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拯救中國制造業:產業鏈理論實踐案例(全集)
- 郎咸平 馬行空
- 730字
- 2019-01-03 17:38:23
第五章 中國汽車制造業
本章以汽車制造業為研究課題,通過尋找國內外汽車制造商在零配件、仿真設計、整車裝配、回收處理四個環節的差距,闡明汽車制造業的本質——即長期的積累和持續的改進。
汽車工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每一輛車都由上萬個零件組成,要保證每一輛車的品質如一,首先就要保證每個零件的穩定。因此,持續改進的前提就是要保證一個穩定的輸入。
其次,當代的汽車研發已進入了三維仿真設計階段。面對數字化的變革,汽車制造商不僅僅需要考慮購買先進的仿真系統,縮小硬件差距,更需要扎扎實實地積累實驗參數。只有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數據,才可以實現高效的建模。
再次,實際的汽車裝配階段需要精益求精的實施過程。只有通過裝配流程的不斷優化,整車廠才可以將裝配過程的誤差控制在極小的波動范圍,并將穩定的零件和高效的建模付諸最終的汽車產品——一個穩定的輸出。
最后,一個汽車產品推向市場不是汽車制造的終結,而是一個全新閉環工程的開始。通過先進的追蹤系統,汽車制造商需要將質量的反饋融入研發和制造的每一個環節中,通過持續的改進推出更好的產品。
第一節 汽車制造業概述
19世紀德國的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卡爾·本茨發明了汽車,從此極大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維方式。從歐洲到美國,再到日本,汽車的普及既是一種生活效率與品質提升的標志,更是一種生產力格局的改變。世界汽車工業經過近150年的發展,在上述三個地區逐漸形成了三大車系的分布。
由于地理環境、經濟發展、人口狀況、消費者文化的不同,三大車系形成了自己固有的風格,在全球汽車工業的競爭中各樹一幟,各領風騷。歐洲文化孕育出的工程師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技術,并堅定地認為歐洲的車就是世界的車,無需為當地市場做出特定改變,因此奔馳、寶馬、奧迪在全世界的設計都是一樣的。所以歐洲車素以其基因、血統純正并且技術完美而聞名于世。日本車系則與歐洲車系的理念完全不同,其與歐洲車廠和美國車廠最大的不同是沒有足夠大的國內市場。為了生存和發展,日本車廠必須立足全球市場,盡可能地實現本地化,甚至忘掉自己的本土車型。因此日本車系是完全的全球化市場導向,技術為市場服務。歐洲車系以技術為導向,日本車系以市場為導向,美國車系又憑借什么本領生存與發展呢?美國幅員遼闊,經濟發達,國內市場具備極強的購買力,這使得美國的汽車消費能力居全球之最。而美國的“浪費”文化更是孕育了美國車系大而奢華的特點。
三大車系各領風騷,無論其焦點是技術、文化還是市場,它們得以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市場中生存并且發展都離不開一個共有的特性——長期的積累和持續的改進。這正是我們即將探討的汽車制造業本質所在。我們將把這一本質的核心貫穿于穩定輸入、高效建模、精益制造、品質追蹤四個環節,論述如何將長期的積累與持續的改進這一思想精髓植入汽車制造的每個流程中,使汽車制造業真正具有生存與發展的實力,獲得決勝市場的能力。