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什么是壓力?壓力真的都是負擔嗎?(2)
- 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斯坦福大學最實用的心理學課程)(精裝)
- (美)凱利·麥格尼格爾
- 4862字
- 2016-07-21 14:41:49
拿你怎么看待變老這事舉例。之前我提到過,對變老持積極觀點平均會增壽差不多8年。它也能預測其他重要健康表現。比如,巴爾的摩老齡化縱向研究,跟蹤了18歲到49歲的一群成年人達38年,結果發現,樂觀看待變老的人,得心臟病的概率低80%。關于變老的信念,同樣會影響從重大疾病和事故中恢復。在一項研究中,認為變老將“更睿智”和“更有能力”的人,比那些持有消極觀念、認為變老將“更沒用”和“干啥啥不行”的人,從心臟病中康復得更快。在另一項研究中,積極看待變老的人,從折磨人的疾病或事故中恢復得更快、更徹底。重要的是,兩個研究衡量的都是康復的客觀指標,比如行走速度、平衡、從事日常行為的能力。(順帶說一句,如果這些發現使得你想培養更樂觀的變老觀念,考慮下這個:研究持續地表明,人越老越幸福。盡管年輕的成年人,很難相信這個。)
變老的信念——有時是幾十年前監測的——是怎樣影響心臟病、行走不便和死亡風險的呢?研究都控制了一些重要因素,諸如實驗對象最初的健康狀況、情緒狀態和社會經濟地位,但這些解釋不了結果。
相反,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健康的行為方式。持有消極變老觀念的人,更容易視糟糕的健康為不可避免的狀況。他們認為年齡大時,對保持和改善健康無能為力,因此對未來的幸福投注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相較而言,積極看待變老的人,更愿意從事改善健康的行為,像規律鍛煉、謹遵醫囑。舉例來說,一項旨在提升變老積極觀念的干預措施,提升了參與者的身體表現。當你樂觀看待變老,你就更愿意做對未來有益的事情。
對待變老的信念,對重大健康挑戰后的行為有相當大的影響。位于柏林的德國老年研究中心對上了年紀的人做了持續跟蹤,研究重大疾病或事故的影響。那些樂觀看待變老的人,對自我健康更負責,他們更主動,更投入地做康復訓練,以應對危機。與此相反,消極對待變老的人,不太愿意采取行動改善健康。這樣的選擇,相應地,影響了康復狀況。生病或發生事故后,持樂觀變老態度的人,報告說對生活更滿意,身體更健康,生理機能更好。
如何看待變老這事,甚至會影響你活下去的意愿。人到中年時,消極看待變老的人,報告說不太愿意度過余生了。作為老年人,他們更傾向認為生命空虛、無望,或者沒有價值。在一項研究中,耶魯心理學家通過潛意識猜測誰對變老樂觀看待,誰對變老消極看待,來研究信念對生存欲望的影響。研究人員請老年人做假想的醫療決定,那些被猜測持有積極變老觀念的人,面對可能的重大疾病,更愿意接受漫長的醫療。而悲觀看待變老的人,更容易放棄治療。
這類發現表明,如何看待變老是通過影響你的目標和選擇,來影響健康和壽命的,而不是某些積極思考的神秘力量。這是思維模式的完美例子,它比安慰劑效應更有力,因為它不僅改變了你當下的體驗,也會影響未來。
這顯示出,如何看待壓力,同樣也是能夠影響你健康、幸福和成功的核心信念之一。如同我們看到的,你的壓力思維模式塑造著一切,從壓力情境下你感受到的情緒,到應對壓力事件的方式。這相應地,會決定你是在逆境中奮起,還是被壓得精疲力竭、郁悶抑郁。好消息是,即使堅定地認為壓力有害,你依然可以培養能幫你奮起的思維模式。
你的壓力思維模式是什么:壓力有害?壓力是動力?
