越多的人才掙脫羈絆,提高效率,為21世紀的日本開辟道路。
例如,參議院準備在日本國會召開第162次定期會議時通過郵政民營化法案,自民黨的執行部門要求各家媒體在審議還沒有結束時不要報道說“難以通過”。正如他們所擔心的那樣,“難以通過”的預言最終實現,對此人們依然記憶猶新。
眾所周知,我一直毫不客氣、鋒芒畢露地表明自己的意見,因此被認為“蠻不講理”或“性情乖僻”。為此,那些舊秩序的守護者們多次批評我說:“你那么說,真的就會變成那樣?!钡拇_如此,回顧過去的1/4個世紀,盡管并非百分之百準確,但我的發言與構想有不少都變成了現實。
但本書寫作的目的并不在于做出預言,而在于強調培養專家的方法。我從對專家的體會談起,對成為專家的理性的平臺(基本條件)做出詳細的論述。因此,不要期待我會告訴大家如何成為專家。不經過思考便想成為專家,這不是專家應具備的態度。學習當然必不可少,但真正的專家首先要理解專家的基本條件,然后再去思考如何成為專家。
因此,我在歸納總結本書時,對當時自己連載于《哈佛商業評論》上的文章內容產生了懷疑。最終我重新確定了寫作的理念,刪掉了大部分內容。
我以前是一名核工業工程師,進入從事商業咨詢的麥肯錫公司工作,也許是緣分所致。我沒有上過商學院,作為一名商務專家,只能靠自己獨創的一套,在失敗中不斷摸索。因此,我希望通過本書,向此后肩負日本社會重任的各位商務專家介紹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體驗,也就是專家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思考方式。不過請大家切記,一定要用自己的頭腦思考,而不要囫圇吞棗地閱讀我的文字。
本書的底稿是2004年7月開始連載于《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在三四十歲的那段異常忙碌的歲月里,我經常閱讀這本雜志的英文版。因為我的大部分客戶都閱讀這本雜志,我想與他們就雜志中出現的見解和組織框架進行一番討論。既然是商務專家,那么不熟讀《哈佛商業評論》恐怕不太合適。在熟讀這本雜志的基礎上,還可以發表文章,與那些作者就某些觀點相互切磋。事實上,與其按照雜志上所寫的內容進行“空拳攻防練習”,倒不如實際參加拳擊比賽,或懷疑,或反駁,或頷首,這樣做將更有意義。
最后,我再提出一個預言,那就是:“任何人都能成為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