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望書
- 朱幼棣
- 2213字
- 2019-01-03 17:43:18

02 城市化的提速與負載
爭論“破壞性建設”,還是“建設性破壞”,本身沒有多大意義。
幾乎所有的城鎮都經歷著量的擴張和質的變化。推土機、挖土機、打樁機、混凝土和塔吊的森林、時髦的玻璃幕墻與鋼鐵的構建,廣場、噴泉、雕塑和綠地……摩天大樓、立交橋,以及城鄉間低矮的棚屋、高低不平的土路,老街舊城的廢墟,構成了當代中國城市最常見、最壯麗,也最破敗的風景。

沙漠空城鄂爾多斯
現在,中國城市化率達到了多少?
有人說還很低,只有30%~40%。
其實,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已經達到了70%~80%。北京、上海、天津絕大多數的縣已經變成了城區,鄉鎮變成了街道和社區。廣州、南京、杭州、成都、武漢等大城市,像一個個巨大的磁場,把周圍的鄉鎮都吸為城區,西安市甚至把百里外的臨潼都吸入了城區。北京、上海取消了農業戶口,浙江即將在全省范圍內取消農業戶口。
摸著石頭過河,難免就有水流、路徑和方向的問題。
“亡其國,先亡其史”,這從來都是外來闖入者狠毒的一招。重溫歷史,不堪回首中的回望——在時間的坐標中,才能找到今天的定位參照。
兩千年的時光依稀。一百多年,不算太遙遠,半個世紀,更能精確地計算與測距。城市的擴大與停滯,大躍進與大跨越,以及隨之而來的調整,一再交錯進行的變速成了中國發展的鐘擺一般的“模式”。
新中國建立后,實際上采用農村與城市兩元分隔的模式和管理方法。農村與城市發展,農村、城市的行政組織管理,農副產品與工業品的生產流通交換,農村人口與城鎮居民之間的流動,都通過計劃安排,用高度集中的行政辦法進行協調解決。戶籍與糧票——地方糧票與全國糧票——則把沒有“糧票”的農民,一年四季固定在鄉村與土地上了。“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是領袖與詩人理想的農村田園風光。
20世紀50年代,經濟建設高潮中,我國中西部大批工礦型城市出現了。興辦工礦企業到農村招工;城市無法解決就業問題,靠“上山下鄉”緩解失業。五六十年代,“大躍進”、“大煉鋼鐵”和糧食產量“放衛星”后,國民經濟進入調整階段,城鎮首先精簡居民,動員來自農村的職工返鄉,并對全國城市規模進行了壓縮,4年中撤銷建制市40多個。對城鄉人口流動,特別是大中城市規模的擴大,實行了嚴格控制和限制。
潮漲潮落的中國經濟,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到了幾近崩潰的邊緣。
2007年春天,我到英國訪問,從倫敦、劍橋、曼徹斯特到愛丁堡和工業城市格拉斯哥,在20多天的行程中,我再次想到半個世紀前提出的“超英趕美”的口號。當時的一個重要指標是鋼鐵的產量,而現在則是GDP。中國的鋼鐵產量已經大大超過英國,GDP按照購買力評價實際也已經超過英國。但我們是不是缺失了什么?——文化、傳統,還是城市的歷史風貌?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高新技術、服務業與旅游業的興起,科學、文化與歷史顯得如此的重要!
1980年后的20年間,城市化在中國提速,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減緩的勢頭。城鎮凈增人口約2.5億,這還不包括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民。
農村勞動力的富余一直是存在的。在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人均不到一畝耕地,即使是中部許多農村,一家人也只有幾畝地。在我的家鄉,種地幾乎到了繡花般“精致”的程度。農村家庭聯產承包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得到了空前解放--這種“解放”的具體表現是大規模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農民在向城鎮遷徙轉移過程中,長期受到束縛的創造力和智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它與土地資源一樣,在一波又一波開發中升值增值,并轉化為巨額資本,成為中國經濟起飛的有力雙翼。

上海淺薄新區樓群
進入本世紀后,城鎮化進一步加快。
這是一組數據:從1978年~2003年底,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0.53%,提高了23.6%。近幾年中國城鎮化速度是前31年的3倍多,是世界同期城鎮化平均速度的2倍多。目前中國設立城市達到了660多個,建制鎮2萬多個,城鎮總人口達到了5億多。據預測,在未來15~20年內,我國城鎮人口和城鎮數量將增加一倍,城市化平均水平將達到60%以上。
中國城鎮化速度快、范圍大、影響廣。在連天的大潮涌浪中,人們在沒有足夠思想準備和制度設計的情況下卷入其中。
四五千年的歷史,農業革命、手工業和商業發展,中國大地上多次出現過眾多的城鎮,燦若群星。
疆域遼闊,氣候和地理不同,人口、民族眾多,風情民俗迥異,注定了中國的傳統城鎮多姿多彩。江南水鄉古鎮烏鎮、同里、周莊、西塘、南潯,與山西的平遙、祁縣、代州各不相同,與陜北的榆林,更不用說云貴高原上的青巖、大理、麗江等古城古鎮,風貌各異,差距極大。中華民族文化與精神的同一性,正是體現在這些差異中。
當前,中國的城鎮化是由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推動,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發生的。動因和背景的趨同,打破了地理與區域的限制,不說強勢文化——強勢與文化無關;真正強勢的是經濟,特別是對“貧窮慣了”的古老中國——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實際也是最直接的別無選擇的抉擇?
推進“城市化”還是提倡“城鎮化”仍在爭論。
在毫無準備、方向莫辨中,中國的城市進入了快速發展和膨脹期。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撤地改市,撤縣建市。增加GDP、開發區和工業區、招商引資、通過開發土地籌集資金和擴大財政收入,還有各項經濟指標和政績工程。至于要解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有人開出的方子就是把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
一再提速,中國的城市實在不堪沉重的負載!
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不僅僅是口號和領導的決心,而且不斷變成了現實。
現在,全球有幾個國際大都市?
令人驚異的是,中國竟有300多座城市的領導提出了要建“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