心理學家艾麗婭·克拉姆和她的同事開發了壓力思維模式測試,以評估人們對壓力的看法。花點兒時間看看下列兩種思維模式,考慮下你更同意哪組說法——或者,至少,拿起這本書之前,你更同意哪個:
思維模式1:壓力有害。
承受壓力損害我的健康和活力;
承受壓力影響我的表現和效率;
承受壓力阻礙我學習和成長;
壓力的影響是負面的,應該避免。
思維模式2:壓力有促進作用。
承受壓力有助于我的健康和活力;
承受壓力提升我的表現和效率;
承受壓力推動我的學習和成長;
壓力的影響是積極的,應該加以利用。
這兩種模式中,“壓力有害”思維更加普遍。克拉姆和她的同事發現,即使大多數人都能夠在兩種模式中找到事實,然而他們還是認為壓力弊大于利。男女老少沒有差別。
克拉姆觀察到的趨勢與其他研究的發現一致。在2014年羅伯特·伍德·約翰遜基金會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做的調查中,85%的美國人同意,壓力對健康、家庭生活和工作有消極影響。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的調查,多數人認為他們承受的壓力水平不健康。即使那些說自己壓力不大的人,也認為合理的壓力水平應該比他們正在承受的要低。幾年來,人們認為的理想壓力水平實際有所下降。從2007年開始,美國心理學協會開始了年度壓力調查,那時人們認為中等壓力水平相對合理。現在,被調查者認為,同樣的中等壓力水平不健康。
然而,也有證據表明人們看到了壓力的好處。2013年,我對正在參加斯坦福大學領導力發展項目的首席執行官、副總裁和總經理們做了一個調查,51%的人說自己在壓力狀況下表現最出色。在2014年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做的調查中,67%報告承受著高壓的人也說,壓力帶給了自己至少一方面益處。但是,兩個調查的參與者都堅信,他們應該做更多,以減少壓力。這個對壓力的態度,不單是美國人的思維模式。我在加拿大人、歐洲人和亞洲人那里得到了相似的觀點。即使人們能識別出壓力的一些好處,對壓力的總體認知,還是相當負面的。
重要的是,負面思維與積極觀點伴隨著完全不同的產出。克拉姆的研究表明,相信壓力有促進作用的人,比那些認為壓力有害的人,更少抑郁,對生活更滿意。他們更有活力,更少健康問題。他們更快樂,工作更高產。他們與壓力的關系也有所不同:更樂于視壓力狀況為挑戰,而不是打垮自己的問題。他們對自己搞定挑戰的能力更自信,更善于在困難情境中發現意義。
現在,如果你也像我一樣,那對這些發現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懷疑。我對這些事情開始的反應是:“對壓力保有積極觀點的人更幸福和健康,那是因為他們的壓力不大。樂觀看待壓力的唯一解釋,就是生活中碰到的壓力不夠大。再痛苦一點,關于壓力的觀點就會改變。”
盡管我的懷疑,是受自己的壓力思維模式驅動,不太科學,但依然是合理的猜測。克拉姆也考慮到了這點,積極的壓力思維,可能是輕松生活的結果。但當研究數據時,她發現人們如何看待壓力,與他們承受的壓力嚴重性之間,只有微弱的關系。她也發現,人們在過去一年經歷的壓力事件數量(諸如離婚、失去親人或換工作),與他們多消極看待壓力之間,關系也非常小。那些樂觀看待壓力的人,并非一輩子都沒遇到過痛苦。克拉姆還發現,無論人們當下承受的壓力是小是大、過去一年有沒有遇到壓力,樂觀看待壓力對人都是有益的。
那么,既然壓力思維模式不能反映你承受了多大壓力,有沒有可能,它反映了一些特定性格特征?畢竟,有些人傾向于對一切都持樂觀態度,包括壓力。研究表明,樂觀主義者比悲觀主義者活得久,沒準兒是整體的樂觀主義,保護了人們免受壓力的負面影響。克拉姆也是這樣考慮的。持有壓力對人有激發作用觀點的人,更可能是樂觀主義者,但相關性不大。相較樂觀主義,另兩個性格特點與積極壓力思維伴隨得更緊密:正念及忍受不確定性的能力。然而,克拉姆的研究表明,這些性格特點都無法解釋壓力思維模式對健康、幸福或者工作效率的影響。雖然一個人怎么看待壓力,有可能受某些性格或經歷的影響,但壓力思維對健康和幸福的作用,無法從這個角度得到解釋。
克拉姆的研究指向了一個更大的可能:壓力思維模式很強大,是因為它們不僅影響你怎么想,并且影響你怎么行動。視壓力為害,它就是需要規避的東西,感受到壓力就變成了企圖逃避或減壓的信號。確實是,秉持壓力有害思維的人,更可能說他們是通過規避來應對壓力的。比如說,他們更可能:
·努力使自己逃離壓力源,而不是搞定它;
·集中精力擺脫壓力感受,而不是采取步驟追根溯源解決壓力;
·轉向酒精、別的替代品,或其他上癮的東西以逃避壓力;
·從產生壓力的關系、角色或目標中撤回精力和注意力。
恰恰相反,認為壓力有益的人更可能主動積極地應對壓力。舉例來說,他們更愿意:
·接受壓力事件和發生的事實;
·謀劃策略處理壓力源;
·搜集信息,尋求幫助或建議;
·采取步驟征服、消除或改變壓力源;
·以更積極的方式看待壓力,更好地利用情境,把它當作成長的機會。
這些處理壓力的方式,導致了非常不同的結果。面對困難迎頭而上,而不是企圖逃避或否認,你就強化了應對壓力的資源。你對處理生活挑戰的能力更自信,你就建立了更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能管理的問題得到處理,而不是惡性循環失去控制,不能掌控的情境就變成了成長機會。這樣,如同其他思維模式一樣,壓力有益的信念成了自我實現預言。
思維模式初干預:改變對壓力的想法
要真正測試壓力思維模式的影響,你必須改變某人對壓力的想法,然后長期跟蹤他。這就是克拉姆和她同事接下來做的。
首次壓力思維模式干預發生在全球金融機構UBS公司里,當時正是2008年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候。金融行業因為壓力巨大而臭名昭著,一項研究發現,進入該行業不到10年,因為透支和職業倦怠,100%的投資銀行家會患上至少一種以下癥狀:失眠、酗酒或抑郁。2008年經濟崩潰只是放大了壓力而已。金融從業者報告說工作壓力劇增,擔心被裁員,他們筋疲力盡,嚴重透支。整個行業蔓延著焦慮、抑郁和自殺率上升的消息。
和大多數金融機構一樣,UBS遭到沉重打擊。根據2008年年報,股東們持有的股票價值下跌了58%。公司大幅裁員,員工福利降低了36%。在這個過程中,UBS員工收到人力資源部的郵件,邀請他們參與一個壓力管理項目。總共有388人——男女各半,平均年齡為38歲——簽到加入。此時,這些實驗小白鼠面臨著工作量增加、工作要求不可控、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等挑戰,他們深知壓力為何物。
員工被隨機分為三組。第一組的164人,經過線上培訓,接收了典型的壓力管理信息,信息強調壓力天生就有害。第二組的163人,接收的線上培訓信息,則從積極的視角看待壓力,這是對思維模式進行干預。另外61名員工組成較小的控制組,沒有接受任何培訓。
一周之內,接受線上培訓的員工,都收到了郵件,里面鏈接著三段視頻,每段長度為3分鐘。第一組的人,收到了諸如“壓力是美國第一健康問題”和“壓力與六大死亡原因息息相關”一類的數據。視頻警告說壓力會導致情緒不穩、精神透支和記憶力損害。視頻里還包括了管理者在壓力下表現失常的畫面。
思維模式干預組的員工看的視頻完全不同。這些視頻解釋了壓力是如何提升身體抗挫性、增強專注力、加深關系和強化自我價值的。視頻分享了一些例子,有艱難情境下奮起的公司,也有面臨巨大壓力表現出英雄主義的個人。
線上培訓的前后,所有員工都完成了問卷調查。對于研究小組的第一個問題——你能改變一個人對壓力的想法嗎?——答案是肯定的。觀看消極視頻的人,更加確定壓力有害。相反,干預組的員工對壓力的看法更積極了。
思維模式發生了多大的改變?不是很大。干預組的員工沒有突然忘記以前聽到的,關于壓力多么有害的那些事。他們也沒有求著說再給我點兒壓力吧。但是,他們比干預前,有了更平衡的想法。數據上看變化巨大,但并沒有完全顛覆。他們不再視壓力完全有害了,而能夠從好壞兩個方面思考。
第二個重要問題是,思維模式的轉變是不是會伴隨其他改變。再一次,答案是肯定的。受到思維模式干預的員工,焦慮和抑郁情緒有所緩解。他們報告了更少的健康問題,比如背痛和失眠。他們還說在工作上更專注、投入、合作和高效了。關鍵是,這些改善就發生在極端的壓力狀況下。看了消極視頻,以及沒有接受培訓的員工,在這些方面都沒變化。
克拉姆繼續與不同對象,做壓力思維模式干預及研討會,包括醫護工作者、大學生、高管,甚至海豹突擊隊隊員。她還以其他方式做實驗,改變人們對壓力的想法,這章的后面我們會有所提及。她的研究表明,非常簡單的干預,會對人們如何思考和體驗壓力產生長久改變。采取更積極的方式看待壓力,可以減少我們通常認為和壓力有關的問題,幫助人們在高壓下奮起。
這些發現,如同克拉姆早期的研究成果一樣,可能會讓你直撓腦袋,琢磨這是怎么回事。為了更好地理解為何思維干預有如此強大的作用,以及你怎樣才能改變自己的模式,讓我們近距離看看,關于思維模式轉換,科學研究是怎么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